婚姻制度:仅仅是男权对女性的奴役?还是另有来源?揭秘婚姻作用

婚姻的目的之一——消除亲子不确定性

恩格斯曾经抨击婚姻制度,认为这是对女性的奴役。直到今天,也有许多女权主义者认为,婚姻制度是男权的象征,应当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这种思维并非无理取闹。哪怕生产力发达的现代,我们依旧不难发现,女性在婚姻中的弱势。首先,婚后的女性随时有可能怀孕。对于利益至上的商人而言,这意味着每雇佣一名女性员工,都意味着需要白3个多月的工资。在一些发达国家,“白给”的天数需要增加至半年。将心比心,没有人愿意平白蒙受损失。因此,许多小姐姐都会向面试官隐瞒自己的婚姻,来避免可能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解决方法之一,让男方也休产假,但实行难度很大】

许多人认为既然婚姻对女方只有负担,那么为何要延续下去?持有该类观点的人不懂一点——婚姻最初始的目的是构建家庭。而家庭的结构一旦破碎,就会出现一个很可怕的结果——近亲通婚。

这并非危言损听,人类并没有部分动物那样,识别和自己DNA接近的同类的能力。在DNA技术发明前,没有男人能100%确定后代是否属于自己。婚姻制度固然锁死了女方性自由的权力,却也消除了男方“孩子是不是自己”的顾虑。(世事无绝对,可至少有一道保险栓比没有好)

或许会有女权主义者认为,这套制度对男方过于有利。但是,大部分男子只会对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付出,并让他/她继承自己的资源。如果,男方无法确定后代是否属于自己,那么他在付出教育成本时,就会有所保留,甚至会离家而去。(同样不能百分百保证,但至少让男人们有顾忌)如果一个家,只有母亲和孩子,且不提会对后代的身心造成何等影响。至少物质上,这个家庭会变得十分拮据,除非女方的阶层很高。但对于广大中下层妇女而言,男人愿意付出金钱、精力共同抚养后代,确实可以减小相当部分的压力。

婚姻的目的之二——减小近亲通婚的风险

许多人反对婚姻制度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男子在婚后并不忠贞于妻子。而且,除了欧美有明确的一夫一妻制外,其他文明不是一夫多妻,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样不公正的制度,应当扫入垃圾堆。但是,如果将这套体制废除,拔高男人的亲自不确定性后,社会就会迎来一个大问题——近亲之乱的概率大增。

凡事经历过婚恋市场筛选的人,都会明白一个道理——优质男性的数量很少。结果,无论男女比例多么悬殊,站在顶端的适婚人群中,女性的人数一定数倍于男性。大部分的女性宁愿永远单身,也不愿意“将就”。相当部分男性,注定因种种原因,被历史淘汰无法留下自己的基因。

如果婚姻制度消失,所有人获得一样的性自由权。可以预见,两性市场必然呈现出两极分化,即优质的A男通吃一切,剩余的B/C/D失去一切。这样生育出来的后代,注定全是A男们的后裔。如上文所述,人类没有先天辨别后代、血亲的能力。一旦出现所有新生代,全是少数人后裔的情况,那么兄妹、姐弟、父女之间发生近亲之乱的可能性会大幅度增加。稍微有点遗传学知识的人都明白,一旦出现这样情况,到第三代人时,全人类的体质、智力都将因遗传病而大幅度下跌。整个智人族群,都将因婚姻制度的消亡而退化。

【近亲通婚的结果往往非常可怕】

【维系男女平等的氏族——摩梭族】

【无论多原始的部族,都不会允许近亲婚姻】

值得一提的是,恩格斯假设的母系氏族也因此被证伪。因为,原始社会,部落的人口不过数十、数百。如果出现“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那么父女、兄妹、姐弟之间发生近亲之乱的可能性极高。用不了三代人,这个部族的身体素质和大脑发育水平都会出现大幅度倒退,很快就会消亡。所以,人类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社会,哪怕是以尊重妇女闻名的摩梭族,也坚定地维系婚姻制度,确保孩子的父系血缘清晰可查。

【摩梭族实行“走婚”制,婚姻的绑定相对较松,但子女必须知道父亲是谁】

婚姻的目的之三——家庭、父权、政权基石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夫妻才是家庭的基础,孩子只不过是家庭的分支,是爱的结晶。这其实是传统的东亚父权崩溃的结果。

在过去,婚姻的目的就是构建一个具备生产力的小共同体。何谓共同体?即在共同体内部的成员,愿意为彼此无条件地付出。现代依旧保留宗族习惯的地区(主要在南方),主要亲戚出事,就会无条件地送出一些金钱,帮助其渡过难关。这种无条件的互信、互助是共同体的基石。

【当然宗族也有许多陋习,但就互助这一点而言,确实值得称赞】

在东亚地区,一般以男性担任族长,以他的后裔构建直系和旁系的亲族单位,从而形成宗族模式。这种模式发展至后期,就会演变成构建国家的基石。

中国的家国结构,建立在儒家的伦理观念之上,而儒家的伦理观念建立在父权宗族之上。翻开儒家经典,几乎每一句有关君权的理论,都会伴随着父权。例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再比如三纲五常。古人甚至会用“君父”一词来形容君王,而将大臣们称之为“臣子”。可见国家建筑的构建,完全是建立在父权社会的基础之上。父权的基石则建立于婚姻制度之上。

【东亚社会的君主制,本质是宗族制的衍生】

无独有偶,近代以前,欧美社会的基石也是父权和婚姻。古希腊、古罗马的父权特色都十分强。在很长的时期内,罗马人有权将未成年的子女出售为奴隶。如果子女已经成年,父亲也有权实行“family”的特权,将其赶出自己所属的家族。

罗马人还实行庇护人制度,类似于中国的门客制度。如果A家族的族长(通常为男性)请求B家族庇护,那么双方便算是签订了主从契约,无论将来A家族在共和国中的地位多么高,也不会影响这层关系。而且,这套主从结构可以呈现树状扩散,即A依附于B,B依附于C,C又是D的庇护人。上一级的庇护人只能间接地调动下一级的资源,即“我被庇护人的被庇护人,不是我的被庇护人”。熟悉西方社会史的人,都知道这就是西式封建制度的雏形。(有争议)

【封建制度的起源有争议,有人说来自罗马,也有人认为来自日耳曼习惯法。但是,双方的结构完全一样】

到了中世纪,各个封建主都被要求“像父亲爱儿子一样对待自己的子民”。虽然,大部分封建主无法做到这一点,但是其理论基石和古典时期并无不同。而中世纪的家族封建,一直维系到近代才被地方议会所取代。可见父权-婚姻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多深。

婚姻的目的之四——抵抗风险的能力

话回原题,说了这么多,婚姻之间就没有爱情的存在吗?答案是有,只不过成型非常晚。婚姻制度的诞生,更多的是男女利益的结合。男方需要一个稳定的伴侣来生、育自己的后代,确保自己基因的延续;女方需要一个不为例假、生育困扰,状态恒定的异性照顾自己。

根据现代学者推算,在没有近代医学辅助下的妇女,生育的死亡率为20%左右。即每5个孕妇,就要有一个死于难产。但是,生命的繁衍是生物的本能。我们的祖先——晚期智人,从非洲再次走出,消灭了尼安德特人等早期智人,依靠的不仅仅是更高的创造能力。如果他们无法保证,每对夫妻都养育三名活到成年的后代,那么晚期智人也无法遍及全世界。

【最有名的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

考虑到没有近现代医学的支持,儿童活到成年的概率十分低。智人的后代有普遍富有探索精神,喜欢各种冒险,尤其是男孩,夭折率十分高。家庭中必须要有一个人,时时刻刻地看住孩子们,不让他们去特别危险的地方。如果家庭中,只有母亲这一个角色,既要负责照顾、看管孩子,又要负责繁重的工作,那无疑十分辛苦,甚至会活不下去。(注:今天社会再不济,有相应保障制度,古代社会是真的无法生存)所以,一个能够持续提供产出的男子就是必须的。就算是到礼教大成的明清,寡妇不得改嫁,也只限于家中有点资产的人家。对于真正的下层民众而言,寡妇改嫁根本不是问题。

结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父母最大的远见:在子女结婚前,就及时给出这3种提醒门当户对婚姻父母其实是作为婚姻的过来人,在子女谈婚论嫁的时候,会给子女一些提醒,就是想希望子女能够看清现实,能够看清婚姻的本质,不要冲动去领证结婚,先了解清楚婚姻的一些真相,才能做好心理准备,走进婚姻,开始新的人生阶段。 因此,父母最大的远见:在子女结婚前,就及时给出这3种提醒,非常重要。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621BL70556A3I6.html
2.婚姻的本质目的与意义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婚姻的目的和它存在意义的理解在婚姻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认识是有分歧的。或者认为它是一种“宗教神圣”的旨意;或者认为是一种“社会契约”的规定;或者认为仅仅是与个人的个性与独立性相联系的个人生活选择。这些不同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得到关于婚姻本质的认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625/07/15991787_480498619.shtml
3.婚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论婚姻与道德)书评婚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时过百年,还能看到罗素先生对于爱情、婚姻、家庭、道德的真知灼见,真的备受震撼。读这本书之前我是带着问题来的,我对什么是婚姻,婚姻对个人、家庭究竟意味着什么充满着疑惑。任何事情,如果不了解他,我们就难以化解它。在法律领域,婚姻法律关系的本质是对弱者权利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495037/
4.马克思说婚姻的本质是经济,目的是降低生活来自圆融心语马克思说婚姻的本质是经济,目的是降低生活成本。婚姻是历史的产物,并将在历史中消亡。如果说婚姻实质是一种经济契约,那基础是诚信而不是感情。讲感情无非是模糊契约的边界,其中一方占便宜罢了。当然可能有人是这么稀了糊涂过了一辈子,那是运气好的特例,不具有普遍意义。so古往今来,婚姻的本质就是保全财产,完全可以https://weibo.com/2158876854/KfJala0pN
5.浅析婚姻的契约性本质关于婚姻的本质,各国学者观点不一。资本主义国家学者多主张婚姻在本质上是一种契约,认为婚姻是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合意的结果,无合意即无婚姻;而且一旦依法缔结了婚姻,即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权利义务。并且多在婚姻法中明文规定婚姻为契约;而社会主义社会学者多主张应强调婚姻家庭中的身份性,强调国家、社会的本位利益,突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7/09/id/265761.shtml
6.《婚姻的真相》:婚姻的本质,是一场陪伴心理学文章从这个角度来说,婚姻的本质,是一场陪伴,这也是国内著名心理学家,著名家庭治疗师李子勋老师在《婚姻的真相》一书中强调的观点。 在他看来,婚姻生活是两个人心智化(心智化指能够通过对心理状态归因来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简言之,就是理解、感知他人)交汇的过程,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各自的感受,就是婚姻的真相,而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478654
7.婚姻的本质是什么?常听到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两个人风花雪月的终点,一旦结了婚,就会花灵凋谢,并随着锅碗瓢盆的奏响,原来的那些美好都会变得暗淡,有的人家甚至争吵不断,再也找不到从前那些甜蜜亲亲我我。 婚姻生活是两个人真真切切的走在了一起,要相互容纳和包容,容纳对方的缺点,要逐渐改正自己的脾气和毛病,接纳对方,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hrqjtx.html
8.婚姻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生存选择!在父母眼中,儿女三十不成家,就是对人生不负责任,就是不完整,将来就会后悔,所以他们催婚的目的是让儿女不要走上后悔的道路。简而言之,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说婚姻的本质。婚姻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生存的选择! 远古时期,人们生存条件差,需要抱团生存,所以先后差生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https://www.jianshu.com/p/dfcc376627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