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庭文化之亲子之情文化济南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婚姻的首要目的是“传宗接代,繁衍子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说过:“没有孩子,家至多是一场有点儿过分认真的爱情游戏。有了孩子,家才有了自身的实质和事业。”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

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发现古人在处理亲子关系的过程中,很多做法是相当高明的。

首先,亲子关系,首倡孝道。

“教者,孝之文也”、“无孝不成教”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孝道一直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黄香温席”、“王祥卧冰”的故事中国人耳熟能详,广为传颂。“孝文帝”、“孝武帝”皇帝的谥号中也多有一个孝字。由此可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治国理家的指导思想。

《孝经》是儒家经典中专门讲“孝”的著作,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曾有五个皇帝为它做过注释,古人最初识字也要从《孝经》开始。《孝经》开篇就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道德的源头根本,家风的养成就应该由孝道开始。中国人对孝道的重视在家训、族规中有充分的体现。

如司马光在《居家杂仪》《训子孙文》中有言:“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凡事不敢自拟于其父。”“容貌必恭,执事必谨,言语应对必下气怡声,出入起居,必谨抚卫之。”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为子女,外出时先告诉父母亲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心安。在日常生活中,对待父母要和声细语,态度恭谦,做事谨慎。

诸如此类的规定在《尚书·无逸》《颜氏家训》《朱氏女三字经》(明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专为家族女子制定的家规)等族规、家训中都能找到。

孝是一种精神,一种行动。由提倡孝道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伦理观念和老有所养的传统美德,作为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至今仍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在中央电视台评选的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山东汉子田世国榜上有名。2004年9月,为了挽救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38岁的田世国在瞒着母亲的情况下偷偷捐肾救母。他说,父母给了我生命,捐肾救母是做儿子的对母亲的回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允许子女、晚辈纠正长辈失误。

传统社会虽是伦理社会,但古人是相当明智的,并不要求子女对父母惟命是从式的“愚孝”。父母也是平凡人,也会犯错,而做子女的有责任、有义务纠正父母的过失。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弟子规》的这几句话说得相当清楚。无视甚至助长父母的错误实为不孝。曾子问孔子:“为人子一切听从父母的,是不是就可以称之为孝呢?”孔子惊叹地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做父亲的,若有敢于劝谏他的子女,那么他就不会身陷于不义……一切听从于父亲的,又怎么可以称得上孝呢?”(语出《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明代典籍《智囊·闺智部》记载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古时有一位叫乐羊子的人在外求学期间,他的妻子在家中辛勤耕作,照顾婆婆。有一天,邻居家的鸡误入了乐羊子家的园子,婆婆见了逮住这只鸡杀掉并做成了美味佳肴。到吃饭时,乐羊子妻默默地落泪,并不吃它。婆婆感到很奇怪,就问她为什么这样,乐羊子妻说:“我难过的是家里太穷了,没什么吃的,所以饭菜中才有了别人家的肉。”婆婆听后,甚感惭愧。

父母有过错,子女说话不能太直,太直会使父母脸上挂不住,甚至恼怒,达不到预期效果。乐羊子的妻子在婆婆有了过错时,反而难过家里太穷,没能给婆婆吃好的,实在是很高明的做法。

现如今有的人在外面和别人说起话来是和风细雨的,回到家里和父母亲说话则是刮大风下大雨。父母亲一旦有了过错,那就更不得了,简直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毫不顾忌父母的感受,这种做法十分不可取。

第三,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爱孩子,是连动物都具有的本能。但对孩子进行系统、优良的教育则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毫无原则地溺爱孩子,既扼杀孩子的前途,又毁灭国家民族的未来。

中国人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孟母三迁”“曾子杀猪”“岳母刺字”“诸葛训子”,都是中国古代长期流传的教子典范。

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后任蜀汉军师、将军)的《诫子训》,流传甚广,被奉为教子经典,短短八十六个字,蕴含巨大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常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文字,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仍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太史公司马迁也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家,他所具备的史才、史识、史德均是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纵观司马迁一生的经历,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其父司马谈对司马迁的培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计划。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生于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可见司马迁十岁就开始学习当时艰涩难懂的古文,后来又跟着董仲舒、孔安国等人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周易》多部古代典籍。司马谈除了自己也把所学倾囊相授之外(当时的史官是家族传承的),所请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当时所能请到的最高级别的经学大师,为司马迁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功底。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

我们从后来司马迁的遭遇中可以知道,司马迁的家庭并不富裕,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完成司马迁游历全国的过程,无疑需要相当数量的财富支撑。可见,为了儿子的教育,司马谈是不计成本的。

在现在看来,一个二十岁青年的全国旅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是多么艰巨的挑战呀,而这正是司马谈的精心安排。“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是丰富的游历经历使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也造就了其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多方面的准备。游历壮举是司马谈为儿子安排的教育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司马迁的成长意义重大。

和谐、温情的亲子关系不仅是家庭的幸福,也是社会稳发展进步的基础。作为子女,在孝敬父母的同时,又要在必要的时候规谏父母的过失;作为父母,既要疼爱孩子又要讲求原则,切实承担起养和育的责任。

(作者简介:徐学进1979年10月,男,汉族,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THE END
1.婚前父母的三条金言,让子女受益终生!结婚爱情门当户对婚姻父母其实是作为婚姻的过来人,在子女谈婚论嫁的时候,会给子女一些提醒,就是想希望子女能够看清现实,能够看清婚姻的本质,不要冲动去领证结婚,先了解清楚婚姻的一些真相,才能做好心理准备,走进婚姻,开始新的人生阶段。 因此,父母最大的远见:在子女结婚前,就及时给出这3种提醒,非常重要。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9RPGE00556AP5G.html
2.30年代中国女性的婚姻家庭问题——以女子月刊为中心.docx免费这说明,大多数人的年轻人已经把个人 的幸福放在首要位置,婚姻的目的更加看重双方生活的和谐,打破了传统以繁衍子嗣为 目的的婚姻制度,这无疑是一大进步。此外,以前认为女子结婚后其本职工作就是照顾家庭,不赞成女子继续在外工作。 这时期对于一部分女性来说,她们更加倾向于婚后继续工作,试图找到家庭与事业的平 衡点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126/8042113117001134.shtm
3.从圣经看基督教婚姻观及其意义弥尔顿则认为婚姻是一种精神关系而非性关系,其目的是能消除孤独的交谈和建立友谊。3) 性在婚姻中的位置神规定了两性让他们结合,但婚姻并不是因为性而产生的。性是人的自然本性,但也可以说最初性是因婚姻而产生的,因据《创世记》第一章第28节:“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性是为繁衍子嗣所造,延续https://www.wm114.cn/wen/150/299452.html
4.读苏力教授《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从梁祝的悲剧说起》随感未必,许多个人特点和观点会在社会生活中变化,如容貌、身体健康以及新的异性出现等,现代婚姻制度只是把这个问题转化为“自己的选择自己兜着”,因此是隐藏起来了,或者是通过高离婚率转移了。 3、包办婚姻真的落后腐朽一无是处? 在当时的“繁衍子嗣作为最重要的任务”的社会认知来看,这种制度可能是当时的人们所能做的https://www.douban.com/note/756341453/
5.希伯来圣经中的婚姻法律制度研究《中西法律传统》 Legal Traditions of the West and China 2021 年第 2 期(总第 17 卷) 希伯来圣经中的婚姻法律制度研究 曾婷婷 摘? 要|古代犹太民族是恪守律法的民族,律法是古代犹太民族重要的生活之道.古代犹太民族的历史与律法都 记录在希伯来圣经中,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律涉及古代犹太民族方方面面的生活,https://www.sciscanpub.com/index/index/down_article/id/2609.html
6.《不只是婚姻》李小雾^第1章^最新更新:201606索尼塔的婚姻以三个月匹配为主,帝国对于公民的教育是配合主脑的匹配,种族繁衍优于一切。因此三个月的伴侣时间成为索尼塔帝国的婚姻主流,但同样也存在着少数被称为“古典派”的“一生婚姻”一族。索尼塔的婚姻原则是三个月后,没有子嗣,雄性优先确认分离,雌性则和雄性享有同样的“继续生活”确认权利。而在索尼塔的大https://m.jjwxc.net/book2/1289680/1
7.婚姻是私有制的基石以前婚姻的目的是为社会繁衍后代,并由夫妻承担抚养、教育的义务,这是自然经济社会统治阶级为无偿获得人口发展的产物。而这一时期,因妇女束缚在家庭中,失去了经济支配权,家庭经济是男权掌控下的经济,“在家从父,出家从夫,夫死从子”,即使丈夫死了其妇女也必须承担起把幼儿抚养大的责任,妇女又是男权下的奴隶,因此,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15/10/829250_211132244.shtml
8.头条文章女命戊辰日为魁罡贵人出生,此人做事比较有魄力,有霸气的,月做比肩,事业心比较强,有进取心的人,年坐伤官,长得清秀,有叛逆心,有主见的人,时坐偏印,聪明之人,日支辰为婚姻宫,时支辰为子女星,辰与辰自刑,从命理上显示出,此人会因为生孩子的事情而跟婚姻产生了自刑,致使婚姻方面有心结矛盾,从命理上【女方的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647678926782568
9.租用别人的妻子作为临时妻子的一种婚姻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为更多“典妻婚,指男子付出一定的钱财,租用别人的妻子作为临时妻子的一种婚姻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为自己生下子嗣以承续本门香火。”相关的问题 第1题 群婚是指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内婚制指在一定血缘或等级范围内选择配偶的一种婚姻规例,外婚制指只能在本人所属的https://m.shangxueba.com/ask/20281516.html
10.浅谈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精选8篇)篇1:浅谈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姓名:刘茜 学号;140109070024 班级:行政管理14-1 中国政治制度史讲义 ——第3组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群婚原始社会,杂婚状态。这种原始婚姻状态至少有二百多万年或几十万年的历史。 由于当时: 1、社会落后,人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就是生存与繁衍;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xyr4b47y.html
11.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内容及其思考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代婚姻“完全是以家族为中心的,不是个人,也不是社会”。婚姻的价值和目的在于维护家族的秩序,延续子嗣。这样尊长必享有绝对的主婚权,婚姻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被忽视,婚姻必得门当户对。其次,中国古代姻缘的结成往往有其政治经济的目的。在中国古代,家族间往往用宗族观念维护同族关系,http://ylzy.sxfyw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12/12/id/2006325.shtml
12.婚育习俗三婚姻陋俗1生活三、婚姻陋俗1 纳妾陋俗 妾的来源 妾,今天俗称小老婆,但是我们在阅读古人著作,或者观看传统戏曲的时候,却会发现妾的花样繁多的别称,甚至会遇到妻也被称为妾的现象。从妾的花样繁多的别称中,可以发现妾的历史,婚姻制度的演变,妇女的卑下历史地位,以及许多有趣的文化观念和社会习俗。 妾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https://www.idejian.com/book/11320927/5.html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释义婚姻和夫妻共同生活就其本质而言是为了种的繁衍。为了这一目的,夫妻要生育子女、抚养子女、教育子女。夫妻要相互扶养,还要赡养老人。夫妻要面对的,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夫妻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为亲密、也最为复杂的关系。 夫妻关系是最为亲密、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依其性质,我们可以分为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两http://www.taiwan.cn/flfg/flshy/200804/t20080416_625832.htm
14.佛山市博物馆(7)大理地区白族人普遍信仰本主,视本主为村社保护神,并认为本主能保佑人们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子嗣繁衍、功名富贵。据不完全统计,大理地区的本主庙有近千座。白族人本主崇拜的对象和内容十分广泛和复杂,帝王将相和封建伦理道德所推崇的人物,以及儒、佛、道的神,纷纷加入到本主神的行列,精糟杂糅,https://www.foshanmuseum.com/learning/detail.html?id=9570
15.关于婚姻,你知多少(二)但是如果对方有出轨,有暴力,要坚决远离。那是垃圾人。跟垃圾人在一起,不管曾是多好的人都会被掏空正能量。而垃圾人是不配拥有婚姻和子嗣的。所以,婚前要了解对方人品。婚前就有的缺点,婚后也会有。 其次,看对方的脾气性格,自己能否接受包容。如果结婚前就要一味妥协和忍让,那婚后肯定是更累的生活。 https://www.jianshu.com/p/c80aa5319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