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氓》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知识与技能:概述诗经的基本知识,熟练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形象,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学生:

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但相对于实验班而言普通班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还是弱了些,所以,我拟定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生掌握《诗经》基本知识,且在认知性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把握赋、比、兴手法;第二课时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感受人物形象,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树立正确人生观。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诵读法、讲解法、启发法、讨论法等。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讲解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领背与自己诵读相结合,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并且深入探究其悲剧原因。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诗歌总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2、认知性诵读。这一阶段分为学生领背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熟悉文本让其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3、理解性诵读。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评价性诵读。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一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探究部分。在本环节中,通过“为什么自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悲剧原因”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5、师生合诵《致橡树》。《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对于新时代的学生如何让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我安排了舒婷的《致橡树》。采用师生合诵这种方式,有两个初衷:一是丰富课堂内容,加深情感体验;二是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诵的兴趣。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说学法:

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

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上溯到《诗经》,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追溯到《离骚》。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们一同学习《诗经》中的《氓》。

新课导入从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切入,本课是学生高中语文学习中古代诗歌单元的第一课,从《诗经》入题吻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同时《离骚》概念的引入也为本单元第二课做了铺垫。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明确本课的学习重难点,真正让学生做到心中有

数、有的放矢。关于《诗经》,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过《蒹葭》和《关雎》,因此学生对诗经的特点和比兴的手法并不陌生。诗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对于中关于爱情观念的探究作为本课的突破难点。

三、配乐朗读,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诗歌学习在于朗读,在学生第一遍朗读中选用古琴曲《凤求凰》为背景音乐,为朗读营造一种古韵氛围,更易于带学生进入诗境。朗读后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指导,主要是读音的准确和四言诗二二拍的节奏。

《氓》是一首叙事诗,学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节有助于理解诗歌浅层的含义,对女主人公恋爱、婚变、离开的经历以及情感脉络的变化有准确的把握,同时为重难点的突破做好了铺垫。

四、教学重难点突破

1、初探究:课文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画出来,并简要赏析。

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与认识。但重点内容突破的问题设置没有选用“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从《诗经》手法角度“诗歌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句入手,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于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比兴手法运用等方面发散出去,也就是用一个总问题将全文穿起。同时这样的问题设置更便于学生将自己的观点阐发出来,正所谓“读进去,说出来”。这样的读诗的角度,除去让学生学会解读《氓》之外,也学会读诗鉴赏诗的一般规律。

这一环节中,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课堂的生成,教师重在引导而不是讲授。在小组活动,先引导学生先自主理解,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级展示。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独立的见解。

2、再探究:女子离开氓以后,能不能获得幸福?

这一问题的设置事实上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于正确爱情观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本身就是两面性的,富于辩论性。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读,会在课堂上呈现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在辩论声中学生们会对正确的爱情观有清晰清楚的认识。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以规避学生完全脱离开文本进行无根据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课上学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的争辩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五、课堂小结

什么是爱,爱是灵魂的共通,爱是精神的平等。什么是爱情,朦胧派诗人舒婷用《致橡树》给我们做出了诠释。

本课以朗读舒婷《致橡树》节选收尾,以教师朗读的声音带动学生一同跟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与学生上一环节内容想成呼应,同时有和上课伊始的朗读呼应,从朗读声气,再朗读声中结束,使得整堂课的设计结构圆和。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是:“重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学习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依据此要求,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领会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1、运用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问题法、讨论法

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明确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及诗歌的比兴手法。

(一)情境创设:(约2分钟)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书写爱情。《上邪》中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二)预习内容的设计及反馈(约5分钟)

1.基于对文本的分析,我预设了如下的预习内容:

(1)易读错和需要重点掌握的字音的落实,扫清诵读障碍

(2)掌握《诗经》的地位、起止年代、文学传统、内容及表现手法

(3)结合课下注释,掌握重点的实词及“之”、“其”、“以”的用法,理解全诗的内容。

2.通过批阅学生上交的预习学案,在预习反馈中需订正的问题是:

(1)字音

愆(qiān)期自我徂(cú)尔渐(jiān)车帷裳(cháng)

靡(mǐ)室劳矣

(2)言既遂矣/静言思之中的“言”都是助词,没有实义。

以尔车来的“以”是介词,用

总角之宴的“之”是助词,的

(3)课文结构: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三)课中改进(约28分钟)

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我在课中改进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

1.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2.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故事。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设计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分析把握诗歌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通过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生活的强烈对比,及其面对生活中被抛弃这一重大的人生变故所表现出来的处变不惊,坚强面对的探究,挖掘出女主人公身上存在的“正能量”,更全面透彻的理解这一典型人物。

设计第三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真正对学生有所触动,明白女性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重要意义。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桑未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

②比喻恋爱及新婚的甜美

桑之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

②比喻男子的始乱终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借斑鸠贪食桑葚比喻女子沉溺于爱情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5)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6)吃苦耐劳——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7)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

(2)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四)拓展:女主人公对这一悲剧有无责任?对我们有什么警示意义?

初恋时:过于主动、过于热情;

热恋时:过于投入、过于痴情,忘记自我、放弃自我;

钱钟书《管锥编》云:“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

我相信于情于爱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爱,是要用真心、赤诚。但是,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圆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铭记的箴言。

正如《简爱》中说“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女子自尊才可以换来尊重!

(五)限时作业(约10分钟)

1.默写

①氓之蚩蚩,。,来即我谋。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③总角之宴,。,不思其反。

④淇水汤汤,。女也不爽,。士

也罔极,二三其德。

2.阅读鉴赏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板书设计:

恋爱--------------------婚变--------------决绝

(1、2章)(3、4、5章)(6章)

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哉

《氓》说课稿《氓》说课稿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课后作业:

2.背诵《氓》

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的讨论重点放在鉴赏层面:体会分析理解:

(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

(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三、说教学设想,从教师层面说。

我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从学生层面说。

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探究。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充分对话。在活动中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把语文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学”上,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

从教学环节层面说。

倡导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我的课堂的,具体的课堂流程也会随着这些因素发生变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来继续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自由诵读,寻找称呼。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也就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跟他很熟了,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板书:恋爱---------婚变-----------决绝

3、二读诗歌,关照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学习“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展现出女主人公怎么样的思想性格?运用了什么手法?(多媒体展示)

明确: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板书)纯真痴情,活泼热情&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伤心(板书)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第三次:失望、委屈、愤恨、决绝(板书)冷静决绝,坚强果断

在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反应,我可能会适时的用下面琐碎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进女主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与主人公对话。

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场婚姻中我有没有责任?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那些因素给了她痛苦?

婚姻的不幸和娘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哪个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女子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她用什么艺术手法来阐述这个道理?

女主人公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女主人离婚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讨论、辩论分析婚姻悲剧原因

为什么如此一个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的良家妇女为何会被休弃呢?(学生讨论辩论)

1.性格决定命运

2.女子容貌色衰

3.男子变心

4.社会原因

恋爱-------------------------婚变--------------------------决绝

一、课题:氓

二、课型:人文学科语言类讲授课

三、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知语言韵律和谐之美;懂得如何判断“赋、比、兴”手法;体味主人公前后情感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得到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上古语言的魅力和先民的思想,进而喜欢《诗经》等上古文学作品,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味,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另外本文是一首以爱情为主线的叙事诗,通过学习这首两千多年以前的爱情悲歌对学生今后的爱情观产生影响,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有所思考,努力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和语言特色等基础知识和文化常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性格特征等文本深层理解。

2.教学难点

学生与文本内容距离较远,尤其是古汉语发展到今天已经和我们现在的语言大不相同,对于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困难,另外学生对古文本身也有畏惧心理。

学情掌握

1.知识能力情况

2.学生阶段特征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首先需要有学习习惯的改变,学习将由老师督促学习变成自己主动学习,有些学生还不太适应,他们有足够的学习热情但是缺乏克难意志;其次,初高中知识难度的巨大落差,知识层次的加深,教师授课风格方法的改变会对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再次,学习心理的调整,由初中的佼佼者进入人才济济的高中课堂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也是学生比较苦恼的一点。

但是因为这已经是第二学期,所以学生有了第一学期的高中语文学习经验,也为课程教学坐了基础铺垫。

教学关键

以诵读为切入点,使课文内容教学为文化教学服务,努力让课文内容为主导向文化这一主体转变,在课文学习中渗透文化语言等常识性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恰当引导。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任何一个民族都是这样,我国也不例外。早在两千多年前,先民们就为爱唱响了一只只情歌,《诗经》的开篇——《关雎》如是(多媒体播放《关雎》的配乐朗诵)。

刚才的朗诵美不美(生答美)除了对美好爱情的歌颂没那么有没有对于爱情悲剧的描述呢也是有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诗经》里的另外一篇《氓》。(板书课题)

2.揭题

《氓》是《诗经》名篇,诗一首叙事诗。属于国风,所谓国风就是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在古代我国辽阔的疆域上分布着不同的诸侯国,共同归周天子管制,这些不同国家的是个酒为百姓管理查探民情提供了依据。《氓》是“卫风”里的一首,也就是卫国的风俗,卫国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河南北部濮阳,新乡,安阳,沁阳一带。

说到“风”,那么《诗经》除了“风”还有什么呢,有没有同学知道(生乱答,有知有不知)对,有同学已经说了,还有“雅”和“颂”。

3.预习效果检验

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下面有问题先问问大家。

请大家看看PPT上的这些字词,读音、意思有没有不明白的

氓、蚩蚩、贸、匪、谋、淇、愆、将、垝垣、筮、咎、贿迁、耽、说、徂、汤汤、爽、罔、靡、夙、遂、咥、躬、悼、泮、总角、反

标红的字是大家要重点掌握的,请特别注意!

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注意体会韵律感。(生读文,师板书第一章……第六章)

问:读完诗歌,能不能每章用一句诗概括出它的的主旨

答:第一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板书)

问:这是一篇叙事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答: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氓”开始时还好,慢慢地,随着生活的好转,他的脾气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荒唐起来,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不过,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的,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

4.课文内容解析

问:这首诗共六章,可以分成几个小节每一个小节是按照什么依据划分出来的

答:可以分成三个小节。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划分的。第一章到第二章为第一小节,写恋爱;第三章到第五章为第二小节,写婚变;第六章为第三小节,写决绝。

问: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婚前氓做了什么

答:“蚩蚩”,忠厚老实;“尔卜尔蓍,体无咎言”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问:女主人公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答:“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问:婚后他们生活如何男女主人公各自有什么样的表现

答:婚后他们生活不和谐。女子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男子脾气暴躁、三心二意、薄情寡义。

5.人物性格探究

问:通过你对课文的阅读,你觉得诗歌描绘的氓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大家能不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

答:氓的性格多变,前后判若两人。在恋爱初,他忠厚老实,急切认真——“氓之蚩蚩”、“將子无怒”、“尔卜尔筮”。婚后他变得三心二意,脾气暴躁——“士二其行”、“至于暴矣”。

问:女主人公身上有什么样的品质,请具体谈一谈

答:活泼天真热烈,这在恋爱时期表现十分明显;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这个主要表现在婚后的生活中;最后决裂是表现出了决绝,刚强的性格。

6.写作艺术赏析

问: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答:比兴。

问:文中有几处用到了刚才我们说的这种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三处。第一处是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二处是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露了负心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第三处是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暗含女主人公对男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7.知识延伸拓展

问:通过我们前面的分析和探究,你觉得我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首诗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问:我们分析过了男女主人公的特点,大家能不能再来说一说造成他们婚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答:从诗的内容看,乃是这女子私定终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以致于无视礼教的束缚,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进而男子变心,其命运更加悲惨,又在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被弃而赴告无门,正是构成这一无辜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其次,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8.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在课后把这篇经典的诗歌背下来,如果大家对《诗经》感兴趣的话,就选取自己喜欢的篇目阅读,最好能够背诵,下次上课我们可以一起交流一下大家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另外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本篇课文的理解,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小说。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板书

第一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恋爱

第二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成亲

第四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婚变

第五章——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思

第六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决裂

第二课时板书

情节章节女氓

恋爱1——2章热情、幸福蚩蚩、重视

婚变3——5章沉痛、幽怨粗暴、变心

决绝6章清醒、刚烈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想的目的,收到了预设的效果。本课主要是以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解答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的,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问题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来发现和学习新知识,一方面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但是总觉得整个教学工程中学生一直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机会不多,这也使得整堂课一直是被教师操控着把持着;其次,内容安排较多,用两个课时略显仓促,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安排中注意克服的。

THE END
1.探索现代婚姻制度新篇章,最新结婚法解析售后服务2、婚前财产保护强化:为了保护夫妻双方的财产权益,结婚法注重婚前财产的保护,明确了夫妻双方在婚姻中的财产权益,降低了因财产纠纷导致的家庭矛盾。 3、婚姻自由与反婚骗措施:现代结婚法强调婚姻自由,打击强制婚姻和婚骗行为,严格的婚姻登记制度要求双方在结婚前充分了解和沟通,保障了婚姻的真实性和自由。 https://www.jzscgw.com/post/14436.html
2.由婚礼誓词联想到的“新人结婚时, 不应该手搭着圣经说, 不论贫穷富贵, 健康疾病都至死陪伴。 应该把手放在《进化心理学》和《自私的基因》这两本书上宣誓: 我将违背我的天性,忤逆我的本能,永远爱你。” 《自私的基因》中作者道金斯提出了以下观点: 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其本质是自私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复制和传播自身。基因https://www.jianshu.com/p/5cab190a927e
3.简单单词兄弟互相导管立了a, an [?] art. 一(个);任何一(个);每,每一(个) able [?eibl] a. 有能力的,能干的 be able to+inf. 能,会 about [baut] prep. 关于;在…周围;ad. 大约;到处;在附近 be about to+inf. 即将 above [b?v] prep. 在…上方;多于;高于;超过 ad. 在(或向)上面,在https://blog.csdn.net/xo_zhang/article/details/102676430
4.主日短片上帝设立婚姻的目的華府基督生命堂我们无论是在怎么样的婚姻状态的人,先要明白上帝设立婚姻的目的,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目前是怎么样的正常夫妻生活的人,也都是有很多的软弱,必定要得着上帝借着整个6000年历史向我们显明的、上帝所安排的婚姻重要的目的。神的话都告诉我们了,甚至现在你是单身的,也需要这个原则,你虽然是地上没有丈夫、太太,但是你已经http://www.spring4life.com/node/12527/message
5.圣经辅导:婚姻的目的与婚姻辅导的方向其实,这里所谓的“不好”,不能简单理解为与人“孤独”的感觉有关,而是和“上帝的形象样式”有关。我们的神是三位一体的神,圣父、圣子与圣灵彼此之间虽然不同,却有完美的相爱与相交;因此,神造人的时候,也把人设计成了一种社会性、群体性的被造,好反映出神自己的形象与样式。所以,婚姻首要的目的是为着神的荣http://www.chinesebiblicalcounseling.net/marriage_sex/S_family_goal.htm
6.两个人在一起的目的,都是为了婚姻吗20230312.docx两个人在一起的目的,都是为了婚姻吗晚餐归来,H无名指上悄悄多出一枚戒指。我没说话,只是笑着向这对“小夫妻”眨眨眼。作为表情本就丰富的意大利人,这个微小信号立刻被A捕捉到。他当然知道,我想听他们的故事。“不过,我们真的没什么。就是三年前彼此喜欢,简单相爱,就在一起。”说着,他在H泛红的脸颊上轻吻了一https://m.renrendoc.com/paper/249791988.html
7.浅析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形象8篇(全文)这类女性侠肝义胆、智勇双全。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鲜明的行为目的,为爱情、婚姻、朋友等,她们的实质精神都注重感情的真与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可谓是刁蛮辣妹。《调风月》、《望江亭》中的女主角都是这类典型。 《调风月》中的女主人公燕燕是一个美丽、机灵、朴实而手脚勤快、办事认真、做人https://www.99xueshu.com/w/file1zz0nurs.html
8.《圣经》中上帝与以色列之间的关系多次被描述为夫妻间的婚姻关系The timing of marriage has varied(59)over the past century. In 1995 the average age of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time of their first marriage was 25. The average age of men was about 27. Men and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marry for the first time at an average of five https://www.shuashuati.com/ti/aed10191633744ffb0d876eaee6d96aa.html
9.第二十三章家庭虽然有些人的家庭关系不理想,但那在基督里充分将自己许配对方的婚姻伙伴,仍能藉着圣灵的带领及教会的牧养而达成爱的结合。上帝赐福家庭,要家庭的成员彼此帮助达到完全成熟之境。作父母的人,要教养儿女爱主并顺从主。藉着他们的言行,他们要教导儿女,基督是一个慈爱的管教者,永远温柔、体贴,要他们成为祂的身体,上帝http://www.zgaxr.com/book/004/028/25.htm
10.《公正》笔记同性婚姻 在同性婚姻的争论中,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选择的自由,而在于同性结合是否值得共同体的尊敬和认可——他们是否实现了婚姻这项社会制度的目的。 婚姻的特征带来了它荣誉性的一面,它是一项表示敬意的制度:“公民的婚姻,是对另一个人的一种深层次的个人承诺;同时也是一种对相互关系、友情、性行为、忠诚和家庭这https://www.douban.com/note/620345559/?_i=4422253V0zMcuo
11.上帝–两本书从来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子 , 总是保养顾惜 , 正像基督待教会一样 ,因我们是他身上的肢体 。为这个缘故 , 人要离开父母 , 与妻子连合 , 二人成为一体 。这是极大的奥秘 , 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弗5:28-32)所以,上帝最开始造男造女的创造次序以及设立婚姻的目的和道德律都是统一于一个更加基本https://liangbenshu.com/tag/%E4%B8%8A%E5%B8%9D/
12.圣经与可兰经中的多配偶制[293]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圣经中有明确的多配偶制的实例。这里的目的是确定上帝想从我们身上获得什么,以及为什么这种现象几个世纪以来,在旧约和新约中都如此显著。 上帝的基督教会 邮政信箱369号,澳大利亚,沃登ACT 2606 电子邮箱:secretary@ccg.org (版权所有?2006, 2008 W.K. Wong和韦德·考克斯) http://chinese.ccg.org/weblibs/study-papers/p293.html
1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4、【判断题】人生目的是对“人怎样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2.11叩问人生目的 1、【单选题】人生目的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它所认识和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A、人为什么活着 B、人如何对待生活 C、怎样对待人生环境 http://changchun.ehqc.cn/show/43_22.html
14.伦理学的功利性(精雅篇)最后,从英国情感论学派和法国唯物主义理论中继承并发展了合理利己主义公益论的基本论断:人性的两种倾向是自爱和仁爱,每个人天性中就存在着仁慈、同情的情感,利他爱人的情感与其并行不悖,个人、他人以及社会也理应能够达到一致;只有普遍的幸福和共同的福利才是最终的道德目的。边沁从量的快乐主义出发,发明出了快乐主义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1q8nk2g.html
15.《尊贵的设计》(理查德?柏瑞特)从这个观点来说,我们所有的信念、作为或感觉都是为了实现上帝在地上建立他荣耀王权的目的。 圣经看重上帝的国度到一个程度,好像把它所有的注意力都转向上帝,而远离我们。当然,荣耀上帝的确是我们最高的目标,可是基督徒常常忽略了上帝在地上建立他国度的计划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圣经里最值得注意的教导是上帝决定http://31team.org/book/export/html/2463
16.上帝为何要关心我的性生活?耶稣正在邀请我们进入一个更宏大的故事。一个性拥有神圣目的的故事中。 在基督信仰的故事中,性不是以我们自己为中心的。而是丈夫和妻子彼此相爱、彼此服侍的联合。但它也只是上帝与祂子民在耶稣再来时那场天地间盛大婚礼和永恒盟约的预兆。 在基督的故事中,婚姻和性将被更美好的事物所取代,那就是在新天新地里的永https://ya-mi.org/sc/?p=46179
17.希伯来圣经中的婚姻法律制度研究希伯来圣经中的婚姻法律制度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共分为远祖时期,摩西及士师时期,王国时期,流 亡与回归时期共四个时期.远祖时期距今久远,婚姻法律制度状态呈现原始的样貌.上帝一夫一妻的婚 姻创设被打破,婚姻形态以一夫多妻制,内婚制与寡妇内嫁制为主,家长制的形成使得婚姻关系中多遵 从父母之命,男尊女卑的原则,https://www.sciscanpub.com/index/index/down_article/id/2609.html
18.人生三件大事(婚姻/工作/信仰)提摩太·凯勒作品:婚姻的意义/工作凯勒指出,婚姻是一种荣耀的关系,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和最神秘的关系;上帝创造婚姻的目的是使我们与上帝更加接近,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欢乐。凯勒以圣经为基础,结合自己与妻子凯西三十六年的婚姻经验,为我们揭示了婚姻的意义及通往幸福婚姻的途径。本书既适合已婚和单身的信徒,也可帮助非信徒认识幸福婚姻的福音根基http://shop42563152.m.youzan.com/wscgoods/detail/3nt1qoqgbb26wrx?alias=3nt1qoqgbb26wrx
19.婚前辅导---婚姻是上帝的心意 (一)神设立婚姻的目的 1)彼此互补,相互成全,建立合一的关系 2)反映神的形象 3)倍增敬虔的后代 (二)婚姻方程式 1)彼此的接纳 2)离开父母 3)与配偶连合 4)“成为一体”/建立亲密的关系 学完这一课后---重新思考的问题 1)关于上帝对婚姻的目的和计划,你学到什么? 2)你对自己有了https://m.book118.com/html/2019/1009/8107003010002054.shtm
20.敬虔的婚姻才蒙上帝赐福!查看日记蒙恩之恋祷告:求天父上帝赐给我一个敬虔爱主的姊妹做为妻子!我们建立家庭的目的是:荣耀 丈夫首先是一位敬虔爱主的人! 妻子也是一位敬虔爱主的人! 这样的婚姻才是上帝喜悦的!!! 祷告:求天父上帝赐给我一个敬虔爱主的姊妹做为妻子!我们建立家庭的目的是:荣耀您!!! 奉主耶稣的名 祷告 阿们 2019/9/5https://www.cnjidutu.com/diary/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