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书,流传了50多年,直到今天,仍然具备“再来”的魅力,虽然张爱玲的小说是小说,但其取材于现实社会,具有强烈的社会反映,同时,对于张爱玲本身而言,自身的遭遇更是一部小说。
在她塑造的各类女子当中,几乎无一例外的,她们的爱情观都充斥着悲剧色彩,或为情欲禁锢,或为寻找出路,或为出卖自己换取爱情,或为错位而扭曲,而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挣扎的女子,就是张爱玲一生的婚恋观的真实写照。
张爱玲作品中体现了悲观的婚恋观
对残酷现实的无情批判,女子形象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每每以鹤姿仰视这世俗世界,冷静,自信,独立而且“毒辣”。张爱玲作品的主题往往是爱情与婚姻,但是在这些作品中没有对痴情与缠绵的描写,很少找寻到美好且真诚的爱情,大多只是对残酷现实的无情批判。
张爱玲小说中的这些女子们,往往充满悲剧色彩,她们大多生活在一个死的世界,缺少青春,没有希望。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根本不会想到明天,在她们的世界里,明天的明天也无非是那些衣裳、那些饭菜,没有任何期待,也没有什么让人心跳的期望。
女子形象的悲剧色彩
金锁记,禁锢在情欲中而扭曲的爱情观
张爱玲的《金锁记》实在是一个经典的作品,作品里面讲了很多不同的东西,虽然不是什么大的哲理,却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都让人恍然大悟,如在迷途中的那点光亮,思考之下,产生启示。
里面讲述了一个恐怖的关于“禁锢”的故事,一个可怜的女子,因为一个无奈的婚姻和对爱情的渴望,渐渐地将自己推进了深渊。主人公曹七巧因情欲被长期禁锢后,将物欲演化得更为病狂。
金锁记
关于禁锢和爱情,我国古代就有个特别凄美的故事,牛郎织女有了婚姻,被禁锢了自由,却没有禁锢爱情。每到七夕,两人的心都是飞着去见对方。
其实没有任何事物能禁锢一个人的感情和心灵的自由,婚姻也不例外。如果真是被禁锢了,好似七巧一样,被扭曲的情欲折磨,才是真正禁锢了自己,让自己从此只能生活在这个欲望之下,这个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只能拿其他的东西来补偿。
七夕相会
倾城之恋,失去自我待价而沽的女性
从封建旧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女性们,在那兵荒马乱“沉下去”的年代中,没有一点生存技能,没有能站立的支点,她们的生活就好像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人物白流苏所说的“没念过两句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我们做什么事”。
白流苏一生把婚姻作为女人求生的砝码,产生这样的观念也并不是因为女人天生狭隘或者功利,而实在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人只能依附男人,因此她们投入了一生作为赌注。
在这样没有希望、没有期待的生活中,她们忽略了爱,也忘记了爱,在她们的生活中也不存在爱。在这个的环境氛围下,这些女子,从生下来开始,她们所受的教育就是待价而沽,之后所有的努力,也只不过是尽可能大地增加这个筹码的重量。
倾城之恋
家庭不幸的遭遇,形成了张爱玲悲观的婚恋观
张爱玲为何在作品中呈现出这样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呢?张爱玲的婚姻悲剧是因为她桀骜乖张的性格,她身上有着恋父、恋物、自恋和自闭的病态心理。她的作品如她的现实写照一样都是病态的人群,所以无论是生活还是小说,她和小说人物都在痛,正是这些揪心的东西撞击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很多学者通过研究,从三方面的因素分析了张爱玲的婚姻观:父母婚姻的变故,家族没落的影响,悲剧的人生观。从家庭环境和婚姻破裂来看,父母的争吵让张爱玲过早领略到无爱婚姻的不幸,对爱情婚姻产生了怀疑;母亲的苛责则严重摧毁了张爱玲的自信心,把张爱玲引向自我怀疑;最终,形成了对爱情、婚姻乃至人生的悲观态度。
悲观的婚恋观
结语
重读张爱玲的作品,每每看到那些压抑的情节,女子们悲惨的遭遇,总是让人心生怜悯,却只能悲叹。但好处是,当我们抬起头看向所处的现实社会,我们完全可以抛开所谓的“思想桎梏”,不必像小说中那些女子们为了生存放弃所有,不必如此卑微的去乞讨爱情。
我们可以更加大胆的寻找自己想要的真爱,记住: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目的是寻找到自己合适的生活伴侣,并且共同携手走完剩下的人生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