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脱贫地区婴幼儿照护早期养育照护服务
课题组简介:本课题由中国儿童中心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完成。本文由中国儿童中心课题组撰写。课题组主要成员:丛中笑、杨彩霞、王秀江、霍雨佳、夏蕊、马学阳、王瑛、邱天敏、霍亮、张玲玲、郑党、张婿杰、任金涛、李青颖等。执笔人:李青颖、王瑛。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早期启蒙领域,越来越多的家庭意识到3岁以下婴幼儿早期启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长对养育的观念正在经历从“养活”到“养好”的变化。同时,全面“二孩”“三孩”政策实施以来,不少家庭却“不敢生、不愿生”,重要原因之一是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多元支持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现有供给远远不能满足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对早期家庭教育支持服务的需要。[1]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此前处于政策空白期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行业,首次提供国家级的发展指导意见。
二、研究设计
本次调研样本选取按照以下步骤:第一阶段,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査数据县级数据库2872个县的人口、经济、社会经济数据汇总,匹配生成680个集中连片贫困县的子数据库,以此作为抽样框,釆取聚类分析方法,按比例随机抽取15个省的20个县。第二阶段,根据“20个县调查4000名儿童”的规模,预估每个县抽取300名儿童。在县域范围内,按照PPS抽样方法(等概率规模抽样)抽村,抽到的村06岁(072个月)儿童全部进入调査样本。[4]共获取20个县、64个村、2197名03岁儿童和家庭的数据。另外,为进行城乡对比,在北京、南京、宜昌对555位城市儿童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调研随机抽取的20个县分布在我国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具体分布如下。
本次调研抽取的64个村经济发展多为居中的水平,同时兼顾了经济发展靠前和靠后的地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下表显示了脱贫地区03岁儿童有效样本的背景信息,包括所在地区、性别、年龄、民族和户口类型等。
三、研究结果
(一)县级层面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情况
1.有一半的县没有开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
2.县级婴幼儿照护服务的主管部门尚待明确
《指导意见》中指出,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20个抽样县中,仅有9个县相对明确了03岁儿童养育和照护的主管部门,卫健部门主管居多(7/9),另外有部分县的03岁儿童养育和照护服务工作由教育部门、民政部门、妇联等群团组织主管或与卫健部门共同主管。
(二)村级层面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情况
1.村级婴幼儿照护公共服务和经费投入少
2.村级婴幼儿照护服务主要依托村妇女主任和村医开展
(三)家庭层面婴幼儿照护的情况
1.家庭是婴幼儿照护主体,超九成儿童主要照料人为女性
脱贫地区超九成03岁儿童的主要照料人为女性,母亲作为儿童主要照料人的比例最高。婴幼儿照护主体是家庭成员,机构照护或第三方(保姆)照顾的比例很低。母亲主要参与03岁儿童的照料过程,祖辈尤其是奶奶发挥重要作用。父亲参与儿童照料的比例远低于母亲,也低于爷爷(及外公),不到3%。父亲参与儿童照料过程中的质量低于母亲,65.9%的母亲是完全投入,父亲完全投入的比例为41.3%。父亲缺乏主动参与育儿的意愿,主观能动性较低。
2.低龄留守现象突出,祖辈照料发挥重要作用
3.脱贫地区婴幼儿照护“养”“育”水平均有待提高
(1)脱贫地区儿童生长迟缓率高,膳食结构不均衡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脱贫地区03岁儿童生长迟缓率为8.23%,远高于全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1.12%(2019)。[6]生长迟缓主要反映过去、长期、慢性的营养状况,从脱贫地区婴幼儿的喂养情况来看,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68.5%,低于2018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的。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74.9%。[7]脱贫地区6个月3岁儿童膳食结构均衡的比例仅为14.8%。
调研结果显示,脱贫地区儿童吃零食现象普遍,并随年龄的增长摄入量增大。6个月3岁儿童对膨化食品、糖果类食品、调味料食品、含糖饮料、油炸食品都有接触,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糖果类食品,包括冰淇淋、糖果、蜜饯、巧克力、果冻、奶油蛋糕等。
(3)脱贫地区家庭对早期阅读的重视程度较低
从家长意识方面看,14.6%的脱贫地区家长认为,孩子不认识字的时候,不需要看书,城市地区认为不需要看书的比例为1.8%。在家长被问及注重培养03岁孩子的哪些习惯时,选择“喜欢看书”的城市地区家庭占比是脱贫地区的3倍多。
从实际行为看,城市地区94.6%的家庭里至少有3本给孩子看的书,高于脱贫地区61.9%的比例;每周至少给孩子讲三次故事的城市地区家庭占比88.4%,而脱贫地区只有不到一半(48.6%)的家庭能做到这一点。借助电子设备也是实施早期阅读的途径之一,然而,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观看绘本故事书的脱贫地区儿童比例仅有1成左右,城市地区达到25%;脱贫地区儿童在电子设备上的精力更多用于抖音、快手等小视频。
(4)脱贫地区家庭养育环境得分低于城市地区,尤其体现在认知刺激方面
HOME量表结果显示,脱贫地区在家庭养护环境总分、情感支持维度及认知刺激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城市地区。其中,脱贫地区与城市地区更大的差距源于认知刺激维度的得分(0.3分),情感支持维度仅相差0.05分。结合前文家庭对早期阅读的重视情况,可以看到城市地区家庭普遍在书籍、玩具等物质环境方面为儿童早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支持和刺激,脱贫地区在这一点上明显落后。
(四)脱贫地区家长对儿童早期发展的认识仍有提升空间
脱贫地区家庭对早期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有一定认知,83.4%的脱贫地区家长认为,对3岁以下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是必要的。与城市地区98.2%的家长认为有必要相比,脱贫地区对于早期发展必要性的认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脱贫地区家长认为,03岁儿童应重点发展的方向集中在“养”的方面,如身体健康、人身安全,而自理能力和与人交往等“育”的优先级比较靠后。
(五)脱贫地区家长对托育的认知程度和接受度不高
在被问及“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是否有必要上托育机构/托班”的时候,脱贫地区26.4%的家长认为有必要,65.2%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还有8.4%的家长表示“不知道”。在参与调査的城市地区家庭中,85.7%的家长认为有必要,12.5%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由此可见,在对托育机构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上,农村和城市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认为有必要上托育机构的脱贫地区家庭,他们理想中的服务是怎样的呢?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家庭普遍希望是全日制、月收费在500元以内,离家10分钟的路程,并且等孩子2岁半以后再送托。城市家庭理想中的服务与脱贫地区家庭差异不大,但在收费上明显可以接受更高的价位,有家长表示“主要看服务内容”“根据托育机构水平定价”。
四、讨论与分析
(一)脱贫地区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薄弱,缺乏整体设计
(二)脱贫地区家庭的早期养育水平亟待提高
五、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跨部门协作,共同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
(二)加强对家庭教育支持工作的指导,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三)借助多方社会资源,探索“中心+入户”多种早期发展服务模式,助力脱贫地区家庭科学养育
许多国际经验表明,在村/社区层面为3岁以下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支持性育儿服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改善儿童早期生命质量的服务方式。提升欠发达地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精准性,需要丰富指导服务形式,并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分析脱贫地区家庭在婴幼儿养育中的特殊需求和困难,并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贫困儿童等特殊家庭提供针对性指导,提升指导服务内容精准性。比如,全国妇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展的“早期发展综合项目”,这一项目将服务中心建在“家门口”,一般设置在贫困、留守、流动儿童集中的贫困农村地区和城乡接合部,提供免费、专业的家庭科学育儿支持服务,包括免费开放的游戏及育儿空间、有组织的亲子活动、上门咨询和指导服务,以及面向家长的知识讲座等,在湖南、湖北、山西、河北、江西、新疆、贵州等地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土的低投入、高效率、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早期发展服务模式。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宝塔,儿童每日需摄入适量的奶类、肉蛋禽鱼类、蔬菜类、水果类以及谷物类食物,问卷中“在过去一周,每天均摄入主食类、奶及奶制品、肉类、蛋类、蔬菜类、水果类食物”则视为"膳食结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