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爱情,婚姻与家庭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如下;

第一,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

第二、爱情是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

第三,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

第四,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

第五,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判断。

●爱情与喜欢:

在实际生活中,与爱情最容易混淆的一种人际吸引形式是喜欢。社会心理学家鲁宾(Rubin)对爱情和喜欢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爱情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确实,生活中“我喜欢他(她),但不爱他(她)“我爱他(她),但不喜欢他(她)”的现象经常发生。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依恋。卷人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和宽慰,而喜欢的对象不会有同样的作用。

第二,利他。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对方有不足时,也会表现出高度的宽容。最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理解,宽容,关怀和无私。

第三,亲密。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

通常情况下,社会化水平比较高的成年人能区别喜欢和爱情,但个别成人,特别是相当部分的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区分依赖、尊重、喜欢与爱情。

●爱情的发展阶段

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幸福的对象做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利益和价值既包括物质的、经济的因素,也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因素。

据此理论,爱情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一)取样与评估

男女双方在某一群体中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交往的收益与成本以及相互抵消后的盈余。如果收益及盈余超过自己的期望值,那么对方就会成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二)互惠

在此阶段,男女双方尽可能地交换收益。既为对方提供收益,也从对方获益,同时力求降低成本。如一起聊天,互赠礼品,共同讨论有兴趣的话题等,但避免进入对方的私密性领域。在交换中,随着双方互惠增多,两个人的亲密感随之增强。

(三)承诺

双方认为从对方得到的收益大于从其他异性那里得到的收益,因此停止与其他异性的交往,双方关系相对固定,开始一对一地频繁交往。

(四)制度化

随着亲密感的不断增强,双方都觉得离不开对方,但又担心对方离开自己,希望能通过契约的形式将双方关系制度化,如订婚、办理结婚手续等。契约使双方的关系具有排他性,要求彼此忠诚。

●爱情的形式

李(Lee,I.)等人通过研究,概括出了六种形式的爱情。

第一种,浪漫式。双方初次见面即互相吸引,一见钟情。

第三种,游戏式。爱情像游戏,“有时我不得不回避我的情人们,以免他们互相发现”。

第四种,占有式。“如果我怀疑我爱的人跟别人在一起,我的神经就紧张。”

第五种,实用式。找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实际需求的人。

第六种,利他式。“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我爱的人受苦。”

以上六种形式的爱情并不互相排斥,比如任何一种爱情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占有成分。只不过,在一定时期或者某种情境下,人们的爱情可能会以某种形式为主。

另一种对爱情的分类是哈特菲尔德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爱情主要有激情爱和伙伴爱两种形式。

激情爱是个体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的强烈的情感状态,处于激情爱的人看风沉醉,心无旁骛,不能忍受爱人的冷落和背叛。

伙伴爱是对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伴侣的一种深刻的卷人感,彼此理解、尊重,互相依赖,像亲人一样。比起容易动荡的激情爱来说,伙伴爱稳定一些。

一般来说,恋爱的初期,激情爱的成分多一些,随着彼此关系的稳定,特别是结婚以后,双方的情感会转变为伙伴爱。

婚姻

●婚姻的定义

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即婚姻是按照一定的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而建立的。

夫妻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婚姻行为决定于婚姻动机。婚姻的动机不仅是以社会认可的方式满足夫妻双方的性需要,继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而且还包含经济方面的考虑。婚姻的动机一般来说有三种,即经济、繁衍和爱情(包括性)。

●夫妻关系的类型

(一)爱情型

爱情型有两种亚型:一类是由美貌与性吸引而导致的结合。这种类型隐藏着一定的险,美貌及性魅力会逐渐地减弱,假如婚姻缺乏其他基础,或不能过渡到以双方人格相性为基础的爱情,那么这种婚姻往往出现危机。另一类是以人格的相似性或互补性为基础的结合。由于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像体型、性魅力那样易变,所以这种结合一般能婚姻平稳而幸福。

(二)功利型

功利型的婚姻是以爱情之外的出身、学历、财产、社会关系等条件为基础的结合,此,当夫妻双方的收益与成本基本平衡时,婚姻能持续,双方感到满足。其风险是,如夫妻双方的收益与成本不平衡,往往出现不满,导致危机。同时,由于夫妻关系的理性色彩浓厚,难以获得爱情享受,往往在双方关系紧张时,一方或者双方寻找婚外情,从而导致关系破裂。

(三)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平等合作型的夫妻双方平等地分担家务,分工型的夫妻双方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工,料理家政。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点是,双方均进入自己的角色,又对对方有相应的期待,彼此都认识到双方在家庭中的价值,有较强的责任感,家庭生活较为和谐、稳定。

(四)建设型

建设型的夫妻双方在共同目标下勤勤恳恳地生活和工作。他们有创家立业、教育子女等共同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密切合作,达到一个目标后,又追求新的目标。他们在生活中勤奋、肯干,能抑制家庭过度消费,在共同努力中感受生活的意义,使婚姻维持与发展。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精神生活不够丰富,当达到目标后,一方可能变得满足,继而懒散,以致关系出现裂痕。

(五)惰性型

惰性型的夫妻双方会迅速地对婚姻失去热情。他们不能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愿进行新的尝试,只希望按老样子生活,没有紧张、冲突,也没有乐趣,缺乏享受和乐趣,这对婚姻有涣散的作用。

(六)失望型

失望型的夫妻双方在新婚时百般地努力,力求建立美满的婚姻生活,对婚姻有很高的期待。但他们不久就发现,婚姻生活中有种种不满意,“现实不理想,理想不现实”,对方的表现也远非当初所料,因此感到失望。

(七)一体型

一体型的夫妻双方在较长的共同生活中相互体贴、合作,在性格、爱好、习惯上彼此适应,融为一体。双方均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相敬如宾,心心相印。此种类型的夫妻关系稳定、美满,不足之处是较为封闭,如一方离去,另一方寂寞难忍。

离婚

离婚就是依法解除婚姻关系。夫妻彼此心理的不协调、背离或对立,会造成双方的心理冲突。心理冲突往往是离婚的原因和前奏,而离婚往往是心理冲突激化的结果。

●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

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多由以下因素引发。

(一)需求不满

婚姻是双方为互相满足需要而结成的伴侣关系,婚姻的稳定性取决于需要的满足程度。如果双方的需要均在共同生活中得到满足,任何一方都不觉得感情疏离和心理孤寂这种婚姻就是稳定的;反之,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需求不满)时,就会感到心情不舒畅,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争吵和持续的冲突。

(二)价值观念的不一致

价值观念的不一致常常表现在言语沟通中。如有个案例,丈夫把社会看成一个竞技场,把人与人关系说成是“弱肉强食”,而妻子信奉天主教,认为应该与人为善,双方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必然导致经常的、激烈的争吵。

(三)“自我”的远离

“自我”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期待、自我取向等。婚姻不仅是双方在法律、经济、生理等方面的合二为一,也是两个“自我”的结合。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经常是由两个“自我”的远离而引起的。“自我”的远离主要表现在:一是两个“自我”的基本利益相异,各趋已利;二是夫妻的婚姻动机都是利己,爱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对方做贡献;三是遇到分歧,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四是对方处于痛苦时,不安慰、不帮助,使婚姻具有的促使双方心理健康的功能丧失;五是双方心理调适的过程缓慢,难以进入心理和谐的状态

(四)夫妻的性差异

夫妻在性欲及其满足方式方面的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引起夫妻冲突的深层原因。男性的性欲往往是性兴奋难以抑制,有较强的自主性,因而新婚时可能就能得到满足;女性的性欲则随性生活的增加、性体验的加深而逐渐觉醒、增强,有的甚至到中年才达到较高的水平。这样,由于配合的问题,在婚姻初期,丈夫的性欲往往得不到满足。

男性的性欲具有冲动性、“征服”性和求异性的特点,往往在婚后不久就对现有的性生活方式感到厌倦,特别在妻子的容貌、言谈失去风采后。可这时候,往往妻子的性欲正处于较高的水平,因而许多中年女士感到性欲不能满足。

男女性差异,如果调适好,就不会引起夫妻之间的冲突。即便冲突的双方遇到问题,也可以求助于专业的性医学专家和性心理学专家。

●离婚的原因

离婚是常见的婚姻解体方式。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在生理、心理、经济、社会等方面不能调适,使婚姻失调。发展到极致,婚姻的功能丧失,只能依照法定程序解除婚姻关系。

婚姻解体意味着家庭解体,这对家庭和社会往往产生负面影响。离婚对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影响是显见的、严重的。但是,作为一种最普遍的和制度化的婚姻解体形式的离婚,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离婚自由是婚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妇女解放的标志之一。

根据对离婚案例的统计分析,人们大致得出了一些通常的离婚原因。这些原因有经济、社会、生理方面的,也有心理及其他方面的原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原因在导致离婚中占的比例较大。

一是低龄结婚。结婚年龄较低的夫妻容易离异。

二是未婚先孕。因未婚先孕而结婚的夫妻,往往容易离异。

四是家庭有离婚史。父母离过婚的,子女也容易离婚。

五是婚前性经验。有婚前性经验的人容易离异,因为其倾向寻求婚外性生活。

六是夫妻不平等。夫妻角色不平等、不适应的,容易离异。

七是性生活不和谐。对性生活不满意的夫妻,容易离异。

家庭

●家庭的定义

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构成的。其特点主要有:

第一,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婚姻关系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姻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血亲(收养关系的是准血亲)。传统社会中,血亲重于姻亲,这是由于传统社会注重传宗接代;现代社会注重婚姻质量,姻亲日益显得重要。

第二,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其成员之间有较多的面对面的交往,有直接的互动与合作。

第三,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深刻。它包括性、生育、赡养、生活、事业、经济、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关系。

●家庭的结构与功能

(一)家庭的结构

1.结构要素

家庭的结构要素有:

(1)家庭成员的数量。

(2)代次。在家庭代际关系中,既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由代际不同产生的代沟)。

(3)夫妻数量。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家庭中有几对夫妻,就有几个核心。核心越多,家庭越不稳定。

2.结构模式

家庭的结构模式(见图2-14)有:

(1)核心家庭。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2)干家庭。由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如父、母、子、媳组合而成的家庭。

(3)合家庭。由夫妻与两对或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不分家的家庭。

(4)其他家庭。上述三种类型外的家庭,如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核心家庭已成为家庭的主要结构模式。

(二)家庭的功能

1.经济功能

经济是家庭功能的重要基础,包括家庭的各种经济活动,如生产、分配、交换费、理财等。

2.性的功能

夫妻性生活是婚姻关系的生物学基础,夫妻之间的性关系是社会(法律、伦理与道德)认可的性关系。

3.生育功能

家庭是社会的生育单位,种族繁衍的重要保证。

4.抚养与赡养功能

抚养与赡养功能具体表现为家庭代际关系中的双向的义务与责任。抚养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抚育、培养;赡养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供养、帮助。

5.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教育,其中前者最为重要

6.感情交流功能

感情交流是家庭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影响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

7.休闲与娱乐功能

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与娱乐从单一型向多元型发展,日趋丰富。

(三)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

1.社会与环境因素

2.家庭成员的素质

3.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

●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过程,是美国学者研究人口问题时提出的,对我们中国社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家庭生命周期概念只适用于核心家庭。

家庭生命周期表

阶段起始结束

①形成结婚第一个孩子的出生

②扩展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最后一个孩子的出生

③稳定最后一个孩子的出生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

④收缩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

⑤空巢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配偶一方死亡

⑥解体配偶一方死亡配偶另一方死亡

家庭生命周期概念对于社会心理学及心理咨询学等学科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婚姻、生育、死亡这些人口过程都发生在家庭中,而且这些过程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生命周期概念的局限性是忽视了诸如离婚、丧偶等因素对家庭的影响,因而它的适用范围不够广泛,不适用于残缺家庭和无子女等类型的家庭。

THE END
1.考点剖析婚姻与家庭的关系婚姻和家庭是两个既密切相关又具有明显区别的概念。 (1)婚姻 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家庭 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3)婚姻与家庭的关系 https://www.med66.com/yixuekaoyan/gonggongke/li2208178882.shtml
2.婚姻与家庭关系在民法典中的新规定婚姻与家庭关系在民法典中的新规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和家庭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并为婚姻和家庭成员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保护,中国大陆出台了《民法典》。《民法典》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了现代社会关系变迁的成果,是对我国现行各类婚姻法、继承法等相关法律的一次重大改革。https://www.l83n5n2l3.cn/ke-pu-huo-dong/72352.html
3.国开《婚姻与家人关系》期末测验辅导资料最新答案12. 关于婚姻与家庭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 B. 婚姻的起源早于家庭 C. 婚姻关系是线状关系,家庭关系是网状关系 D. 婚姻与家庭是同时出现的 13. “一定的家庭结构总是为了执行一定的家庭功能”不能体现( )的观点。 A. 结构功能主义 B. 发展论 C. 冲突论 D. 过程论 https://www.mmzx123.cn/archives/72476
4.婚姻与家庭【内容提要】作为家庭伦理关系之一的妻妾关系,属于家庭史研究的范畴。本文的研究集中于两个层面:一从制度史的层面,亦即以法律与礼制为切入点,考察明代妻妾之间的等级差序;二从社会史的层面,对明代家庭生活中之妻妾关系加以探讨,尤其着眼于妾身份地位的变化。明代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家庭情感伦理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转向,即https://iqh.ruc.edu.cn/qdshsyj/hyyjt/531cee3b4299415d915a3def1659ab15.htm
5.《婚姻与家庭辅导》课程教学大纲.docx《婚姻与家庭辅导》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婚姻与家庭辅导 课程性质(COURSECHARACTER) 学科专业选修课 课程代码(COURSE CODE) 304B2039 学分(CREDIT) 1.5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 HOURS) 16+16 先修课程(PRE-COURSE) 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 COORDINATOR) 适用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601/5213203112004234.shtm
6.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婚姻与家庭专业委员会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019年3月2日上午,由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婚姻与家庭专业委员会主办,中科博爱(北京)心理医学研究院承办的首届全国婚姻家庭调解高峰论坛在北京湖湾酒店拉开帷幕,来自大陆、香港、台湾的心理咨询师、高校研究学者、婚姻家庭法律工作者等三百余位参会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婚姻家庭调解的方法,提升处理婚姻家庭各类问题能力。 http://hy.cmfpc.org.cn/90
7.爱因斯坦奇迹年婚姻与家庭 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的一封早期往来信件于1987年被发现与发表,信中透露他们在婚前曾有一名称为丽瑟尔的女儿。 [注2]。1902年初,丽瑟尔诞生在塞尔维亚诺威萨米列娃的娘家。米列娃并没有带着丽瑟尔回瑞士,丽瑟尔的命运至今仍旧未知。爱因斯坦可能从未见过丽瑟尔。在1903年9月一封写给米列娃的信里,爱因斯坦最后一次提http://mp2.allhistory.com/detail/57e1f0850bd1be763f524e64
8.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始岗位群:各级各类养老及涉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及基层管理者、社区服务与管理员、老年产品及老年产业营销员、涉老社会组织与机构工作人员、民政事务管理人员等。 发展岗位群:在各级各类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与管理组织、涉老社会组织与机构等从事养老护理员培训、老年照护管理、老年健康管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康复辅助器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9.百姓课堂“三·八”专场婚姻有艺术——构建和谐婚姻家庭关系家和万事兴,是千百年来中国家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在离婚率越来越高的今天,婚姻与家庭关系已经成为一项社会度关注极高的话题。如何经营好夫妻关系?如何给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如何让自己一直生活在爱中?如何既能做自己又能爱别人?值此“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威海市图书馆特邀家庭教育专家聂秀范教授,为大家带来https://wap.whggwly.com/activity/info/13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