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婚姻观念变迁史

在《太太的历史》一书中,美国斯坦福大学女性与性别研究所学者玛丽莲·亚隆引用了一位单身妈妈写给《旧金山纪事报》专栏作者“亲爱的艾比”的信:

“亲爱的艾比:我与一位很棒的男士订婚逾两年,却无法决定结婚日。他爱我与我9岁大的女儿,他一肩挑起所有洗衣、洗碗与打扫工作,并视我女儿如己出。他身兼两份工作,确保我们不虞匮乏。

“听起来十分完美,对吧?问题是,我不认为我爱他,我嘴巴上说爱他,却感觉不到爱。他具有女人渴望的一切丈夫条件。但这是否足以取代爱?还是我读了太多浪漫小说了?

“他希望及早结婚。我现年29岁,从未结过婚,觉得女儿需要一个爸爸。我也担心再也找不到一个像他这么爱我的男人。”

“从前,女人之所以结婚是因为其他理由:经济支持、巩固家族结盟、生儿育女、对抗寂寞,或者加入其他女人阵营。……在一个众所周知对老处女极不友善的世界,妻子的头衔代表了正当性与保护。不管一个人婚姻是否幸福,婚戒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女性价值的评价。”而对今日的女性来说,“既然你不需要丈夫才能拥有性生活、经济支持、共享住处,甚至生儿育女,又何必结婚?”

“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很多人类学家试图给婚姻下定义。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提出关于婚姻的“交换理论”:人类在族群中生活,一个群体的男人决定让出自己族内的女性,从其他族群获得女性为伴侣,从而建立族群的交换纽带,形成社会性的结构组织。

英国人类学家E.K.戈夫(E.K.Gough)认为“婚姻是一种惯性的变换制度(customarytransaction),用以建立初生婴儿的合法性,并使其成为社会所接受的一分子”。

美国人类学家沃德·古迪纳夫(W.H.Goodenough)则认为“婚姻关系是一种协议和有效契约”。

美国人类学家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C.Howard)说“婚姻可以定义为一种男人与女人在社会认可下在性与经济方面的结合。在某些社会里,婚姻的定义可扩展到包含同性之间的结合”。

澳大利亚人类学家吉辛(R.M.Keesing)的归纳则比较全面:婚姻的特色在于它并不是个人间的关系,而是群体的契约;婚姻促成权利的转换或流动,由妻方群体移转到夫方群体,或由夫方转到妻方;婚姻不必定是单偶的,有时可以有许多丈夫,或许多妻子;婚姻可以经济关系或政治联盟为主要考虑,而以性关系为辅,等等。

在犹太教徒和基督徒看来,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第一对夫妻。《圣经·创世纪》里说,上帝先是用地上的尘土创造了亚当,然后,“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于是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有了亚当夏娃作为榜样,所以《创世纪》里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古人注重繁衍后代,因此,无论男女都有义务结婚。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圣奥古斯丁认为婚姻有三大合理好处:繁衍、维持社会稳定、防止通奸。

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甚至立法规定,25岁到60岁的男子、25岁到50岁的女子必须结婚,失婚也得再婚;子女众多者可获得奖赏——在奥古斯都大帝的时代,有三个孩子以上的家庭才是人生赢家。

鉴于夏娃不过是亚当的一条肋骨,在古代的婚姻关系中,妻子必须顺从丈夫,“如同顺从主”,夫妻之间是主从关系。16世纪掀起的宗教改革改变了这一观念,夫妻关系从主从关系逐渐变为伴侣关系。

其中的关键人物是奥古斯丁修会的修士马丁·路德。他提倡夫妻互敬互爱,在42岁这一年,还身体力行了自己的主张——“神职人员与信众都应结婚”,娶还俗修女凯瑟琳为妻。

凯瑟琳和那个时代的所有妻子一样,身兼多个角色:妻子、母亲、管家、厨娘,甚至是疗者——至少懂得照顾丈夫的健康(1467年的一本日耳曼手册里有一幅画,描绘妻子的责任之一是陪丈夫去拔牙)。

每当马丁·路德陷入忧郁时(他解释为魔鬼作怪),凯瑟琳得陪在丈夫身边,直到忧郁结束。有时,她还得采取激烈手段,把房门整个拆掉,不让马丁·路德将自己反锁在房内。

16世纪之后,爱情才开始成为婚姻的首要条件。

玛丽莲·亚隆认为,在夫妻互敬互爱成为风气之后,爱情才开始成为婚姻的首要条件——尤其是在英格兰。她的论据是:历史学者艾瑞克·卡尔森专研都铎王朝时代的婚俗,他在著作中肯定地表示:“婚姻的第一考量是爱。”她还指出,17世纪这个观念跟着清教徒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在18世纪末成为美国中产阶级的普遍理想。

1846年,英国诗人勃朗宁夫人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抨击以利益为考量的婚姻是“合法卖淫”,某些人的婚姻“就像生意谈判”。不过,当时的社会普遍认为,年轻人身无恒产而结婚,至少是“不够深思熟虑”。

一方面,婚姻需要以爱情为基础;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考虑到经济基础——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是这种纠结的反映。小说一上来就说“凡是有钱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简·奥斯汀笔下的女主角都关心自己的终身大事,也大多如愿以偿——虽然在19世纪初,有10%到12%的英国女人终身不嫁,包括奥斯汀自己。

比简·奥斯汀晚一辈的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年轻时拒绝过两个男士的求婚,其中一个是神职人员,她拒绝他的理由是“我没有愿意为他赴死的强烈感情,将来也不会有。如果我要结婚,我对丈夫必须有这种爱慕之情”。

夏洛蒂·勃朗特的爱情际遇却远远不如简·爱:她终于在39岁时出嫁,丈夫完全不符合她原先的期待——或许她觉得自己再也耗不起了。

女人的故事通常到此为主,婚后的生活,也就是现实中丑陋的部分,没人感兴趣。实情是,直到19世纪,英国和美国多个地方还有不成文的“拇指法”,准许男人以“适度纠正”的名义杖打妻子——只要棍子的粗细不超过丈夫的拇指。

“与其牺牲自由、踏入婚姻只为谋得一张饭票,不如拒绝婚姻所提供的舒适生活。”

在1879年12月于哥本哈根首演的《玩偶之家》中,女主角娜拉有这样一句台词:“我相信我和你一样,身为‘人’的角色先于其他……我将尽一切争取成为一个‘人’。”娜拉因此成为女性争取生存自主权的代名词,即使代价是要放弃所谓妻职和母职。

而在1874年,美国新女性阿尔芭·古尔德·伍尔森就发表了类似看法:“我存在……不是因为我是妻子、母亲、老师,首要的,因为我是个女人。我有为自己而存在的权利。”

越来越多女性质疑婚姻的绝对必要性,有些女人自愿选择独身,有些女人则实行“波士顿婚姻”。所谓“波士顿婚姻”,指两个单身女性拥有持久的结合关系,像小说家莎拉·奥恩·朱艾特(SarahOrneJewett)就与寡居的安妮·费尔德斯同居近三十年。

不过,凯尔德的本意并非颠覆婚姻制度。她希望能纠正某些错误(比如法律强迫不幸福的夫妇仍得共同生活),让婚姻制度“重生”。于是,她呼吁通过更自由的离婚法,也呼吁让女孩接受更好的教育,经济上达到自给自足,才无需为了钱而被迫结婚。

美国名媛薇奥莱特·布莱尔·詹宁(VioletBlairJanin)就是一个不愿意臣服于丈夫的女性。1868年,时年20岁的薇奥莱特在日记中写道:“没有任何男人可以做我的主人——我绝不会答应服从。”在拒绝了12个求婚者之后,来自新奥尔良的阿尔伯特·詹宁吸引了她。阿尔伯特愿意接受她的条件:婚后有权控制自己的财产;夫妻分居两地,她住华盛顿,阿尔伯特住新奥尔良;而且,“爱我的人必须受我驾驭”。

1874年,也就是阿尔芭·古尔德·伍尔森发表女性宣言的那一年,薇奥莱特和阿尔伯特结婚。薇奥莱特是当时绝无仅有的已婚却“过着形同未婚的生活”的女性,除了以翻译文件维生,她还积极参与“全美女性投票权协会”、“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独立革命之女”等组织的活动。她的非传统婚姻,象征了19世纪女性在追求自主权和传统妻职之间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直至现代仍未消失。

与可预见的婚姻生活相比较,保持单身是一种更明智的选择?

社会学家说,人的性行为必须有规范,才能避免乱伦以及因多角恋爱(俗称“劈腿”)带来的冲突与斗争,因此,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或者说是维持一份亲密关系的制度,是会被维系下来的。

问题是,如果人们不需要亲密关系了呢?

“面倒臭い”(めんどうくさい),意为“太麻烦”,日本人谈到令他们恐惧的关系常常会用这个词。养家糊口有压力,发展亲密关系有压力,生儿育女更是想都不敢想。

而对日本男性来说,从网络色情、虚拟现实“女朋友”或动漫卡通等方面获得的乐趣,比见面约会上床多多了——如果可能的话,他们会和《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一样,是坚定的有丝分裂支持者。

THE END
1.当代社会中的婚恋文化和婚姻观念变化.docx当代社会中的婚恋文化和婚姻观念变化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制度,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婚姻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婚姻的态度和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探讨当代社会中婚恋文化和婚姻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一、婚恋文化的变化1.结婚年龄推迟以前,结婚年龄普遍较早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02571500.html
2.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婚姻关系,男女平等,早期维新派,童养媳,梁启超,妇女权利意识,妇女解放,康有为,婚姻家庭制度,男女社交公开,婚姻观念, (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早期维新派的新看法 中国早期维新派中的一些人,或在香港、外国生活过,或读过一些反映西方情况的报刊,他们对https://wap.cnki.net/qikan-ZNXY199101007.html
3.婚姻观念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婚姻观念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礼记·典礼》云: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斋戎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7aa6ef1ce5a2f354c4a359ac2e8d3815.html
4.婚姻观念与婚姻行为的社会学解析文化还具有变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间的碰撞融合,任何国家或社会的文化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要随着时代和形势的改变而变化。抛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但考察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几年中,各个代际的婚姻观念和幸福感指标都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总体的趋势是,婚姻观念由传统向现代发展,关于婚姻质量由不关注、http://sass.cn/109003/16766.aspx
5.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婚姻观念变革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是僵化的,中国人受到计划_和条块分割制约,封闭同时造成经济上的匮乏和思想上的贫乏,盲目的政治信仰导向造成了社会观念的偏差甚至荒谬,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表达忘我、无我的境界,人性在高度文明的现代遭受愚昧的中世纪常见的痛苦扭曲,被压缩到了极致。婚姻在这个时期,就是盲目政治的牺牲品,极端政治将人http://www.fanwy.cn/1w/111/220964.htm
6.中国婚姻观念的转变(精选8篇)篇2:中国婚姻观念的转变 青年人的新选择让中国创业经济迎来曙光 “大学毕业找份安稳的工作”,中国青年人正让这个职业观念发生转变,“去创业”成为新选择。在跨越观念、具备勇气、找准方向后,中国青年人的新选择正推动创业经济展露曙光,万众创业渐成氛围。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57pjwch.html
7.现代社会中婚姻观念的嬗变与个人选择的多元性,在当今快节奏四、社会变迁对婚姻观念的影响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是导致人们婚姻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使得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职业追求成为生活的重要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婚姻不再是人们唯一的关注点https://www.jianshu.com/p/64e547318268
8.2023年历史高考热点:婚姻家庭观念演变.pdf故选 D 项。 8 2021· · .( 广东 普宁市华侨中学高三期中)清中期,江南地区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因为家贫、社会动 荡或婚姻家庭不幸福而不得不自谋生路,给人授课为生,成为闺塾师。这反映了 A .传统儒学的衰落 B .妇女地位获得解放 C .思想观念的变迁 D .传统教育遭到冲击 C 【答案】 【解析】 根据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1212/8031017047005021.shtm
9.新疆哈萨克族范文12篇(全文)二、婚姻观念的变迁 1.晚婚观念的形成 過去哈萨克族的婚姻大多由父母包办,订婚的年龄没有具体的规定,一般从幼年至十七八岁都可以订婚。幼年时就由父母包办订婚的现象很普遍。哈萨克有句俗话说:“十五岁是小毡房的主人。”当时十七八岁结婚是很普遍的,不被老人看成早婚,尤其是女性。过去为男女证婚的宗教人士在证婚时https://www.99xueshu.com/w/ikeyoffgmhmb.html
10.中国古代人婚恋观念的变迁,性文化从开放到禁锢的转变历程有哪些中国古代人婚恋观念的变迁,性文化从开放到禁锢的转变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社会稳定和家族延续的重要手段,因此,婚恋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家庭和谐以及男尊女卑的观念,这对婚姻和性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认为,婚姻是一种家http://www.meishu.com/news/11/13/52276.html
11.新时期中国妇女婚姻家庭地位的变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婚姻家庭也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发生着变化,婚姻家庭中的妇女地位呈现出更加复杂多样的状况。本文将从家庭资源的分享、家庭事务决策的参与、家庭责任的承担和家庭地位满意度四个方面来描述新世纪前十年中国妇女婚姻家庭地位的变迁。 https://www.women.org.cn/art/2014/4/25/art_25_13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