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解读“人口红利”助推呼和浩特市十年经济发展

1.全市常住人口显著增长,持续向市四区聚集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城镇化和工业化已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驱动力,而人口的增长又是城镇化和工业化提升的重要支撑。2020年我市常住人口344.6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6.7万人相比,增长20.21%,年平均增长率为1.86%。同期自治区为年均增长-0.27%,国家为年均增长0.53%。

同时,全市净流入人口增多,首府“首位”优势突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自治区内净流入呼市人口为139.3万人,增长45.21%;自治区外净流入呼市人口为25.9万人,增长52.49%。市四区常住人口全部增加,赛罕区、玉泉区、新城区、回民区分别增加24.97万人、14.12万人、13.24万人和4.15万人。与自治区其他盟市相比,流入人口显著增多。

2.经济社会发展,婚姻观念理性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婚姻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晚婚。

一是初婚年轮逐步推迟。全市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5.1岁,其中男性26.0岁,女性24.3岁,分别比法定婚龄男性22周岁,女性20周岁推迟4.0岁和4.3岁。同“六普”相比,男性推迟0.8岁,女性推迟1.0岁。

二是30岁以下的年青未婚人口比重增加。各年龄段未婚人口占该年龄段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0-24岁的占94.6%,25-29岁的占49.1%,30-34岁的占14.3%,35-39岁的占5.6%,40-44岁的占3.1%,45-49岁的占2.6%,50岁及以上的占1.7%。同“六普”相比,各年龄段的未婚人口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前三位的是25-29岁上升19.5个百分点,20-24岁上升9.0个百分点,30-34岁上升7.4个百分点,30岁以下的年青未婚人口比重上升较大。

三是受教育程度越高,未婚人口比重越大。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学历人口的不断增加,相应延迟了人口的结婚年龄。以大学本科和小学为例,大学本科受教育程度人口结婚的高峰年龄段为25-27岁,而小学受教育程度人口结婚的高峰年龄段为20-22岁,两者差别显著。

3.生育观念改变,性别结构趋于平衡

受生育政策不断优化调整的影响,特别是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和2021年“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的实施,并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等,社会上生育男孩为主的观念逐渐改变,人口性别比逐渐趋于平衡。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约为174万人,占50.5%;女性人口为170.6万人,占49.5%。人口性别比为102.00,较自治区低2.26,比全国低3.0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13相比下降2.13。

市四区居民生育观念进一步转变,市四区人口性别比为100.46,接近男女1:1的平衡比例,五个旗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性别比为106.49,比全市高4.49。

4.受教育年限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努力破解教育发展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市人口受教育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全市人口学历、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11万人上升为3.04万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63万人下降为157万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29万人下降为2.72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1.98万人下降为1.77万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33年提高至11.30年,比自治区高1.22年,比全国高1.39年。

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由12.07万人减少为9.47万人,文盲率由4.21%下降为2.75%,比自治区低0.55个百分点。

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1.30年以上,玉泉区、和林县在9.00年至11.30年之间,土左旗、托县、清水河县、武川县低于9.00年。

5.城市建设持续发展,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优化城市体系功能,特别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五宜”城市的目标,努力实现首府高质量发展,通过落实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带动全市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城镇化率稳步提高。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72.75万人,占79.1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1.86万人,占20.8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93.68万人,乡村人口减少35.73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6.68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比自治区高11.6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5.26个百分点。

二、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

一是城市人口老龄化显现。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以上,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全市人口中,60岁及以上占18.03%,其中65岁及以上占11.9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比重上升6.6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比重上升4.32个百分点。特别是五个农业旗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老龄化偏高。

二是独居老人增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人口的预期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使老年丧偶人数增加。普查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丧偶比例为23.3%。随着独居老人的增多,应加快做好老年人群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工作,同时注意精神疏导,使其有所为、有所依、有所乐。

三、呼和浩特市未来发展趋势

呼和浩特市未来人口趋势,总量规模仍将继续增长。在人口自然增长方面,近几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体稳定保持在4.5‰之间;在流动人口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加快,外流人口将会回流并不断吸引、接纳市外流动人口。

人口资源是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的综合体现,结合人普一些主要数据比对,重点抓好以下方面,进一步推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保持人口增长前提下,更多地注重人口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人口安全保障,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覆盖全体居民的、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基本人口数量、结构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人口整体文化素质的基础上,积极搭建多元平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加大住房、租房保障力度,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完善医疗保险政策,吸引更多外出人员回乡就业、创业,使“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解读人:刘桐林

收藏成功,可以进入"用户中心"进行查看!

主办单位: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00001

THE END
1.未来三种新型的婚姻模式这三种新型婚姻模式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与多元的婚恋生态,为每个人提供了更多实现自我价值与追求幸福的可能。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人们观念的持续更新,这些新型婚姻模式或将成为更加普遍的选择,引领我们迈向一个更加自由、平等与和谐的社会。https://www.360doc.cn/article/80064636_1129424866.html
2.从五四后新女性婚姻观念的变化看女性意识的觉醒摘要: 随着五四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一部分新女性抛弃了"男尊女卑"、"夫主妇从"的封建伦理与旧礼制,开始建立一种新型的男女平等、夫妻同权的婚姻关系.她们追求夫妻关系平等,期望两性情感融洽;面对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度和父权理论等旧伦理道德,她们大胆进行讨伐;同时部分女性还敢于突破为人妻母的狭小角色内涵,追求广阔https://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hnzxysdfyxb200802008
3.中国有多少人婚前有车有房?答案让人出乎意料在持续一年的调查中,86.5%以上的受访者与配偶在婚前恋爱时间为半年至一年,60后的初恋情结比较明显,而其他被访者中,受观念的影响,婚前同居比例也在逐年提升,“70后”有44.4%的婚前同居者,“80后”和“90后”的比例分别为59.6%和57.8%。 婚姻半径超越地域限制 https://www.yoojia.com/ask/17-11572134131690686609.html
4.新型婚姻模式我们所熟知的婚姻模式是领取结婚证,然后举办盛大的婚礼,这样一套程序下来才是两个人真正的结婚了。没领证的话两个人还不能算正式夫妻关系,甚至是不能住到一起的。而现在这个观念已经越来越淡薄了,婚前同居现象比比皆是。 如果没有举办婚礼的话总感觉离正式夫妻还是有点距离,经常听人说的是:领证了,还没办酒席,https://www.meipian.cn/57b6pl2y
5.日本年轻人开始流行友情婚,不谈恋爱只当法律上的夫妇在日本,一种新型的婚姻形式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这就是所谓的“友情婚”。与传统的婚姻观念不同,友情婚并不强调爱情的存在,而是基于双方的友情、共同利益以及一致的想法来缔结关系。 COLORUS,作为日本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专注于友情婚的婚介网站,对友情婚有着明确的定义。他们认为,友情婚是一种没有恋爱关系的婚姻https://m.jnnews.tv/guanzhu/p/2024-04/23/1047675.html
6.试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制定再次,它标志着从法律层面废除传统封建婚姻制度确立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婚姻制度的开始,也为新中国公民建立新型的婚姻关系确立了法律规范。 改革开放之初,1950《婚姻法》已经走过了近30个春秋。“文革”时期遗留的政治婚姻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婚姻观念变化引发的离婚高潮问题、收入增加带来的离婚后的财产分割问题等都需要新http://www.hprc.org.cn/gsyj/yjjg/zggsyjxh_1/gsnhlw_1/d12jgsxslw/201310/t20131019_244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