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恋爱;影响探析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思维活跃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大学生也正处于身体、心理等方面并不成熟的时期,在高校“与世无争”的环境中使得大学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特殊认知,思想政治教育的鼓励与引导便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不容回避,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恋爱行为进行积极说服、教育和引导,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不同时期大学生恋爱观的演变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发展变化的关键期,“以阶级斗争为纲”逐步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各种经济、政治意识和思潮纷纷涌入。新思想、新观念首先在大学校园中传播开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各种恋爱、婚姻观交织就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大学生们“从一而终”的恋爱观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对“自由恋爱”的追求逐渐在大学生中出现,享受平等、自由的恋爱观开始被广泛接受并在各个高校中迅速传播。但这一时期在恋爱行为上依然较为低调,以相约体育锻炼等居多,由于通讯并不发达,互写情书成为当时恋爱中最为普遍的交流方式,感情专一且牢固,大部分大学生情侣在毕业后会走入婚姻。但由于开放程度不够,以及中国保守思想的存在,加之一些高校仍然将“禁止谈恋爱”作为校规执行,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恋爱依旧呈现出谨慎严肃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法规不断健全。1990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谈恋爱不再被明文限制。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行为有了相对宽容的态度。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恋爱发展快速,大学生恋爱观念的变化以及中国社会环境的日益宽松,使得许多大学生不再像80年代恋爱时“遮遮掩掩”。他们变得热情奔放,不再担心受到异样的眼光和来自老师、学校的批评。由于手机以及互联网等并没有在中国普及,90年代的大学生互表爱意的方式依然以传统的书信为主。大学生不再把阶级成分看作恋爱的重要考虑因素,物质条件的好坏开始逐渐成为恋爱中大学生较为重视的方面。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追求爱情的浪漫和甜蜜温馨也成为大学生们的“必修课”,不再把恋爱与婚姻视作等同关系,最终走入婚姻的比例较低。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恋爱观整体呈现由保守向开放转变的特点。
21世纪的前10年见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高校更加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人文环境为大学生的恋爱发展提供了助推力。在恋爱观念方面,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表现出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更为开放的态度。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这一时期大学生恋爱就是为摆脱孤独、满足对异性的好奇心,或者作为一种消遣,充实课余生活,积累经验,等等。可见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恋爱观较为复杂多样,甚至有些随心所欲,“只要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等口号式恋爱观的出现也使得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恋爱目的变得较为模糊。在恋爱行为上,这一时期开始流行“当众表白”的方式,在操场摆蜡烛、送鲜花、喊口号等众多博人眼球的恋爱方式层出不穷。相比而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资源匮乏,经济条件、物质条件等相对短缺,爱情更显珍贵,大学生恋爱更多的是源于爱情本身。而在世纪交替的年代,因为生活水平、科学技术等不断进步,许多大学生的校园恋爱青涩而美好,但他们变得也越发现实,车、房、工作等因素逐渐成为了校园恋爱的终结者。这一时期大学生恋爱观呈现出自由意志与残酷现实的激烈交锋的新特点。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新特点
如今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而成长的一代,他们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他们的思想意识超前发展、精神世界丰富异常,准确捕捉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都显著增强。从如今大学生的受教育环境和自身定位等方面来看,如今的大学生校园恋爱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
第一,恋爱的低龄化与低年级化。当前,大学生恋爱在高校中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虽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他们在心理、智力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依然不成熟,处于身心的成长期。但在恋爱问题上,已经出现了大学生恋爱的低龄化与低年级化倾向,一些大学生20岁进入高校便开始谈恋爱,他们认为谈恋爱是他们进入高校的首要“任务”,而且这已经成为许多大学新生的“共识”。以至于大学生恋爱呈现出“年龄小、年级低、人数多、热情高”等特点。大学生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学习,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打基础、做准备。初入大学应该是学习专业知识的最佳时期,然而恋爱低龄化的出现,使部分大学生一入校便沉迷其中,必然影响其后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甚至影响今后的人生发展。
第二,恋情发展迅速。大学生恋爱的低龄化与低年级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对恋爱的渴望与期待,希望可以迅速找到人生的伴侣。因此,大学生这一心理的出现导致了大学生校园恋爱的“快节奏”现象。大学生生活在校园,没有经受社会大环境的历练,单纯而美好,恋爱的促成往往双方不会考虑彼此的物质财富和家庭因素,他们思想简单、纯粹,只要两人有感觉、有眼缘就有了“在一起”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当前大学生恋爱的“快速性”。其中闪恋、闪婚等词语的出现,也表达出了如今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速度之快和恋爱需求之强。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恋爱观演变中的发展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恋爱的发生地,浪漫的校园恋爱往往伴随迷茫、失落进而失恋等一些负面情绪和状况的发生,这就非常需要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在保证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前提下,高校在各个时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恋爱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由“严管”到“宽松”
(二)由“宽松”到“开放”
(三)由“开放”到“以学生为本”
三、大学生恋爱观发展演变的原因分析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大学生校园恋爱到当前的大学生恋爱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恋爱的方式方法、恋爱环境等一直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从最初的“严格管理”到如今的“自由开放”,高校校园恋爱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恋爱的发展变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缩影。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缓慢,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落后,大学生恋爱的出现被视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等,是被严格禁止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社会环境、物质基础、文化思潮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巨大变化,给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人生道德、价值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他们的恋爱观也在发生着改变。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各方面的建设与改革,也对大学生恋爱产生了影响。国家政策的放宽和学校环境的改善,使大学生们逐渐将恋爱公开化。进入21世纪,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多元化的文化冲突,使中国社会高度一统化的文化观以及人们的价值判断趋于离散,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得日益多样化。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各种外来文化涌入,使大学生的行为与思想都受到影响,在恋爱上追求自由、开放、无拘无束等更开放的状态。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三)大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
四、大学生恋爱观发展演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体,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保守恋爱”到如今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这样的转变与大学生自身恋爱观的变化是分不开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决定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初时期,在恋爱问题上谨慎、严肃,思想比较保守,“工农兵”意识强烈,“阶级感情”和“家庭成分”在许多大学生恋爱中依然是主要考虑因素。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想的日益增多,大学生恋爱观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中国传统的恋爱、婚姻观念正在发生动摇,“阶级意识”和“家庭成分”等思想渐行渐远,追求“自由与浪漫”的爱情逐渐成为许多大学生向往的恋爱状态。
五、大学生恋爱观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启示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恋爱发展到如今的校园爱情,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身心等还不够成熟,在恋爱中难免会出现不理智的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恋爱的同时还要重视大学生的恋爱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更为大学生恋爱提供帮助和指导。
(一)加强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恋爱教育不容忽视的方面之一。“恋爱心理教育”逐步成为高校恋爱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恋爱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大学生都处于成熟期和叛逆期,在恋爱过程中常会遇到诸多问题,引起内心困惑、矛盾和冲突,此时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沟通变得尤为重要。首先,普及心理教育。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在很大程度上为大学生解决了恋爱中的种种问题。同时,心理教育专家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创新课程内容,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将大学生恋爱的一系列问题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予以展现和普及,使大学生走出恋爱误区,健康生活。其次,对于个别情况而言,心理咨询是解决其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个别咨询,为大学生解决恋爱中的错误认识,消除一些同学与异性交往的恐惧,帮助解决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又能帮助大学生尽快从失恋的低落情绪中恢复,投身学习生活。
(三)指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和恋爱的关系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作为大学生,学习依然是主要任务。许多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将恋爱与学习作为生活的全部,“在学习中恋爱”成为目前部分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爱情与学业并不矛盾,拥有了爱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向往爱情与学业的“双丰收”,但往往几率比较低。高校在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中应重点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首先应该使大学生明确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一切都要以学习专业知识为出发点,努力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一些已经恋爱的大学生更应加强处理二者关系的能力,不能因为爱情而荒废学业,浪费大好时光,同时,在保证学习的情况下正视爱情,享受生活。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是孩子思想观念形成的第一影响因素。父母的恋爱观也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观。在中国,家庭教育往往缺少“恋爱教育”的内容,许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以学习为主,父母长辈也对其寄予厚望,在恋爱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和思想的传授。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待爱情的迷茫与无措现象发生,在无法摆正学习与恋爱的关系时,盲目作出选择,影响了学习或是失去了美好的爱情。在学校方面,对大学生的恋爱教育以隐性教育居多,随着高校改革、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目前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已经有了很多新的教育举措。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以学校教育为主,在大学生恋爱问题上“双管齐下”。同时,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的恋爱教育,正确引导孩子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关系,经常与学校沟通,反馈学生恋爱思想动态,同时学校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努力引导学生文明恋爱、健康生活。
总之,大学生校园恋爱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的普遍现象,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恋爱观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在明确大学生恋爱观发展特点的前提下,回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恋爱中的发展历程,对现阶段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恋爱观具有借鉴意义。从社会、家庭、个人三方面挖掘大学生恋爱观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大学生恋爱方面找到突破口和现实根源。同时,大学生恋爱观的现实指向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现实启示,在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各种关系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鼓励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行为和观念,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筑全面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宋泽莲.从大学生婚恋观探讨高校婚恋教育现状及改革方向[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127-128.
[2]何桂明,陈佩妮,胡晓丽,王顺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恋爱观演变轨迹的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1):75-76.
[3]肖映胜,张耀灿.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探微[J].思想理论教育,2010(15):4-9.
[5]姜采英.略论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5-97.
[6]余鲲.“90后”大学生恋爱婚姻观问题探析[J].铜陵学院学报,2012(3):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