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并发挥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以文育人功能,是新时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有助于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文化自信,可使其真切体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对提升其文化认知能力、文化修养和文化追求具有积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
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通过以下路径:提升道德文化认知、创设道德情境体验、营造角色伦理想象、创新道德知识训练。综合运用这四种方法,以此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要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文化认知。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体现着民族气节,也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其根本前提在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阅读经典书目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引导他们阅读传统文化典籍,可以在大学生思想中构建起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观念。
第二,应创设道德情境体验。只有当外在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道德情感需求之后,道德才从理论走向实践。道德情感是主体基于一定的价值观念对客观事物的心理映射,是个人道德意识的外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要提升“以情动人”的能力,使得道德情境体验成为帮助受教育者提升道德水平的重要环节。中国传统文本中存在大量生动的情景式体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道德的作用。例如,在讲授道德起源理论时,就可以利用孟子“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经典表述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作为目睹危机发生的主体进行道德抉择。在这一“情境—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中,危机导致了道德焦虑的产生,道德情感在危机中不由自主地引发道德冲动(恻隐之心),进而迫使主体采取道德实践行动,形成道德理论思维(仁)。
第三,营造角色伦理想象。作为道德情感体验的重要形式,“角色—想象”体验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情景—直觉”体验和“角色—想象”体验所不同的是,前者以直觉作为道德行动的直接依据,是一种感性直观的方式,而后者则更加侧重理性地对自身角色进行伦理审思。在围绕中国传统“义利之辨”的探讨中,通过“角色—想象”的道德情境分别给予学生“该怎样做”和“会怎样做”的道德体验。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学说具有鲜明的角色伦理气质,其中儒家伦理思想中蕴含关于“该怎样做”的角色伦理命题(义),同时也蕴含关于“会怎样做”的实践智慧(利)。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这两个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资源进行挖掘和洗练。在理论教学中要全面清晰地阐释传统道德对于“角色伦理”的理解,通过对个人角色的多重维度剖析,帮助受教育者理解这些家庭与社会角色本身含有的规范意义。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民族精神是新时代实现民族振兴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道德遗产,同时也是凝聚民族意识、建设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教育实践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将传统美德资源加以理论提升和有效利用,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形成新时代的良好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