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工作资源配置构建新时代高质量婚姻家庭关系业内交流理论前沿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官方网站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1]。近年来婚姻家庭领域矛盾频发,离婚率攀升,极端恶性事件屡见不鲜。由此,构建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

摘要:近年来,婚姻家庭领域矛盾频发,婚姻危机呈逐步蔓延态势,由此引发大量的恶性事件和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大大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助人的学科和职业,在构建高质量婚姻家庭关系,挽救婚姻危机方面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专业社会工作资源配置,为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福祉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社会工作婚姻质量社会问题路径建议

一、婚姻质量不高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离婚率逐年攀升

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起,我国离婚率连年上涨,由1987年的0.55‰上升到2018年的3.2‰。离婚数量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226.9万对上升到2018年的446.1万对。数据显示,80后、90后成为离婚的主力大军,“七年之痒”变成“三年就烦”。由于离婚数量不断攀升,单亲家庭大量涌现,孤寡老人不断增多,社会负担不断加重,青少年健康成长难以保障。心理研究表明,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脆弱、情绪化、缺乏安全感和快乐,容易产生自卑情结,有的甚至会影响今后的婚恋观。

(二)极端事件频发

极端恶性事件甚至会伤害法治。2016年2月26日,一男子离婚对法官不满将北京市昌平区女法官马彩云枪杀。2020年11月13日,吴某仁因不服离婚判决酒后持尖刀将哈尔滨市双城区法官郝某捅伤致死。暴力伤害法官、冲击法院的恶性事件,极大地冲击了人民群众的价值尺度,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底线。

(三)败坏社会风气

婚姻危机导致外遇、网恋、第三者等婚内出轨现象增多,由婚内出轨引发的夫妻矛盾冲突、家庭暴力、第三者情杀等犯罪行为不断增多,严重影响社会的风气与安定,败坏社会风气和家风传承。

二、婚姻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家庭结构及功能的变化

在我国经济社会经历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家庭结构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大家庭群居情况变得少之又少。家庭结构从主干家庭或联合家庭为主变为人数少、结构简单的核心家庭为主。以往家庭承担的经济、教育等社会功能逐渐弱化,情感慰藉功能日益突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较大的职场压力,家庭无疑成为他们逃避世俗的宁静港湾。情感慰藉功能无法满足时,婚姻关系就可能遭遇矛盾冲突。即便是琐碎的日常生活问题也能成为压倒婚姻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婚姻家庭价值观念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家庭地位逐步提高,传统的男尊女卑、贤妻良母、三纲五常的国民思想观念被取代。传统的家长制度已经瓦解,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性别比的增高,使社会对离婚的包容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这些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在使个别个体更加的幸福的同时,也增加了婚姻家庭的不稳定性。在面对矛盾时选择草率离婚而不是尝试解决,导致冲动性离婚越来越多。另外,社会上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消极思想反映到婚姻家庭领域,婚姻物质化取向明显、纯粹性降低、家庭的责任感不强。

(二)婚姻家庭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

受“家丑不可外扬”“清官难断家务事”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缺乏专业的家事服务机构和人员。婚姻出现危机时主要求助于亲属、邻居和政府。但受制于自身限制,这些主体的都难以满足需求。因为立场问题,亲属可能偏信偏听,有时候亲戚、朋友出的参与可能使不良的婚姻关系更加恶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居住方式的变化,“远亲不如近邻”在城市居民的邻里关系中被淡忘,邻里之间变得形同陌路,使得人们很难在遇到婚姻问题时找邻里帮忙。法院处理婚姻纠纷则更侧重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物质利益的平衡,不注重家庭感情的修复,“当面对峙”式的开庭,反而可能会放大冲突与矛盾,使当事人遭受二次伤害。妇联、民政等部门目前在岗的大部分仍然是非专业和半专业人员,专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人才待遇有待提升,没有形成一支真正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婚姻家庭社会工作队伍。[2]因此,服务质量总体上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需要。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家风建设,倡导家庭和睦,家教有道,家风传承。2020年9月,为贯彻实施民法典,进一步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民政部、全国妇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3],为社会工作介入婚姻家庭提高婚姻质量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

三、社会工作在构建高质量婚姻关系中的优势

社会工作是在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领域综合运用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等价值理念和专业伦理,帮助有需要的个人、群体(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并预防问题的发生,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专业和职业[4]。社会工作在构建高质量婚姻关系中有以下独特优势。

(一)理念优势

社会工作遵循接纳、尊重、平等、非批判、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服务对象自决的价值和服务理念,利用增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存在主义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叙事理论等理论,改变婚姻质量不高个人及家庭错误的认知行为,挖掘他们各自的潜能,为他们“赋权”“增能”,使婚姻问题得到解决,并帮助他们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从而实现其“自助”的目标。

(二)方法优势

社会工作有“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每个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个案工作方法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使婚姻质量不高的个人及家庭能够得到更加个别化、量身定制的支持和服务。小组工作方法使相同境遇、问题的家庭及个人能够通过小组活动、团队心理辅导等方法,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提高夫妻双方的沟通技巧、矛盾化解技能,改善亲子关系,解决婚外恋和家庭暴力问题,提高婚姻质量。社区工作方法使婚姻质量不高的个人及家庭通过参与社区内定期举办的一些活动,增强家庭凝聚力,丰富婚姻和家庭生活,从而加强婚姻的稳定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友谊,引导建立和睦、平等、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三)服务模式优势

社会工作在个案、小组、社区方面均具有一系列的服务模式,个案工作中的家庭治疗模式包括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如,社会工作者通过入户走访、面谈等方式从心理、生理、社会等多个方面搜集婚姻质量不高家庭的资料,通过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了解该家庭的基本结构以及家庭成员的关系,帮助他们及家人了解婚姻质量不高的原因,改变不良的家庭结构、沟通模式、促成他们及家人作出积极的改变,推动家庭结构的改善以及错误观念的转变,进而恢复家庭功能,提高婚姻质量。

四、加强社会工作配置的路径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国家对社会工作应当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完善顶层设计。

(一)搭建乡镇社工平台体系,夯实社会工作组织基础

加大社会工作岗位的密度,服务质量的温度与老百姓的粘度,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在原有婚姻家庭辅导中心的基础上,在每个街道打造一处婚姻家庭辅导站,在每个社区、村设立婚姻家庭服务点,构建起“区县-镇街-村社”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得到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挖掘居民骨干,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使社区居民由配角变为主角,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婚姻家庭纠纷的产生。利用离婚冷静期开展婚姻危机干预,深化对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和离婚辅导。

(二)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壮大社会工作专业力量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没有一支规模宏大、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念好了人才经,才能事半功倍[5]。要改革现有的教育体系,形成独特的本土化的培养方案,这是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重要任务。但要大规模地发展专业人才队伍,仅靠大学的培养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6]。因此,各事业单位要结合是事业单位改革需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加大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力度,将现有的岗位转化为社会工作岗位,引导在职人员通过考试、培训转化为专业人才。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对从业人员进行信息登记,加强职业规范化建设,建立信用档案,对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完善投诉、受理、惩戒、评价和退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社会工作亦是如此,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幸福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做好社会工作人才激励保障工作,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人员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保证人才的职级待遇。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统筹使用福彩公益金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

[2]韩丽丽.家庭问题与家庭社会工作介入[N].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民政部、全国妇联《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国民政,2020-9

[4]邹学银.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提供更好人文关怀[N].中国社会报,2020-3

[5]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4

[6]赵钦清,赵蓬奇,邓明国.婚姻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指南[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1

[7]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7

THE END
1.8090后婚恋观新变化女大男小的#姐弟恋来自成都商报【80、90后婚恋观新变化 女大男小的#姐弟恋明显增多#[doge]】北上广等大城市单身青年的“不婚”情况越来越多,“中国式的婚姻焦虑”受到@共青团中央 的持续关注。但80、90后在婚恋观上也有新变化:“女大男小”的姐弟恋https://weibo.com/1700648435/FbKEb5a18
2.Soul发布《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及趋势调查报告》,揭示年轻人婚恋观不同世代的婚恋变化:00后出乎意料地更想“早婚” 在探讨不同代际的婚恋观念时,报告发现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不同代际人群在成长环境中形成了差异化的婚恋观念。85后、90后和95后,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对他们而言,婚姻不仅http://www.xinminweekly.com.cn/shenghuo/2024/09/19/24602.html
3.最新蘑菇头搞笑表情之90后婚恋观你为什么不想结婚呢导读:之前在微博上90后婚恋观的文章超级火,它道出了现在90后的婚恋观,那么各位90后的小伙伴们是否现在是单身呢,小编带来一组单身系列蘑菇头表情,赶快一起来看看吧! 有时候觉得一个人也挺好的,找不到爱的那个人也不愿去将就,各位还是单身的小伙伴们,赶快一起来看看这组菇头搞笑表情之90后婚恋观,看看你们戳中了以https://m.qqtn.com/mipc/193887.html
4.我们研究了190部国产片,发现年轻人的观影口味发生了这些变化4. 2011-2017(截止到10月9日):80后集体步入中年,90后开始逐步替代80后成为市场主力 2011年开始,80后观众已全部迈入中年(30+),在国产片年度票房十强的榜单上已可见出明显的80后的集体印迹。一方面是青春怀旧题材,另一方面是中年危机主题,实际上这两者亦可看作是一体两面。《失恋33天》(剩女,80后婚恋观)、《泰囧》https://m.huxiu.com/article/233752.html
5.婚恋教育(精选十篇)婚恋观是人们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对待恋爱婚姻家庭生活所持有的态度和观念, 是对婚恋本质和婚姻幸福的认识和反映, 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恋爱、婚姻方面的具体反映, 是人们调整恋爱婚姻家庭关系的价值导引和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y2zz05n.html
6.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恋爱的相关研究成果恋爱心理婚恋观发展由过去的注重政治因素到改革开放后注重物质财富再到现在的注重能力和精神层面,主导价值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发生变化。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在下一个时期也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情境条件下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新的形塑。http://www.dyxy.edu.cn/s.php/xl/item-view-id-67276.html
7.“门当户对”新观念:学历能力和成长背景需匹配7成父母不过分干涉子女婚恋;而女性在择偶过程中更“听妈妈的话” 90后的婚恋观发生着变化,他们的父母对此又有怎样的反应呢?调查显示,超7成父母选择尊重子女的婚恋生活;子女收入越高,在婚恋选择方面受到父母干预越少,这也证明经济独立,可以让单身男女在婚姻方面有更多的话语权。 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zw/sh/2019/08-07/8919473.shtml
8.90后的婚恋观(1)前言侄女不过是众多90后的一员,并不是个例,如果没有亲人们的帮助,别说安稳工作,甚至正常生活看着都累。 这也有可能是年轻人不要孩子的原因吧——没有自己的生活,累、忙是常态。 然后我会用一个个章节记录我身边90后的婚恋观点,一个章节代表一类人物,愿我的记录能引起共鸣!https://www.jianshu.com/p/7476ac981f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