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我好奇的是年轻人的结婚意愿到底有多强,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恋爱中的年轻人,只有38%有明确的结婚意愿,其他大多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单身的年轻人有一半甚至连对象都不想找,在单身女性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60%。
既然恋爱的不急于结婚,单身的追求自由快乐,这么多人高喊“不婚不育”“单身万岁”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那另一半希望“来年脱单”的年轻人,可能是奔赴开封的单身男女;可能是相亲无数仍未邂逅爱情的“特种兵”;更可能是困于“冷酷”现实,进退维谷的孤家寡人。
这个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便于理解,我们不妨把两个人步入婚姻殿堂这件事概括为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即:
(动力-阻力)×机会=婚姻
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个公式入手,用调查数据来解读年轻人的婚恋难题。
德国社会学家L·穆勒将婚姻归为三种动机,即经济、子女、感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年轻人的婚恋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
>>>>婚姻的经济支持功能逐渐弱化
现在,收入水平上去了,男女平等深入人心。虽谈不上人人月入过万,但至少能“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年轻人不再迫切需要同另一个人共同生活来获得经济保障。
调查数据显示,中等收入群体的脱单意愿相对强烈,而高收入群体则显著降低。在单身女性中,这一特点尤为显著,月薪达到八千后,脱单意愿呈断崖式下降。从经济学角度看,如果两个人结合后1+1小于2,为什么还要结婚呢?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姓氏传承、血脉延续不再那么执着,“养儿”也不再是“防老”的唯一路径,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急剧减弱。作为多数人意识中的生育前置条件,婚姻自然会受到波及。
自80后开始,将“传宗接代”视作结婚目的的人群比例大幅降低。在00后中,持有这一观念的仅剩14%,女性中这一比例更是跌至了惊人的5%。
不论世界如何变化,爱情都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精神需求,是自古以来一直被竞相讴歌的美好事物,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不胜枚举。但相较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婚姻自由的历史可能短得超乎想象——迄今为止也不过数十年。
当下年轻人再也没有古人那么多的枷锁需要打破,对婚姻自由、美好爱情的向往可以毫无保留地释放。数据显示,将“与相爱之人共度余生”作为婚姻的首要目的,是全年龄层的共识,60后持有此观念的占比61%,随着年龄减小,这一比例逐步攀升,到00后,已达到83%。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看作婚姻驱动力的增强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能以爱之名步入婚姻殿堂,同时,我们也能以爱之名拒婚姻于千里之外,因为婚姻是自由的!
当对爱情的向往高到无以复加时,一部分人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放弃追求,或将其他事物作为“代餐”。的确,与其苦苦追求并认真经营一段感情,偶像、密友、宠物、虚拟恋人显然更有“性价比”。
总而言之,在年轻人看来,婚姻可能不再是必需品了,婚姻公式中的动力因素显著下降。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在寻觅“爱情”之路上的年轻人们,只有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似乎才能获得一个“执子之手”的机会。更令人唏嘘的是,年轻人们此时此刻却又在“负重”前行。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越来越多的人笃信:婚姻关系如果建立在良好的物质基础上,也会更加稳固。无论男女,对这一观点的认同度均呈代际递增趋势。
结果就是,婚姻市场中的“潜力股”失去了市场,“绩优股”获得了压倒性优势。车子、房子、彩礼成了摆在年轻人面前的第一大阻力。单身男性中,有54%表示因“高彩礼”“缺少房、车等物质基础”而单身;恋爱中的男性,也有48%因此尚未和另一半步入婚姻殿堂。
一套房、一辆车,价格几何不必多说,单就彩礼一项,根据调查数据,目前河北省的彩礼平均数在14万上下。对于刚进入社会的普通年轻人,除非父母倾囊相助,否则集齐这“三大件”几乎不可能。
在现实面前,一部分年轻人(28%)仍然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立志先成为“了不起的盖茨比”,再以强者姿态迎娶自己的“白月光”,顺便让这社会的疾风见识一下自己这棵“劲草”。
更大一部分年轻人(33%)以“社畜”自称,忙碌又疲惫地往返于单位与出租屋之间,过着枯燥乏味的两点一线生活,被眼前的苟且打磨得不再相信诗和远方,创业者、公务员、企业职工概不例外。
当谈及单身原因时,有三个选项提及的人很多:
这不禁引起了我的疑惑:人是群居动物,会有这么多人天生就喜欢单身生活吗?思想解放、高度信息化的当今社会,接触异性的机会怎么会少呢?因“没有遇到合适的人”而单身似乎又是一个缺乏实际意义的解答。
用魔法打败魔法!借助关联规则算法将众多选项的因果方向标注后,得到了这颗色彩斑斓的球。
思考良久后,我的看法是:前面三项原因可能不是年轻人寻求爱情的真正阻力,而是某些深层原因的表象。深挖一层真相便浮出水面:信心和社交能力。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数据显示,单身青年中有28%表示因“对爱情失去信心”而单身,有25%表示因“对自身缺乏信心”而单身。
当代爱情艺术作品让我们见过了太多的阳春白雪和水月镜花。“骨感”的现实中,一部分人再也无法接受“下里巴人”,也害怕面对追求失败后的“一地鸡毛”。更糟糕的是,让年轻人每天消耗N小时的互联网,似乎总是在上演各种情感破裂、性别对立的人间“悲剧”。年轻人的婚恋信心遭遇着史无前例的考验。正如那首歌:爱真的需要勇气!
“e人”和“i人”的说法,源于近几年流行的MBTI人格测试。其中,e人普遍性格外向,善于与他人互动,乐于展现自己;而i人恰恰相反,社交容易使他们感到局促和紧张。
如果说经济压力和事业压力让年轻人“不能谈”,缺乏信心让年轻人“不敢谈”,而缺乏社交能力,则导致年轻人“不会谈”。
摆在情场i人面前的冰冷现实是:当下年轻人的择偶标准中,“性格相合”“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相投”高居前两位,而不善表达让情场i人的通关难度大幅增加!数据显示,有35%的年轻人表示因“不擅与异性相处”而单身。
“王婆”的一个成功关键,就是她在台上为年轻人有效地完成了社交“助攻”,并在那些缺乏主动、犹豫不决的人屁股后面有力地踹了一脚。看,有时候恋爱就是这么简单。
谈“婚”的问题,就不能回避“配”的问题,这也是婚姻公式中的最后一块拼图。“配”有两层含义,一是资源匹配,二是需求匹配。
根据七普数据,我国男性比女性人口多出近3500万,其中2000多万未满20岁。这意味着,未来婚姻市场上“男多女少”的情况仍会加剧,同龄适婚女性短缺会让更多男性从低龄女性中择偶,进而加大另一部分男性的择偶难度,也就是所谓的“婚姻挤压”。这种挤压同时也体现在地域层面和择偶期望层面。
从地域层面看,农村男青年“娶妻难”问题突出。根据官方数据,20~34岁乡村青年中,男女性别比达到120(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男性比女性多出750多万。
从择偶期望层面看,高收入女性和低收入男性都面临更大的择偶困境。数据显示,月收入1.5万元以上的女性有41%处于单身状态,比男性高出一倍;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男性有27%处于单身状态,显著高于女性(19%)。
从“衣食无忧”到“有车有房”,从“有个伴儿”到“提供情绪价值”,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越来越高。
需求层次提升导致了择偶要求“水涨船高”。在选择结婚对象时,单身青年平均每人看重5项条件,而已婚人士平均每人看重3项;分年龄段看,择偶条件数量同样呈代际递增的态势。这么看,年轻人的需求确实比以前多了,要求也更高了。这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运用费米推定,简单评估个大概:
式中:P为择偶时遇到满足条件的他(她)的概率;q为满足某一择偶条件的人群占比;n为择偶条件的数量
如果把满足每项条件的人数降至20%,当看重5项条件时,概率将会降至0.032%。即一万人中仅有3人符合需求,这解释了要求提高带来的影响。
注意,婚恋是双向选择,自身是否在对方的概率圈内还是未知数,看来还真是“千年修得共枕眠”啊。
古话讲,“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长辈们常说:到什么年纪就该干什么事。国外也有一个类似的概念——社会时钟,它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即人们应该在不同的阶段完成相应的人生目标。
一则数据让我不禁感叹社会时钟那无比真实的存在:年轻人自离开校园步入职场后,学业、兴趣圈子、互联网等结识异性的渠道不断收窄,工作关系、他人介绍成为新途径。
30岁之后,通过学业、兴趣圈子、互联网结识异性的大门趋于关闭,通过工作关系、同学朋友介绍结识异性的机会也逐渐减少,亲人长辈安排的相亲成为主流,一部分人开始寄望于婚恋中介和相亲网站。
正因为社会时钟的强大影响力,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将其作为人生规划的参考标准,而结识异性渠道的演变正是社会时钟在婚恋层面的具体体现。可见,年轻人想要顺利脱单,对窗口期的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常羡慕离经叛道之人活的精彩,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接受“行军打卡式”的人生旅途,希望按照自己的节奏享受人生,并喊出了“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的口号。
但对于多数人,即便有此想法或浅浅尝试,最终也会被社会时钟那强大的万有引力从半空中重新拽回地面。不过那些勇于“倒拨时钟”的人并不是没有留下任何印记,较30年前,初婚年龄已经延迟了整整5年。
每当社会时钟响起,我们才猛然发觉一些门被无情地关上,而人生是一场无法读取存盘的游戏,承载不过几声钟响,人生的试错成本太昂贵了。
不在时钟里的人,可以得到自由,但也要接受代价;在时钟里的人,得到了安全稳定,但时刻不能懈怠。人生不能没有坐标,也不能像游戏中的NPC那样失去自主选择的权利;人生既可以欣赏月亮正面的美丽,也可去探索月之暗面的奥秘。只要勇气不缺席,人生永远是花期。
几年前,网上流行过一个段子:“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因为只要一入秋,妈妈便会嘱咐孩子添加衣服。当孩子说不冷时,妈妈们往往不容分说。
长大后,长辈们的“关心”,成了不少年轻人心中的“负担”,催婚着实让他们倍感压力、焦虑甚至有挫败感。究其原因也是上一代人常常忽视孩子的真实感受,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来为孩子做决定,和妈妈们一样,都陷入了“投射效应”。
调查发现,在年轻人心中,“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是单身的主要原因,在父母眼中,这却是“择偶要求过高”;不少年轻人希望“先立业后成家”,但多数父母忽视了孩子的事业心,将原因归结为结婚成本过高;年轻人苦于找不到接触异性的机会,在父母眼中,年轻人交往的机会貌似遍地都是......
投射效应是一种认知心理偏差,难说谁对谁错。就像情侣间感情关系的破裂常由相互误解开始,两代人在结婚问题上冲突也常因双方缺少理解和倾听导致。好在人类有另一种对抗投射效应的手段——同理心。
尽管阴差阳错下,这对夫妻送给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实用价值,但他们两人却都懂得换位思考,知道对方的做法是深爱自己的体现,所以他们更加懂得珍惜彼此之间的爱情,这就是同理心的强大作用!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人类的婚姻只有30%是自己找到的另一半,70%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帮助。不论我们是谁,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都可以扮演积极的角色,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年轻人,尊重追求理想的年轻人。
作为子女、长辈、朋友、单位领导,不妨多一些开诚布公,少一些“搪塞敷衍”;多一些温暖的理解和尊重,少一些恨铁不成钢的苛责;多一些推心置腹的倾听和鼓励,少一些大义凛然的“同仇敌忾”;多给年轻人一些生活空间和自由,少一些繁琐和压力。
给予新一代的关怀,不一定是让他们穿上“厚厚的衣服”,更要运用同理心去提供“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