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爱情”该不该从大学生抓起婚恋婚恋观恋爱婚姻

(原标题:“保卫爱情”该不该从大学生抓起)

有人觉得大学阶段开设婚恋课,直面社会痛点,可以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也有人质疑:“大学应该鼓励恋爱,还是鼓励学习?”;还有人有些抵触,觉得开设恋爱课就是一种“变相催婚”。

大学该不该开设婚恋课?婚恋教育又该怎样跟上时代步伐呢?

恋爱、婚姻是每个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对年轻人进行婚恋教育也是我们党开展青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比如,延安时期,毛泽东就专门对青年人作过一场“革命与恋爱”的讲演,提出了革命青年在恋爱时应遵循的“三原则”——革命的原则、不妨碍工作和学习的原则、自愿的原则。

当下,多元多样的思想观念正深刻影响甚至形塑年轻人的婚恋观,对年轻人进行恰当的引导尤为必要。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就指出,要“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

对青年进行恋爱教育不是中国的“专属”,国外很多高校也开设了恋爱课。比如最近韩国全南大学就开设了名为“恋爱第一步”的课程,同学们从“模拟约会”当中学习健康的两性关系。纽约大学也曾开设名为“LoveActually”的课程,从神经生物学、进化心理学等视角来研究爱情对人的影响。

可见,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一个共识:婚恋教育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具体而言,如何上好这门课程仍然值得思考和探索。

婚恋教育、情感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常规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对恋爱课的讨论,除了该不该开,更在于开什么样的课、怎样开才能让大学生学有所获。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提到,在大学生群体中,抑郁风险和焦虑风险的检出率分别约为21.48%和45.28%。也有高校辅导员反馈,人际交往和情感困惑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恋爱课所要传递给年轻人的是,如何建立并经营一段积极向上的亲密关系;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有效有用的沟通;如何懂得自尊、自信,学会爱自己、爱他人……这些问题不只在恋爱婚姻中有所涉及,更可能贯穿一个“社会人”的一生。

情感关系的背后是性别角色的互动、社会关系的连接,青年的情感教育也是一个社会性课题。近年来,不乏有人打着“物化爱”“女德”等旗号传播扭曲的恋爱观,也有借着极端女权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挑起社会对立。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保持冷静理性、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同样离不开学校、老师、家庭的积极引导。

笔者认为,婚恋教育不是狭隘地教人“搭讪妙招”“择偶秘决”,更不是为了“催婚”“催生”,更多地是要让年轻人懂得爱的本质,理解何为平等、何为尊重、何为责任。

人们对于婚恋课的担忧,还在于学生是否会沉迷于恋爱,从而荒废学业。其实,学知识与学婚恋,并不是互相矛盾、非此即彼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个“全面的人”,把情感教育与价值教育、知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需要反思的是,过去我们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情感教育、婚恋教育等。事实上,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严肃的教育”,恰恰是因为这类教育的缺位才引发了一些社会悲剧。像之前的“胖猫”事件、某高校的“PUA事件”等,都反映出当事人处理情感问题的缺陷。

随着社会发展,每一代年轻人对于婚姻恋爱的理解和期待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婚恋教育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需要紧扣时代发展特点、青年成长规律不断迭代更新。对于上好这门“恋爱课”,笔者还有三个观点。

“恋爱课”是人生的“必修课”,需以平常心看待。虽然恋爱、婚姻属于个人选择,但与婚恋连在一起的人格塑造、情感独立、责任担当等,却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需修炼好的基本功。如何选择志同道合的伴侣,如何把爱情与学业、事业统一起来,如何坦然地面对情感挫折,解答这些问题都需要理性的态度、成熟的心理、积极的心态。不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多听听父母、老师的意见,找到与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相符合的爱情模式,自己争取想要的幸福。

“恋爱课”不必羞答答地开,学校、家庭、社会都是教育的主阵地。恋爱教育涉及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多个方面,需要适时嵌入青年成长周期。高校可以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优势来构建课程体系,中小学可以结合思政课、德育课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对于家长而言,不妨早点把“爱情”纳入亲子交流的话题,潜移默化地进行一些正向引导,而不是读书阶段避之不及、工作后直接进入“催婚”模式。此外,还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避免在一些公共话题的讨论中产生对立与撕裂。

婚恋既是家之小事,也是国之大事,需要营造优婚优育的环境。婚恋教育十分必要,但不能把年轻人晚婚晚育的现象完全归结于婚恋教育的缺失,光靠教育发力也不能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关键是要拿出更多帮助支持年轻人成长发展的务实举措。比如民政部推动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持续深化婚俗改革,浙江等地出台延长婚假政策,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此外,还需着力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城市青年租住房等难题,帮助青年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缓解婚恋焦虑。

恋爱,是一门关于爱的学问,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它没有固定模式、没有标准答案,但也需用心学习、悉心经营。走出教室,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写下专属的幸福答卷。

THE END
1.政协委员婚恋教育成果盘点,工作总结与教育汇报的双重维度解析政协委员婚恋教育工作总结 1、端正工作态度:增强主动性,改正自身的不足,保持正确的心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完成上级交付的工作任务,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完善自我,以更好地履行本职工作。 2、市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中心市区行政区域面积不足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文登撤市设区后,不仅为优化城镇功能http://h5.benbenshu.com/9E5De325908b.html
2.相亲联谊活动总结(精彩24篇)联谊活动总结 1 20xx年12月30日晚,实验小学一年级六班迎新春亲子联欢会在团结大厦4楼宴会厅圆满举行。本次活动以“感恩、敬老、团结”为主题,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加深师生感情、融洽亲子关系为宗旨,活动特别邀请了所有代课老师和部分学生的爷爷奶奶共同参加。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班级家委会的家长们在周xx、赵xx老师的https://www.baihuawen.cn/gongzuo/zongjie/276709.html
3.婚恋观发言稿婚恋观发言稿?“?跟着感觉走,让它带着我”,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应该是不太合格的,我是个感性的人,时常会因为追剧而大哭,为此家人和朋友拿我打趣 ;同时我还有点唯心主义,感觉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东西,它总是会或轻或重地在很多方面影响着我,我也对直觉这个东西深信不疑,它会给我答案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1213/10/81883568_1141869504.shtml
4.大学生婚恋观调研总结6篇(全文)大学生婚恋观调研总结 第1篇 2013年《形势与政策》暑期实践调研报告 大学生的婚恋观 学生姓名:崔静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 专业班级:五班 年8月201 3前言 恋爱已成为大学普遍的现象,然而大学生处在特殊的时期,其恋爱观和恋爱行为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事业和前途,影响学校的精神文https://www.99xueshu.com/w/file25ve00nl.html
5.大学生婚恋观社会调查报告(精选6篇)父母应该主动承担起促进孩子良好性道德养成的重担, 在经验传授的基础上, 更新自身婚恋观, 促进两代人沟通婚恋观;另外, 要优化社会环境, 营造良好的婚恋观教育氛围, 打击、减少黄色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 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 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婚恋观[3]。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k6o1d36g.html
6.2023山东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题总结2023山东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题总结 1 单选题共70题 1“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哪一种因素对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 A. 父母教养方式 B. 家庭结构 C.教师期望 D. 班级气氛 正确答案: C 知识点: 人格的培养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760716/article/details/133715201
7.部队要讯范文[某部队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doc各连能够努力盘活驻地有限教育资源,四连组织官兵参观了大桥史料展览馆,引导官兵进一步了解某大桥的建造史和建筑结构,充分认清某大桥在我国经济大动脉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官兵“守大桥,爱大桥”的工作热情。与此同时,上半年,各连还开展了拒腐防变、密切内部关系、婚恋观、法纪教育、形势政策、卫生防病等内容的https://m.taodocs.com/p-537700610.html
8.中学学期工作总结工作总结范文(一)加大力度建设德育队伍,落实“全员育人”机制,切实抓好学科渗透教育工作。 _、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 ………此处隐藏部分文章内容………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防止早恋,杜绝早育的“婚育新风进万家”的宣传活动。 _、积极配合计生部门落实“双查”工作,做好计生https://www.91wenmi.com/wenmi/zongjie/gongzuozongjie/2007-02-03/2007020315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