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指出要“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而规划中所指的青年界定在14-35周岁,大学生群体几近涵盖于此。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恋爱观教育是事关未来青年朋友们建立美满婚姻、营造和谐家庭,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教育工作。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恋爱是指男女相爱,“观”指“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待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
关于恋爱观的概念,学术界迄今尚未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大部分专家和学者皆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手分析,认为“恋爱观”是人们对恋爱问题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由于青年大学生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故而恋爱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能避免的一环,好的恋爱关系和健康的恋爱观有益于大学生思想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对个人、他人、家庭和社会都能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产生蝴蝶效应,反之亦然。本文从大学生恋爱产生的必然性、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多样性、大学生恋爱教育的探索性三个方面展开,简要探讨如下。
邂逅·缘起——
大学生恋爱产生的必然性
纯洁的爱情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美好情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从古至今,九州内外,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逐激荡着历史风云,书写了无数传奇,成就了几多佳偶;从“凡有井水处”到摩登霓虹间,咏叹了诗词歌赋,惊艳了文人墨客。
成长·阵痛——
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多样性
恋爱具有时代属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泛滥,有关恋爱的案例和“毒鸡汤”趋向性比比皆是,而大学生群体还不具备完全的辨别能力,很难说不受影响。社会的发展越快,开放的程度越高,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兴文化和潮流风向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恋爱观,使得大学生的恋爱观纷繁复杂。在选择标准上,往往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发心上,常常重感性,轻理性,在恋爱感受上,更是重自我,轻责任。
1、恋爱动机复杂
由“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到现在恋爱“快餐化”的转变,大学生的恋爱开始的更加“闪电化”,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或是大家都谈了,我也谈一个的“面子工程”,或是找个长期“饭搭子”打发孤独感,抑或是“短暂的心动”,“氛围感”到了等等。这样一种不健康的观念,极易造成大学生片面解读爱情,认为“短暂的心动”就是爱情,异性间的生理本能吸引就是爱情,容易造成“短期效应”,导致频繁更换恋爱对象,缺乏责任感,造成所谓“闪恋闪分”的大学生恋爱现象。
2、恋爱交往逾矩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中后期,感情比较丰富,自我意识较强,难以理性地控制情感,在恋爱行为中,往往比较多地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容易错误地理解爱情的内涵,偏颇地认为爱情只有爱的自由和权利,而没有爱的责任和义务。导致婚恋关系轻率,漠视伦理道德,对待爱情忠贞的观念不强,有些过早地做出亲昵动作,甚至是发生逾矩行为。一旦两人感情发生变故,极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逾越道德,更甚者践踏法律,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走向,类似的案例在网络上屡见不鲜。
3、恋爱学业失衡
4、“荷包”超负荷
“恋爱不能当饭吃”,但恋爱需要吃饭,大学生恋爱交往中重“仪式感”,有攀比现象,爱“晒幸福”,容易出现物质享受、玩乐的现象,且大学生谈恋爱一般不主动告诉家长,恋爱后支出较多,容易发生生活费短缺,或者向同学亲友张口借款,在网络平台透支信用,超前消费,甚至发生“网络借贷”等问题,这样造成的后果往往是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精神和物质双重负担,重物质享受,轻精神交流的恋爱最终也会导致因无共同理想而各自分头走的遗憾结局。
5、情感“CPU”宕机
由于恋爱动机不纯,想法过于简单,以及处理问题不够成熟,加之外界各种因素影响,当恋爱发生不顺时,往往不能冷静和理性处理,容易造成情绪低落,极其影响心情,陷在情爱和情绪里难以走出,一蹶不振,影响学业和生活,更甚者有时不能好聚好散,体面分手,偶有发生网络暴力,或影响人身安全的问题,给自己和他人造成身心伤害。
正观·培元——
大学生恋爱教育的探索性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大学时期是成长成才、涵养品格的关键时期,是恋爱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能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他们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并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全力为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使他们能以豁达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并处理好个人与他人、小我与大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冷静地思维、平和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和健康的情感。
1、构建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因此,在育人之路上,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使大学生把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责任放在首位,以主人翁的态度和时不我待的使命对待生活和学习,开阔眼界、创新思维,学习新知识、锻造真本领,回应时代呼唤、响应国家关切,并从中体验到为社会做贡献的义务感、责任感和幸福感。
2、培养全面科学的恋爱观
“恋爱价值观是指青年在恋爱过程中必须承担的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与贡献以及社会、他人对青年恋爱需要的尊重与满足的统一,是对恋爱问题的一种评价、选择方式的概括,体现了青年对恋爱的理解和目的评价”。恋爱价值观培养是丰富灵魂、完善人格的教育,是让爱情的能动作用激发恋爱双方美好品质焕发、继而携手共同进步的素质教育。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朋友们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懂得恋爱中要追求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把具有一致的思想,拥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放在首要位置,即为志要同,道要合。在恋爱中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保持道德感和法律底线,葆有自尊自重和忠贞意识,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学会如何自爱,以及如何爱人,才能真正品味到爱情的甜蜜芬芳。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在和狄奥提玛的对话中阐述了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我们爱的对象是善,我们只爱善的,不爱其他”,归根结底,美好的爱情应该是让我们能够遇见更好的我们。
3、形成由外及内的择偶观
“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择一人而白头,择一城而终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恋爱伊始,或始于颜值,随之敬于才华,继而合于性格,而后久于善良,最后终于人品。所以恋爱双方要有健康乐观的情感导向,内外兼修的择偶标准,要善于识人,要观其内;要善于做人,要养于内,成之于内,方能发之于外。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变化气质”,我们的气质里,藏着我们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恋人胸怀当如君子般坦荡练达,能够理解包容;情操当如君子般高雅淡泊,能够引领精神;品行当如君子般高洁不染,能够双向奔赴。面对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择偶标准趋向现实,趋向功利主义的现象要勇敢说不,对爱情内涵要有正确的认识,“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要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深层次地修炼自己,识别他人,要理清爱情、婚姻与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因为脱离爱的内涵的恋爱必将会带来精神上的空虚感,从而影响今后婚姻家庭的稳定性,让爱情回归本质,回归真善美,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
4、练就圆融无碍的通达观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必定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是“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的人。人人都憧憬从校园到社会、从校服到婚纱的浪漫情节,但也要接受“毕业季就是分手季”的现实,爱情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能够圆满固然很好,但倘若没有,也要坦然接受,大学生要学会面对失恋后的挫折感,“爱情是人生最美丽的梦,要用理性的刀刃去解”,当爱情受挫后,要用理智来驾驭情感,调节消极和负面心理,增加积极和阳光因素,学会转移情绪和注意力,摆脱或消除烦恼和痛苦的思绪,在奋发有为中肯定自我价值。
周国平曾说:“未经失恋,不懂爱情”,莫里哀也曾说过:“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每个人的缘分早晚或有不同,但我们对爱情的期待或许相似,都渴望谈一场“甜甜的恋爱”,“长长久久的恋爱”,但在爱情受挫后,更应该收拾心情,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下原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综合竞争力,以待来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培养大学生朋友们积极恋爱观的形成要在情感基础上教育其恋爱的审美感、道德感和理智感;在思想观念上培养其树立健康的伦理观、婚姻观和家庭观;在具体行为上引导其文明交往,理性克制,自尊自爱。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真正的爱是心底无暇、相互欣赏、各自精彩又饱含深情;“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真正的爱是我首先是我,你依然是你,各独立、又相依,同甘苦,共患难;“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真正的爱是接纳一切,灵魂契合,相互成全,共赴远方。前路漫漫已灿灿,愿青年朋友们有情人终成眷属,在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上共同唱响奋斗的主旋律。
作者:商丘学院李丹
责任编辑:陆美岑
责任审核:俞峰传张峰峡
手机客户端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主办:中国教育电视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