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观(精选5篇)

Asurveyoncollegestudents’sexualbehaviorvalues

XINGLifang1,HUANGXinyin2

1JiangsuInformationTechnologyInstitute,Wuxi214153,Jiangsu

2SchoolofEducation,SuzhouUniversity,Suzhou215000,Jiangsu

【Abstract】Objectives:Tounderstandthepresentsexualbehaviorvaluesamongcollegestudents,andtoprovidereferencefortheirsexualhealthandpsychologicalhealtheducation.Method:Theself-designed“collegestudents’sexualbehaviorvaluequestionnaire”wasadministeredto623studentsinsixuniversities.Factoranalysiswasusedtoanalyzethesexualbehaviorvaluesinfluencingthestudents’psychologicalhealth.Results:Importanceofvarioussexualbehaviorvaluesamongcollegestudents’ranksasfollows:Family>Love>Maturity>Pleasure>WealthandFame>Companion.Significantgenderdifferencewasfoundoneverydimensionofsexualbehaviorvalues,whilesignificantgradeandmajordifferenceswereonlyfoundinsomedimensions.Livingconditionsshowednoinfluenceontheirsexualbehaviorvalue.Conclusion:Generallyspeaking,collegestudentsholdhealthysexualbehaviorvalue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sexualbehaviorvalues

本研究对价值观进行研究,但是所查阅的文献中对价值观的研究几乎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价值观进行定量的分析更是没有。基于此种情形,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采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便为大学生的性教育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选择江苏省六所本科院校,在每个学校随机抽取学生作为样本,共发放问卷728份,获得有效问卷623份。其中男生265(42.5%),女生346(55.5%),文科291(46.7%),理科323(51.8%);大一215人(40.3%),大二94(15.1%),大三112人(18%),大四152人(24.4%),以上各项人数均有部分缺失。

1.2方法

由于有的测试是在其他地方进行的,所以采用委托他人的方法,但是为了保证测试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客观性,编写了测试老师用的“问卷施测指导语和注意事项”随问卷寄发给主试。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大学生在各因素平均数大小的顺序依次为:家庭>爱情>成长>愉悦>名利>同伴。前面三个维度的平均数大于3分,说明他们重视家庭,爱情和成长,对愉悦、名利和同伴则不太重视。

2.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分析

将男女大学生在总体和各分量表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1。

表中数据说明,男女大学生在总分上和在各个分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而且每个维度上男生的得分都比女生的高。在家庭这个维度上,他们的差异比较小,但是依然达到显著水平。

2.3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分析

将大学生的专业分为文科和理科两种,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见表2。

表中数据表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爱情和家庭的两个维度上他们是一致的,但是在愉悦、名利、成长、同伴和总分上,理科生明显比文科生得分更高。

2.4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分析

将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

表中数据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爱情、家庭、名利、成长维度上没有差异,在愉悦、同伴和总分上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在愉悦上,差异非常显著。多重比较显示在总分上,大一与大四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愉悦维度上,大一学生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有显著差异。

图1显示在愉悦和同伴分维度上,大二是一个转折点;除家庭维度外,大二的学生在其它维度上的得分都有一个升高;从整个年级来看,除家庭之外,其它维度都有一个上升的趋势。

2.5不同生长环境的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分析

把学生的生长环境分为城市、城镇和农村三种,对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生长环境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没有显著差异。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进行时,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把爱情放在第二位,第三位的是成长维度,包括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有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经历、体验新的事物,使自己的人生完整等。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的自由,这与郭海燕、刘艳军的研究结果一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特点之一是“自我意识”的强化。

与其他研究一样,本研究发现男女生在总分上和在各个分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而且每个维度上男生的得分都比女生的高。这可能是因为一直以来中国文化在对待男女方面就存在着双重标准,长期以来女性更受到严重的性禁锢,这种社会文化通过父母、学校和大众传媒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深深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性别角色和价值观,使得他们在价值观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

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会使个体选择不同的信息。并且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有所偏向的信息选择和组织以及不同的行为方式。经过长期的积累便会沉淀为个体间有所不同的价值观念。文理科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思维,以及外界的专业氛围造成他们的价值观的不同,因此在愉悦、名利、成长和同伴维度上,理科生的务实使得他们的得分明显高于文科生。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等都会对其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性别往往代表了一个社会或文化对个体的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他们通过潜移默化的社会化过程和个体的潜意识模仿机制而对价值观造成影响。而个体所学的专业也对他们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从大学生价值观的年级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特别是大一的学生对价值观还处于未成形的阶段,二年级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可以说二年级是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且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1-100.

2潘绥铭,杨蕊.十年:全国大学生的追踪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版社,2004.

3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4钱素萍.女大学生婚前浅见[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2):84-85.

5李美英,余杰.大学生性观念及调查与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7):15-16.

6刘电芝,莫秀锋,阳泽,等.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68-74.

7DavidKnox,ChrisCoopersexualvaluesofcollegestudents[J].CollegestudentJournal,2001(35):24-27.

论文摘要: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维度的构建和不同类型、不同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比较分析三个方面介绍了90年代初以来国内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评价和建议。

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研究者们对职业价值观作了不同的界定。楼静波认为,职业价值观是关于职业选择、职业生活的意义、职业等级等问题的价值的评判,主要表现为: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选择原则、职业活动报酬的期望等问题上.其定义强调了职业价值观对职业选择的倾向性和指导性。

宁维卫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他强调了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性。

凌文辁、方俐洛等认为,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价值观”.也可称之为择业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

余华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余华看到了职业价值的社会性和职业要素的理想化目标状态。

于海波、张进辅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

金盛华、李雪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其定义简单明了。

2职业价值观结构

国内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时普遍运用的是修订的Holland的职业兴趣量表和Super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研究者们使用自编的量表来进行研究。国外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而使用广泛;国内自编的量表成熟度不够.使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

方俐洛、白利刚等在90年代中期对Holland职业兴趣量表根据国情进行了修订。Holland认为大多数人的职业兴趣可以划分为六种。分别是:现实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1)、企业型(Enterprising)和常规型(Conventiona1)。方俐洛、白利刚等在测试项目上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增删。

Super将工作价值观的内容分为15个维度:利他主义、美的追求、创造力、智性的刺激、成就感、独立性、威望、管理权力、经济报酬、安全感、工作环境、与上司关系、与同事关系、生活方式、变异性。Super的量表在国内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和测试中也应用得较为普遍。

凌文辁、方俐洛等人将职业价值观结构分为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其中声望地位因素有易成名成家、单位知名度高、较高社会地位、单位级别高、较高经济地位、晋升机会多、有出国机会、单位规模大、单位在大城市九个题项;保健因素有劳保医疗退休金、职业稳定、福利好、有住房能解决两地分居、职业环境优雅和收人高六个项目:发展因素符合兴趣爱好、学以致用、能发挥自己才能、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交通便利快捷、自主性大不受约束和能提供受教育机会。

论文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论文摘要:本文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小说中提到中国的宿命论、风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由十六个小故事组成,表现了四位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和她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冲突和融解。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自己幼年的生活,以及中国文化、女性劣势等问题。谭恩美的父母于20世纪40年代各自从中国移民到美国,他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为后来谭恩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谭恩美于1952年出生在美国加州,是移民第二代的典型表,基于自己独特的华裔经验,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JL的生活经历,以及心路历程描写得淋漓尽致,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而且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这也为现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谭恩美在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描写也十分引人人胜,如儒家思想、五行说、宿命论、JxV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一、母女关系体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母女冲突实质是以母亲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女儿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也是《喜福会》所展示的东西文化冲突的重点所在。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女儿们已经接受美国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母女两代人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后来,在女儿们遭遇到情感婚姻方面的挫折时,母亲们以“讲故事”的方式重述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以此找到了与女儿们沟通的方法,也完成了文化融解。

母亲仍旧是中国式的母亲,而女儿已是美国化了的女儿。母亲说着整脚的英语,用儒家思想教育女儿;女儿们受美国教育熏陶,崇尚自由平等,倡导个人主义,能够说流利的美式英语。

于海波、张进辅编制了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其维度结构为自我发展、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和家族,较为适合中国高师生,并且在实际中得到了运用。

王垒、马洪波研究了北京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结构,将其分为工作报酬与环境、个人成长与发展、组织文化与管理方式、社会地位与企业发展四个维度。

金盛华、李雪借鉴台湾的吴铁雄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维度分成目的性和工具性职业价值观。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的动机性标准: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的条件性标准。前者包括家庭维护、追求地位、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后者分为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六个方面。由于其使用的数据较新,比较适合中国当代大学生。

3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

高晶等在90年代中期调查发现,当时选择职业时注重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以及是否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党政干部和律师是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而不愿意选择教师为职业,这和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有关。

郑伦仁用宁维卫修订的Super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最重要的因素是进取心、自主性、经济价值、声望和工作安全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评价观由强至弱的次序是:成就、生活方式、独立性、同事关系、创造性、利他主义、美感、声望、智力激发、经济报酬、管理、监督关系、工作环境、变动性和安:垒性。

80年代。选择职业的标准是满足自我实现的发展需要。凌文铨、方俐洛等用自编的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90年代的大学生更注重实利,在看重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将“保健”因素列为择业的最重要的因素。另一突出变化,就是80年代人们对工作单位的选择往往看重:作单位级别、地位、知名度、规模大小以及是否容易成名成家等,而到90年代末期这些都被列人“晟不重要”的位置。

余华用修订的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对国内大学生和企业员:[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比较,发现:大学生与企业员工在各价值程度上的重要程度相同.他们在管理、变动性和声誉的重视程度上无显著差异。大学生比中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智力激发、独立性、成就、创造性、利他主义、美感等6个内在价值尺度.中学文化的员工比大学生更重视监督关系、工作环境、经济报酬和安全性等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尺度,而大学生比大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利他主义、美感、同事关系和生活方式.而在智力激发和监督关系上大学文化的员工比大学生更重视。

4评价与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统计,发现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和结构争论比较多,而统一的理论建构较少。大学生有许多相似之处。相对说来统一难度不大。但是国内的研究者大都是根据自己的操作性定义来进行自己领域中的研究,以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比较混杂,研究者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因此建议对职业价值观在概念和结构维度上进行统一.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来修订。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在处理价值关系式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1]。它是主观的,是精神的。它是人对价值的概念和价值存在的认识。从个人讲,可以从他的兴趣、性格来研究价值观,可以从社会、宗教等分析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它充满情感,是上层意识,有稳定性,相对独立性。其具体特点是:意识的倾向性,价值观体现了一个人的情感好恶;评价的主观性,虽然对客观来说有自身的结构,但对人却具有主观评价的;行为的选择性,在某些价值上选择上具有假象;观念的一致性,价值观是一个系统的,不是对某一个方面的认识,即使有也是短暂的;社会历史性,主要表现为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价值观的分类很多,但从其现代价值观系统分析,大致可分为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生态价值观、审美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价值观就是大学生对周围事物在价值上的根本看法,是大学生对其生活的中的各种事物、现象和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决定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三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不易改变。

人的价值观不是先天的,是在后天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些旧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价值观也应运而生。而人们在这样的背景下也难避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发生迷惑和困境,这些现象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处在改革开放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变革和整合的一部分。我们对这些80后、90后的所谓“新新人类”进行分析,对其所呈现的新的价值观变化作一个详细的现实描述,具有很重要的意思。其价值观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一)政治价值观上,政治价值观一般指的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包括社会成员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政治活动的标准,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在某种政治文化影响下,社会成员在总体上都存在一种基本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念,它直接影响着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信念、信仰和态度[2]。政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列宁曾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最起码的常识[3]”因此政治价值观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应了大学生关于政治现实和政治理想的一般评价,这种评价直接反应了个人的人生态度。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面临新的抉择。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建设有一定的信心,但由于种种腐败现象又使他们对政治产生了困惑,厌恶政治或玩世不恭。对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渴望了解,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公务员招考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日益高涨,但在对待一些国家政治问题时,他们有时又显得不够理性,“愤青”在大学生中也不断流行。

(二)经济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经济价值及创造经济价值的过程的认识和评价,即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意识相联系的价值判断[4]。在经济价值观上,当代大学生更强调义利并重,而舍弃了中国传统中的重义轻利。甚至认为利大于义。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的影响,追求高消费,奢侈消费,把挣大钱作为自己人生幸福的标准,而不安心学习,有的人甚至自甘堕落而犯罪。

(三)道德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是指主体根据自己的道德需要对各种社会现象是否具有道德价值作出判断是所持有的内在尺度,是人们处理社会、家庭、职业与自身深层利益关系的价值准则[5]。在道德价值观上,当代大学生主要表现为更强调公私兼顾,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主义,背弃了集体主义。在面对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冲突时,不惜牺牲国家利益来换取个人利益。再有就是诚信的缺失,考试作弊,论文作假等事件层出不从。

(四)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是通过人们直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在生态价值观上,当代大学生主要表现为节能环保知与行的脱节,他们有环保的意识,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往往不尽人意,乱扔乱倒、破坏环境的现象却越演越烈。

(五)审美价值观,审美价值观是审美主体评价审美对象时,对审美对象的价值的肯定或否定及其程度大小,具体如美与丑、优与劣、悲与喜、完美与缺憾、高尚与卑鄙等,是人类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6]。在审美价值观上,当代大学生主要表现为审美跟着感觉走,如果一首歌、一个角色、一个形象能给予他视觉、听觉等生理需求的满足,就将其视为偶像,因为造成时下,大学生追星热不断,他们崇拜章子怡而不待见杨振宁。对艺术的审美重于对科学的审美。在人际交往中,光注重人的外边是否帅、靓和酷,而忽视了人品。还有审美倾向与功利化,愉悦化,更注重现实,能让自己快乐的就做,不快乐的就不做,表现学习不快乐就不学习,游戏快乐就沉迷于游戏。

(六)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表现为重索取轻奉献,重享受轻创造。在贡献与回报发生矛盾时,也往往选择多回报,其价值取向明显倾向于索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看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主流上还是好的,虽然还有一些问题存在,但是这些问题是在社会转型期这个背景下,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客观原因以及大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等造成的。我们也更应该看到仅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进行简述还是不够的。进一步的探讨价值观对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影响以及如何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面前严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所在,前途所在!お

参考文献:

[1]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3]列宁.《列宁选集》[M].第四卷,第441页.

[4]周虹.《当代中国东西部大学生经济价值观比较研究》[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1.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

中国分类号:D669.1

引言

婚恋观,顾名思义即是对待恋爱方式和婚姻家庭问题的态度与观点①。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发展中期,正是因为其所处的特殊时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爱情和婚姻生活充满了无尽的期待和向往。婚恋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身上,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待双方恋爱的态度上、双方恋爱的动机、双方恋爱的方式、未来择偶的标准、家庭婚姻的基础、是否同意婚前的评价等方面。恋爱、婚姻和家庭,不仅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而且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健康、积极、正确的婚恋观,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指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不仅是对大学生个人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是一项对更好的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重大举措。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现状

1.恋爱观存在的问题

(1)利益化的择偶标准。首先,当代的大学生最注重的择偶条件是其择偶对象的内在品质,相对于以往来说,外在的相貌和长相已经不那么的重要,对于年龄的差距也是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两个人在年龄上的差别已经从几岁增加到十几岁或者二十几岁,很多人把姐弟恋当做一种时尚。其次,利益化的择偶标准使双方开始注重经济实力,对方的经济实力或者是否有一份安定无忧工作已经成为了当下择偶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国人以往的那种讲究面子工程、爱虚荣的心理已经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冲击下发生了改变,很多人在择偶时,开始注重"三实"原则,即实用、实在和实惠;经济实力的重量在恋爱过程中所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这也就意味着,当代大学生在恋爱和婚姻的基础上越来越务实,金钱的份额日益攀升。

(3)不文明的恋爱方式。当代高校的大学生,在公共场合毫无顾虑的拥抱、接吻,这对他们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他们完全不会觉得害羞和不好意思。在高校的大学校园里,行为过分的情侣几乎随处可见,食堂、图书馆、课堂上、走廊里,他们肆无忌惮的搂抱、目中无人的卿卿我我,把共用场所当成自己的家,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2.婚姻观存在的问题

(2)过分的强调感情,忽视对婚姻的义务。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中就有所谓的夫妻就是要共度一生的人,除非妻子有重大的过失即"七出三不去"者才可以解除婚约。而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中,多数存在一种只顾着眼前的快乐,而没有对未来做一个长久的规划,这充分说明了高校大学生中对待婚姻中的责任感还没有达到一个强烈的地步,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主体意识和主体价值,即只考虑到自己而不去更多的考虑对方在感情生活中所应该受到保护的义务。

(3)草率的离婚态度。以前人们总认为离婚是一件难堪的事情、是及其不光彩的事情,所以有的夫妻即使离婚之后还一直进行隐瞒,怕别人知道也怕别人以此来取笑。可是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中"闪婚""闪离"等现象层出不穷,他们把婚姻当作小孩子的游戏,不愿意承受婚姻和家庭的羁绊,敢于追求自身的幸福。

二、国外高校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现状

1.普遍的国外研究中表明,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是一种被支持的。有关研究表明恋爱在高校中是非常普遍的,83%的从未结过婚的高校大学生表明自己现在正在和一个约会的对象进行着恋爱。

3.国外大学生在性观念方面表现的较为开放。在对800余名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婚恋观方面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高校大学生对婚前的无论是从态度上,还是从行为的本质上都更加开放。对旅美的大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婚前的态度调查中表明有58.7%的女生、33%的男生涉及了婚前,60%以上的被试赞同出于爱情或定情的婚前,且在容忍程度上是没有性别差异的。高校中有88%的男生和84%的女生表示出了对婚前的支持。在20世纪90年代,也许是因为HIV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美国的年轻人较之以前减少了婚前的,有过的人从1988年的60%下降到1995年的55%,到2001年,大学生的仍在下降,降至男生占48%左右,而女生占43%左右。这说明在高校大学生中间赞成婚前的人仍然很多,而且男生的性观念较比女生更为开放。在的选择上,研究发现持有不同性态度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性态度开放的人,在选择时更注重对方的外貌品质,而性态度较为传统的人,在选择时更注重对方的个性品质③。

三、当代高校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超过3000万人,恋爱现象在校园来说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这中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着积极健康的婚恋观态度。很多大学生都有着不健康的婚恋观态度。他们渴望找到理想的伴侣,去谈一场永远不会分离的爱情,这体现出了他们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在婚恋观方面,他们中的大多数婚恋观呈现出许多有别于以往传统的婚恋观,诸如"爱无能"、"碳婚"、"双性恋"、"同性恋"等现象,高校大学生在婚恋观中所表现的出的更多的是责任感较弱,有较好责任感的占少数。

高校大学生,属于我国第二独生子女,他们是在几代人的呵护下长大的。这种成长环境又使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自利、个人主义倾向严重,不会顾及他人感受,特别是在恋爱过程中,不太会顾及对方感受,体会对方的处境和心情。

高校大学生己经慢慢脱离了传统观的束缚,对婚前持开放、默认态度,同居现象也较为普遍,虽然没有达到西方的性解放程度,但较之以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中国学生接受的性教育在时代的变迁中却没有跟上脚步。和国外性教育比较看出,中国目前的性教育存在很大缺口,教育内容单一、稀少,根本不能满足高校大学生对性知识的需求,加之他们性观念的不断开放,将会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四、如何使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其次,学校应该建设积极融洽的校园文化。学校教育是除了家庭之外,最重要的教育阵地。学校教育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应该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地方。我们要充明确校园教育的重要功能,应该合理有效利用各种学校内部的资源,把握舆论和宣传的主要方向,教育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结语

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婚恋观不应该只是学校的事情,而是要联合多方力量,使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可以一起齐力共抓,以学校教育为主要的核心指导方向,联合多方的力量,逐步的完善我们高校的教育课堂。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应该去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去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从婚恋观入手,积极的倡导健康积极的婚恋观态度,可以更好的提升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

注释:

①:祝玉芳,来秀明,万建华.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探析.《青年探索》.2007.3

②:苏红,任永进.国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综述.《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年第02期

③:苏红,任永进.国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综述.《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年第02期

参考文献:

[1]赵多辉.大学生婚恋观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杨艳玲.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及其影响因素.东北师范大学.2007.

[3]车艳丽.对当代我国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反思.运城学院学报.2004(2).

[4]《青少年价值观测评指标体系模型研究》课题组.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研[J].中国青年研究,2011(5):42-47.

[5]白光斌,李建英.当代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分析及调适措施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5):96-97

[6]程静.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95-97.

[7]方敏.大学生的婚恋家庭观[J].青年研究,1998(8):26-32.

关键词:女大学生;价值观;传统;影响因素

一、价值观及我国知识女性价值观的演变

价值观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它是指导人们行为方式的准则,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起着行为导向或规范的作用。个人的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变化,个人的价值观也发生变化。

我国传统的女性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男尊女卑”“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价值观。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为数极少的知识女性,如班昭、李清照等女文学家。但是,分析她们的诗作不难发现这些知识女性的价值观并没摆脱传统的“男强女弱”思想的束缚。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巨大革命动摇了传统的女性价值观,以思想为指导,一大批知识女性主动投入社会生活,并要求社会和他人尊重其自我价值和独立性,体现其主体意识。知识女性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她们从家庭中走出来,进入社会生活领域,并逐步树立其价值导向――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强调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作为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趋向一直引人注目。

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新近一项调查表明,敢于参加社会竞争、大胆追求事业成功的女大学生在整个女生群体中只占极少数,大多数女生对事业的理解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对家庭幸福却报以极大的期望,很多女大学生希望能做个贤妻良母。

二、影响女大学生价值观回归传统的影响因素

作为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观由摒弃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演变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用一纸文凭作为提高自身婚嫁时的本钱”。分析造成这一趋向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女大学生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西方女权主义者将男女性别重新做出划分,在性(sex)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性别(gender)的概念。指出世界上的人分为男性和女性二大社会性别,女性与男性之间存在着生理上的差异,但是这并不能决定女性就一定要依附于男性,女性可以实现自我独立,摆脱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中对女性的看法。

1.导致女大学生价值观回归的最大自我障碍是依赖性

2.“相夫教子”思想阻碍女大学生发挥其社会角色的功能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在家庭中承担“相夫教子”的责任。女性的事业是在家庭,女性几乎没有什么社会价值,不必进行社会生活。

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联合了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显示仍有50.4%的女性赞同“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男主外,女主内”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对她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问及“对于高校女知识分子怎样才算成功?”的问题时,她们回答对“家庭幸福”和“孩子出色”的支持度分别为75%和46.9%,而对“成绩卓著”的支持度却只有41.7%。这说明,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仍然认为女性自身价值的体现主要还是在家庭中扮演角色,而对社会角色的认同程度不高。①

女权运动解放了女性,使女性从家庭中走了出来,可以追求自己的事业,但与此同时也解放了男性,男性养家糊口的负担减轻了,责任减少了,而女性不仅要对自己的生存负责,生儿育女承担家务的责任丝毫没有减少。在社会生活中,她们要一丝不苟的贡献事业,既要有纵横捭阖的胆识风度,又要有温文尔雅的女性气质,才会被男性认同,事实上一个成功的女性要比男性多付出几倍的代价。事业奋斗成功的知识女性,往往有个不完美甚至残缺的个人生活。让即将面临就业和婚姻的女大学生认为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就要付出婚姻甚至是女性魅力的代价。

(二)社会因素――女大学生就业难和女大学生对自身评价过高

1.女大学生因不能谋得理想职业而造成就业难的事实,使许多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大幅度滑坡,这是造成她们回归传统角色的直接原因②

2.高校课程设置上对女大学生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偏见

认为女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不如男生,女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如男生,而对女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低。因为这些问题和偏见而不注重女生能力的培养,忽视她们的发展,从而造成女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不如男生的局面,这种不平等现象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体现的更明显,从而使女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长此以往,社会上也就形成了女大学生能力不如男大学生的观点。

3.女大学生对自身评价过高是造成其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女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与追求理想职业的愿望,但对择业时的期望值过高,使她们择业时不切实际,错过了很多就业机会。在选择最向往的职业时,她们将党政机关、金融系统排在前面,而这些单位在目前恰恰是接收毕业生能力最差的。女大学生这种想找一份轻松、薪水高的工作而过分看重高收入忽视专长特长发挥的择业倾向,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上述三个因素在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女大学生的就业,使她们很难谋得理想的职业。女大学生无法享受到与男生同等的待遇,找不到理想中的职业,使得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受到重大的冲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社会性别角色。

①秦红梅.论传统女性价值观对当代女性成才的负面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26)1

②王永平.中国学术论坛.省略/data/detail.phpid=127

[1]周毅.“跨世纪的梦,现代女性发展趋势”,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1).

[2]孙文,张再生.“知识经济与女性发展”,祁连论丛,2002,(3).

THE END
1.军人婚恋教育范文6篇(全文)一、军人婚恋观的基本内涵 1.什么是婚恋观 所谓婚恋观就是指人对婚姻、爱情等所持的各种观点和态度。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心中形成的对对方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具体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https://www.99xueshu.com/w/filew6aikd2b.html
2.婚恋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通用6篇)婚恋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培养高尚婚恋情操 教育目的:通过教育,使全体官兵正确认识树立正确婚恋观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保持军人本色、正确处理婚姻恋爱关系的思想道德基础,确保官兵思想健康、文明、稳定。授课要点: 一、培养高尚的婚恋道德 二、陶冶高尚的婚恋情操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aa1kb11.html
3.《流金岁月》朱锁锁舅妈奇葩婚恋观:喜欢漂亮女人的男人,多半命不王小波在《男人眼中的女性美》中说:“一个男人,只要他视力没有大毛病,就都能欣赏女人的美,孟夫子就喜欢用“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个例子来说明大家可以有一致的意见,谁都喜欢看见好看一点的女人,这一点在男人中间可说是不言自明的,假如还有什么争议,那是在女人中间。” https://www.jianshu.com/p/96fe7b9a36bc
4.周恩来的婚恋观探析:爱情与事业的完美结合周恩来纪念网周恩来婚恋观的实质:爱情与事业的完美结合 我认为只要把握了以下两种关系,就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周恩来婚恋观的实质。此外,通过周恩来对于晚辈以及青年同志婚姻问题的看法,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透视周恩来婚恋观的内涵。 第一、作为世俗意义上的夫妻关系 无论是战争年代的戎马倥偬,还是和平时期的家居生活,周恩来和邓颖超的http://zhouenlai.people.cn/n1/2021/0128/c409117-32015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