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对小说的改编

从小说改编为电影,是一种文化交流形式。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文化过滤的问题。“文化过滤”是比较文学变异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接受者对交流信息存在着选择、变形、叛逆和创新等创造性接受的可能性。比如说,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时代审美需求在不断变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存在差异,接受者个人有自己的个性理解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不同的改编者对文学进行主观的选择。从形式上讲,电影与文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忠于原著”是改编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但这个忠实是相对而言的,完全忠实于原著的改编不可能做到。电影的美学实质是在制作者的增删改动中得来的,在媒介转换的过程中,受到文学与电影容量、长度差异的影响,对原著内容、情节等方面有选择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更重要的是,电影改编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加工,电影对小说的改编绝对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改编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将一种艺术形式替代另一种艺术形式的过程”。经过文化过滤的接受者才能把外来文化融入到“自我”之中,改编者出于影视创作的需要,在改编的时候必然要按照电影的艺术要求对文学做出一些改动,这样才会创作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这也是改编的意义价值所在。

简·奥斯丁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但要改编成电影,就必须遵循电影的美学规律。从小说到电影的美学转换过程中,电影应该提取和锤炼原著的艺术精华、把握作者的创作风格,从而更好的传达原著的精神实质。但在对原著忠实的同时,也要顾及当代人的审美感受,因此在艺术特色、思想主题等方面多少都会进行改造。

3.1人物形象的塑造

3.1.1人物形象的增删

3.1.2人物形象的重塑

2007版的电影《曼斯菲尔德庄园》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并没有获得公众的认可。小说中那个寄人篱下、敏感谨慎、腼腆胆怯的灰姑娘,在电影中却成了一个茁壮的野丫头。眼见小说中柔顺安静却颇有主见的小范妮在电影中成了稍有不顺就语中带刺的壮硕范妮,披头散发在庄园里外客厅书房四处奔跑、不是追小狗就是追小孩,这样现代感极强的性格当然让简迷们难以适应。相比较而言,1999版《曼斯菲尔德庄园》保留了原著中大部分的角色,范妮的言谈举止也始终文雅。影片中,范妮刚来到曼斯菲尔德庄园,她对陌生的环境充满了好奇与害怕,始终想要表现得体,楚楚可怜少言寡语,这些是符合原著描述的。然而长大后的范妮性格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似乎成了一位富有人文气息的现代女性。影片中的范妮婚姻观发生了改变,她开始追求自由、平等的婚姻。面对埃德蒙的不理解,她在雨中策马狂奔,这样的画面实际上反映了范妮的强烈反抗心理。原著中的范妮一直坚持着对埃德蒙的爱,但电影中的范妮一度答应了亨利的求婚。这样的设计也让观众看到了冷静理智的范妮内心柔软的一面。这种改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感人,引起观众的共鸣。

“形象在塑造现实,也同时在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方式。”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的生存状态,更受到接受者审美要求的影响。电影对人物形象的重塑,融入了新时代的精神,不仅丰富了形象的内涵,更使得经典中的人物形象跳出了年代的限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能够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3.2叙事策略的变更

电影和文学都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曲折的情节围绕主题展开想象,叙事性是链接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中介。要成功生动地叙述一个故事,创作者必须运用各种表现形式,这就是通常意义上讲的叙事策略。电影立足于影像,小说立足于文字,从话语表现上二者就存在差异,为了完成各自的艺术表达,电影和小说运用的叙事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文学以语言符号为基础,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叙述手法进行叙述,文学的叙事策略介绍和说明性的文字比较多。电影的常用叙事手段就是“蒙太奇”,即通过镜头的组接来记录故事的发生,画面无法对文学中大量的介绍性文字直接转述。不同的叙事策略对文本呈现的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把文字转换成影视画面,其叙事策略必然要发生改变。

3.2.1叙事时空的转换

综上所述,电影在阅读和改编经典名著的过程中,需要对原著进行电影化的阐释。继承经典名著的优秀成分是电影改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简·奥斯丁的小说采用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这是改编的有利条件。电影和文学的叙事时空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绝对不能对小说生搬硬套,而是要进行艺术上的创新。比如简·奥斯丁不会对故事发生的地点进行过多的描述,小说的叙事空间感不够强。电影则充分发挥可视化的特点,注重故事背景的刻画,优美的古典音乐、复古考究的服饰、秀美的田园风光,这些使观众产生更为强烈逼真的空间感。在某种程度上,成功的电影改编离不开对小说叙事时空方面的继承与突破。

3.2.2叙事视角的重置

从叙事学的角度讲,叙事视角使叙事形成了不同的讲述方法,使故事变得有趣味性,叙事视角是叙事策略中的重要要素。叙事视角就是叙事者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来叙事,不同的叙述视角得到的故事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因此叙事视角是讲故事的关键。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叙述者都需要选取叙事视角来展开对故事的观察和讲述。从小说到电影的叙事转换,离不开对叙述视角的重置。

电影的叙事模式与小说不同。米特里在《影像结构概论》中对电影的叙事视角定义为“摄影机拍摄任何一组事物的角度”。为了适应事件的需要,摄影机的拍摄会采用不同的视点,使观众从不同的角度把握事物,仿佛置身于事件之中。电影叙述者不可能像文学创作那样从不同的层面去塑造人物形象,但电影可以运用特写、远景、近景、全景等镜头来反映人物形象。2007版电影《劝导》的取景不再拘泥于室内风格,而是有很多外景场面,通过运动镜头大量采用、焦距的变换等手段,从远景到近景,甚至还有惊涛拍岸、涛声震天的全景环绕式镜头,通过这些场面表现出环境的整体氛围。

对电影而言,叙事视角是根据故事讲述的需求来重置的。相对小说而言,电影的叙事视角流动更加自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增加了叙事的弹性空间。

3.2.3叙事情节的重构

情节起着表现主题,展示人物性格的作用。人物的性格是在情节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示的,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而得到具体体现的。任何情节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但每个情节在故事中的关系和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

3.2.3.1叙事情节的增改

增加原著中不存在的情节,比较明显的例子是2005版《傲慢与偏见》。在电影中,伊丽莎白与达西在跳舞时就威克姆的人品问题引发了争执。本来熙熙攘攘的其他舞伴在二人的对话声中突然消失,整个舞池只有二人在进行眼神上的交流、言语上的针锋相对。最后,争论结束,其它人物重新出现。电影通过画面的切换增加了这样的场景,让人误以为周围的舞者真的消失了,其实是电影刻意营造的一种氛围,即两个人在争论的过程中已经忘记了周围人的存在。两位主人公对同一个人存在不同的看法,这一点是小说中二人形成误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两人存在的问题,电影通过技术手段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了突出放大。又比如电影里增加了伊丽莎白和简这对姐妹在卧室里挑灯夜话的场景,这个场景纯属虚构。简读了宾利妹妹的信非常伤心,伊丽莎白鼓励她去城里找宾利。在原著中并没有这样的情节,但电影中这个场景的设计不仅展现出了姐妹之间的微妙情感,也通过二人的对话凸显出她们对人对视的分歧,展现出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时又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在原著中,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的地点是在柯林斯的家中,对话温和而平静。2007版电影把求婚地点改在室外。在倾盆大雨中,求婚变成了暴风骤雨般的争吵,争吵愈演愈烈,引发了全剧的高潮。雨越下越大,磅礴的大雨正象征着二人此时复杂的内心。这个场景的设计融入了导演对小说的理解,导演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这份浪漫的爱情,他认为求婚应该在浪漫的环境下进行,有什么样的想法就应该大声的表达出来。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绅士和淑女是不会做这么直接的表白的。这样的情节调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使场景更加具有表现力,而且这种改动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简·奥斯丁一生都在优美的田园风光中度过,她的作品中描绘的英国乡村悠闲安静的生活节奏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1996年英美合拍版《爱玛》中,为了让观众近距离的感受这份宁静,导演在取景的时候增加了很多有特色的情节。比如,爱玛和哈丽特有段谈话,原著中并没有详细交代对话的地点背景,电影把对话安排在一个苹果园中。两位姑娘谈笑着走在庄园的小路上,在小路两边是枝繁叶茂的苹果树,树上挂满了熟透的苹果,阳光从树叶缝隙穿插进来,洒下斑驳的色彩。地下散乱的堆了一地因熟透而落在地上的苹果,让观众仿佛闻到了熟透的苹果清新的香气。哈丽特不时的还用小网扑蝴蝶,整个画面非常具有诗意。紧跟着二人的身影,画面切入了另一个场景。在茂密的树林边,天然去雕饰的池塘上水草随意地生长,这样原生态的画面是远离现代工业文明的。影片中姑娘们在草地上席地而坐快乐的聊天,不远处几只鸡悠闲地觅着食,让观众不自觉也感受到了融入大自然中的美妙体验。电影通过视觉化的情节设计,构造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家园。

在剧情安排上,导演编剧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会增加一些原著中没有的场景,还会对原著中的情节作出一些改动。比如,小说《诺桑觉寺》中女主角Catherine读的小说是Rodolpho,说的是小说女主角经历种种磨难终于成功战胜了恶魔,属于青春期女性成长的经历,这和Catherine初见世面的成长经历有相似之处。但是2007版电影编剧却让她从故事中间开始阅读色情小说TheMonk,于是女主角Catherine的梦境和想像顺理成章地更接近于情窦初开的性幻想。电影的编剧更多的挖掘了女主人公对未知的恐惧和兴奋及被压抑的情欲。影片用大量篇幅描写女主角突然被男主角父亲驱逐,不得不长途单身坐公共交通工具返回家中的片段,这是对她性格中顽强一面的补充,符合现代女性勇于独立处事的特点。又比如小说《理智与情感》中,父亲的葬礼刚过,约翰·达什伍德夫妇就迫不及待的搬进了诺兰庄园,接着二人就开始讨论怎么样帮助继母和妹妹们。1995版电影中把这个情节提前了,这对夫妇在还没有搬进诺兰庄园的时候就开始讨论怎么样对待继母和妹妹,讨论的结果是没有给她们一分钱。这样的改动让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这对夫妇的自私自利、心胸狭窄。

这些增加改动的叙事情节不仅没有影响电影对原著精神内涵的把握,而且符合电影视觉化的艺术要求,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富、场景更加形象生动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时代精神,让现代读者更容易接受,显示出了影视需求与艺术美感的完美结合。电影的改编在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的同时,使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有了新鲜的气息。

3.2.3.2叙事情节的删减

在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作者详细交代了范妮的身世状况、家庭情况,以及范妮去曼斯菲尔德庄园的起因。在1999版电影一开始就是范妮正在给妹妹讲故事的画面,接着她被妈妈叫出去坐上马车,离开了家人。马车行了很远,在一座气派的庄园门口停下。读过小说的观众当然知道这座宏伟的建筑就是曼斯菲尔德庄园,但对于没读过原著的观众而言,这样的设计使得观众更加期待剧情的发展。导演没有按照小说的叙述顺序交代故事的起因,而是让观众带着疑问、随着剧情的发展去了解范妮的身世和处境。对故事背景交代顺序的改动,无疑更有利于电影剧情的深入。

对比原著,电影中删减了一些次要情节,这些内容的删除不仅对于原著精神的把握没什么影响,而且使得故事的叙事情节更加紧凑,电影的叙述脉络也更加清晰。删减叙事情节原本无可厚非,但一些不可或缺的情节却不能删减。这其中失败的例子要数2007版《曼斯菲尔德庄园》了。在影片中,不仅缺失了范妮回普斯茅斯的那段回归和心绪整理,甚至忽略了解释范妮之所以和埃德蒙志同道合的原因,也放弃了营造一种两人之间始终存有羁绊的暗涌情愫。在影片的最后,埃德蒙对范妮的感情来得太过迅速,爱上她仿佛是一瞬间的事情,一改原著中的沉稳性格。这种改编方式就没有把原著的气质更好的表达出来。

3.3叙述语言的转换

不同的艺术通过不同的媒介来展现其艺术特色,音乐通过不同的乐器表达其艺术特征,绘画通过颜料来展现艺术魅力,舞蹈通过运动技巧、形体动作来表现艺术特色,文学则通过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描述故事情节发展,这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提到,“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语言文字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征,从而使文学富有内涵。

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电影以镜头为叙事媒介,通过声音和画面来叙述故事和传达思想,声音和画面就是电影的语言。电影必须“借助摄像机的镜头将物质现实附载于感光胶片(或磁带上),形成运动的声画造型来完成它的叙事。”镜头语言就是电影的叙事媒介,电影通过镜头语言来展现空间状态,加深观众对时空关系的感知。影视语言是直观可感的,是文本和音画系统的有机结合,摄影机的走位和角度,会构成不同的画面,电影的背景音乐也会形成不同的叙事基调。近年来受复古潮流的影响,观众对古典英国文化充满了好奇,电影的屏幕将古典英国乡村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最简洁的接受,而不用像在阅读小说的时候那样努力的在大脑中构思画面。

文学的叙事媒介是文字,文学通过文字语言的整合来叙述,而电影通过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这两种艺术呈现出的艺术表现形态必然不同。

3.3.1电影对小说语言的继承

电影语言即通过光影的使用来叙述故事,光影是一种动态的艺术形式,任何文明特质的个体都能够进行辨识。而文学语言是通过文字的描述来进行叙事。文字语言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几乎不受物质的束缚,但要让读者形成丰富的想象,就需要深入的表达能力。马赛尔·马尔丹指出,“文字与它所表明的事物之间有一种深刻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指,文字语言的描述与艺术形象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读者要通过想象的方式才能进入文学的世界。喜爱小说的读者自然希望看到改编的电影能够再现原著丰茂。2007年版的《傲慢与偏见》、1995年版的《理智与情感》、1996年版的《爱玛》等影片为了忠实原著,保留了大量原著中的人物对白。这些对白原汁原味的再现了小说的内容,保证了故事的流畅性,古典性的语言也使电影更具有历史感,这是电影队小说语言上的继承。

3.3.2电影对小说语言的转换

过分依赖小说语言、照搬喋喋不休的对白,会让观众感到疲倦。电影是视觉性的艺术,在改编的过程中应该通过电影的手段把原著“电影化”,才能更好的传达原著的内在精神。不拘泥于原著,才能做到形神兼备。这就需要在改编的过程中对小说中的文字语言进行转换。

无论是文学还是电影,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文学的叙述媒介是文字,文字的媒介性质决定了读者只能通过作家的文字描述,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社会经验,在脑海中构建画面和形象。因此,尽管语言文字富有极强的表现力,但再精彩的描述仍具有抽象性的特征。电影通过摄像机记录的画面直接为观众呈现具体确定的形象,把原著中的情节人物展现在荧屏上。由于画面的局限性,电影常常运用镜头组接、景别变化、快慢动作等手段来表现人物的细腻情感。

2005版的《傲慢与偏见》采用现代影视语言叙说的方式来再现经典,影片用场景来替代小说言语,通过场景的不止、音乐的设计、灯光的效果来营造一种意境,在这意境之中描绘了英国田园生活的安详与美妙,讲述了一段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随着场景的不断切换,爱情故事不断升温,最后两个年轻人互相对视,相对无言,却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部影片就是通过现代电影的方式,把小说的语言进行了消融,是一次成功的创造。

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可以提高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众的思考方向。比如,1999年版《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听到海上传来微弱的歌声,就询问车夫船上是什么人。镜头缓慢切换到海上,灰色的色调中镜头进行了“视觉暂留”,观众的注意力也跟着被引向这艘满载奴隶的船。观众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被导演引入了对奴隶制问题的思考。小说中被轻描淡写的问题,在电影中则传达出了作者的“言外之意”。

摄像机所在的位置、拍摄的角度、运动的方式直接决定了电影画面的效果。电影中全景的镜头造型就是通过宏大的镜头对整体景观进行拍摄。简·奥斯丁笔下的村舍、庄园,都是通过全景镜头让观众进行了深入了解的。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则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动作表情进行定格放大,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电影不像小说那样可以通过大量的文字描绘人物内心的复杂变化,但电影的特写镜头可以让观众注意到人物细微的表情变化,使观众加深了对细节的认知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这与阅读获得的审美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3.4主题内涵的置换

美国电影理论家杰·瓦格纳认为,电影改编名著一般有三种手段:移植式、注释式、近似式。移植式改编就是重视原著精神的把握,忠实于艺术的本真。而注释式改编就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元素,对原著的态度比较模凌两可。近似式改编是通过批判甚至肢解的方式改编原著,对原著进行颠覆式的改造,这种改编方式往往让人很难与原著本身联系在一起。

一般的电影改编的惯用手法还是延续原著的主旨,比如1996版的《理智与情感》尽量原汁原味的把原著再现出来,让观众观看影片的同时能够自然回忆起原著中的情节,突出了婚姻情感这一主题。但1999版的《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导演帕特丽夏·罗兹玛却对原著进行了注释式的改编。尽管电影保留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却对小说的主题内涵进行了置换。在电影中设置了几个小说中没有的环节:范妮在去曼斯菲尔德庄园的路上,看到宁静的港湾上贩卖奴隶的船,她向车夫询问黑奴的事情;托马斯·伯特伦爵士去安提瓜岛处理种植园的事情。这些情节的设计引出了英国奴隶制和殖民扩张的主题。

结论

综上所述,优秀古典名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素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是炙手可热的改编对象。简·奥斯丁的小说一再被改编成电影,首要前提是因为电影和文学之间具有共通性,文学作品能够转化成电影艺术。简·奥斯丁成熟的叙述手法与电影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作者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符合当代人返璞归真的情怀,小说蕴藏着无限的解读性、具有巨大的魅力,这些都是能够被成功改编成电影的原因。

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对简·奥斯丁的六部主要作品比较成功的电影改编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不仅是为简·奥斯丁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更是为当代电影改编提供启示。由于文学的电影改编问题属于跨学科研究,本人知识水平有限,对简奥斯丁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问题的阐述不能面面俱到,仍需进一步研究。

THE END
1.军人婚恋教育范文6篇(全文)一、军人婚恋观的基本内涵 1.什么是婚恋观 所谓婚恋观就是指人对婚姻、爱情等所持的各种观点和态度。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心中形成的对对方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具体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https://www.99xueshu.com/w/filew6aikd2b.html
2.婚恋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通用6篇)婚恋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培养高尚婚恋情操 教育目的:通过教育,使全体官兵正确认识树立正确婚恋观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保持军人本色、正确处理婚姻恋爱关系的思想道德基础,确保官兵思想健康、文明、稳定。授课要点: 一、培养高尚的婚恋道德 二、陶冶高尚的婚恋情操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aa1kb11.html
3.《流金岁月》朱锁锁舅妈奇葩婚恋观:喜欢漂亮女人的男人,多半命不王小波在《男人眼中的女性美》中说:“一个男人,只要他视力没有大毛病,就都能欣赏女人的美,孟夫子就喜欢用“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个例子来说明大家可以有一致的意见,谁都喜欢看见好看一点的女人,这一点在男人中间可说是不言自明的,假如还有什么争议,那是在女人中间。” https://www.jianshu.com/p/96fe7b9a36bc
4.周恩来的婚恋观探析:爱情与事业的完美结合周恩来纪念网周恩来婚恋观的实质:爱情与事业的完美结合 我认为只要把握了以下两种关系,就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周恩来婚恋观的实质。此外,通过周恩来对于晚辈以及青年同志婚姻问题的看法,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透视周恩来婚恋观的内涵。 第一、作为世俗意义上的夫妻关系 无论是战争年代的戎马倥偬,还是和平时期的家居生活,周恩来和邓颖超的http://zhouenlai.people.cn/n1/2021/0128/c409117-32015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