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6月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以来,孔城镇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短板、今后怎么干?孔城镇近日就此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成果总结如下。
一、移风易俗工作基本情况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孔城镇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情往来范围变小。现在人情往来主要集中在亲朋好友之间,以往“一家办事、全村吃酒”的现象越来越少,且“份子钱”金额能够承受,经济负担明显减轻。二是各类操办由繁到简。过去红白喜事喜欢大操大办,且名目繁多,现在明显减少。红白喜事宴请主要集中在小孩出生、结婚、殡葬等方面,名目明显减少。三是赌博风气明显好转。随着公共文体设施配套、群众文体娱乐活动日益丰富,赌博无形中变少。如早年桐梓村赌博现象比较严重,现在因为成立了文艺表演队伍,群众的兴趣都被磁吸到文化娱乐这方面来,赌博现象几乎绝迹。四是家庭关系、邻里关系日益和谐。近年来,“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表彰活动持续开展,群众自身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氛围愈发浓厚。
二、移风易俗工作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孔城镇移风易俗工作现存问题主要有:红白喜事“份子钱”、宴席标准尚未完全落实到位;部分群众在操办喜事时仍想“大张旗鼓”;部分老年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理解程度不够不全不深,以为只限于简办新办喜事,丧事还得“按老规矩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2、村规民约执行力不够。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未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执行效果不如人意。部分村民对村规民约缺乏了解、遵守意愿不高。宣传教育、部门协同、齐心共治等工作还不够到位。
3、干群的思想认识未彻底转变。少数村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只是软指标,工作效果不能立竿见影,没有将其放到应有的位置。部分村民认为移风易俗工作只是“一阵风”,不会长期坚持抓下去,人情礼金、宴席标准应该按人际关系亲疏来定。
4、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够:村级农家书屋、村民活动室利用效率不高,自主前来参加文体活动的群众较少。加上部分村位置较偏远、在家村民人数少、老年村民行动不便等因素,村级文化阵地、文体活动的影响力、吸引力不强。
三、今后移风易俗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风俗之变,根本上是思想之变、文化之变、经济之变。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以贯之、久久为功,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二)完善制度约束。结合本地风俗习惯,有针对性地完善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对红白喜事操办范畴、人员规模、人情礼金等予以上限控制;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帮助群众规范办理婚丧嫁娶事务,将积分制治理、村民道德评议、好人评选等延伸到移风易俗领域,引导群众见贤思齐;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和机制,动员党员、群众和志愿者行动起来,集中力量开展“乡风文明大培育”行动。
(四)健全长效机制。一是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考核,将其作为各类评先评优的要件之一。常态化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评选活动,礼遇各类好人,促进移风易俗深入开展。二是搭好惠民平台。逐步探索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举办集体婚礼的运行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村(居)成立农村宴席公益服务队伍,明确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质量承诺,让群众操办喜庆事宜省心省力。三是加强长效管理。及时发现移风易俗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听取群众意见,总结工作经验,形成制度性成果,引导群众遵守执行;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强全过程监督,兑现考核奖惩措施,建立“主体明晰、职责明确、制度完善、奖惩分明”的监督考核机制,把长效管理落实落细。(鲁永进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