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五十八篇《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为先秦时代卫国华夏族民歌。共6章,每章10句。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1)氓:《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蚩(chī)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

(2)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3)“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匪:通“非”,读为“fěi”。即:走近,靠近。谋:商量。古音咪(mī)。

(4)淇:卫国河名。今河南淇河。

(5)顿丘:地名。今河南清丰。丘:古读如“欺”。

(6)愆(qiān):过失,过错,这里指延误。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7)将(qiāng):愿,请。无:通“毋”,不要。

(8)乘:登上。垝(guǐ)垣(yuán):倒塌的墙壁。垝,倒塌。垣,墙壁。

(9)复关:①复,返。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一说“复”是关名。②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

(10)涕:眼泪;涟涟:涕泪下流貌。她初时不见彼氓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

(11)载(zaì):动词词头,无义。

(12)尔卜尔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shī)草占卦叫做“筮”。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

(13)咎(jiù):不吉利,灾祸。无咎言:就是无凶卦。

(14)贿:财物,指嫁妆,妆奁(lián)。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15)沃若:犹“沃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以上二句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时期。

(16)于嗟鸠兮:于:通“吁”(xū)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17)耽(dān):迷恋,沉溺,贪乐太甚。

(18)说:通“脱”,解脱。

(19)陨(yǔn):坠落,掉下。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黄:变黄。其黄而陨:犹《裳裳者华》篇的“芸其黄矣”,芸也是黄色。

(20)徂(cú):往;徂尔:嫁到你家。

(21)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22)汤(shāng)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23)渐(jiān):浸湿。帷(wéi)裳(cháng):车旁的布幔。以上两句是说被弃逐后渡淇水而归。

(24)爽:差错。

(25)贰:“貣(tè)”的误字。“貣”就是“忒”,和“爽”同义。这里指爱情不专一。以上两句是说女方没有过失而男方行为不对。

(26)罔:无,没有;极:标准,准则。

(27)二三其德:在品德上三心二意,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28)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室劳:家务劳动。靡:无。

(29)“夙兴”二句:就是说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夙:早。兴:起来。

(30)言既遂矣:“言”字为语助词,无义。既遂:就是《谷风》篇“既生既育”的意思,言愿望既然已经实现。

(31)咥(xì):笑的样子。以上两句是说兄弟还不晓得我的遭遇,见面时都讥笑我啊。

(32)静言思之: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言:音节助词,无实义。

(33)躬自悼矣:自身独自伤心。躬,自身;悼,伤心。

(34)“及尔”二句: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

(35)隰(xí):低湿的地方;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泮(pàn):通“畔”水边,边岸。以上二句承上文,以水流必有畔岸,喻凡事都有边际,而自己愁思无尽。言外之意,如果和这样的男人偕老,那就苦海无边了。

(36)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宴:快乐。

(37)晏晏(yàn):欢乐,和悦的样子。

(38)旦旦:诚恳的样子。

(39)反:即“返”字。不思其反: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

(40)反是不思:违反这些。是,指示代词,指代誓言。是重复上句的意思,变换句法为的是和下句叶韵。

(41)已:了结,终止。焉哉(古读如兹zī):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感叹。末句等于说撇开算了罢!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三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赏析一]

《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她还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诗经原始》)一个“痴”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一旦日子好过一些,丈夫便变得暴戾残酷。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诗集传》释此段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说女主人公“淫奔”,固不足取;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是的,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赏析二]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二)比兴的艺术手法

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小雅·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氓》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赏析三]

一、诗序讲解:

诗序:“《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同花】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同配】耦。故序【通叙】其事以风焉。美反【同返】正,刺淫泆(音义)也。”

所谓“刺时”,是讽刺一个时代的风气习俗败坏。追本溯源,庄公舍下贤淑而又貌美的庄姜,却去宠幸小妾,不是不知礼义,而是不顾礼义;不是要放纵私欲,而是追求私情。也就是在“庄公”不顾礼义、追求私情的时候,宣公肆无忌惮了。

所谓“美反正,刺淫泆”,是赞美诗中之女能够迷途知返、回归正道,同时讽刺当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为何赞美?期望着天下男女都能迷途知返、回归正道;为何讽刺?为了使天下君臣、男女都能注重礼义、避免再起淫风。

二、第一章讲解:

原文:氓(音萌)之蚩蚩(音吃),抱布(音步)贸丝。匪【同非】来贸丝,来即(音吉)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同非】我愆(音千)期,子无良媒。将(音枪)子无怒,秋以为期。

“抱布贸丝”,是抱着布匹,前来换取这位女子的蚕丝。《毛传》说:“布,币也。”不过当时所谓的“币”不是后世所谓“货币”,而是丝麻所织成的布帛之类。从“抱布贸丝”来看,这是一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是比较原始、质朴的交易方式。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是“非”的通假字,“即”是“就”的意思,亦即“接近”。此句的意思是说,“氓”前来与这位女子换丝,只是为了接近女子,换丝不是他的目的;他要借助这种方式,来谋求得到这位女子为妻。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意思是说,女子本人也不知礼义,被“氓”的敦厚和情感所动,在心里已经默许了“氓”的动机,所以才会送“氓”离去,以至于直到渡过淇水,到了“顿丘”那个地方才分手,可见女子已经动情。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愆”是拖延之义。此句的意思是说,在女子送“氓”到顿丘的时候,“氓”想要在当年仲夏的时候再见面,女子期望“氓”能够兼顾“媒妁之言”的礼仪,而不同意直接嫁给“氓”,否则就真是“私奔”了。女子尚知有礼义,但是,男子却因此而责怪女子拖延,可能其中有责怪女子“缺乏真情”的意思。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是“请”、“希望”之义。此句的意思是说,女子看到“氓”发怒了,于是不再坚持需要“媒妁之言”,也不需要“父母之命”,“柔顺”地答应了“氓”的要求:请你不要发怒,就按照你的意思,以秋季作为“再会之期”吧。

四、第二章讲解:

原文:乘(音成)彼垝垣(音鬼元),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音气替)涟涟(音连)。既见复关,载(音在)笑载(音在)言。尔卜(音补)尔筮(音事),体无咎(音就)言。以尔车来,以我贿(音慧)迁。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是“登”之义,“垝垣”是指坍塌的土墙。“复关”是靠近“氓”居住地的一个关口,实际上也代指“氓”。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初秋时分,这位女子就天天期盼着“氓”前来,以至于登上坍塌的土墙上,远远望着“氓”前来的方向。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意思是说,这位女子深深地陷入了“私情”之中,一心所想的就是那位“氓”,就是自己的“出嫁”,除此之外,似乎什么都不存在了,什么都不用管了。因为见不到“氓”前来,就眼泪不断,恐怕也会茶饭不思吧?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意思是说,一旦见到“氓”之后,就有说有笑的了。由此可见,这位女子用情之专。用情之专不是错误,错误在于只知有情而不知有礼,只知有“氓”而不知有父母、家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以有效避免“相思病”之害。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尔”是指“氓”。此句的意思是说,女子听到“氓”说,他找人用龟甲占卜了,又找人用蓍(音失)草算卦了,结果都没有不利之言。于是,女子完全相信了“氓”的话,就私自决定嫁给“氓”。可是,从后文来看,“氓”是在说谎话。

龟甲非常贵重,不是一般百姓所能承担得起的,从后文“三岁食贫”来说,“氓”很难有条件去找人用龟甲占卜;用蓍草算卦,这是“氓”可以做到的。“体”是占卜的“兆”和“算卦”的“卦象”。若“体无咎言”就不应是悲剧,否则就是没算或欺骗。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以”是“把”之义,“贿”是财物,相当于嫁妆。此句的意思是说,就这样,女子完全相信了“氓”的情、“氓”的谎言,让“氓”把车赶来,把她的财物(嫁妆)拉到“氓”的家里去了,也就是说就这样草草成婚了。

五、第三章讲解:

原文:桑之未落,其叶沃(音握)若。于嗟(音须接)鸠兮,无食桑葚(音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音丹)。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毛传》说:“桑,女功之所起。沃若,犹沃沃然。”此句的意思是说,在桑葚没有成熟落地之前,桑叶是娇嫩润泽的。当此之时,女子应该采桑养蚕。言外之意,在于女子应该及早知晓礼义,注重修养。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相当于“吁嗟”,是叹词。《毛传》说:“鸠,鶻(音古二声)鸠也。食桑森过则醉而伤其性。”此句的意思是说,真心诚意地劝诫那些斑鸠鸟,不要贪吃那桑葚,否则会因此而醉,伤害本性。言外之意是,不要有贪恋之心而伤害本性。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毛传》说:“耽,乐也。女与士耽则伤礼义。”此句的意思是说,真心诚意地告诫那些女子,不要贪求与男子的情爱之乐,一旦贪求这种情爱之乐,就会伤害礼义,从而只顾情爱而不顾礼义。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其中的“说”字,《毛传》无注解,应当按照“说”的本字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男士贪求情爱之乐,还可以请媒去说,毕竟南方是婚姻中求婚的一方;女子贪求情爱之乐,却不能请媒去说,而是等待媒人前来。

六、第四章讲解:

原文: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音允)。自我徂(音促二声)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音伤),渐(音兼)车帷裳(音围常)。女也不爽,士贰其行(音航)。士也罔(音往)极,二三其德。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毛传》说:“陨,惰【通堕】也。”此句的意思是说,当桑葚成熟而落地之后,桑叶也就到了即将发黄、干枯、凋落的时候了。到了这个时候,就不能采桑养蚕了。言外之意是,如果当初不注重礼义修养,过后即使悔恨也已无可挽回了。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毛传》说:“汤汤,水盛貌。帷裳,妇人之车也。”“渐”在这里是“浸泽”之义。此句的意思是说,当初出嫁的时候,淇水很大,以至于女子所乘坐的车子都被淇水浸湿了。意味着路途艰险,女子也没有悔恨。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毛传》说:“爽,差(插去声)也。”“极,中也。”“罔”是“无”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女子没有什么差错,可是“氓”的做法却前后不一;尤其是“氓”没有真诚之心,而且三心二意。

七、第五章讲解:

原文:三岁为(音围)妇,靡(音迷)室劳矣。夙兴(音素星)夜寐(音昧),靡(音迷)有朝(音招)矣。言既遂(音岁)矣,至于暴(音报)矣。兄弟不知,咥(音西)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音到)矣。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意思是说,多年来,女子在公婆面前做媳妇,从来不以家务劳动当做劳苦之事;每天都是早起晚睡,没有一天早晨不是这样,但是,女子从来不懈怠,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意思是说,对此,《毛传》无解。从字面来说,应该是“氓”在得到这位女子之后,也就是“遂心如意”之后,就开始动不动就对这位女子使用暴力了。未得到的时候,想方设法诱惑;得遂所愿之后,就无情无义。可谓“士贰其行”。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毛传》说:“咥咥然笑。”《毛传》未多解。从字面来说,应该是“氓”的兄弟们不知这一切,在与“氓”相聚在一起的时候,“氓”跟他们好像没事人一样,连说带笑。这可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以上两句,不取《郑笺》。)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毛传》说:“悼,伤也。”此句的意思是说,女子安静下来的时候,自己想一想,不禁自我感伤。感伤什么?感伤自己当初为情所左右,不顾礼义,不经“媒妁之言”,没有“父母之命”就“私定终身”,以至于到此地步。

八、第六章讲解:

原文:及尔偕(音协)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音习)则有泮。总角(音绞)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音以)焉哉。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意思是说,女子一直期望着与“氓”白头偕老,从来没有过二心,可是,如今渐渐变老了,“氓”却使得这位女子有太多的幽怨。这种幽怨如何解决?唯有期望“氓”能够知晓夫妇之礼,能够懂得夫妇之道。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毛传》说:“泮,坡也。”也就是“岸边”之义。此句的意思是说,淇水有堤岸防护,低湿的洼地也有干燥的岸边。言外之意是,期望“氓”能够以礼自我约束、自我节制,否则,女子的幽怨就无法解决。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毛传》说:“总角,结发(音发去声)也。晏晏,和柔也。”此句的意思是说,女子回想当初在“夫妻结发”的宴席之上,“氓”对她好像是很和蔼温柔。言外之意是说,既然“氓”当初能那样,将来也不是不能做到吧?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毛传》说:“信誓旦旦然。”此句的意思是说,当初女子完全相信“氓”,也相信当初“氓”对她所发出的誓言,当时绝没有想到后来会与所发的誓言相反。问题在于,“氓”为何会如此呢?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此,《毛传》未解。从字面来说,此句的意思是,如果“氓”违背了当初的誓言,再也不想当初的誓言,那也就无可救药,一切都没有希望了。可是,“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的风气不改变,谁能让“氓”改过自新呢?

[赏析四]

[赏析五]

《氓》这首长诗,把女子恋爱、结婚、婚后生活和被遗弃的遭遇完整地描述出来,表现了她命运的不幸和性格的刚强。

一、《氓》的主旨及表现方法

(一)《氓》的思想主旨

《毛诗序》:“《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诲。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齐说》:“弃妇自悔恨之辞。”《诗集传》:“此淫妇为人所弃,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女始终为情误,固非私奔失节者比,特其一念之差,所托非人,以至不终,徒为世笑。士之无识而失身以事人者何以异?是故可以为戒也。”

《氓》是一个古老的、至今仍不断重演的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是一位女子通过回忆讲述的爱情悲剧。全诗共六章,第一章写男子求婚的情景。第二章写女子对男子的痴情眷恋以及结婚的欢乐。第三章笔锋一转,以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以免被醉倒为比,劝说年青女子不要过分耽溺于情爱之中,男子耽于情爱,可以自我解脱,而女子沉陷其中就难以自拔,会造成深深的痛苦。四、五两章回顾了婚后生活,她艰辛操劳,累死累活,但换来的却是男子性情的反复无常,态度的前后不一,甚至虐待施暴,以至于休弃。凶顽不仁的男子。诗的最后一章,她又回忆起男子“及尔偕老”信誓旦旦的表白,言犹在耳情已失,男子的“二三其德”令人痛心。最后女子坚决地表示,要忘掉这桩痛苦的往事,凸显出女子性格坚强的一面。

《卫风·氓》是弃妇的怨诗词,虽属叙事诗,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叙述了一痴情女子对负心男人始乱终弃的幽怨和控诉。女子通过回忆,生动地叙述了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诗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女子对于初恋的期待、迎娶的欢乐、遭虐待的痛苦、被遗弃的悲哀,更有不堪加回首的叹息。这首叙事成分颇为浓郁的弃妇诗既有对初恋时美好时光的回忆,又有对出嫁之后备尝艰辛、巧手理家的追想;既有对“信誓旦旦”却又“至于暴矣”无情无义丈夫的强烈谴责,又有对自己所托非人、痛定思痛的无比悔恨。“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八个字蕴含了太多的潜台词,后面是咬牙切齿的怒目相向呢,还是毅然决然的淡定呢?“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言辞之中悲愤难以自抑,这份感情给她的心理和生活投下了浓厚的阴影,那一杯苦酒将由弃妇独自饮尽,如泣如诉,满纸悲音,是《诗经》中最具有代表性完整性的弃妇诗。

(二)《氓》的表现手法

《氓》采用了纪实的手法,将弃妇结婚前后的情况还原且简要叙述,具有朴素的现实主义特点。此诗故事完整,叙事性强,议论和细节描写自然生动,把爱、恨、悔交织在一起,细腻地刻画了女子的心理活动,像一首自编自唱的哀歌,十分感人。《氓》中女子被弃后,“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她痛悔自己深陷情网,错择配偶,并强烈地认识到与氓这样暴虐、多变的小人共同生活,那将是苦海无边。“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因而她拒绝回忆初恋时的欢乐时光,而是与昔日诀别,“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在结构安排方面以弃妇“弃前的回忆”、“弃中的痛苦”、“弃后的态度”三段的叙写格局,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值得一提的是情景结合的表现手法,即就所见眼前的景物而产生联想,表达情感。如《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润泽柔嫩和泛黄飘零,分别比喻女子年轻美貌与年老色衰的不同容貌,表达了弃妇对青春已逝的悲伤情怀。“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淇水”与低隰地的有边际来反衬“弃妇”的怨恨无边、痛苦无涯,就地设喻,自然妥帖。在描写弃妇言行上,语言都甚为纯朴、自然,颇具平民化色彩的朴素美。

二、《氓》中的弃妇形象

(一)《氓》中女性形象的特征

(二)弃妇形象产生的原因

社会风气的日渐衰退和男尊女卑这一社会观念的确立也是弃妇形象产生的重要原因。自西周未年,奴隶制逐渐没落,厉王与幽王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社会动乱不宁,在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总爆发中。诸侯上僭于天子,卿大夫上僭于诸侯,陪臣上僭于卿大夫。贵族阶级不能自守其阶级统治,本身大乱;庶人崛起而为大地主、大商人,他们在经济、政治上的势力足以威胁诸侯。整个社会呈现出“礼坏乐崩”的混乱局面。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伦理传统,导致了在家庭和婚姻中女子的被动地位,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刚从原始父系氏族进化而来的阶级社会里,一切道德都在社会变革中接受着考验,男女地位也是这样,妇女在战国时代被遗弃的情况,说明男权主义在那个时代已经成为社会伦理观念的主流。

三、弃妇诗的意义与影响

《国风》中有许多民间弃妇诗,以哀怨的口吻哭诉了自己辛勤劳苦地持家事夫却终遭抛弃的悲伤心情,这是她们内心喜忧悲苦的真实流露,为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氓》与《邶风·谷风》都是出自卫国的弃妇诗,十分细腻委婉地抒发了被弃女子痛苦哀怨的心声,情真意切,摇人心旌。它们奠定了古代弃妇诗的基本模式。一是女方无辜,男方三心二意,女方是受害者。二是南方休妻是在家庭富裕之后,是“富易妻”。三是弃妇付出甚多,得到的却是恶报,没有公平可言。四是把婚前、新婚甜蜜情景和被休弃的凄惨结局进行对照,形成巨大的反差。

《氓》是原汁原味、典型而正宗的弃妇诗。《氓》细致地刻画了妇女在婚姻家庭中不自由、不平等的地位的现象,谴责了夫权统治对女性的凌辱,塑造了善良忠贞、刚毅反抗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男性对女性的始慕终弃,揭露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塑造了觉醒与反抗的弃妇形象。它在被引用的过程中又不免赋予其“男女君臣”的喻指功能。采用第一人称,都擅长于心理活动的描写,总喜爱反反复复地追忆过去相恋、被弃的全过程,喜用今昔对比、夫妇对比等方式叙事抒情。“弃妇”们一方面诉说自己美好的品德与杰出的才干,强调自己的“女也不爽”,一方面则强烈谴责负心汉的丑恶行径,但有时往往又表现出对谴责对象某种程度的难舍难分的依赖性。这更突出了“弃妇”地位的低贱和命运的悲苦。

《诗经》是一部文学精品。《诗经》中的婚恋诗无疑成为后世爱情诗的楷模。无论是《孔雀东南飞》还是《长恨歌》,在叙事、写景、抒情方面无不承袭了《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古典诗歌中描写女性形象最常见的一些主题,如弃妇、闺怨、思妇、伤春、悲秋、惜时、相思、送别、情爱、婚姻等等,在《诗经》中都有原型反映。《诗经》为女性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方法。而《氓》等的弃妇诗又以它独特的风格与题材而独树一帜。弃妇诗中丰富细腻的情思、率直朴实的民风、比兴相连的意象、抑扬顿错的韵律,依然重重地拨击着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透过历史的流沙,不断地谛听那一曲曲来自上方祖先的一声声心曲的幽叹。

诗序曰:“《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

泊客对以上说法不以为然。

何也?

让我们在深读一遍《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有六章。第一章写“氓”与“我”或“士”与“女”的初恋过程。一位初看起来老实巴交的“氓”看上了美丽直爽的“我”,于是,聪明地以换“丝”的办法来接近“我”,引起“我”的注意,渐渐地两人投入情网,约定“秋以为期”--秋天要迎娶“我”。

这里还要指出两点的是:“氓”不是商人,“我”也不是“农家女”。氓,只是外地来的青年,“抱布贸丝”,重在与“以物易物”,非牟利也,故,“氓”不是商人。“我”家既然有“垝垣”,则非乡野之民也。

第二章描写了热恋到结婚的过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不见心泪,再见雀跃。“我”投入情网已经不可自拔,一位全身心投入热恋的痴情女子跃然纸上。

第三章“我”猛然发出了千古呐喊:“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同时,“士”与“女”的代称,再一次证明了,《氓》中的男女主人翁都是贵族或士大夫阶级。

第四章言道结婚才三年的“我”,被遗弃,被迫返回了娘家。这都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缘故啊。

第五章倒叙“我”在夫家的如何辛劳持家,可换来的却是“氓”的变心,甚至遭到了家暴。“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是“我”对自己恋爱、婚姻的总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痛苦、、痛恨、绝望、留恋诸多复杂感情只能由自己慢慢地承受......

《氓》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氓》不是《诗经》里面的第一首弃妇诗,但却是《诗经》中最具有代表性、完整性的弃妇诗。

但如要说《氓》“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却不见得。

君不见,“我”的遭遇,就是过了2700年,到了当今,不也是比比皆是么?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修心·养性·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THE END
1.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而当代青年则在追求个人自由与价值实现的道路上,对婚恋生活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与要求。他们更加注重两性关系的平等与尊重,渴望从恋爱中获取更多的情感价值。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青年群体中出现的婚恋态度偏移,可能对社会和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家庭与社会需携手并进,共同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让他们http://sxqnb.com.cn/html/sxqnb/20240802/25932.html
2.从《另一个拉姆》事件看舆论失焦网络负面情绪的破坏力与媒体从业二、现象产生原因探析 (一)婚恋观、家暴议题的高敏感度 《另一个拉姆》能够迅速引爆舆论场,与其内容涉及议题的高敏感度不无关系。在女性平权运动兴盛、公民法律意识提升的当下,“家暴”作为一种违反法律的暴力行为和深受厌恶的不良现象,依然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根据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在整个婚姻http://media-ethic.ccnu.edu.cn/info/1095/2544.htm
3.濮阳叛逆早恋管教学校排行榜素质教育当孩子步入青春期,对异性的冲动是无法避免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婚恋观。当孩子们都能对恋爱和婚姻当中蕴含的责任和尊重正确看待,甚至能进一步把这份青春激情转化成认真学习和积极上进的动力,根本就不用担心孩子误入歧途而无法自拔。 https://m.haokeduoduo.com/news223121.html
4.2022《平凡的世界》中造成田晓霞悲剧结局的原因分析开题报告(含本文通过对作品中不同人物的人生经历进行对比、深入剖析,探寻出田晓霞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 3. 论文拟定提纲引 言一、《平凡的世界》简介二、田晓霞与孙少平之间的爱情悲剧三、田晓霞的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分析四、路遥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经历五、造成田晓霞悲惨结局的原因分析六、田晓霞人物角色对当代的教育意义本文解决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617/6220123003004201.shtm
5.今日头条文章审核不通过的原因,今日头条文章审核不通过怎么办若文章内容涉及老夫少妻、老妻少夫(其中一方为未成年人),或者宣扬“未成年宝妈”的非主流婚恋观等,都涉嫌违背伦理道德。 未成年人婚恋在古代不违法,但涉及古代的内容也有一个低俗的“重雷区”,就是“涉及古代后宫艳史、嫖妓野史、宫廷淫乱、猎奇秘闻类等”。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5129617.html
6.党校学习后党性分析范例(精选18篇)党性分析材料以上在思想、纪律、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还是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问题,还是自己的党性观念和党性修养有差距。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通过近期的深入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思想上有了新的跨越,宗旨意识、责任意识、自身建设等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我决https://www.027art.com/fanwen/dxfxcl/16689726.html
7.社会调查报告(汇编15篇)五、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并结合与部分学生的座谈,基本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道德观多元化与复杂化 社会公德的这五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遵守起来并不困难,对于常年受正规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应该是道德的底限。虽然多数大学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https://mip.wenshubang.com/diaochabaogao/264007.html
8.某县大龄青年的婚恋问题调研报告近年来,一些功利化的婚恋观和落后的婚姻习俗,对青年的婚恋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为了解决大龄青年遇到的婚恋难题,营造大龄青年婚恋的良好氛围,我委对本县大龄青年基本情况展开调研。 二、调查目的 对本县大龄青年的婚恋基本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大龄青年在婚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升https://m.wydbw.com/show.asp?Id=191539
9.面试攻略事业单位面试预测题(现象类题大全)同时,对于目前泛滥的低俗节目,广电总局应该要采取严厉的措施,要对节目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要加大惩罚力度、追究领导责任;国家和政府也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普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早日实现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4、街上的办假证小广告泛滥,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http://www.kiaic.com/article/detail/2095.html
10.极光:这届年轻人,七夕也能过成单身狂欢——2021当代青年婚恋状态当代婚恋观:80后90后为完成任务,Z世代还相信爱情 总体来看,当代青年开始恋爱或结婚的最主要原因是“遇到了那个对的人”,95后在这一点上最纯粹,其次是为了“减少孤独感”。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80后表示谈恋爱或者结婚是因为“年纪不小了”,以及“不停被父母催婚”;部分90后则更多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期望”。 https://www.csdn.net/article/2021-08-13/11967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