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沈志华等人在接受外媒采访中对我进行攻击和侮辱的那些言辞,因为它实在无聊得很,恕我不屑枉费口舌;不过对该采访中中涉及到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我则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给予回答。当然,可以预见,沈志华等人不会认错。“真理在手,所向披靡”。沈志华等人没有真理,只好在阴暗的角落里继续鼓噪。因为如果真有底气,中国之大,何处不可以说话我们甚至可以当面辩论,何必借助“外媒”鼓噪呢
第一个问题:是我过于“上纲上线”,将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了吗
沈志华等人在外媒的采访中指责我说,“将沈志华与官方说法有别的有关朝鲜战争的学术观点,上纲上线为政治观点与路线之争。”沈志华等人这样指责我,从根本上就出现了错误!“四史”教育和学术研究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就这次事件看,我和广大网友,反对的是以学术研究为名,请这样一个长期以来顽固地否定抗美援朝是正义战争的学者作“四史”教育,而不是反对学术讨论、学术交流。“四史”教育是政治教育,不是学术讨论和交流,因此不存在所谓天马行空的自由。因而,我们从政治立场上反对这场事件本身,并不是什么反对学术自由的学术问题,而是反对在政治教育中向青年(尤其还是师范类学生)灌输错误思想的问题。是沈志华等人不理解“四史”是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第二个问题:给沈志华先生全面否定抗美援朝正义性的理论定性,是否是所谓的“攻击”和“打棍子”。
沈志华等人在外媒的采访中异口同声指责我说,“就通篇是政治棒子与帽子的言词来看,这显然不是学术探讨,而是赤裸裸的政治迫害”。
第三个问题:也是本文的核心,如何看沈志华学派关于抗美援朝史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
支持沈志华的人说,“沈志华的观点是根据对大批前苏联及其他国家的解密文件研究后得出的”,是“与官方说法有别的有关朝鲜战争的学术观点”,言外之意,沈志华的学术观点不仅是正常和正确的学术研究,也不能提出不同意见。这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认识,也是沈志华先生及其学派有很大市场的原因之一。
且不说某些人把沈志华学派捧上天的动机如何,单就这个说法本身,就有明显的逻辑错误:
《沈志华学派的所谓“学术研究”方法透视——这也算“学术研究”吗》(节选)
沈志华全面否定抗美援朝的正义性、正确性、正当性。然而,他们却自称是根据“俄罗斯解密档案”做出的学术研究,是严格的学术著作。那么,我们就从学术规范的视角,看看沈志华学派的理论究竟有多少学术味道。限于篇幅,各项问题只举一二例为证。
一、用“我想”“很可能”之类的主观推测、臆想代替科学的逻辑推理
“斯大林很可能是出于对中苏有关东北权益的协定不满”。(冷战在亚洲——朝鲜战争与中国出兵朝鲜》第217页)
“所以我推断,斯大林同意金日成发动战争是为了苏联自己的利益”。(《沈志华演讲录》第89页)
“所以我想,毛泽东出兵,应该说直接原因就是为了巩固中苏同盟”。(《沈志华演讲录》九州出版社北京2016年第127页)
“当然,以此报复毛泽东,阻止中共发动解放台湾的战役,很可能也在斯大林的考虑之中”。(《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第27页)
【张兴德按:用“我想”“很可能”“我推断”之类的主观推测、臆想代替科学的逻辑推理,这样能算严肃的“学术研究”吗在沈志华的著作中,这样的结论、论据甚多。】
二、史实错误,编造史实:
1、“麦克阿瑟被撤职,接替是谁李奇微。李奇微到部队一视察,发现美国其实军事上没有损失,全是机械化部队,跑起来很快,又有后勤部队保证供给。到第二次战役结束时,真正需要喘息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沈志华演讲录》第125页)
【张兴德按:这段为联合国军吹嘘,溢于言表。这里编造的谎言同事实离的太远:
(1)李奇微不是接替麦克阿瑟任联合国军司令之后才到部队“视察”的,而是在第二次战役后期,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被溃退的部队车辆撞死后他去第八集团军接任司令。他到职正是第二次战役后期,“联合国军”被打得溃不成军的时候。
(2)李奇微到职时是先收拾残兵败将,当时是“将无斗志,兵想回家”。他在回忆录中对刚刚接手部队进行了视察。尽管他用的“曲笔”,还是看出当时的“联合国军”惊魂未定的种种状态:
“我在沿途停下来与一些遇到的士兵交谈,听到了他们的抱怨。他们的表现也让我深信,这是一支迷失了方向的军队,对自己、对领导都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清楚自己在那儿干什么,总是盼着早日能听到归国航船的汽笛声声。很显然想要让这支军队恢复斗志有许多工作要做……他们发出的各种各样的抱怨,并不是兴致高昂的得胜之师发牢骚所幅的风格,而是带有一种不满又模棱两可的语调:食品不足经常发生,经常不按时而且还不热;想给家里写信但没有信纸;衣服不适合这里的气候条件……我视察过的每一个指挥所都给我同样的感觉,就是丧失了信心和斗志,中士以上的指挥员都好像反应很迟钝,不愿回答我的问题。即使要从他嘴里掏出一些牢骚都很费劲,他们闷闷不乐地提供着情况,完全不具备情绪高昂的士兵身上的那种机敏。”(《李奇微回忆录——北纬三十八度线》李奇微著王宇欣译新华出版社2013年第92页)
(3)李奇微收拾了残兵败将之后,亲自沿三八线组成了三道纵深防线。但是,在第三次战役发起之前,毛泽东同彭德怀商量,先找李承晚军打,然后扩大战果。电报说:“目前英美军集中于汉城地区,不利攻击,我应专找伪军打。就总的方面说,只要能歼灭伪军全部或大部,美军即陷于孤立,不可能长期留在朝鲜。”(《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一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第264页)
这次战役的结果对联合国军来讲仍然是无可挽救的失败。看李奇微是如何记述当时美军“没有什么损失”的:
“元旦那天上午,我驱车由北出了汉城,结果见到了一幅令人沮丧的景象。韩国士兵乘坐的卡车汇成了车流正滚滚向南,他们没有秩序,没有武器,没有领导,全线溃败。有些士兵是步行或是乘坐各种征用来的车辆逃到这里的。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逃得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
“美第19步兵团的一个营在其韩国友邻部队崩溃之后,也陷入了一场混乱的退却之中。那天上午,我在师伤员急救站找到这个营的一些伤员,发觉他们情绪十分低落,没有美国士兵在只受了一点轻伤时表现的那种重返部队的迫切心情。很明显,要重塑我们想要的战斗意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敌军正面进攻和大范围侧翼迂回相结合,而我军右翼洞开,这一侧的韩国军队早已仓皇逃走,全军处境很快就会岌岌可危。”
“我还找不到充分依据让我对部队坚守阵地的能力有信心,即使给他们下命令也未必行。因此,我1月3日要求驻韩大使通知李承晚,我们要再次撤离汉城,马上开始从前沿阵地撤退。”(《李奇微回忆录北纬三十八度线》李奇微著王宇欣译新华出版社2013年第98-99页)
从李奇微的记述看,清楚看出两个问题,一是美军士气十分低落。面对志愿军组织第三次战役,美军不是什么“军事上没有损失”,李奇薇亲自组织的第三次战役防守“纵深防守”也没有阻挡住志愿军突破三八线,占领汉城。他通过对双方部队的研究,发现了美军问题关键在军官。他借第三次战役结束的空间毅然决然地对部队从军到营的指挥官进行了重大调整、整顿(这是李奇微为将的可贵之处)。这样很快使部队恢复了元气,并抓住了志愿军战线过长,后勤供应不上的弱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试探性的反击,并获得成功,他由此判断,美军还可以继续同志愿军一战。所谓“到第二次战役结束时,真正需要喘息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与史实不符。联合国提出的“十三国停火方案”是在第三次战役要结束的时候,此时美军已被迫退到三七线)
2“所以我认为,第一次时是中国犯了一个战略性决策的错误,导致战争的继续延续。等到第四、第五次战役,美国已经打回了“三八线”,形成了拉锯战,中国才决定停战,但是现在停战,什么条件都没有了。而且中国都不好意思提出停战,只能求苏联帮忙。斯大林出面找美国要求停战谈判,于是开始开城谈判。这一次是美国不想停战,因为这时他们正占优势”(《沈志华演讲录》九州出版社北京2016年第125页)
三、篡改、曲解史实
1、10月25日,停战谈判在板门店重新开启,并且很快就军事分界线达成协议,【张兴德按:这是联合国军同朝中军队用“飞机大炮辩论”两个月后不得不接受的结果】以致毛泽东和金日成乐观地给谈判代表团发出指示,“努力争取在年内达成停战协议”。但此后不久,中方的立场便发生了明显变化【张兴德按:不是中方的立场的“明显变化”,而是美方提出了使朝中方意料之外的交换战俘的“方案”,不顾国际惯例,横生枝节,蛮横地提出了违背日内瓦公约的所谓自由遣返方案,并蛮横地说,他们的“方案”是最终的、不可更改的。致使谈判陷于僵局,又一次发动了“飞机大炮”的辩论,谈判无限期停止。进一步发动“空中绞杀战”“细菌战”,发动了上甘岭战役等等,妄图让中国结城下之盟。见拙文“停战谈判为什么进行了两年多”】
12月28日,毛泽东致电坐镇板门店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不要怕拖,要准备再拖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解决问题。只要我们不怕拖,不性急,敌人就无所施其技了。过了几天,周恩来在致李克农、乔冠华的电报中再次强调了不怕拖的思想。1952年1月14日和15日,毛泽东又指示李克农,一定要“坚持既定方针,不稍动摇犹豫”,并“主动积极反击敌人”。当谈判双方在第三项议程中争执不休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准备在是否允许中方修复机场的问题上作出让步,并提议李奇微与南日和彭德怀进行高层会谈。而中方的态度却是更加强硬。2月24日,周恩来致电李克农:“在目前的谈判中,我方在限制机场的修建、自愿遣返和苏联参加中立国监察机构三问题上,绝对不能让步。如果对方仍坚持其不转弯的立场,我们宁可让它僵持下去。”此时,中国的谈判基调已经非常牢固地确立下来:在第三项和第四项议程上坚决不让步。【张兴德按:不论是非、对错,不研究为什么不让步,这样的叙事是违背客观、公正原则的。事实是第三项,美方坚持停战后朝鲜境内不能修机场。第四项是美方反对按日内瓦战俘公约的规定全部遣返战俘。美方这样的立场朝中方能让步吗作者的立场站在何处】
【张兴德按:一、片面地指责我谈判“强硬”与实际情况不符。事实是美方采取不讲理的强硬,我们仅仅是“针锋相对”。对此笔者在“谈判为什么谈了两年多”一文有专门分析。二毛泽东的谈判立场,斯大林是从苏联驻朝鲜大使处得知,由此可见,不是斯大林指挥朝鲜谈判。“苏联驻朝鲜大使拉祖瓦耶夫详细地向莫斯科报告了中方的强硬态度和拖延策略后,斯大林颇为赞赏,”】
2、“决议【张兴德按:指美国操纵的“联合国”1950年10月7日通过的让“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统一朝鲜】通过的第二天,美国部队越过了三八线。”(《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2月第425页)
【张兴德按:这也是一个有意篡改的史实错误。美军不是在联合国决议之后的“第二天”过的三八线.而是在同一天。因朝鲜和华盛顿的时差关系,美军已过三八线,联合国才开会。应该注意的是,麦克阿瑟接到华盛顿过三八线的指令却是在9月29日,受“联合国军”指挥的南朝鲜军是10月1日越过三八线的。同日,麦克阿瑟发表广播讲话,“命令”朝鲜部队放弃抵抗。这同7月7日联合国作出的干预朝鲜的内战一样,都是美军先行侵入朝鲜成为事实,而后由联合国作个“决定”。这次也是同样。这证明抗美援朝期间,联合国的确是受美国的操纵。】
四、违背逻辑常识的推理
1、偷换概念、违背逻辑常识的‘倒推法’。
介入朝鲜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处理国际事务、解决周边重大危机的第一次尝试。60年过去了,朝鲜半岛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成为中国周边最棘手的问题。(《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2月第423页)
【张兴德按:1、把中国被迫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用偷换概念的手法,说成“介入朝鲜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处理国际事务、解决周边重大危机的第一次尝试。”这里战争的被迫性、正义性、正当性没有了!在沈志华先生的著作中,“抗美援朝”被“朝鲜战争”取代。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志愿军1950年10月19日出国协助朝鲜人民军抗击“联合国军”。后者是指1950年6月26日,从美军介入朝鲜内战开始。作为一个研究战争的历史学家,连两个不同性质的战争都分不清,这算什么学术研究
2、作者这里用的是因果关系的“倒推法”,将朝鲜半岛战后出现和存在的问题,统统推到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责任上。这种“因果关系”的简单推论违背逻辑常识。第一,朝鲜半岛和中国周边战后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原因。从逻辑上讲,明明是“多因”,在作者的口中全是中国的责任(变为简单的因果关系)。世界都清楚朝鲜半岛现状和中国周边现状是另有多种原因,作者这样都算在了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账上来,是无视70年来的半岛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无视朝鲜半岛今日困境的真正原因。违背起码的逻辑常识。第二、“60年过去了,朝鲜半岛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成为中国周边最棘手的问题。”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无非是说,中国如果不抗美援朝,就不会有这些问题——全是中国介入的错!其要害是彻底否定抗美援朝胜利和重大意义。抽象肯定,具体否定是沈志华先生著作中常用手法。】
2、把“推论”建立在不成立的“前提”上。
“由于1951年初对战略决策失误,使中国付出了本来可以避免的沉重代价”……第一、战争延长了两年多,造成了“兵员损失”巨大。即增长了7倍……(《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2月第451-452页)。
【张兴德按:沈先生这里用的是三段论推论方法,但却是违背逻辑常识的。三段论推理,其基本要求是大小前提都必须真实、正确,二者并有内在联系。可沈志华教授这里的大小前提都不成立。这里的大前提是“战略决策失误必然付出沉重代价”,被省略了,但这个大前提是不成立的。因为,不是所有的战略决策失误都一定会“付出沉重代价”,还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这里是小前提是“由于1951年初对战略决策失误”。此论据是沈志华教授自己认定的。其说不能成立,1951初,中国拒绝先停战后谈判的建议,并无错误。对此本人在《第一次成功的外交斗争》一文中有专门论述,详见《党史博览》2020年10期。作为大小前提都是错误的推论,自然是不能成立的。】
五、自相矛盾的“新说”
在战争进入僵局的情况下,斯大林开始考虑和谈的问题了。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和副代表察拉普金于月初开始与美国方面接触,透露了苏联有进行和谈的意愿。18日,已经退隐普林斯顿大学的苏联问题专家乔治·凯南应召去华盛顿面见艾奇逊,接受了与苏联方面进行会谈的任务。31日,凯南以私人名义拜访了马立克,提出“美国准备在联合国或任何一个委员会,或是以其他任何方式与中国共产党会面,讨论结束朝鲜战争的问题”。日,马立克在第二次会谈时答复凯南:“苏联政府希望和平并希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越早越好。但是,苏军既没有参加在朝鲜的冲突,苏联政府认为它不能参加关于停火问题的任何讨论”。马立克随后说,倘使凯南先生愿意听听他个人的意见,他认为美国政府应该和朝鲜与中国就此事进行接触。凯南注意到,马立克在会谈时,根本没有提到更为广泛的远东国际事务问题,诸如台湾和对日和约等。显然,这表明苏联已经考虑不以中国提出的条件为前提进行和谈了,尽管当时美国国务院对莫斯科的用意还捉摸不透。(《冷战在亚洲——朝鲜战争与中国出兵朝鲜》九州出版社北京2012年第166页)
上述史料均是早就有的“公开资料”,弃之不用,而打着“解密档案”并只用“档案”,这样的研究能够全面可靠吗沈志华教授强调叙述符合逻辑。这不能自圆其说的叙述,能算“符合逻辑”么】
最后一个问题:奉劝沈志华诸位先生几句话:
回到文前的标题和主题。为什么要同沈志华学派辨析抗美援朝的重大史实这个问题是学习“四史”的一个要害问题。是打到了你们的痛点,你们才动员了一小撮的力量向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进行讨伐。
抗美援朝对中国民族来说是立国之战,是中国老一代革命家、几十万志愿军战士、全国亿万人民共同建造的一座历史丰碑!沈志华先生公开声称他的理论“颠覆了官方史学的叙事范本。”(《沈志华演讲录》第93页)这等于颠覆了这座历史丰碑!因为你们明白,否定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就否定了整个抗美援朝本身,其他诸如“抗美援朝精神”等等问题就无从谈起。什么高层领导的正确决策啊、什么烈士的鲜血啊、什么军民的抗战热情啊等等,都是一堆废话!你们很会抓住事情的要害!这就是你们什么否定抗美援朝的要达到的客观目的,也是你们对辨析抗美援朝重大史实特别敏感的根本所在。
「支持红色网站!」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