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卞芸璐(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
每年暑期,荧屏上花样繁多的爱情剧接踵而至。今年也不例外,从神仙侠侣跨越三界、感动天地的爱恋,到都市男女与职场进阶编织缠绕的情感,再到青年男女与校园生活相伴携行的情愫,爱情作为重要叙事元素与多个类型融合,催生了不少出圈爆款。与爱情剧热播相对应的,是荧屏之外观众对这些爱情故事的讨论层波叠浪。近年来,观众对爱情剧的态度发生了悄然改变——如痴如醉、心驰神往的少了,警惕甄别、思辨考量的多了。从反对用套路化剧情刻意添加“工业糖精”,到诟病缺乏主见和理性的“恋爱脑”,再到抵制有精神控制嫌疑的“虐恋”情节……这些批评意见背后,其实暗藏着部分爱情剧创作出现偏差的问题。
如此创作,缺乏生活逻辑和现实重量,就失去了诚挚的基本前提,导致爱情剧创作超出了成人浪漫童话的边界,进入了逻辑失序的“儿戏”范畴。不仅成年观众不买账,这样的做法还有可能给青少年观众爱情观的养成造成负面影响。比如,有些作品中的爱情故事一味堆砌甜宠元素,将爱情理想化甚至神化,回避正常恋爱婚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容易让观众对生活和情感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且对实际问题缺乏理解和应对能力。而极致的人物形象会强化大众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形成诸如“男性就应该主动追求女性”“女性就应该柔弱被保护”的认识,从而形成偏激的爱情观念。观众还有可能在恋爱过程中模仿爱情剧中人的言谈举止,从而出现一些过激举动,甚至违背道德、违反法律。这些内容为观众,尤其是渴望在其中一窥未来的青少年,作出了错误示范,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爱情是影视创作的重要选题,创作者可以以超越性、浪漫化的方法来演绎。但须知,现实是一切爱情故事让人共情、感怀的根基。所谓爱情的超越性,是在现实阻碍、世俗困顿中毅然选择坚守纯粹情感的信念,而非眼中只有爱情的狭隘。所谓爱情的浪漫化,是对爱情甜美、忠贞和对人全面成长助力的演绎,而不应仅停留在一味“虐心”“撒糖”的层面。
在爱情故事的讲述中,极致从来不是浪漫的唯一催化剂,能够温润心灵的也并不是情爱奇观。这些年来,观众既为《人世间》里周爸和周妈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爱情流过泪,也为《爱情而已》里运动员宋三川和新手职业经理人梁友安之间并肩成长、真挚乐观的情感动过心。这些作品里,并非没有理想化的人物塑造,也不乏爱情至上的浪漫演绎,但主创们始终提防“二元对立”的极致思维,也做到了时刻严守现实逻辑,如此才成就了这些深入人心的爱情故事。
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转型期中,当代人的爱情态度、婚恋观念也存在诸多摇摆和困惑。如何抓住这些新的情感变化趋势,在爱情剧创作中给出适当的观念引导,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爱情、理解人生,应当成为当下创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归根结底,好的爱情故事从来都不是仅囿于爱情。创作者唯有跳出“离地三尺”才能唯美浪漫的惯性思维,才能看到爱情剧小悲欢与大时代同频,小情爱与时代脉搏共振的巨大书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