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民间社会意识;概念辨析;价值观念;操作化
一、民间社会意识:社会型态与意识类型
从字面上看,民间社会意识常常被理解为是与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相似的术语。有一些学者习惯从研究对象、学科视角出发对它做有选择的界定,结果是一个概念往往指涉不同的内容。当然也有人放弃精确的定义,而是直接对民间社会意识与统治思想之间的关系做讨论。这样做固然丰富了概念内容,但是却预设或悬搁了民间社会意识概念的厘清。概念分析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概念不清必然会影响逻辑推演的严密性与共识性的达成。本文采取属加种差的做法,先将民间社会意识分为民间社会和社会意识两个概念,分别讨论它们的含义,随后在二者含义的基础上归纳出民间社会意识的最终定义。
(一)社会意识概念辨析
1.意识与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与其它相似的概念
社会思潮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以某种理论学说为主导或依据,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现象,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晴雨表’,也是判断一定时期意识形态状况的‘风向标’。从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来看,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运动形式,社会思潮是以社会意识的生成和发育为前提基础的”。换言之,社会思潮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做铺垫,否则不能长久,它同时是某类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体系化和理论化的具体展现。
社会心理指“人们在日常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活动现象。是一种非系统化的、不定型的、自发形成的和低层次的社会意识。表现为社会感情、风俗、习惯、传统、欲望和自发的信念等。它在社会有机体中起着一种中介作用,由经济和生在在经济上的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为各种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提供直接素材”。显然,社会心理是一种没有经过体系化的社会意识,只有经过典型人物的积极倡导并将它提炼为系统化纲领,才有可能转化成为社会思潮。
价值观念指“价值论的重要范畴,指一定社会中流行的具有规范性的价值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价值观念属于与社会存在相对的社会意识……一定的价值观念,起着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评价和行为。价值观念本质上是社会实际价值取向的反映,它又是指导人们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定向的观念力量”。价值观念的典型特征在于它具备评价标准和原则导向的作用,那些没有此类功能的意识类型不能称为价值观念。
最后再来看一下意识形态,它是一个被人们广泛使用但又极富争议的概念。首先,它是一种特殊的观念体系,这种体系一定要与特定的价值信仰和理想目标及实践态度相联系,目的是影响人们的价值性规范或观念特质。其次,建构意识形态体系并让它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与某种社会主体的情感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它往往是一个阶级价值、信仰或意义的表达。换句话说,它指向特定的社会主体,不同的主体对应着不同类型的意识形态。过往文献的着眼点是将意识形态附着于不同阶层群体身上,从而形成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两个方面。然而,除了类型区分,我们还可以引入层次划分,例如将它划分为总体意识形态、群体意识形态和个体意识形态。不论是类型区分还是层次划分,意识形态的核心都强调某种价值观念对某类社会主体群体的关键影响。
从哲学视角来看,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这种存在特指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过程,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因此,上述概念都属于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都只反映了它的某个维度或层面。比方说社会心态带有民间色彩,官方意识形态就不属此列;社会思潮以某种理论学说为主要依据,那些没有经过体系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就不在此类;社会心理只能说是社会意识的初级形态,高级的社会意识就被排除在外;价值观念是指有评价标准的社会意识,没有评价原则的社会意识就与它不同。以上述概念为参考对象,结合本次研究课题的目的,本文为社会意识下的初步定义是:在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社会成员关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而形成的感性社会心理和体系化的观念体系。它既包括普通民众的社会意识也包括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既包含具有评价标准的价值观念也包含没有评价标准的社会意识,而价值观念诉求是所有社会意识的核心内容。
(二)CivilSociety的三种译法:公民社会、市民社会与民间社会
讨论“社会意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界定“社会”含义和区分不同的社会型态,这在逻辑上就意味着不同的社会型态可能蕴含着不同的社会意识类型。比方说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热议的CivilSociety的中译名就有公民社会、市民社会和民间社会三种译法,这是否意味着存在相应的公民社会意识、市民社会意识和民间社会意识三种类型?接下来,我将依次说明。
其次是强调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性,而民间社会则是我们要大力改造的对象。例如甘阳教授就指出,民间社会是一个中国概念,优点是体现了某种想对中国传统做创造性转换的努力,然而它内涵含混,无法像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那样点出某种特定政治结构或社会结构,同时也无法告诉人们组成它的群体、组织及其关系是什么。不可否认,当代不少学者即使没有像甘阳教授那样明确指出用公民社会来代替民间社会,但是从他们对公民社会的热切期待来看,这种趋势日渐明显。值得称道的是,有学者开始将目光聚焦在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概念形成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这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好比不了解公民社会和市民社会的生成的历史,直接将它拉过来分析中国就会导致水土不服。清华大学方朝晖教授早在一九九四年就撰文表述了市民社会的两种历史取向及其汇合。他借助语词分析和文献考察,指出市民社会概念既有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因素,也有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后注入新的要素。方文为后来学者理解这个概念提供了重要坐标。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当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可能是公民社会与民间社会并存的状况,它们之间的差异会从社会团体及社会意识表达等方面展现出来。与民间社会不同,带有公民社会色彩的社会团体组织有鲜明的组织目标和完整的团队成员,在一些重要社会事项上可能与政府会有不同的价值诉求与表达方式,甚至还会有激烈的对抗。然而,这样说并不是承认当下中国就没有民间社会,与以往学界对公民社会的热切期待不同,本文指出对当前中国社会型态的确认需要重视两个方面:第一是要保留对公民社会的理想期待,但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当下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即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存在的社会空间及表达方式,我们将它称为价值规范与实证考察并重;第二是要保留对公民社会的理论分析,但更重要的是要设计出测量公民社会的操作化指标,我们将它概括为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并重。
二、民间社会意识:从概念分析到操作定义
综上所述,民间社会意识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伴随社会结构的变迁,一种反映社会民众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特征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大众心理倾向在社会层面的表达。针对这种集体意识现象,人们既能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被访者那里获得一手资料,也能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社会流行语、流行歌曲和谣谚等那里收集二手资料。
三、结语与讨论:放宽民间社会意识的视野
(责任编辑林中)
作者简介:张杨波,山西晋城人,社会学博士,(武汉430072)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