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舟记》教案锦集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核舟记》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词典,疏通文句,品味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读懂全文。

2.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特色。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

1.魏学洢,明末作家。

2.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正音正字】

洢yī皿mǐn罔wǎng贻yí(有)奇jī黍shǔ

篛ruò糁sǎn髯rán(不)属zhǔ诎qū楫jí

【积累词语】

1.圈划课文注释的要点(详见课文)。

2.重点掌握实词:为、罔、贻、泛、属、许、奇、比、诎、衡、简。

【朗读课文】

【结构层次】

全文6段,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简要交代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特点和成就,介绍核舟的来历、形制和主题,寥寥数语把说明对象的基本情况呈现出来。

第二部分(第2-5段),以空间为序,围绕“奇巧”有条理描述核舟各部分。

第一层(第2段),介绍舟身的正面结构,显示了雕刻家的巧妙构思和精巧技艺。

第二层(第3、4段)接着介绍船头,船尾部分的设计以及人物。

第三层(第5段)介绍舟的背面设计,主要介绍作品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体评述核舟特点,赞美和评价核舟及其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

【课文分析】

本文介绍了明代微雕艺人王叔远创作的一件雕刻作品,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微雕艺术卓越的技巧和成就,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苏轼、黄鲁直、佛印的生平、作品。

第二课时

【串讲课文】

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叫王叔远,能用直长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禽走兽、树木山石,都能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人物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原文: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他)曾经送我一个核舟,刻的是苏轼泛游赤壁。

要点:贻:赠。

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译文: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个黄米上下。中间高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叶篷覆盖着。

要点:有奇:还有零头。可:大约。许:上下、光景。

原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译文:旁边开了小窗,左右各有四扇,共有八扇。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原文: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译文:关闭窗子,就(可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浓胡子的人是苏轼,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苏轼和黄庭坚一起观看一幅手卷。

原文: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译文:苏轼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开头),左手抚着黄庭坚的背。黄庭坚左手拿着画卷的左端(末尾),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什么。

原文: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苏轼露出右脚,黄庭坚露出左脚,各自微微侧着(身体),他们互相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画卷下面的衣褶里。

原文: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译文:佛印极像弥勒佛,袒露胸脯,抬头仰望,神情和苏轼、黄庭坚不相同(一样)。

原文: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译文:(他)放倒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着他的左膝,而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数出来。

原文: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夫。

原文: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译文:坐在右边的船夫梳着椎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长声呼叫的样子。

原文: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水壶,那人眼睛正视(炉子)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的样子。

原文: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译文:那船的背面稍微平些,就在上面题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它们的颜色是黑的。

原文: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译文:又刻了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原文: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译文:总计一只船,有五个人,八扇窗子,有一张竹篷、一支桨、一个炉、一把壶、一幅画卷、一串念珠,对联、题名和篆文,共三十又四个字。

原文: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但是量一下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挑选桃核中狭长的刻成。啊,这样的技艺也真奇妙啊!

第三课时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

⑴诎右臂支船。通假字()本字()

⑵左手倚一衡木。通假字()本字()

⑶为字共三十有四。通假字()本字()

⑷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假字()本字()

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⑴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⑵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文言文往往将数词放在名词之后而没有量词。请从本文找出这样的佐证。

4.概括各段的大意

5.本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6.概括第2段每句话的意思。这一段的说明顺序有什么特点

7.写出文中对联的出处和作者。写这副对联有什么作用

8.第5段,写核舟船底刻的题名、篆章有什么作用

9.最后一段,作者统计全核舟的人员、器物、文字的数目,有什么作用

1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句话与哪句话照应

1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核舟的这有什么好处

12.核舟的奇巧表现在什么地方(本文哪些方面紧扣“奇巧”写的)

1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一、教学目的。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示例:

①罔、贻、轩敞、篛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五)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内容的知识性;

(2)材料的科学性;

(3)语言的通俗性;

(4)表达方式的解说性;

(5)结构的条理性;

(6)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贻余核舟一为人五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诎数

2、口译并评价。

文言文教学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语言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体内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第二个目标是“传承文化”,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例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肯定要教中国的“谏”文化,教《出师表》肯定要教中国的“臣”文化,教《陈情表》肯定要教中国的“孝”文化。

一般来说,语言教学遇到的困难是学生没有“兴趣”,文化教学遇到的困难是学生没有“感觉”。能否找到一种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切近理解的教学方式,是搞好文言文教学的关键。

《核舟记》从语言教学来讲,主要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定语后置、词类活用、倒装句、省略句、双重否定句等内容。这些内容,只能随文教学,但很容易陷于串讲的泥坑,使学生学得枯燥。从文化教学来讲,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我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以及这种精巧中的民间审美意趣。这一内容涉及审美,学生缺乏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作参照,很容易流于一般化。

根据《核舟记》的写作特点和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我以“体验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为教学主线,将语言教学融入到“体验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的学习活动中。

上课伊始,我先把一个“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橄榄核放在一张纸上,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到这么小的一个橄榄核,非常震撼。这样,学生的印象就非常深,“体验”了这个核舟的“小”——这个东西这么小,上面还刻那么多东西,而且还刻得那么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

然后,进入重点教学环节。我在课外让学生每人用一张纸折了一只船。上课的时候,我说:“今天我们学习《核舟记》,主要让同学们完成一件事,就是把课文中写到的人和物,按照课文中写的位置,画到你们折的纸船上。我们这堂课就是要比一比,看谁画的最符合课文描写的状况。”学生一听,顿时兴趣大增,纷纷提笔准备画。没想到,他们立刻就遇到了问题:课文是怎么写的呀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呀于是,学生纷纷埋头认真阅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句,就连忙看注释,或相互之间讨论起来。

平时我讲文言字句,大家都不愿意听,现在我变成最受欢迎的人了,都追着我问这一句是什么意思,那一句是什么意思。这个过程花了近20分钟,实际的学习内容其实就是文言字词句。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也许确实是枯燥的,但现在却将它隐含在画画的过程中了:要画好画,就必须读懂课文,因为画的东西要“符合课文”。

等学生基本都画好后,我先让他们相互欣赏一下自己的作品,评价一下画得怎么样,以及跟课文里描述的有没有不一样,跟课文比谁更生动,然后再请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对照课文说说哪里比不上课文所写的核舟。这个活动,教学意图其实就是“借自己的作品,或者说以自己的作品为参照,体验课文里写到的核舟的精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上,先理解课文中的.描写体现出来的神奇精妙,再比较自己画得准确、生动与否。其实,“比较自己画得准确、生动与否”只是一个“幌子”,目的是引着学生去体验课文,体验核舟的精巧。

从教学形态来看,这堂课的主体就是在“搞活动”,教学目标完全指向学生对文言知识和作品文化内涵的“体验”。过去,我们讲到文言教学,似乎体验教学用得不多。大家似乎有一个看法,觉得文言文教学中,语言教学的内容必须讲,讲知识要领,讲文言词句的含义和规律。其实,在文言文教学中,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不是要掌握多少文言的知识。

用体验法来教文言文,就是要在“细读”“深读”上下功夫,达到深入学生内心,体会领悟文言词句的韵味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所谓“体验”,就是要让外在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很多情况下,恐怕非用体验法不可。

再说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我们看到很多文言文教学,讲到文化的内涵,很容易出现一种倾向,就是脱离课文去空讲文化。要么是把课文放在一边,去讲“孝文化”“忠文化”“臣文化”,要么是先讲课文,再讲“文化”,反正是“就文化讲文化”。

我的体会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不管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体验法都具有特殊的功效。善于运用体验法,是搞好文言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二、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卓越才智。

三、领会和掌握本文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3教时

二、为了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讲完《石壕吏》以后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能参看注释。

查阅工具书,试作书面翻释;上课时,抽查上、中、下三类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

三、描述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是教学重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少数几个句子是教学的难点。

四、布置预习,解答下列问题:

(一)“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二)划分本文段落,概括段意。

(三)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重点?

(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钩、钓;椎、推;楫、缉、揖)。

五、作背诵指导。

教学要点:

解题:检查预习笔记;指导学习课文第一、二节。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和解题。

本文通过对古代一件工艺美术品──核舟的介绍和说明,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民间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王叔远,名毅,明代虞山(现在是江苏省省熟县)人。

二、检查预习。

(一)正音和正形:

正音:轩()、糁()、诎()、属()、罔()、黍()、袒()、髯()、为()、髻()、虞()、篆()、啸()、褶()、壬()、弥()。

(二)教师巡回检查学生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对预习情况加以简要讲评,表扬好的,帮助差的,并且再次强调预习的作用。

三、指导学习新课。

(一)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提问: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提问: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

明确: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更好。就本文来说,应当先抓整体,即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至于每一节,也有背诵的规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背诵出来。这一点,放到讲每一节时再来提示。

(五)指名学生翻释第1节(要求分三步完成:先朗读一句,然后逐字解译,最后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下同)

(六)指名学生翻译第2节,教师补充。

开头一句总写核舟的概貌。有:同“又”,读。奇:零数。黍:古代制尺以一个黍粒的纵长作一分的长度。这一句给人以整体感,并与上节“径寸之木”相照应。接着分四层描述核舟的各部分。

第一层(第2节)先写船仓。者:代词,与形容词“轩敞”组成名词性词组。为:,是。之:代词,指仓。这里先写船仓中部的外观。然后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依次分写船窗、船栏、对联。“旁开小窗……共八扇”点明窗的位置和数目。以上都写舟外。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开。用一“启”字又引导读者从舟外到舟内。观:集中目力看。

“闭之……石青糁之”。“闭”与上文的“启”相应。用一“闭”字又从舟内回到舟外,上面写窗,只概括点明它的位置和数目,这里写窗,却细致地介绍了窗上的文字。

提问:上面两个“之”,意思相同么?

明确:不相同。前一个“之”代小窗,后一个“之”代窗上刻的字。

提问:窗上的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明确: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摘录下来组成对联,刻在小窗上,不仅与上节“大苏泛赤壁”相应,非常切题,而且也可以启发读者联想到核舟外的赤壁景色。同时,作者真切地将它们描述出来,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归纳:第2节主要写船仓。作者是按观察顺序依次来写。以写船仓为主。其次序是先写仓,次写篛篷、小窗,再写栏杆,后写对联,其中又以写窗和对联为主。同学们按上述顺序加以理解记忆,有助于背诵(这点也可视具体情况,启发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

板书;概貌;首尾长分八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仓:篛篷、小窗、栏杆、对联。

(七)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回忆第1.2节的层次(不看书),然后教师念一句译文,学生朗读一句原文(反复两到三次),再要学生合上课本,教师译一句译文,学生背诵一句原文。

课堂作业。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以、曰、尝、贻、盖、云、有、许、覆之、闭之、糁之。教师巡回检查以后加以补充纠正,要求学生课后誊正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

自学点拨。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活板》这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其实,在我国古代,像毕昇这样有才智的人很多,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也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介绍他雕刻技艺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

三、简介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

五、自学课文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六、集体解疑

七、检查自学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魏学洢()器皿()罔不因势象形()尝贻余核舟一()

长约八分有奇()()二黍许()篛蓬()石青糁之()

多髯()手卷()衣褶()矫首()不属()

诎右臂()舟楫()椎髻()叔远甫()篆章()

2、解释加点词语:

明有奇巧人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余核舟一八分有奇

中轩敞者为舱峨冠而多髯者

其两膝相比者佛印绝类弥勒

神情与苏、黄不属题名其上

又用篆章一其船背稍夷

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辨析词义:

罔不因势象形孔子云:“何陋之有”

无案牍之劳形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每一字皆有数印珠可粒粒数也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左手抚鲁直背

佛印居右左手抚炉

启窗而观其两膝相比者

中峨冠而多髯者而竖其左膝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其人视端容寂

而竖其左膝其船背稍夷

计其长曾不盈寸

4、划分停顿: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珠/可历历数也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翻译文言语句: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掌握本课所学内容。

1、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2、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复习导入

二、赏析课文

1、集体朗读课文并思考:

⑴理清本文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⑵弄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讨论明确:

⑴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2、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证明,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⑴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⑵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⑶“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⑴奇巧。

⑵“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⑶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3、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

⑴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⑶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⑴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⑵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4、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⑴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⑵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⑶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⑷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⑸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⑴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⑵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⑶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⑷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⑸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5、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⑴这一段文字的说明结构。

⑵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⑴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⑵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6、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思考:

⑴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⑵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⑶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⑴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⑵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⑶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7、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

讨论明确:强调了尽管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艺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地感受。

三、拓展延伸

学习古人,了解我们祖先的伟大艺术创造,并不是让我们找到什么心理平衡,面对我们先人曾优越西方的那么早的发明创造,面对发达国家飞速发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位置,我们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借鉴、继承、发扬,再发明,再创造。读了《核舟记》这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四、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

二、讲解36段。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状,情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蒲葵,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其人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小结:

2.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三、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

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

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

3、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那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THE END
1.更新我的婚姻看法随后我听过也见过许多相亲的事:有些见过两三面便组建家庭;有些见过好几面花了钱却没有结果,还要忍受风言风语;有些刚见面为显大方,给女方周边邻居派发价钱贵的烟;有些家境悬殊大,不论嫁出还是迎娶,其家人言辞间不少炫耀,村里附近的人也很喜欢讨论或将其作为标杆;https://www.jianshu.com/p/18f83320f624
2.婚恋观教育范文12篇(全文)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题讨论等途径开展教育与引导, 让大学生参与到其中, 让他们了解基本的婚恋常识、基本的权利与义务, 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婚恋观。针对当代大学生缺乏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体验和承受能力, 可通过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方式, 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学会正确对待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zv8i7y7.html
3.大学生婚恋观论文对大学生的恋爱教育需要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共同探索和通力配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念和行为。社会教育将持续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净化社会舆论环境,减少低俗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婚恋观。家庭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摇篮,是传送健康理念﹑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tr2q5j8.html
4.中班200字安全教案(优秀7篇)中班200字安全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能跟陌生人走。 2、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活动过程: 一、通过故事组织幼儿讨论 1、教师讲述故事 教师:放假了,一天涂涂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面玩,涂涂松开爸爸妈妈的手一个人跑去其他地方玩,一个陌生人走到涂涂面前对他说:小朋友,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62316.html
5.滕王阁序教案设计3.学生先默读,画出描写滕王阁的宏伟构筑及周围美丽秋景的句子然后讨论: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是合在一起的? 明确:本部分作者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远,市井的繁华,舟楫的众多,点缀以渔歌、雁声,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潦水尽而寒潭清”,清流通渠道的潭水给http://wenxue.xuexila.com/tengwanggexu/24467.html
6.影视活动课教案设计(精选5篇)2. 从下面的影视术语中任选一个,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影视艺术的符号性、蒙太奇、长镜头、空镜头、声音、服装、色彩。 3. 从下面的电影中任选一个,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观后感。 《乱世佳人》、《教父》、《辛德勒名单》、《尼罗河上的惨案》 4. 从下面的电影中任选一个,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观后感。 https://www.unjs.com/fanwenku/357617.html
7.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电子课本及教学设计1.会认10个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芬芳、凌晨、苏醒、干燥、灼伤、适 宜、淡雅、吻合、组成、修建、昆虫、展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并能用关键句概括一段的大意。 4.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https://www.meipian.cn/1vv0n75e
8.不正之风讨论辨析汇编5篇不正之风讨论辨析4 为深入贯彻县委组织部《关于印发<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关于开展选人用人情况专项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琼中组通字〔2015〕54号)文件精神 ,我单位高度重视 ,指派专人负责 ,对照检查方案要求对我乡选人用人情况进行了自查 。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https://www.scfaying.com/jichuzhishi/43528/
9.我的小屋150字左右三、 讲授学时2学时四、 讲授要领1西席引导---门生讨论五、 讲授历程/步调(一)导入同砚们,“蜃楼海市”即空中所见的楼台观阁,本指梦幻泡影,又比喻离开现实的实际或假造的事物。提到这个词许多人都市以为含有褒义,由于它每每与不实在际、凭虚幻想接洽在一同。但台湾作家李乐薇在他的文章中对这个词举行了新的解https://www.xdyy8.com/wenxue/zuowen/36750.html
10.讨论辨析方案.docx文档介绍:该【讨论辨析方案 】是由【梅花书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讨论辨析方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讨论辨析方案https://m.taodocs.com/p-1067915978.html
11.研究成果无障碍概念辨析——本文究本探源,从历史演变内在【研究成果】无障碍概念辨析——本文究本探源,从历史演变、内在逻辑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加以分析、讨论和研究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1207/11/21327818_878029827.shtml
12.陈氏研究网研究与讨论义门世系辨析义门世系辨析 一段时间以来,志刚兄在陈氏宗亲网上发表了不少贴子,关于义门陈氏是否真为陈兼之后,引起了轩然大波。随后又有和平宗亲,陈敏兄加入讨论,好不热闹。对此,本人持相当谨慎之态度。以近几年本人来对义门陈的了解,发表一下自己的愚见。 志刚兄与和平兄争论的焦点(英语:focus)在于:志刚兄认为,依照他本人http://www.jzyimenchen.com/article_detail.asp?id=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