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年龄的增长,研究生群体在婚恋方面面临着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更大压力,交际圈的局限性加剧了研究生群体的婚恋交友问题,基于此,校园线下交友活动日益成为研究生们扩大交际圈的重要平台。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针对研究生的婚恋状况、婚恋观、线下交友活动参与情况等展开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探寻线下交友活动给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为研究生在线下平台交友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线下交友婚恋观
引言
研究生因其学习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每天在实验室与宿舍两点一线间活动,埋首于实验室,学术及科研压力非常大。学业的压力使得研究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兴趣相对本科时期大为降低,更多专注于自己的学术领域,或是寻找实习、兼职等来丰富工作经验,这些都是导致研究生人际交往圈子局限性的客观原因。
随着通讯和网络的发展,一些研究生投身于网络交友之中,但由于网络的虚幻性,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因而许多研究生更倾向于通过高校平台提供的线下交友机会,来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按照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针对研究生的线下交友行为展开调查,通过调查了解他们的婚恋状况、婚恋观、以及校园线下交友的参与情况,探寻线下交友活动给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为研究生在线下平台交友提供指导性建议。
问卷涉及21个问题,侧重三个模块对研究生线下交友情况展开调研,包括研究生的婚戀现状、爱情观、线下交友活动参与情况。详见本文附录,下面对问题设置进行简单说明:
第一部分是“婚恋状况”,包括受受访者年龄、性别、学历、专业等基本信息,以及恋爱次数和当前婚恋状态,对研究生群体的婚恋状态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第二部分“婚恋观”,主要从主要从爱情观和择偶观两个维度展开,了解大学生对婚恋的态度,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组织活动。[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以往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于爱情婚姻等研究已有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诸如爱情三角模型等学说。国内在婚恋观、婚恋态度及婚恋压力对策建议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对于研究生这一群体的感情研究力度不足的问题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针对当前研究生线下交友活动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了解目前北京高校研究生的婚恋情况及爱情观;
(2)从高校研究生线下交友活动的参与动因、参与频率、形式偏好及收获情况几个方面了解高校研究生对线下交友活动的态度,进而分析目前开展的各类活动的影响与不足,力求不断满足研究生群体的实际需要。[3]
2.研究意义
实际操作层面上,通过让高校线下交友活动举办方了解研究生对活动的态度和偏好,从而选择更能满足其需求的活动形式,通过了解以往活动给参与者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反思和完善活动内容,力求为高校研究生的婚恋选择行为作出正确引导。
三、研究设计
1.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6所高校进行,受访者均为年龄段为20岁以上的研究生,男女比例各占50%,各个专业均有涉及。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共计400份,回收问卷344份,其中有效问卷316份。[4]
2.研究工具和方法
自编高校研究生线下交友活动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婚恋状况、婚恋观、线下交友活动参与情况几个部分,收集的数据用Excel2010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结果分析
1.高校研究生婚恋状况
(1)群体特质上看,一来,高学历年轻人普遍更重视自身发展而非寻找伴侣,二来,调查人群多为90后年轻人,与传统的婚恋观点不同,他们更期待完美的爱情,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不将就。
(3)历史原因上看,国内的婚恋教育普遍缺乏,学校和家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培养,而忽视了对青少年个性、精神、道德品质的塑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在各个阶段受到的婚恋教育和性教育都比较缺乏,导致年轻人整体而言,成熟的恋爱观和积极的恋爱尝试都出现较晚。
2.高校研究生婚恋观
(1)爱情观
从图5.2.1(a)中可以看出,超过40%的研究生谈恋爱是因为彼此互相欣赏而在一起,也就是基于爱情的恋爱。还有将近40%的研究生认为现在的恋爱是为以后的结婚来寻找伴侣,也就是基于婚姻的恋爱,也有少数研究生是为了弥补内心空虚而恋爱,或者是迫于父母的催促而谈恋爱。总的来说,高校研究生谈恋爱大多数是基于爱情和基于婚姻而言的,说明了绝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对待爱情的态度还是积极可取的。
(2)择偶观
从图5.2.2(a)中可以看出,在择偶标准这一问题上,有超过60%的研究生认为“感觉”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体现了当代学生自由平等的爱情观思想,择偶标准上更加开放和自由,爱情也不拘于身份、物质、距离的限制,;二则表现出当代年轻人在择偶时有些盲目,“感觉”这个词语义很模糊,是属于如果对于爱情要求过高或者对于爱情根本没有期待时才会使用的“通用”词汇,此外数据说明,选择“感觉”这一答案的同学大部分均是单身状态,也侧面印证了以上阐述。排在第二位的是“才能”,这体现了研究生群体作为高文化高素质人群,对另一半文化和才能的要求。当然,“外貌”“家庭背景”“金钱”等因素也在研究生的择偶标准之中。
从图5.2.2(b)中可以看出,超过80%的人不排斥相亲,其中有将近15%的人欣然接受相亲,说明时代在更新的同时,年轻人逐渐认可接受了父母的传统观点,同时父母受到年轻人的行为影响也变得开明了许多,也体现了在当下这个开放的时代相亲这种交友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
3.高校研究生线下交友活动参与情况
(1)高校研究生对线下交友活动的态度
从图5.3.1(a)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参加线下交友活动的频率并不高,有接近90%的学生平均每年只参加一次校园线下交友活动或者更少。分析其原因,并不是因为研究生科研压力大,担心影响学习而导致的。从图5.3.1(b)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并不认为参加这类活动会影响学习,并且有超过30%的认为会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可见研究生对于校园线下交友活动从观念上是比较认可的。但是行动上并不积极,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校园线下交友活动的宣传力度和吸引力,正确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5.3.2高校研究生对线下交友活动形式的偏好情况
从图5.3.2可以看出,对于高校研究生来说,最喜欢或者说最能够接受的交友活动是“高校联谊或素质拓展活动”,有超过60%的高校研究生都对此类交友活动很感兴趣,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文艺晚会等可以玩得开的活动才是很好的交友活动,当然仅有少部分学生喜欢类似于非诚勿扰式的高调相亲节目的方式来交友。这也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在面对自己的感情问题时的态度,他们还是愿意以一种更委婉的方式去结交新朋友,而喜欢高调的方式来寻找爱情伴侣的研究生还是很少的,这对于高校组织线下交友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启发。
5.3.3高校研究生线下交友活动对参与者的影响
从图5.3.3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在参加活动后提高了与异性相处的能力和技巧,在相处中更加成熟有勇气了,并且会在今后更加注重自己的社交能力、内在修养与外在形象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线下交友活动能够指引学生心智的成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1]翟新倩.高校硕士研究生婚恋压力调查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农业大学.
[2]孙时进,李淑梅.研究生特定群体婚恋问题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116).
[3]郑霞,苗元江.硕士研究生心理问题现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10):103-112.
[4]张志祥.远去的浪漫--当代青年婚恋危机问题探视[J].青年探索,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