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进入心仪大学,不仅要考得好,还要志愿报得好。如何才能更好地填报志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等新技术、新理念也被引入到了高考志愿填报中。市面上出现了不少的志愿填报网站、APP或是服务机构,“高考志愿不用愁,高科技软件来帮你”的宣传在网上随处可见,这些“高科技”“大数据”和“专家”真的靠谱吗?
高科技、大数据可以帮你获取哪些信息
在大多数人看来,市场上出现了很多针对高考志愿的网站、APP反映了一部分市场需求,也确实能给提供一些信息。
中大教育升学规划研究中心专家黄振威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最近几年急速进行的高考改革对中学系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学校限于师资、制度等多方面因素,无法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专业的志愿填报辅导。有些软件和APP汇集大量高校录取分数线、最低分、录取平均分、省线等资料,经过统计学规律得出的算法比较科学,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高考填报志愿时的参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他看来,家长和考生需要从这些所谓的“高科技”和“大数据”中获取的主要信息有两方面。首先是详细的招生政策。近几年,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招生政策出现了重大变化。例如,浙江省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采取的是“专业+学校”的投档方式。原先考生填报时每个大批次有5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限选6个专业,并具有专业调剂的选项;而到今年,考生则不按照批次和院校填报志愿,而是一共获得80个志愿填报专业,取消专业服从志愿的调剂制度,同时投档比例全部变成1∶1。这些变化意味着考生可以充分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方向,退档和专业调剂的风险将大大降低。针对这些变化,考生和家长需要深入了解政策信息,从而更加有效地选择专业及院校。
高科技并非万能不要过分依赖它
计算机能解决的是共性平台的问题,而填报志愿是个体行为,每个考生面临的情况都不同,这过程中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大数据和计算机平台都是难以解决的。各个高校的录取规则千差万别,有的重点看分数,有的却也看重社会经历,这些细微的差别数据库里都是没有的。
黄振威建议,填报志愿时,不妨将专家经验和新技术平台结合起来,互补长短。
市场鱼龙混杂你需要擦亮双眼
记者调查了市面上的各类软件系统和APP,发现收费和服务内容都属于无序状态,单以数据服务来说,全国各省高校历年的录取数据和结果分析等,有500元的,有1800元的,也有上万元的,至于服务有什么不同?服务质量如何保障?志愿填报预测不准确的话是否追责?都没有清晰地定义。
另有一些被称为“志愿填报助手”的系统,利用大数据的分析,为考生提供高校推荐、高校报考难度预估以及专业推荐等信息。再加上一些一对一辅导价格就更高了,有一万多的也有好几万的。
除了志愿分析和预测这一块,为志愿填报提供辅助信息的专业测评职业指导服务也出现了。市场上有一些软件,只需花上十几块钱进行心理测试,就可以了解考生兴趣、性格和能力等,寻找相互匹配专业,为未来职业选择给予专业指导意见,其科学性就更无从得知了。
黄振威表示,对于这些情况考生和家长要有清醒的认识,在选择服务项目时要多了解,多考察,以国内正规、专业、权威的教育机构为优先对象。
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才是核心问题
黄振威是职业发展规划的专家,最近一些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推动高中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发展规划。
他认为,这个问题在我国一直不被重视,很多家长认为进了好大学就好,至于孩子喜欢干什么、擅长做什么不是关键的问题,但是随着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等多元化的高考招生模式的出现,让广大师生和家长充分认识到自我规划的重要性。
就在今年5月,教育专家们合理推动了一本名为《新高考改革·高中生涯规划》书籍的出版和发行,力图填补了国内高中生涯规划教材的空白。
高考志愿填报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考生如何有效地进行专业选择。
每年都有许多因为专业选择不当而造成考生厌学、辍学、退学的案例,而更多考生则因为专业匹配度不高而影响了后续的职业发展。
最近几年的高考改革开始注重对考生专业与职业规划意识的引导,考生需要尽早对自身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利用性格测试、学科成绩、专业喜好等方式来明确自己的专业倾向,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未来的专业与职业发展做一个初步的规划。
这样也能让考生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后劲更足”。
对此,黄振威表示,目前中学在开展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毫无疑问它会越来越重要,所以他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对自己的未来有个更清楚的规划,这样不仅填报志愿变得更简单,以后的人生也能更加“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