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许多不法分子也盯上了志愿填报领域并实施诈骗。
志愿填报类App“一对一服务”上线即售罄
人工智能填报志愿具有局限性可参考但不能偏信
一位人工智能专家对北青报记者表示,ChatGPT以及大部分的人工智能模型,它不是专门为填志愿训练的,算法的训练很大程度依赖于训练数据的选择,包括了建模方式,对考生、学校和专业到底怎么评估,而且高考题目每年的难度不一样,各地区考卷也不一样。所以,目前依靠人工智能填报志愿具有局限性。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这类工具的作用,大数据驱动的AI算法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问题,高考考生及家长可以用来参考,但不能偏信。
志愿指导认准“官方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高考填报志愿”早已形成了一条完备的产业链。以某填报志愿App为例,其用户群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大用户群是学生和家长;第二大用户群是高校;第三大用户群是教育机构;第四大用户群是已经步入大学的学长以及比较知名的高考志愿咨询专家,他们通过入驻的方式提供咨询服务。
利用家长的焦虑和信息不对称,很多骗子也盯上了高考填报志愿这个环节。根据公安部门的披露,一些不法分子假冒“权威专家”,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利用中介或网站、App等对考生进行志愿填报指导骗取钱财。
北京教育考试院也提醒考生和家长一定要仔细甄别各类招生信息,要以北京教育考试院和各招生院校等渠道发布的官方信息为准,不要听信各种谣言,谨防上当受骗,谨防“黑中介”招生诈骗行为的发生。文/本报记者朱开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