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可以说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通过语言,我们进行表达与沟通,以达到社会交往的目的。从古至今,人类对说话的艺术的探讨从未停歇过。“把天聊死”不只存在于表情包和段子里,也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何说话,说什么话,如何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渐渐成了一门学问。
我们从学习语言开始,就一步步地在学习如何交流。这种交流能力的核心表现就是对话能力,说通俗点就是聊天。那么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学会聊天的呢?
不把天聊死需要哪些能力?
1、学会话轮转换
对话对应的英语词汇是“conversation”。追溯其词源,“conversation”一词由拉丁词根“con”和“vers”组成。“con”表示“加强意义”,“vers”表示“转换、交替”。现在你明白对话的实质是什么了吧?对话就是与其他人一起轮番说话,交替地传递信息。
怎么样?聊好天其实很不容易吧?所以儿童语言的研究会把小朋友们是否能够连续交替地说话,即话轮转换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来衡量小朋友的对话能力。
2、没话找话才能开始对话
开始聊天后,小朋友之间需要不断地一问一答,彼此回应。如果小朋友在伙伴回应之后能及时补充自己新的观点,对话就能够继续下去。在这样的聊天过程中,小朋友们彼此都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聊天也就会更加有趣。
3、一句听不懂?那就再修改补充
在与对方聊天时也会出现因为不理解对方说的话或理解错误而聊不下去的情况。如果小朋友能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大胆地指出来或者询问对方,要求在一起聊天的小伙伴对话语进行“修补”,而同时小朋友自己也具有“修补”话语的能力,能够理解修补后的话语所表达的意思,聊天就能继续下去了。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小朋友会逐渐意识到一句话中的信息既依赖于说话者提供信息的质量,同时也依赖于倾听者的认知水平。他们在说话的时候要知道对方已经知道什么、想听什么、听懂了多少,而在听的时候也需要随时调节自己的情感、兴趣和动机,使自己投入到对话中去。如此看来,小朋友们要想把天聊好,还需要很多其他的能力做支持。
与父母的聊天开启聊天技能
父母作为小朋友出生后的“首任”对话伙伴,在他们对话能力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以亲子游戏为载体的亲子互动,为儿童建立了话轮转换规则的初步意识。在与父母的聊天过程中,小朋友会逐渐认识到对话需要交谈的双方共同参与,交替说话。一个人说时另一个人听,说者说完后,听者要及时给予回应,这样才能“愉快地聊天”。
儿童并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成人与他们进行对话。儿童在14个月大时就能够使用非言语的动作来吸引成人的注意,达到发起对话的目的。
对话修补能力对儿童的要求很高,发展较晚。研究发现,2岁以前儿童发起修补请求的数量极少,而且请求的形式也仅限于“嗯?”、“什么?”这类简短的请求。32个月时,儿童发起修补请求的数量开始明显增多,但形式仍局限于简单地请求大人重复。而到了4、5岁,儿童不仅学会了请求重复,还会更多地让对方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与同伴的聊天提升聊天技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交往在儿童语言和社会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与和成人的对话相比,儿童与同伴之间的话轮转换并不怎么熟练,经常会出现话轮之间间隔过长或话轮中断的现象。
嘟嘟:我去过一大堆游乐场,大概有一百个了。
贝贝:不对,应该有八十二……八十……八十五个。
嘟嘟:我去过九十九个游乐场。
贝贝:所以你比我去过的多呀!
4岁左右的小朋友在维持对话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关于“在家玩什么玩具”的话题中,两位小朋友不仅回答了这一问题,而且主动提供了家里其他玩具的数量、种类以及如何玩这些玩具等内容。
豪豪:我家里,有乐高,还有车。
元宝:我家里有拼图,拼了十个,都拼完了。我自己会拼拼图。
豪豪:我有托马斯,还有小汽车。
元宝:我的拼图是那个十袋的。
元宝:我也有车,我还有一个……那个……挖土机。
5岁之后的小朋友维持对话的能力已经非常棒了。他们也能主动发起话题,并开始用呼唤对方的名字、“我跟你说……”这样的语句吸引对方注意来发起对话。
轩轩:我家里有一个小枕头。
小北:轩轩,我家里有的东西是……
轩轩:我跟你说,我家里最好玩的是,我家里有一个小枕头,我最喜欢,还有那个弄头发的小人。
小北:我家里有会唱歌、会说话、会跟我学话、会讲故事、会教英语的洋娃娃。
轩轩:我家里也有。但是那个是小熊猫。
5岁之后,小朋友的对话修补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在下面的对话中,小朋友琳琳不记得她玩过的一个游乐项目叫什么名字,她的伙伴珊珊能及时补充信息,请求确认,还详细描述了设施的样子,作进一步的确认。对话修补使整个对话内容更加详细、准确。
琳琳:我一个人玩儿过一种项目,就是旋转木马。
琳琳:然后呢,我还,飞,坐过那个……小小的,非常好玩的东西。
琳琳:但是我忘了叫什么名字,也忘了它具体的那个。
珊珊:转盘,转盘。
珊珊:就是一个圆的,上面有一个小棍棍吗?
尊重儿童特点,支持儿童把天聊好
小朋友聊天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但是,小朋友聊天也会表现出个体差异。
有的小朋友比较内向,羞于表达,而有的小朋友更为开朗活泼,不吐不快。这些特点没有好坏之分,因为儿童自身的气质特点及家庭教养方式等等都会使他们的聊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特点,小朋友的对话世界才能色彩缤纷。
作为养育者,我们可以主动与儿童进行交流,在孩子大胆表达时及时回应。对孩子说的话进行一些修改,如替换一些同义词,让孩子体会到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也可以试着对孩子说的话进行重新叙述,补充一些信息让句子的形式更为复杂多样。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可是非常大的哟!
同时,要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小伙伴进行沟通和交流。“3岁之前不需要朋友”的说法是不对的。我们永远处在社会之中,也永远需要伙伴与我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