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匿名社交是“乌托邦”还是“修罗场”超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存在风险)
回忆起最初下载匿名社交App时的场景,张乐年仍印象深刻。夜晚,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她百无聊赖地翻看着应用商店里提供的软件。当手指在屏幕上驻留,一款从图标到名字都颇具设计感的匿名社交App,让热衷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她眼前一亮。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她下载了这款软件,期待着能在其中探索到一个从未了解的世界。
网友“枣枣”将匿名社交软件比喻为“生活的2.5次元”,“意思是由我自己构建的、介乎于漫画与现实的‘表达乌托邦’。”然而,匿名下的社交圈并不能完全成为理想中的桃花源,“匿名社交软件中不怀好意的人很多,加上很多软件策划人喜欢拿‘找灵魂伴侣’这一点来营销,导致交友功能被忽略。”
随着匿名社交的蓬勃发展,各大匿名社交软件迅速完成用户积累,某匿名社交App所属公司发布的《2020年新世代社交趋势洞察》报告中透露,95后、00后等是其用户主力。为探知青年对匿名社交软件的看法,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75所高校的3620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35.52%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曾使用过匿名社交应用,90.69%受访者认为匿名社交存在一定风险。
当匿名社交快速升温
在某社交软件搭建的“匿名社区”里,一则名为“失眠的时候,你在想什么”的话题讨论帖引起了肖泽的注意,备受考前焦虑困扰的他缓缓敲下一行文字:“我的艺考和高考成绩一定不能辜负我的家人。”令他没想到的是,很快他便收到了许多来自陌生网友的回复。一条条写着“加油,晚安”“加油,你是最棒的”“努力下去就好,心理压力别太大”的留言出现在自己的帖子下,不断闪烁的屏幕照亮了那个失眠的夜。如今,已在福建某高校就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他再次回忆起这段经历,表示自己非常感谢这些陌生人的鼓励。
匿名社交产品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彼时,某社交网站创始人在家周围的区域散发明信片,居民将写上秘密的明信片寄回后,由创始人挑选并登在网站上。2011年9月,他顺应移动大潮,在应用商店上线了一款同名应用,一时大火。该应用的试水敲开了匿名社交的大门,自此之后,国内外类似的匿名社交软件层出不穷。
匿名社交为何备受年轻人青睐?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段鑫星根据以往和大学生的访谈经历介绍,在不少大学生看来,网络匿名可以更好地释放情绪、表达自我,甚至可以发泄负面情绪。在匿名的世界里更放松、更自由,实现去个人化、去中心化。
孤独与猎奇交织下的社交尝试
段鑫星表示,大学生使用匿名社交软件主要用于与外界联系,其次是交友与玩附带游戏。通过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在线下社交未被满足的情况下,把目光转至线上。在段鑫星看来,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确引导大学生社交至关重要。“‘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人是社会性动物,应当走出网络,走进现实的人际关系。有研究发现,与正常大学生相比,痴迷网络世界的大学生对现实人际关系较为冷漠,更不擅长现实的人际交往。”
张乐年把这种从未有过的匿名社交体验,定义为“净土”。不同于线下社交体验,线上匿名社交“更方便吐槽”的优点让当时的张乐年非常心动。在她看来,现实生活中遇到想吐槽的人和事,总有朋友圈的交叉,没法痛快吐槽,总有心理负担,“但是匿名社交的吐槽安全度更高,和朋友圈产生交叉的可能性基本为0,没什么心理负担。”
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73.84%受访大学生认为,年轻人下载匿名社交软件是因为性格内向,现实生活中朋友少,愿意通过这种渠道交朋友;63.65%认为匿名环境有助于压力释放;49.53%认为原因在于可以放心地说秘密、吐槽;43.01%表示下载此类软件是为了追求匿名的快乐和刺激;39.64%则认为以兴趣划分的匿名环境可以实现群体认同,找到与自己爱好相似的人;35.80%赞同这是拓展社交圈的一种方式。
“匿名在给用户创造交往的‘乌托邦’,但是良好的空间依赖每个用户的自律和他律。”徐云蕾对匿名社交的态度比较积极,认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拓展自己的朋友圈,也有不少爱好电影、爱好音乐的朋友,“但是大家在敞开心扉的同时也要注意甄别,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年轻人的2.5次元,是“乌托邦”还是“修罗场”
作为一个曾使用过匿名社交App的“过来人”,张乐年对此类软件保持中立的态度。“匿名环境存在潜在风险,新闻中也有报道。情感诈骗、钱财诈骗、个人隐私泄露……甚至是危及人身安全都可能发生,所以使用还是需要慎重。”在她看来,大学生要以理智的态度对待“陌生人社交”,时刻保有冷静的判断力。“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不要在法律边缘试探。”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66.46%受访大学生认为匿名环境有利于不实及不当言论的传播,64.17%表示匿名环境对诈骗等行为难以追责,54.17%认为在匿名环境中容易遇到坏人、造成财产损失。同时,信息安全难以保障(61.77%),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54.17%)、导致负面情绪的蔓延(48.59%)、加剧网络暴力(45.72%)亦是受访大学生认为匿名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事实上,各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匿名社交软件大都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推出后仅3个月,第一款匿名社交应用便因充斥诽谤、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而迅速下线;而后衍生的一些匿名社交App,也在短期的用户增长后因内容监管、信息安全等问题被强制下线,惨淡收场。
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及多元化的社交手段,段鑫星认为,监管方要切实履行职责,净化网络风气。平台方有责任做好自己,绝对不能为了吸引流量而放任;大学生也要保持自律。“有效遏制网络的负面效应是高校、网络监管者、社会舆论、大学生合力共治的结果,各方各司其职,才能共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大一下半学期后,张乐年加入了3个学生社团,不断增加的课业压力与丰富的社团活动填满了她的生活,那款曾让她眼前一亮的匿名社交App也被她卸载了。“现实生活中交到的朋友,已经足够撑起我的社交圈了。”张乐年坦言,自己的倾诉欲和交友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满足。如今,相比于线上匿名社交,她更喜欢线下真实的接触和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