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是谁?momo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那么,年轻人为什么选择成为momo?又为什么大家喜欢这样的匿名社交呢?
社交媒体匿名化的多重原因
首先,社交媒体匿名化使一些用户能够避免社交压力和社交焦虑。在没有身份暴露的情况下,他们可以更自由地与他人互动,而不必担心被他人评判或担心面对面交流的不适感。
根据ErvingGoffman的自我呈现理论(它阐述了人们在社交互动中努力控制和塑造自我形象的冲动),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像是一出舞台剧,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每个场景中塑造和演绎出个体角色。我们在社交环境中的行为和表现,初衷是让他人产生对自己积极的观感。
将此运用到社交媒体的匿名化现象,可以理解为一种对自我形象控制的尝试。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常常对自己的行为、言论和内容进行微调,以在网络世界中塑造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然而,有时这种理想形象可能并不符合他们的真实身份或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匿名性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由于不需要在网络空间公开他们的实际身份,他们可以自由地扮演任何角色,无需担心可能对现实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其次,社交媒体匿名化可以满足人们参与群体性偷窥的狂欢欲望。
我们知道,网络社会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的连结,信息时代正是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人人互联的网络社会。而在这样一个人人互联的网络社会中,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偷窥他人的欲望。
按照MarshallMcLuhan的理论,媒介形式的发展影响着人类的感官比率,进而影响人类文化结构。网络时代“表演”和“偷窥”的成本都大大降低,大众传播从未有过的可接近性,使偷窥行为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成为由大众共同参与的集体性活动,也使“集体偷窥”成为人们倾泻欲望的集体狂欢。同时,现代人承受过大压力,匿名的“表演”和“偷窥”成为舒缓压力、排解情绪的渠道。
满足他人偷窥视角下的表演欲。ErvingGoffman把社会生活分成为了“前台”和“后台”,在“前台”个人扮演社会生活中的“正式角色”,在这个时空下按照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规则,进行“正式表演”;而“后台”,则是卸下粉墨,展现真实情感和行为之所,“前台”和“后台”的角色可能截然相反。有了“momo”提供的匿名属性,用户可以自我暴露阴暗面,可以戳破前台正式表演的假象,采取了被他人窥视下的叙述角度,通过将自己暗藏在“前台”之后的后台行为的暴露,从而收获“自我暴露”和“自我叛逆”快感。
满足自我偷窥他人秘密的欲望。现实社交圈中,囿于法律和道德的限制以及他人隐私的难以获得,使人们对“窥视欲”采取了普遍压制。在熟人社交APP进行匿名的操作,提供了窥看现实好友秘密的机会,同时匿名设置的安全以及使用简单,使限制欲望的门槛大大降低。这也是用户使用“momo”昵称的诉求之一。
最后,用户使用“momo”昵称,还起到隐私保护、探索自我身份以及精神宣泄的心理动因。
探索身份:对一些人来说,社交媒体的匿名性提供了一个可以摆脱社会伦理与眼光的束缚机会,可以去探索不同身份和角色,尝试新的言论风格或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而不受现实社交圈的限制。
匿名的陌生人在互联网的空间中,与用户的连结是偶然性的,且绝对的陌生人是与空洞的自由个体化社会特征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空洞的自由赋予了我们挣脱社区中的伦理义务的自由,我们可以成为各种我们想要成为的角色,它是完全个人意义上的自由。另外,网络的匿名性具有激起非抑制、平等、去个人化(depersonalised)等效果,由于社会线索的减弱,因此人们将更于解放趋向自由,让用户不必担心真实身份被认出来,因此也能够和陌生人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
网络匿名社交现状如何?
而随着这些熟人社交网络的过度连接,人们在公开的社交媒体上所无法发泄的私密情感开始逃逸至匿名社交媒体,并形成一种隐私的游击战,使得人们在同时使用社交媒体与匿名通讯软件时,能够巧妙的将隐私躲藏、流动于两者之间。
这种关于隐私的躲藏与流动,RaymondWilliams曾提出的理论观点——“流动的藏私”(mobileprivatization),此理论表达一种既能“流动”于外在世界,又能“藏有个人财货”并且达到“隐私”目的的现象,如同人们通过网络、手机等媒介,观看游走于一个较活跃且公开的社交媒体,也同时通过相同的媒介,得以另辟一个如同匿名通讯般安静、较私人的空间,达到藏私的享受。
而移动的私有化、流动的藏私理论之概念,在当在科技快速发展之下,人们除了在地理空间与通讯载体间创造个人隐私,也产生了在多个通讯载体间创造出新的、更丰富且匿名的藏私空间的需求。
互联网匿名社交在近年来已经变得更加普遍。比如,2022年8月底上线的匿名问答游戏应用Gas,在未见大规模推广的情况下,上线两个月内便登顶美国AppStore免费榜。
这一切都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在线隐私,同时也希望能够在不被现实生活束缚的情况下自由地表达自己。
似乎,在如今的社交网络上,社交行为模式正在发生着转变,人们依然渴望与他人连接,但仅仅渴望被陌生人看到,对熟人却“敬而远之”。“仅陌生人可见”受到欢迎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当今用户某种存在已久的社交焦虑。
momo大军未来何去何从?
除了近期兴起的momo大军外,用户千变万化的匿名形式其实由来已久,比如早年间豆瓣上设置ID为“已注销”和“江湖骗子”的账号,以及一些平台开设的匿名板块、匿名功能等。匿名功能优点之一是它可以鼓励更广泛的参与,让更多人敢于发表声音和意见。对于那些担心个人隐私安全或害怕被攻击的人来说尤其重要。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匿名性能为用户提供更多表达自我的自由度,但它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影响,如网络欺凌、言论攻击或其他恶意行为。
今年7月份,亿欧创始人黄渊普炮轰“知乎匿名制度”半个多月后,知乎官方宣布下线匿名功能。随着《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有关网络匿名的治理可能刚刚开始。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的“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导向不良等内容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并不针对知乎,互联网的其他匿名现象也可能受到进一步治理。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为促进网络空间与社会生活空间的良性互动,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和网络欺凌,应不断推动网络空间的持续治理。
其次要以法律和技术调适数字身份和现实身份的关系。互联网是技术产物,是新型的生产工具;网络空间则是社会产物,是人们数字身份的生活空间。今后应从法律和技术方面入手,规范和引导互联网社交平台重视用户“社会人”的属性,把保护用户隐私而非单纯的技术应用作为其核心服务内容。
同时,用户也应该谨慎使用匿名功能,遵守平台规则和道德准则,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意见,保持积极的互动和建设性的讨论以维护积极的网络环境。共同建设更完整、更安全、内涵更丰富的社会生活空间。
参考资料
[1]王凤丽,司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互联网社交重塑社会生活空间
[2]“熟人”+“匿名”社交传播模式探析——以“无密”APP为例,刘莹李佩珊《新闻战线》(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