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短视频作为一种新时尚,成为信息行业新爆点
短视频一般指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时长不超过5分钟的视频内容,由于其几乎为零的消费门槛、简单的交互设计、轻松有趣的内容和制作者一夜爆红的示范效应,在2017年迎来了彻底爆发,成为行业爆点。据统计,近年来各类新上线的短视频手机应用高达235款。快手、抖音、B站位居“90”后网民最爱前三甲。
(二)是监管逐渐趋严提升短视频内容质量,但用户增长态势放缓
(三)是政务号“抢滩”短视频平台,拉近与民众心理距离
(四)是用户红利逐渐消退,各类“短视频+”布局受到各类平台青睐
2018年6月短视频月独立设备数环比增长仅为3.7%。在用户红利期消退和短视频媒体平台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对于想要再入局的新玩家显然提出了更高的门槛和要求,以及将承担更大的风险。最早尝到“短视频+”甜头的一批“高玩”,其将短视频与自身领域的服务相结合,在短视频的用户红利期获得了相当程度上的流量增长和媒体曝光,实现了叫好又叫座的阶段性成果。
(五)是短视频APP瞄准海外新兴市场,助力文化输出
二、短视频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低俗、违法、无下限的内容仍然偶有出现,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短视频平台因内容“丰富多彩”而遭众多非议,比如抖音传播丑化恶搞英雄烈士的视频、农村未成年少女结婚生子并争做全网最年轻妈妈等短视频,被认为是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传递正能量等产生负面影响,不断舆论被诟病。短视频平台道德底线模糊,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
(二)是侵权盗版问题日益猖獗,不利于短视频平台的健康发展
(三)是各类虚假营销信息时有出现,令网民叫苦不迭
观察发现,打开一些网络红人的短视频页面,各种品牌的衣服、鞋包、化妆品等就会映入眼帘。这些平台有的可以直接通过“购物车”按钮引导网友点击购买,有的则可进入微店页面直接营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的售卖没有任何鉴定和售后保障机制,真假难以辨别。有网民反应,这其中假冒伪劣、三无产品、价格虚高等问题却令人叫苦不迭。
(四)是青少年沉迷问题待解,“放过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
陕西西安一名8岁的男童因模仿抖音上“胶带粘门”的整人视频,导致6岁的弟弟绊倒摔伤;一少年因为沉迷“抖音”长达3个月,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选择离家出走……虽然经过重拳治理,短视频平台上的低俗信息大幅减少,但有关未成年人沉迷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各种消息却持续发酵,“放过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
(五)是有网民担心短视频平台出现“千篇一律的社会主义正能量”气象,质疑监管过度
短视频对社会的影响持续增强,多家政府机关陆续在抖音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并利用视频的方式进行正能量的宣传,这其中也包括网警部门,希望借此打造中国警民互动的新路径。网民认为,在网警入驻抖音后,客观而言,这些娱乐花边、释放社会负面能量的新闻一定会大幅减少,但在整顿的同时,也引发另一种担忧:会不会成为中国官方的又一宣传阵地。
(六)是短视频对于舆论的生成和发酵,乃至线下的人群聚集经常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意见建议
(一)是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引导多元共治
(二)是整改需疏堵结合,鼓励平台思考如何承载有价值的内容
对短视频应用的监管应该持续下去,有关部门可以加大巡查力度,扩大巡查范围,坚决将“三俗”内容从网络短视频中清理出去。但是,清理和封禁仍然只是“堵”,为避免“劣币驱除良币”,短视频应用也需要吸引更多优质内容的加入。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至关重要,管建并举的措施不可或缺。
(三)是主流舆论不能缺席,传统媒体转型短资讯脚部应加快
观察发现,短视频如今也成为了媒体们主“攻”的领域。不论是现场直播还是后期的跟进报道,相较于之前的图文报道,不仅在时效性方面有着显著提升,沉浸式的多媒体报道无形中也增加了报道的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