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这首诗,高明,既写出交友之道,还损人不带脏字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孟浩然有个老乡,也是他的好友叫丁大凤,要去长安赶考,临别之际,孟浩然赠诗一首,题为《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

吾观鹪鹩赋,君负王佐才。惜无金张援,十上空归来。

弃置乡园老,翻飞羽翼摧。故人今在位,岐路莫迟回。

写下这首诗时,孟浩然已经47岁,他的人生在40岁那年就开始掰成两截。40岁之前干谒名流(实际上,就是赋诗拍高官马屁,唐朝诗人大多都这么干),寻求当官的机会。比如他登岳阳楼后写的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写给张九龄的。

遗憾的是,张九龄并没有为他举荐,所以这首送丁大凤的诗,就变得很微妙,很有意思。

从这首诗里,就能看出孟浩然的交友之道,也是每个人的交友警示录。

其次,之前他写给张九龄的诗(很多),全都尊称为“张丞相”,为什么到这里却改了,直呼其名?

这件事还要从韩朝宗请他赴宴的事说起,因为在赴宴之前,孟浩然又一次作诗,求张九龄向朝廷引荐,但是张九龄依然没有回应,彼时张九龄已经是中书令,手握重权。

故,孟浩然认为,连张九龄都办不成的事,韩朝宗未必行,所以赴宴之日与朋友在家小聚,喝多了口出妄言。

因献诗被唐玄宗赶出长安后,孟浩然曾赋诗与王维告别,写道: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所以不难看出,孟浩然当时心里是有抱怨的,在当时的朋友中,张九龄是官职最大的,以王昌龄为首的岑参、高适等,都为张九龄马首是瞻,包括王维也是张九龄提拔上来的。

可张九龄却不为孟浩然办事。

所以,孟浩然在送丁大凤的诗中,刻意写了“故人今在位,岐路莫迟回”这句,意思是“我的老友张九龄就在朝中做官,你千万别为了仕途而犹豫。

并且这句话是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劝丁大凤要珍惜机会,自己就是“前车之鉴”,实际上,张九龄屡次都没有举荐孟浩然,所以也是要劝丁大凤“掌住眼神”。

然而这首诗高就高在,你明知道是那么回事,却挑不出一点毛病,甚至还有略有奉承之意,只有当事人(张九龄)才能明白其中原委。

这就是所谓的,损人不带脏字。

孟浩然作完这首诗的第二年,张九龄因得罪李林甫被贬,王昌龄破口大骂李林甫弄权,也被贬往岭南。王昌龄仗义,但此时却没有人为他说话,只有孟浩然写诗为他送别。

所以你看,有些朋友仅仅只是朋友,有趣,但无益。

中国诗词短小而精悍,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古人写诗最注重讲究“炼字”。“炼字”即诗人运用简练、生动、含蓄、优美的字词进行锤炼与搭配,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精妙,将诗人的情感刻画得更加入木三分。

很多父母让孩子学古诗,就是觉得古典文化里有太多的营养,能锻炼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等等。

读诗词既可以无形中培养一个人的气质;

同时也能增加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

如今新教改的内容变动,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高考各科题目阅读量都比以前增加了5%~8%

语文题目难度也在悄悄上升。

人人都在感叹,本来就不好背诵的古诗词

现在又增加了比例,以后古诗词学不好,会严重的为成绩拖后腿。

除此之外,对古诗词的考察,也不仅仅局限于诗词本身

还会继续延续到诗词的背景,诗人的生平等等的延伸知识

更加重视诗词整体的考察。

课本中的知识想要满足孩子的是完全不够的

而且课本中的诗词介绍比较无聊,孩子看不进去,有些地方也理解不了。

在这里向广大孩子、家长和热爱古诗词的朋友们推荐这套《中国诗词鉴赏》,这套书可以对孩子进行古诗启蒙,高年级的孩子可以通过这本书对古诗的理解,来搞定语文题!

THE END
1.古人写给朋友的诗词,能记住几首呀苏轼的《赠刘景文》是一首别具一格的赠友之作。“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前两句描绘了秋冬时节荷枯菊残的景象,看似写景,实则以残荷、傲菊来比喻友人刘景文虽已至人生之秋,却仍有高洁品格与不屈精神。诗人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笔触,在对友人的赞美中,传达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959006576372878&wfr=spider&for=pc
2.诗词飞花令:友韩愈杜甫李白苏轼高适陆游辛弃疾清平乐36、幽栖虽自适,交友在京华。 ——郑谷《旅寓洛南村舍》 37、丈夫正色动引经,酆城客子王季友。 ——杜甫《可谈》 38、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39、诸侯不得友,天子不得臣。 ——卢照邻《咏史四首》 40、竹林唯七友,何幸亦登攀。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ON1TT90541AWP4.html
3.关于交友之道的古诗词。急,在线等关于交友之道的古诗词。 急,在线等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为有源头活水来 3.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长在树的高枝上 又在新叶上跳舞 5.刘义庆 南 6.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https://www.oilube.cn/lizhi/lizhi85148.html
4.论陶渊明作文(通用6篇)《归田园居(其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隐居之后的陶渊明俨然成为了一个躬耕的农人,与乡人交流多谈农事,并无杂言。 三.真诚忠厚的交友之道 尽管陶渊明品质才华卓尔不群,但是他并不是神坛上供人顶礼膜拜的。他在隐居以后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a3bs759.html
5.1)宣传委员准备围绕“交友之道”制作一期海报,请你仿照示例,再帮助(1)宣传委员准备围绕“交友之道”制作一期海报,请你仿照示例,再帮助他设计两个栏目。 栏目一:学交友警句 栏目二: 提交友建议 栏目三: 讲交友故事(2)请仿照示例,围绕友情,再仿写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友情是一缕和煦的春风,抚慰我们受伤的心灵; 友情是一场绵绵的春雨https://www.jyeoo.com/shiti/a33f10d5-815d-415a-56b0-cc309b252a5b
6.活动一交友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交友的原则,古今中外的诗文(1)【活动一交友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交友的原则,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有很多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和论述,如“君子之交淡如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伯牙绝弦、管鲍之交……请概括自己的择友标准,并写出一句与之相关的名言。(2)【活动二交流会友】假设你和小明同是乒乓球爱好者,老师安排你与小明同桌https://zujuan.xkw.com/1q22515661.html
7.七年级某班正在开展“交友之道”的主题班会,老师要求同学们把收集七年级某班正在开展“交友之道”的主题班会,老师要求同学们把收集的有关交友的诗词名句等展示出来,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的是: ( ) A.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庄子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C.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李白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https://m.shuashuati.com/ti/e32a0715481845c8b589cbdbab6f8ba1.html
8.古人有关交友的手抄报手抄报版面设计图我和古诗交朋友手抄报简单模板我和古诗交朋友手抄报详细步骤 我和古诗交朋友手抄报简单模板我和古诗交朋友手抄报详细步骤 有关交友手抄报有关手抄报 交友之道手抄报图片内容 交友之道手抄报图片13p 中学生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中学生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 伴宝网 友谊的手抄报内容友谊的手抄报版面设计 交友之道手抄报https://www.puchedu.cn/shouchaobao/1106405.html
9.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班级准备开展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1) 畅谈交友之道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是世界上最温暖人心的一个词语!管鲍之交,体现友谊是以诚相待、肝胆相照,更是相互包容、荣辱与共;是得意时的相互鼓励,更是失意时的不离不弃。割席断交,体现管宁、华歆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如果朋友之间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https://www.zujuan.com/question/detail-20326301.shtml
10.今日读古诗:孟郊巅峰哲理诗五首《审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通过对交友之道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对于人际交往和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种树须择地,恶土变木根。”诗人首先以种树为喻,指出选择合适的地方种植树木的重要性,如果土壤不好,则会影响树木的根部发育。这可以引申为结交朋友也要慎重选择,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https://www.meipian.cn/57rbwau9
11.诗词大全古诗句文言文1.优美积极的古诗词2.积极向上的古诗词?3.古诗词表演有哪些4.古诗词吟唱研究的主要内容(古诗词吟唱的意义)5.关于报答朋友的诗句6.寻找一句送朋友的古诗词7.关于交友之道的三个诗句1.描写美丽景色 tamoadmin2024-10-20【诗人】 阅读更多 古诗有个李秀才_李秀才是谁 诗人 https://www.tianjindw.com/
12.友情的诗句古诗词歌颂友情的诗句古诗词关于“友谊”的古诗有百如下五首: 1.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度别意,同知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道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贫交http://www.moriyama-eyedr.com/zwsc/5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