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孟浩然有个老乡,也是他的好友叫丁大凤,要去长安赶考,临别之际,孟浩然赠诗一首,题为《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
吾观鹪鹩赋,君负王佐才。惜无金张援,十上空归来。
弃置乡园老,翻飞羽翼摧。故人今在位,岐路莫迟回。
写下这首诗时,孟浩然已经47岁,他的人生在40岁那年就开始掰成两截。40岁之前干谒名流(实际上,就是赋诗拍高官马屁,唐朝诗人大多都这么干),寻求当官的机会。比如他登岳阳楼后写的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写给张九龄的。
遗憾的是,张九龄并没有为他举荐,所以这首送丁大凤的诗,就变得很微妙,很有意思。
从这首诗里,就能看出孟浩然的交友之道,也是每个人的交友警示录。
其次,之前他写给张九龄的诗(很多),全都尊称为“张丞相”,为什么到这里却改了,直呼其名?
这件事还要从韩朝宗请他赴宴的事说起,因为在赴宴之前,孟浩然又一次作诗,求张九龄向朝廷引荐,但是张九龄依然没有回应,彼时张九龄已经是中书令,手握重权。
故,孟浩然认为,连张九龄都办不成的事,韩朝宗未必行,所以赴宴之日与朋友在家小聚,喝多了口出妄言。
因献诗被唐玄宗赶出长安后,孟浩然曾赋诗与王维告别,写道: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所以不难看出,孟浩然当时心里是有抱怨的,在当时的朋友中,张九龄是官职最大的,以王昌龄为首的岑参、高适等,都为张九龄马首是瞻,包括王维也是张九龄提拔上来的。
可张九龄却不为孟浩然办事。
所以,孟浩然在送丁大凤的诗中,刻意写了“故人今在位,岐路莫迟回”这句,意思是“我的老友张九龄就在朝中做官,你千万别为了仕途而犹豫。
并且这句话是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劝丁大凤要珍惜机会,自己就是“前车之鉴”,实际上,张九龄屡次都没有举荐孟浩然,所以也是要劝丁大凤“掌住眼神”。
然而这首诗高就高在,你明知道是那么回事,却挑不出一点毛病,甚至还有略有奉承之意,只有当事人(张九龄)才能明白其中原委。
这就是所谓的,损人不带脏字。
孟浩然作完这首诗的第二年,张九龄因得罪李林甫被贬,王昌龄破口大骂李林甫弄权,也被贬往岭南。王昌龄仗义,但此时却没有人为他说话,只有孟浩然写诗为他送别。
所以你看,有些朋友仅仅只是朋友,有趣,但无益。
中国诗词短小而精悍,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古人写诗最注重讲究“炼字”。“炼字”即诗人运用简练、生动、含蓄、优美的字词进行锤炼与搭配,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精妙,将诗人的情感刻画得更加入木三分。
很多父母让孩子学古诗,就是觉得古典文化里有太多的营养,能锻炼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等等。
读诗词既可以无形中培养一个人的气质;
同时也能增加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
如今新教改的内容变动,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高考各科题目阅读量都比以前增加了5%~8%
语文题目难度也在悄悄上升。
人人都在感叹,本来就不好背诵的古诗词
现在又增加了比例,以后古诗词学不好,会严重的为成绩拖后腿。
除此之外,对古诗词的考察,也不仅仅局限于诗词本身
还会继续延续到诗词的背景,诗人的生平等等的延伸知识
更加重视诗词整体的考察。
课本中的知识想要满足孩子的是完全不够的
而且课本中的诗词介绍比较无聊,孩子看不进去,有些地方也理解不了。
在这里向广大孩子、家长和热爱古诗词的朋友们推荐这套《中国诗词鉴赏》,这套书可以对孩子进行古诗启蒙,高年级的孩子可以通过这本书对古诗的理解,来搞定语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