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音乐差异论文汇总十篇

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均有多声种合作,但划分依据的不同导致人声的音响效果不同。京剧《贵妃醉酒》是梅兰芳中年之后,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代将前人作去芜存菁赋予梅派特色的作品,其剧中人物的唱法声调基本代表了京剧中的典型。

王文在中国戏曲呼吸的运用中讲到,“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贯通,气走丹田”。在语言的运用中指出,西方语言属于节奏性语言,高低起伏不大,但颗粒感较强,节奏变化多样。中国语言属于旋律性语言,乐音四声的高低起伏是西方语言所没有的。中国传统唱法一般讲究两种共鸣焦点,一个是穿鼻而过的固定共鸣焦点,一个是在念字行腔过程中形成的游走焦点。中国戏曲唱法对喉头位置的要求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相对的灵活性。

2故事情节不同

2.1精雕细琢,归于天然:唱腔身段

《贵妃醉酒》是梅兰芳中年之后梅派特色的作品。此刻的梅兰芳,经过青年时代编练《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历史神话题材剧目,以及《邓霞姑》《一缕麻》等时装新戏两大阶段,心中已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贵妃醉酒》虽然剧情十分简单,仅仅表现贵妃失宠的借酒消愁过程,却通过一招一式,唱念做舞,塑造了成功的贵妃形象。

有一种说法,“梅派”即“没派”。欣赏梅派唱腔,心旷神怡的同时很难描绘它的特色,决不是因为梅派平庸,而是梅派演唱风格已斟于化境,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程度。不及程派之幽咽冷艳却自然天成地表达人物内心之忧怨;不及荀派之俏丽活泼却能生动地刻出人物一颦一笑的悲喜之情;不及尚派刚健挺拔,却自有女性一番风流妩媚。《贵妃醉酒》中,无论是前面的“四平调”还是后部的“二黄”皆不温不火,不焦不燥,不蔓不枝,不靠怪腔高腔取悦观众,甜美温润,晶莹素洁的娓娓道出杨贵妃之高雅性格及心态。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音乐语言十分丰富。

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整部歌剧透着庄严、肃穆的气氛。他为我们呈现出十八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均衡、对立理念,王子塔米诺代表善良、真理的一方,而捕鸟人则是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一方,祭司萨拉斯妥也以其高贵的情操来感化夜后的报复,莫扎特成功地将自己的意念寄托于这个童话般的题材中。

参考文献

[1]俞为民.《中国古代戏曲简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一、《愁空山》现有研究成果分析

二、《愁空山》所引发出的问题

(一)审美取向问题

竹笛作为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器乐艺术,集中体现出了中国劳动人民特有的审美追求。换言之,就是其审美取向是大众化的。一些经典作品在民间的广为流传,也给了大众以这样的认识,即优秀的竹笛作品一定是好听易懂的,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喜爱。然而从郭文景的这部作品来看,似乎与大众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偏差,作品在得到专业人士好评的同时,却难以为普通大众所接受。专业化和大众化的两种审美取向的平衡,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

(二)风格表现问题

近年来,在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理念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作品民族风格的表现,一方面能够体现出一个创作者所具有民族责任感,一方面则能够使作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从这部作品来看,显然具有鲜明西方风格,作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著名的才子,郭文景曾接受了系统和正规的西方作曲训练,对各种西方作曲技法的运用可谓是左右逢源,这一点也在作品中有着多方面的展现。所以由此便又引发出了一个问题,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究竟该以哪种表现风格为主,是否可以引入西方作曲技法,这些技法将会对作品的整体风格产生怎样的影响等,也都需要创作者、演奏者和欣赏者进行深入的思考。

(三)形式和内容问题

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一种对立而统一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具体到《愁空山》而言,其内容和形式特征都是十分明确的,内容是大诗人李白的长诗《蜀道难》,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等得到了深刻的表现。形式上则是运用了大量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可以看出,内容和形式之间有着“东”和“西”的明显差异,如何消除这种差异,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了创作的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内容决定形式,正如《文心雕龙》所言:“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道出了形式由内容而决定这一本质艺术规律;另一方面,形式自身也是具有审美法则的,能够使内容更加完善,继而实现作品和接受者之间的沟通。从《愁空山》来看,作者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有着充分的重视,在具体的处理中也做到了有机的统一,带给了我们以启示和借鉴。

三、对引发问题的思考

(一)认清雅与俗的辩证关系

(二)坚持融合化的风格追求

(三)掌握内容和形式的平衡关系

《愁空山》在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把握上,可谓是一个范例。首先,郭文景是有着浓郁的巴蜀情节的,其自由生活在四川,对于巴蜀之国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气息有着一种本能的热爱,也正是基于此,他才会选择李白的关于四川的诗歌而不是其它。换言之,就是《愁空山》是一部情动于衷的作品。其次,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其大量融入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甚至由此对作品的整体风格产生了质疑。但是在欣赏或演奏完作品之后,这种质疑便烟消云散,原因在于其各种西方作曲技法的运用,始终都是以情感为基础的,都是为了表现出他对巴蜀大地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自身对人生、生命的独特思考,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其利用灵活而独特的技巧,对有着明显的差异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过渡和沟通,使其真正的融为一体。如对配器的大胆创新、对音色的独特追求等,都巧妙规避了内容和形式因为差异而产生的多种问题,最大化的发挥出了两者的积极作用,真正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自然使作品获得了质的飞跃。

总而言之,《愁空山》在配器方面中西结合的方式获得广泛认可,在审美方面也取得突破,将一个新的审美标准摆在民族音乐面前,并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创作出既有现代感和时代特色,又有地域性民族特征的竹笛协奏曲。21世纪是一个追求多元音乐文化的时代,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童昕.苍山如海――竹笛协奏曲《愁空山》析评[J].人民音乐,1997,(10).

【论文摘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常把英汉文化等同,忽略了文化的差异,在理解方面造成了许多误区,阻碍了外语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教学效果。语言、文化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

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称,是在一个社会漫长的形成演变中产生和发展的产物;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要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此语言的精髓。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渗透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把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

下面先来看一个对白:一个外国人称赞一个中国人yourwifeisbeautiful,中国人用wherewhere(哪里哪里)来回答,于是外国人说:fromheadtotoe(从头到脚都美),中国人又谦虚地说:nottobeseen,nottobeseen(不见得,不见得)。这样的对话显然是由于说话方对中西方社会习俗差异的不了解而引起的。在美国,称赞对方或对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种社交习惯,被人们称赞时,要表示乐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谢,不要急于否认或自贬,也不应表现得扭捏不安。而在中国,听到别人的赞美总要谦虚一下,因为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因此如果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就会产生误解和歧义,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以致闹出了笑话。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以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于别人所送的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thankyou,ireallyappreciateit)。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保险的搭话方式,如:——lovelyweather,isn’tit又如:中国人也喜欢用“去哪啊?”打招呼,如果和你的外国朋友说“whereareyougoing”大部分人会不太高兴,有甚者会说“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还有禁忌话题: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明显的禁忌话题要数“howoldareyou?”。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能觉得很正常,可是对于说英语的国家人来讲他们更注重“个人隐私”,因此多半情况下,他们会告诉你“it’sasecret.”

由此可见,文化差异的确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更进一步说,在我们进行英语教学时,学生好比是整个建筑,文化是建筑风格,语言是建筑实体,而老师就是建筑设计师。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自如得体地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赋予语言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带着趣味情感学习,这样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印象就会深刻而牢固,理解也会透彻而容易,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惯用语。例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红色象征着激情。但在英语中的红色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flag(引人生气的事)。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交流与角色表演,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课外活动的形式更是多样化,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诵读英文诗歌,排练英文短剧。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1]戌林海.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外语教学与研究.

[2]张蓉.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渗透.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罗明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音乐美学是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理论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是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本文从音乐美学角度出发,以音乐美学中的“音乐的美与审美”原理为视角对当代音乐审美中的多元化进行简要阐释,通过音乐美学的理论依据,通过科学的、辩证的的论述,最后证明民族声乐要发展必须要走多元化的道路,唯有多元化发展才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良性的、可持续的。

一、民族声乐多元化

1、多民族文化决定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

民族的差异形成各民族文化、信仰宗教、艺术表现、审美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也直接的影响了我国民族音乐在音乐文化、表演形式、声腔、舞蹈、器乐等方面的个性特征。歌唱是民族音乐最广泛的、最基本的表现方式。

就民族声乐来说,多民族文化的差异会造成音乐表现的差异,同时也会造成审美上的差异。例如同样是表现爱情主题的云南白族民歌《小河淌水》与陕北民歌《拉手手》,在文化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小河淌水》中歌者唱到“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由歌词可以看出歌曲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的、梦境似的画面,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歌曲对爱情表达显得格外怡静与含蓄。而陕北民歌《拉手手》表现则显得非常的直接与憨厚,歌中唱到“你要拉我的手,我要亲你的口,拉手手,亲口口,咱二人疙崂里走。”这四句与《小河淌水》的含蓄比起来,很可能会很让人脸红和产生无尽的遐想,当然其中的差异也就不言而喻了。

2、地域差异决定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

二、音乐美学视角下的民族声乐多元化体现

音乐美学的研究范畴比较广,本文仅从“音乐的美与审美”的角度针对民族声乐进行阐述。音乐美学中民族声乐美的形态主要体现在音乐美、伴奏美、诗词美三个方面,美是相对于审美而言的,如果没有审美的话,美就无从存在,下面就结合民族声乐的美与审美谈谈民族声乐多元化。

1、音乐审美评价中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差异是大量而普遍地存在着的。

同一首歌曲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的差异、社会地位的不同在音乐审美上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结果。例如《义勇军进行曲》50年代的时候人们唱起这首歌会,情绪会非常激动,那种随着战争的胜利、国家的建立,几乎所有人唱到这首歌都会热泪盈眶,但是随着时代的推进,今天我们再唱这首歌就只会有厚重、崇敬的感受,这就是时代变迁所造成的审美差异。音乐审美中的民族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例如上文中所提到的云南白族民歌《小河淌水》与陕北民歌《拉手手》,若把两个人物形象放在一起,《拉手手》的形象会认为《小河淌水》的的形象过于“娘娘气”不够泼辣,反过来《拉手手》的形象太过直接与无理,缺少绅士风度,但将两手作品放在本民族中则是非常合理的。阶级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统治阶级把反应劳动人民生活和愿望的民间音乐斥为声,再把维护其统治的雅乐称之礼乐,”例如刘三姐所唱出的人民心声,统治阶级则认为粗俗、迂腐不合时宜。

2、审美需求中的民族声乐。

审美需求决定受众群体。受众群体对民族声乐的审美需求是多方位的,例如风格上来说人们会需求戏曲、民族歌曲、通俗歌曲、说唱,表演形式上会喜欢独唱、表演唱等,当然也可以说人们对民族声乐的需求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的需求是受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存在、审美上的差异所影响的。

三、音乐美学视角下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音乐是美的艺术”,只有是美的音乐其发展才能源远流长永不停息。音乐美学给我们指明了民族声乐发展的方向,那就是必须要顺应时展,创作与表演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符合受众群体价值取向的民族歌曲。众民族的个性差异决定了多元的价值取向,在民族声乐多元价值取向的支撑下必然要向多元化进行发展。民族声乐要发展必须要走多元化的道路,唯有多元化发展才是科学的、良性的、可持续的。(作者单位:河南许昌学院)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新大纲要求所需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跨文化交际日益增多,人们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以便理解来自不同文化的知识,因此,文化积累比任何时代都丰富和深刻得多。教育部2009年1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对原大纲内容做了修订,修订后的新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大纲要求我们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因此,中职英语教学必须重视跨文化教育,通过英语语言这个载体,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英语文化,体验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2.现实交际所需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或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歧义、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大家对这两种现象并不陌生:一是苦读多年英语的学生碰见英美人士,根本没有勇气开口与之攀谈,只有“Yes”到底或“No”到底。二是一见老外便激动地说:Howoldareyou/Whereareyougoing/Howmuchmoneydoyouearnamonth他们可能只是想打破见面时的尴尬,殊不知这是一些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对方的隐私,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这种社交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者缺少目的语文化知识、缺乏跨文化差异意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是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所需。所以,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帮助学生减少语用失误,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途径

那么,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建构中职生应知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技能,从而形成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笔者就此问题,阐述了一些日常教学中的看法。

1.巧妙利用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文化传输的主渠道。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各种课型的文化导入:

(1)词汇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新大纲要求学生到毕业时应达到的词汇量:基础要求1700w,200phr;较高要求1900w,300phr;拓展2200w,400phr。英语词汇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的工具”。在日常的词汇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词汇的读音、本义,而应适时地介绍词汇的文化意义,重视其文化的影响,特别应重视词汇的文化差异,因为同一概念的词在不同的文化下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如dragon在西方是罪恶的象征,在圣经故事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greatdragon,如果把一个女人叫adragon,则表示她很凶狠、令人讨厌;但在中国dragon是吉祥的图腾形象,在历史上,龙还是皇帝的象征,我们还以“龙的传人”自称。教学实践表明,在词汇教学中重视文化导入,能使学生不断地形成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准确使用词汇,从而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赏力。

(2)听说教学

中职英语教材中每单元的Listening&Speaking模块,是基于语境的对话形式呈现。在情景对话中,英美人士的待人接物、言行举止、风俗民情自然显露出来。因此,在听说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语言的社会语境:观察什么场合用什么语体;了解说话人的身份;说话者之间交际的深浅与语体的关系等。而学生通过了解对话中的文化语境,可以体验到不同的交际氛围和文化氛围,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识,掌握正确的交际规则。另一方面,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总结归纳出英美人士在口头交际中常涉及话题的语言规律,尤其是与母语观点相差较大的,如:说闲聊、说禁忌、论娱乐、说恭维、说谦辞、说请客、说致谢、说消费等,以便消除听说障碍,使语言更为地道、得体。如A:“Yousingverywell.”B:“Thankyou.”这就是英美人士的恭维观,他们说话三句不离称赞语,听者无须自谦,只须道谢即可。又如见面时聊什么好呢?其实,讨论天气是与英美人交谈的一个合适的话题。学生有了这样的文化差异的认知,便不会出现上述的一些误会了。

(3)阅读教学

2.充分利用课外优秀英语教材和读物

仅靠一套中职英语教材来进行跨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程度的差异,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教材以备选用,如《新概念英语》《环球英语教程》《走遍美国》《初级英语听力教程》等,通过对这些原汁原味的教材的学习,学生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才有更深的了解,无形中也加强和培养了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一些简易的文学作品,如《书虫》。英语专家胡文仲说:文学作品能够提供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材料,使读者从中得到对于西方文化有血有肉的了解。读者的感情与书中的人物融合在一起,亲身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完全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在不自觉中汲取了文化营养。可见,阅读优秀英语教材和读物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网络技术的发展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学生则可以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更直观地感受并比较中西方文化异同,增强跨文化意识与能力,同时使得英语学习更有趣。如涉及到Holidays话题时,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可以快捷了解中西方不同的节日及节日来历、主要活动等,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氛;又如谈到学生喜爱的Music这个话题时,学生可上网下载了解各地著名的音乐,如美国摇滚乐、乡村音乐、非洲音乐、印度音乐等,使自己置身于愉悦的异国文化中。另外,优秀的英文影片同样为学生提供了异国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等丰富翔实的文化信息。

4.积极开办第二课堂

中职院校完全有条件开办英语第二课堂,如组织英语角、开设语言与文化讲座、举办圣诞夜晚会等,让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过程中,真实体验异国文化氛围,从而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总之,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只要我们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多渠道、高密度地渗透跨文化教育,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积累,就能为今后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打下扎实的基础。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2.中等职业学校英语编写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开幕式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席哈肯(HakanLundstrom)、德国波斯坦大学音乐教育系主任扬克(BrigitJank)、德国布莱梅大学教授克莱南(GunterKleinen)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哈肯发言的主题是《歌唱的听觉传播:一个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教育的共同话题》。他说,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教育是可以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学校教育之外的音乐教育传播往往被形容为非正规教育,但是正规音乐教育同样包括非正规的音乐传播。在音乐人类学看来,学习音乐有不同的因素、不同的环境,音乐传播是音乐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他报告了他于1965年在德国南部的一个研究结果,就习得方式而言,当地的方式总是听觉的,即口耳相传。他进一步比较了学校音乐学习和听觉的音乐习得之间的差异之处:学校音乐学习注重音乐的完美、正确地再现曲目以及学习的有效性。而听觉的音乐习得注重变奏,注重听和整体性地感受音乐。他强调口耳相传的习得行为和学校音乐学习之间的连续性,指出了口耳相传的音乐习得方式置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扬克在发言中首先以波斯坦大学为例介绍了德国音乐教师的培养机制,她说,对于一个专业的音乐教师而言,音乐学与音乐教育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波斯坦大学设立了一些如何接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课题。扬克还介绍了德国跨文化的音乐教育研究,她说,在德国,有些学生对外来音乐很感兴趣,而有些学生是采取排斥态度的,因此,他们往往邀请一些不同国家的音乐家走进学校,来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扬克最后介绍了她主持的一项有关中国音乐在德国学生中的知晓度和德国音乐在中国学生中的知晓度的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中国学生对德国音乐有较高的知晓度,德国学生知道很少的中国作曲家、表演艺术家、音乐教育家。

克莱南演讲的题目是《音乐教育中我们熟悉的陌生感:不同文化间音乐理解的问题》,他说,文化的发展有必要对未知文化进行了解,但是不同文化之间往往会感觉到陌生感,彼此之间难以接受,这种体验不仅表现在外来文化中,在自身文化中也同样存在。

音乐教育的决策和行动目标离不开哲学的指引,20世纪下半叶,西方哲学研究逐渐由系统论、认识论哲学转向到解释学哲学,并深刻地影响到当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学理思考,亦成为本次论坛的重要专题之一。针对“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这一论题,共有近20篇论文参与讨论。

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当代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在这一行动策略中,音乐人类学是其重要的理论源泉。本次论坛上,“音乐人类学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成了近三十位来自海内外学者的共同话题。

一、语言、文化与翻译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而传统的翻译观往往将翻译局限于语句结构的简单转换,忽视了翻译是跨文化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本质。JuriLoman指出“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tl]这说明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它深刻地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获得的智慧与经验。语言的使用必须要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个性。因此,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应从跨文化的视角,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避免翻译信息的走失,确保译文的原汁原味。

在翻译的过程中,仅仅掌握一些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是完全不够的,毕竟我们所翻译的内容并不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文化很复杂,主要包含群体成员共享的知识、信仰、道德、风俗等。而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是蕴含在语言层面的小文化,即一些词语、惯用法等所包含的文化因素,而这些都是可译的。刀良好的双语(母语和第二外语)文化修养和综合知识功底会帮助我们译出好的作品。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恰当地引人文化因素,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克服文化障碍,实现语言间的顺利转换。

二、文化差异与翻译

中西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比如,中国人重写轻说,主张慎言;而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人却主张雄辩、畅言;中国人提倡中庸之道,表达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却推崇直截了当,清晰明了。因此,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的障碍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导致翻译信息的失真和走失。

1.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是指在地理、环境、气候作用下而形成的文化。莎士比亚有一著名的诗句“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lovelierandmoretemperate.’,莎士比亚有把自己的情人比做美丽的夏日,我们如果从中国文化出发,将很难理解这样的柔情。由于英国属于高纬度国家,夏季的平均气温也只在20度左右,正是凉风习习,好不浪漫的时节,因此,这样的比喻也就是情理中的了。此外,南北半球的差异,也会影响到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在中国,河水东南流,所以就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句,而西方河水一般是向西北流人大海,那么汉诗“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的英译就要考虑到地域文化的差异了。对“西北流”可以做变通处理,译为"backwards”就解决了双方的理解难题了。

2.宗教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形成了我国颇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譬如,“佛法无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得道升天”。而西方信仰基督教,相信上帝创世之说。《圣经》极大影响了西方语言,“aspoorasachurchmouse"(家徒四壁),"Judas’kiss"(死亡之吻)。当处理这些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时,简单的直译是不够的,一定要结合相应的文化典故加以意译。那么,从宗教文化角度出发,把佛教用语“阿弥托佛”译为基督教中的“Godblessyou!”则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3.风俗差异

最为典型的是针对“龙”的文化内涵上,中西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我们为是龙的传人而自豪。古有龙袍、龙颜一说,而现今我们又用“龙飞凤舞”、“生龙活虎”来形容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而在怪经》当中,龙(theGreatDragon)代表了黑暗势力,那么如把“望子成龙”死译为“expectingone’schildtobeadragon"则完全丧失了语言背后文化的意象。因此,出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把“龙”译为“Loog”而非“dragon"。同样,对于一些英语词汇的翻译也应兼顾到中国文化。比如LANCOME兰翘、Ardor雅黛、VICHY薇姿、Avon雅芳等诸多国外品牌译名采用了“芳”、“黛”、“雅”、“姿”等汉字,迎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三、将文化意识引入翻译教学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而对于翻译教学而言,目的并非在于教会学生进行简单的文字转换,而在于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翻译规律和技巧,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翻译思维,从而实现语言间“保真”转换。因此,文化原则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加强学生母语文化素养

恩格斯曾说“只有将母语同其他语言对比时,你才能真正的懂得所学的语言。”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大大提高学生对外国语的理解力。在翻译过程中,学生总会以母语为参照对另一种语言进行理解与比对。对母语文化深刻的理解,也会帮助学生对文化差异形成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认识,进而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真正好的翻译,熟悉文化甚至比掌握语言更为重要。

2.增加学生文化信息量的摄入

一、翻译比喻的定义

所谓“翻译比喻”就是关于翻译的比喻,是指翻译或者把翻译比作另外一类事物(谭载喜,2006)。如较为有名的法国学者梅内将译文比喻为“不忠实的美人”,德莱顿将译者比作“原文的奴隶”,等等。翻译比喻以类比和形象的手段来界定翻译活动中的各种理论意义,其功能以及效果往往要好于平铺直叙的枯燥乏味的解释,可使理论更为形象、更易理解。

二、中西方翻译比喻的文化内涵及差异

各式各样的翻译比喻,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着创造者与应用者的聪慧以及母语文化的诗学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异彩纷呈的文学想象力,也有文学背后所体现的独特的人文社会情怀。不同时期的翻译比喻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特点。

公元5世纪的鸠摩罗什,是佛经翻译的大家之一,他就提出“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认为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冯友兰,2013),道安则在《比丘大戒序》中将翻译喻为“葡萄酒之被水”,钱钟书认为“翻译犹如沸水煮过的杨梅”(钱钟书,1984)。这几处翻译比喻表明“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根深蒂固,诸如鸠摩罗什、道安以及钱钟书等翻译家们也不免用最为熟知的东西来比喻翻译。

中国自古就是以农业为本的国家,古代的经济也是农业经济,千百年来形成了“上农”的思想。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王科一先生就有:“拿种子的譬喻来说,虽然‘桔逾淮北而为枳’,但毕竟不会变为苹果、柿、梨,要紧的是不能蕃殖谬种,易言之,译诗的起码的,但也是首要额要求,是传达原作的境界,要入神,这也可以说是译诗的‘极致’。”(王科一,1962)

西方文明虽不及中华文明年代久远,但文化特点独特,如独特的天主教及基督教宗教文化、与中国不同的图腾文化等。同时,西方文明到近代开始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文明格局。这其中翻译理论也产生了很多学派与分支,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英国19世纪杰出的翻译家菲茨杰拉德在翻译《鲁拜集》时总结:“活犬胜死狮。”认为译作虽然不能面面俱到地将原作呈现出来,但是译作注入了译者较为新鲜的思想,是鲜活的。

19世纪70年代后,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兴起了许多分支,研究也更加深入,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就是其中之一。而该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张伯伦,在其《性别与翻译的隐喻含义》一文中,对翻译理论中最为有名的隐喻“不忠的美人”进行了分析。梅纳日认为,翻译的忠实与婚姻的忠实有着很大的相似点:译文像婚姻中的女方,而原文则是婚姻中的男方,婚姻中女人应对男人忠实。翻译也如此,译作应忠实于原文。张伯伦认为该理论是在贬低女性的社会地位,认为译作不必完全忠实于原作,因为还要考虑到译作和原作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差异。

此外,西方的奴隶社会历史比较漫长,所以奴隶社会在西方的文学艺术等领域都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例如17世o英国的翻译家德莱顿说:“(译者)都是奴隶,都在为别人干苦力,辛勤地打理着葡萄园,但是最后酿出的美酒却是归主人(原作者)所有。如果翻译得不尽如人意,我们便成了众矢之的;如果翻译成功了,这却是我们应尽职责,没人称赞半句。”这说明在当时社会,译者远不及作者的作用大,这段话多少有为译者“喊冤”的意味。同时可以窥到,奴隶社会对德莱顿等翻译家们的影响。

三、翻译比喻中的各要素关系

在很多翻译比喻中,有些是探讨翻译活动中涉及的各要素的关系的,即原作和译作的关系、作者和译者的关系等。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翻译的过程中,所以也会有很多有关翻译过程的翻译比喻。现对这几种关系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翻译与译作的关系

德国翻译家施奈特格尔认为:“艺术翻译是一种拼死拼活的决斗。”这表明翻译是一场很艰苦的斗争,需要译者与原文进行斗争。法国的德里达认为:“翻译的过程是处女膜破裂的过程,是对原作的粗暴进入。”他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将原作进行解构,融入译者自己的文化背景及知识体系,因而,译作不完全等同于原作。此外英国的苏珊巴斯奈特认为,翻译过程像婚姻一般,“理想的翻译可以看做是两种不同文本间的美满婚姻,它将两者领到一起,和谐共处,同甘共苦”。认为翻译过程是将原作和译作想结合,以达到一个圆满和谐的效果。此外,巴西的一些翻译家对翻译有一个奇特的比喻,他们将翻译者描绘成一个“同类相食者”(cannibal)的形象:翻译者将原文“吞下去”,然后“吐出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东西来),这个比喻展示了一种对翻译本质认识的观念性变化,即吸收、内化、再创造的过程。

(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

(三)作者与译者的关系

古希腊学者菲洛认为“译者是作者的代言人”,译者就是作者委托的“”,就是作者第二,菲洛用生动的语言指出了译者和原语作者的关系。另外,加拿大的女权主义者谢丽西蒙认为:“译者和女人在它们各自的阶层上都是弱者,译者是作者侍女,女人则比男人低下。”她从女权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地位远比不上作者。除此之外,翻译理论中还有一个更为著名的翻译比喻,即17世纪英国的翻译家德莱顿所提出来的“(译者)都是奴隶,都在为别人干苦力,辛勤地打理着葡萄园,但是最后酿出的美酒却是归主人(原作者)所有。如果有时翻译得不尽如人意,我们便成了众矢之的;但如果翻译得成功了,这却是我们应尽职责,没人称赞半句。”这是“译者地位不如作者地位高”的观点支持者。当然,无论翻译理论家们对于作者和译者的地位孰高孰低持何种观点,译者和作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也一直是翻译理论家们的主要研究点。

翻译比喻是描述翻译活动的一个独特手段,也是翻译文化中一个生动有趣的研究点,同时也是更好更全面的认识翻译活动的一个很好的渠道。通过翻译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涉及多种学科――文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领域的活动,关于翻译比喻的系统、全面的研究可以成为跨学科研究翻译学的一个新颖的研究视角。研究翻译比喻不仅有助于业界增进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同时也对翻译学学科领域的扩大和充实具有独特意义。

〔1〕LoriChamberlain,GenderandtheMetaphoricsofTranslation.[A].InLawrenceVenuti(C).TheTranslationStudiesReaders[C].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000:37.

〔2〕SherrySimon,GenderinTranslation:CulturalIdentityandthePoliticsofTransmission[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6.59.

〔3〕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A].1951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C198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80-81.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4.

〔5〕钱钟书.林纾的翻译[A].1979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267-295.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二、文化目标的制订与实现目标的途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都会观察到很多学生和外国人交流时产生的交际障碍以及随之出现的尴尬场面。(胡文仲,1994)比如一次下课后在楼道碰巧听见一名我班学生(大二)和外教的对话:

外教:Hey,Lucia,youlooksoprettyinthebluescarf!

学生:Thankyou.MyfriendboughtitformefromShanghai.Doyoulikeit

外教:Oh,yeah.Ilikeit.

学生:Well,ifyoulike,Icanaskmyfriendtobuyoneforyou.

Generatingstudentinterests;

Probingtherelevanceofsocialvariables(age,sex,socialclass,religion,race,orethnicity);

Exploringtheconnotationsorreactionsofthetargetculture;

Exploringthesituationalvariablesandconventionsthatshapebehavior,

Understandingthatpeopleactthewaytheydobecausetheyareusingoptionsofbehaviorallowedbysociety;

Howtoevaluateageneralizationaboutacultureintermsoftheevidencethatsustainsit.(Seelye,1997)

目标一: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特征。

目标二: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

国家不同的行为方式,体会不同的人文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预测他们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并学会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办法。

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对英语国家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不够了解。体现在做活动的时候,总是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虚构英语环境中模仿本族人处理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我设计了两种教学活动:一种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有关书籍,观看英文影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另一种是在此基础上,以编演短剧的方式让学生把了解到的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比如编排一些体现文化冲突的小故事(见“示例一”)。

目标三: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英语词句中的文化内涵的认识。

目标四: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

Brown(1986)指出: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应该是一名成功的文化学习者。要帮助学生达到这一目的,英语教师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硕士论文我采取的方法是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使他们有机会接触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切身感受外国人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在交流中加深彼此的了解。我利用曾在美国教授中文的便利条件,邀请一些在中国学习中文的留学生来和学生们座谈,一起参加课堂文化活动。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英语文化教学。

目标五: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结构。

目标六:设计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探讨并理解英语国家的教育观。

毫无疑问,作为各类文化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基于中外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我以小测验的形式(见附录一)把这些差异展示给学生,然后启发他们思考不同的教育思想所带来的不同的教育效果,鼓励他们探讨各方面利弊,从而比较深刻地理解英美国家的教育观。启发学生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产生的不同教育结果。

三、任务型的文化教学活动示例分析

示例一

目标二: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国家不同的行为方式,体会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预测他们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并学会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办法。

有效活动设计:如何解决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冲突。

活动介绍

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因文化而异。两个不同民

族的人在交流中很容易产生误解。这个活动的目

的就是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帮助学生了解美国人

与人交往时的习惯和原则。美国人自主意识很

强,他们乐于尊重他人的意愿,即便是在待客之

时;而中国人热情好客,总是尽其所能地接待客

人。医学论文此外,中国人总是情愿为朋友做事,将之视为

交友之道;而美国人却认为,如果过份热情帮助朋

友做本是他们份内的事,会使朋友误解为别人在

怀疑他们的办事能力。这些文化观念上的差异特

景促使学生发现这些文化差异并思考如何避免这

样的冲突。

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美国人的待客方式。

2.让学生比较中美两国不同的待客方式。

3.使学生了解并体会美国人与朋友交往时

对朋友自主性的重视。

4.帮助学生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的一些文化差异。

活动步骤

1.将活动指示页发给学生,让他们先独立完成任务。

2.将学生分成4-5组,讨论短文场景,交流对问题的看法。

3.引导学生讨论两则事例中的文化主题,总结不同国家在交友方面的差异。

4.鼓励学生集思广益,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5.让各组修改故事细节,使之符合各国文化习惯。

6.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活动指示页.

Tasksheet1

Readthefollowingsituationandthenchoosetheanswertothequestionsbelow.Morethanoneanswerispossible.

WhyNotLetMeServeMyself

Doreen,anAmericanteacherwhowasworkinginacollegeinBeijingwasinvitedtooneofherChinesecolleagues’hometohavedinner.Inthedinner,thehostessfrequentlyurgedDoreentoeatmoreanddrinkmore.Sometimesthehostessstoodupandusedapairof”public”chopsticktopickupallkindsoffoodtoputintheguest’splate.Gradually,Doreenfeltbadbecausesheactuallycouldn’teatthatmuchandsomeofthefoodshedidn’tlikeatall!Thenshesaidpolitely,”Thankyou,Icanservemyself.”ButtheChinesehostessneverstopped.Doreenwasconfusedanddidn’tknowwhy.

1.Whydidthehostessfrequentlyputfoodintoherguest’splate

Shewantedhertoeatinordertogetsomecomplimentsabouthercooking.

ShewantedtoshowherhospitalityinsuchcommonwayasmostChinesedo.

Shedidn’twanttoseeanyfoodleft.

Shewantedtobepolitebyprovidingasmuchas

shecouldasahostess.

2.WhywasDoreenconfusedandfeltuneasy

Shehatedsomefoodinherplate.

Sheexpectedthehostesstoletherserveherself.

Shewantedtochoosethefoodbyherself.

Shedidn’tlikethefoodthehostesscooked.

活动指示页2

Tasksheet2

ICanManageitMyself!

Sophia,anewforeignteacherinacollegeofBeijing,justfinishedmarkingofherstudents’final

paper.Shewasexpectedtofillinstudents’scoresonanotherpieceofpaperprovidedbyChen,thedepartmentsecretary,whomshehadalreadybeenveryfamiliarwith.Whenshegottotheofficetoaskforthesheetofpapertofillinthescores,thereweremanypeopletheresosheputthestudents’testpaperonChen’stableanddecidedtocomeoverlater.ShemetanotherAmericanteachinthecorridorandtheytalkedfor10minutes.Andwhenshecamebacktotheoffice,Chensmiledatherandsaid,”Oh,Sophia,don’tworry,Ihavehelpedyoufillinthestudents’scoreshereandyouneedn’tdothat.Youcangohomenow.”Sophiafeltnothappyatallandshedidn’tunderstandwhyChenhaddonewhatwassupposedtobeherjob.

1.WhywasSophiaunhappy

A.BecauseChendidn’tdoitperfectly.

B.BecauseChendidthatwithoutherpermission.

C.BecauseshecoulddoitherselfandChen’sbehaviormayimplyherincapabilityofherjob.

C.BecauseChenwasnotherfriend.

2.WhydidChendothatforSophia

A.Becauseshethoughttheywerefriendsandsheshouldhelpherwithsuchalittlething.

B.BecauseshelikedSophiaverymuch.

C.Becauseshehadnothingtodoatthatmoment.

D.Becauseshefeltobligedtohelpfriendswhenshecould.

任务参考答案:Task1:1.B,D2.B,CTask2:1.C2.A,D

示例2

有效活动设计:通过对中英文流行歌曲的歌词的分析探究不同的价值观。

不少中国学生喜欢美国流行歌曲。可当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些歌曲时发现他们并不太理解大部分歌曲所要表达的文化内容。诚然,作为音乐欣赏,对歌词的鉴赏也许并不很重要,然而同样作为音乐爱好者,我认为理解外语歌曲的深刻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欣赏水平,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获。尤其作为英语学习者,从歌词中挖掘文化内涵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不同国家的流行歌曲往往传达着不同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利用学生们喜欢的歌曲启发他们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让学生欣赏他们喜欢的中英文流行歌曲。

2.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歌曲的主题。

3.帮助学生领会歌词所表达的不同生活价值观。

4.启发学生对比歌词中传达的中美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中团体精神和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活动辅助材料和手段:两首录制好的中文和英文歌:罗大佑的“黄色的脸”和MariahCarey的“Hero”。质量良好的放录机。

1.将学生分成3-4组。

2.播放MariahCarey的“Hero”,让学生尽量写下他们听到的词句。

3.再次播放“Hero”,让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内容,然后各组向全班报告讨论结果。

4.播放两遍罗大佑的“黄色的脸”,让学生分组重复以上步骤。

5.把准备好的歌词发给学生,提醒学生注意画线词句,再次讨论歌词内容。

6.发给学生活动指示页,让他们讨论上面所提问题。

7.再次播放两首歌曲,要求学生讨论出歌词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

8.各组总结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活动指示页

Readthequestionsbelowconcerningthetwosongsyouarelisteningandthendiscussyouranswersingroups.

WhatarethethemesofthetwosongsWhatdifferenceshaveyoufoundinthesetwosongs

Whatdothewordsunderlinedmeantoyou

Whatdifferentculturalvaluesareshowedthere

WhatkindofthevaluedoAmericanpeoplehaveHowisitdifferentfromChinesevalueshowed

in“YELLOWFACES”HowdoyouthinkofthevaluesDoyouagreeWhyorwhynot

歌词页

HERO

There’sahero

Ifyoulookinsideyourheart

Youdon’thavetobeafraid

Ofwhatyouare

There’sananswer

Ifyoureachintoyoursoul

Andthesorrowthatyouknow

Willmeltaway

Andthenaherocomesalong

Withthestrengthtocarryon

Andyoucastyourfearsaside

Andyouknowyoucansurvive

Sowhenyoufeellikehopeisgone

Lookinsideyouandbestrong

Andyou’llfinallyseethetruth

Thataheroliesinyou

It’salongroad

黄色脸孔

词曲:罗大佑

眼睛内的心上的人飘的云

眼睛看的心情的人飘的云

HEITUMBALALETUMBAHEIHEITUMBATUMBA

LALETUMBAHEI

HEITUMBAHEITUMBATUMBATUMBALALEHO

一样的手,一样的血,

一样在艳阳普照下点点生存

假如你张开的双眼

给我一点心照的诺言

给一张风吹雨淋后依然黄色的脸

眼睛看的心心上人飘的云

听说那是一个相同的梦

听说那是一个相同的心

文化教学实践活动效果分析

实践证明,以上的“任务型文化教学活动”职称论文深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文化导入,学生们开始有意识地吸收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消化其文化内涵,最终学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沟通中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而言,学生们的进步,以及对未来的教学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广泛汲取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2.深入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内涵

了解各种文化内容只是文化教学的初级目标,我们所设计的活动中还有一部分是启发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深入思考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挖掘语言之外的引申含义。“英语歌词探秘”(示例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讨论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讨论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主题,并大呼这样的英语课“过瘾”。除此以外,由于很多学生都有出国深造的打算,因此,以了解西方国家的教育观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将来出国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便于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一些刚刚出国留学回来的学生的反馈,也说明这样的教学使他们受益匪浅。

3.利用跨文化比较的初步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利用掌握到的文化差异思考解决实际交际中的问题。示例一明显体现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此类教学活动,在启发学生探究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处理方法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商讨解决交际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真正实现文化超越。学生们反映这样新颖的教学活动把他们带入了一个从未涉足过的领域,让他们在发现文化奥秘的同时,锻炼了解决交际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说,他们在和英语国家的人交流的时候“心里有底了”。由于头脑中的文化意识增强了,与外国人交往时也更有信心了,学会了在交际中首先去了解人家对事情的观念和感受,不是一味地按着自己的文化思维处理问题。这些令人欣慰的教学效果也使我对文化教学更加自信。

4.文化教学和英语学习动机的相互影响效应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同时,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原来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变得爱发表意见了;原来稍显死板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活跃起来。几乎每一个单元的课学生们都会自动地挖掘其中的文化含义,积极讨论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与此同时,由于英语学习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背景,语言技能的训练也有了更接近目的语的土壤,原来枯燥的学习变得智趣盎然。反过来,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提高也鼓舞着我更加深入地探索文化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更加积极地有意识地导入文化知识,并启发学生在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产生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是经过详尽的思考消化所学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这些知识巩固、升华,实现真正的文化超越。

五、结语

毋庸置疑,文化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涵,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学习的过程。Brown曾经指出,文化是联系语言和思想的有机整体(Brown,1986)。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的任务型的文化教学活动有效实现了文化教育的各个目标,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正如高一虹分析的那样,我们还必须警惕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文化定型现象,避免由此产生的文化交际中新的困难以及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片面吸收。文化超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未来的教学中,这将是我们下一个新的目标。

[1]胡文仲,1997“,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百期论文选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何自然,1997“,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离格’现象刍议”《,外语与外语教学百期论文选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高一虹,2000《,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与教学出版社。

[4]胡文仲(主编),1994《,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与教学出版社。

学习一种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这一点是不可否定的。而是不是记忆了大量的词汇、短语、句型就意味着能够正确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了呢?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真正学到语言了呢?实践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准确地说,学习、掌握、并能够正确使用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同时了解、精通这种语言的文化。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那就意味着教会学生语言的同时一定要伴随着语言文化的渗透。

一、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来看

二、从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来看

1.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传情达意的基本单位。一个词汇会表达丰富的涵义,与这一涵义相对应,人们头脑中就会形成一种意象。然而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就会有不同的意象和联想。比如;dog在中国文化中大多数情况下含有贬义或中性的含义。如:鸡犬不宁、汉语中用“狗腿”来比喻与别人狼狈为奸、为恶人做事的人。民间俗语中有“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而英、美文化中却包含褒义,如英语词汇中用以下词汇aluckydog来表示“幸运的人”,alovelydog表示可爱的人,ahappydog表示“快乐的人”,“Loveme,lovemydog”意为爱屋及乌,英语谚语中也有“Everydoghashisday.”来表达“凡人皆有得意日。”

2.语言的影响因素之一——文化

从打招呼、对赞美之辞的态度、交谈话题及表达关爱之情等方面都能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如中国人见面与人打招呼,会说:你去哪里?你去干什么?而西方人往往会觉得这是在打听对方的私事,是不礼貌的。而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ello/Hi!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HowareyouIt'saniceday,isn'tit?人们在一起交谈也不会涉及个人隐私,天气、音乐、爱好、电影、时尚等等会成为人们交谈的话题。再如,面对对方的赞美,中西方国家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如果你对英国人说:“YourEnglishisperfect!”他会欣然接受,很高兴地回答你:“Thankyousomuch!”而中国人对此的回答截然不同,会笑着说:“哪里哪里,您过奖了。”以此来表现出中国传统观念中的谦虚的品格。

3.语言的影响因素之二——社会准则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体系,而这种价值观体系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长期生活在某一文化背景下的人,语言与行为受价值观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表现。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社会准则。例如生活中,中国人收到对方的礼物时,会不断地说:“哎呀,您太见外了!来就来吧,还带什么礼物?”“让您破费了。”“你还带着礼物,多不好意思呀!”然后把礼物先放在一旁,不会当着客人的面去打开,而是待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西方国家的人则完全不同。他们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就当即打开,而且会由衷地说:“Howbeautifulitis!”“Wow!Itissobeautiful!Ilikeitverymuch!Thankyousomuchforyourgift!”这种截然不同的行为就向我们透露出中西方价值观及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国人意识中有这样的想法,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礼物是一种不礼貌的举止,会给别人一种没有教养的印象。而恰恰相反,西方人认为,能为别人送去他所钟爱的礼物,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因而,接受礼物者往往会当着客人的面就把这种对礼物的由衷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并且让对方知道。

综上所述,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普及度极高,它已经成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而作为英语教学的目的与不可或缺的过程之一,文化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又是语言形式特色的产生根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引导者,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在教会学生英语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的同时,注重英语语言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从深层次去理解和把握语言,告诉学生语言是建筑实体,而文化是建筑风格,学习语言一定要注意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只有通过教语言、教文化来指导整个英语教学,才是科学的英语教学的最高层次,这也将直接关系到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是否会取得成功的效果。

THE END
1.友谊活动课程设计.docx友谊活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理解友谊的本质,学会与他人建立和维护健康友谊的技巧。知识目标包括认识友谊的重要性,理解友谊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掌握建立和维持友谊的基本原则。技能目标则是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同理心等社交能力,以及解决友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8534361.html
2.你的学校拟开展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 为渲染本次“交友"活动的氛围,请你来拟写一则宜传标语。 (2) 七(1)班准备于2022年10月10日下午4点在本班教室召开一次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以七(1)班班委会的名义提前一天拟写一则通知。 (3) 请参考示例,为本次活动再设计两种切实可行的活动形式。 示例:活动形式一:“我最好的https://zujuan.21cnjy.com/question/detail/52968737
3.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活动形式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活动形式在我们的生活中,交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下面 就是一些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活动形式,帮助你扩展社交圈,提升人际关系。一、社交舞会社交舞会是结识新朋友的一种有效方式。你可以在舞会上 https://www.360doc.cn/document/83614763_1128512160.html
4.专题19拟写与设计—新闻标题广告词宣传语活动设计(小题狂练栏目一:交友故事 栏目二:___ 栏目三:___ 48.为庆祝“世界读书日”,学校决定以“书香满校园,共享读书乐”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这次活动的成功举行离不开合理的安排,语文老师已经设计好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帮他(她)再设计两个。 活动一:举办“我的读书经验”交流会 活动二:举办“走进名著”读书https://www.0516ds.com/63278.html
5.交友之道综合性活动邀请函交友之道综合性活动邀请函电子版交友交友之道综合性活动邀请函 交友之道综合性活动邀请函电子版 交友之道综合性活动邀请函制作软件 交友之道综合性活动邀请函微信免费相关模板列表,展芒设计您提供大量交友之道综合性活动邀请函 h5邀请函、电子请柬、电子请帖模板。https://www.zhanmang.com/hots/7152.html
6.在综合实践中学习语文——统编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简说有些活动的各任务板块之间主要是意脉上的联系,如七年级上册“有朋自远方来”的“交友之道”和“向朋友展示自我”,“文学部落”的“读书写作交流会”“布置文学角”“创立班刊”,板块之间相对独立,使用起来较有弹性。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统编教材在七年级框架设计中,没有将口语交际单列,而是将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101/t20210115_390315.html
7.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设计02有朋自远方来.docx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设计02有朋自远方来.docx,综合实践活动 02有朋自远方来 综合实践活动 02有朋自远方来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 2.认清自我,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二、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827/7165025005005151.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