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打开《论语》,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古人正向我们走来——孔子,一个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一个影响中国两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一个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尚不全部与当今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可成为一面镜子,供后人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论语·交友之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在现代社会中,交往,特别是“绿色交往”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体现道德行为规范的新型人际交往关系。在美学意义上,绿色意味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与绵延的生命,意味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与美好。“绿色交往”就是摒弃了庸俗化、功利化的交往观,杜绝了铺张浪费、腐化堕落的利益关系,富有生机与活力、可持续的人际交往,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友爱、互相促进、整体动态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机关公务人员只有学会“绿色交往”,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交际质量,才能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健康纯洁,使自己的工作氛围清正和谐。
意“绿色交往”,不能用手中的权力违法帮忙、帮违法的忙。孔子还强调要提升助人的境界。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显然,孔子认为,仅在物质利益上为朋友提供一些帮助是低层次的,要通过普施仁爱,创造老少皆安、老少皆怡的理想境界。由此看来,公务人员的助人之心要更加宽阔、更加厚重,注重“绿色交往”,跳出狭隘的“友情圈”,把眼光和精力更多地放在单位的进位与争先上、放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上,尽力推动和实施人间大爱。
五是往来有疏密——淡而不数。朋友需要天天在一起吗?需要有事没事都凑到一块儿吗?孔子认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看起来很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也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朋友处在一块儿,看起来亲密,但离疏远也就不远了。这就像老百姓平常所说的:“好得很,臭得准”、“有一好必有一恼”,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掌握好往来的次数,保持一定距离,不能天天泡在一起,吃喝玩乐不分家。要本着理性的态度,坚持“绿色交往”,彼此之间留一点空隙,留一点余地。保持一种纯美理智、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正如禅宗所推崇的那种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全圆”。花全开了,面临的就是凋谢;月全圆了,迎来的将是缺损。有所缺憾,就会有新的期待,新的憧憬。上下级之道,朋友之道,亲人之道,无不如此。最知心的朋友,应该是内心亲近而往来适度的朋友。做到“三不”:一不矜持,登门拜望,交心谈心;二不弄虚,理解支持,排忧解难;三不自恃,未面虚襟,学而不厌。平时交往淡一些,关键时候能够想得到、用得着,有了心事,敞开心扉说一说,有了难事,真心实意地帮一帮,还是那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