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5岁老人分隔60年后再重逢”登上热搜。现在,让我们来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拍摄:张呈君编辑:黄嫣然(03:37)
老人的结婚证。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陈悦图
2020年9月23日,两位老人登记结婚,这是他们时隔半个多世纪再重逢后做出的决定。随即,两人搬进养老院生活,真正成为“老伴”。
近日,“95岁老人分隔60年后再重逢”登上热搜,许多人感叹这份幸运与缘分。10月13日,澎湃新闻记者在福寿康上海康泰养老院见到两位老人,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
得知有人来访,曹振威穿上一身灰色西装,打好领带,恢复当年老摄影师的做派;徐桂珍戴着珍珠项链和玉镯子,精神矍铄。“双喜”红字还贴在房门上。
年轻时的徐桂珍(翻拍)。
年轻时的曹振威(翻拍)。
但他们记得彼此的名字,记得一声“阿姊”和“阿弟”,重逢后感到亲切和投缘,“我们就像姐弟一样”,登记结婚是为了“名正言顺”地陪伴。
以下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和两位老人、养老院员工的对话:
十六七岁初见面
澎湃新闻:你们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曹振威:我们是1926年“同年同月同日”生,她是阴历八月初十亥时(21点至23点),在江苏常州出生;我是阴历八月十一的寅时(凌晨3点-5点),在上海浦东出生,差五六个小时。
澎湃新闻:你们怎么认识的?
曹振威:我们父亲是结拜好兄弟,以前在山东威海刘公岛合伙开照相馆。我爸爸负责拍摄,她爸爸在暗房冲洗照片,那时和英国人做生意。我六七岁去了威海,她爸爸很喜欢我,从小看我长大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照相馆从山东迁到了上海。
澎湃新闻:你们俩是什么时候见面的?
曹振威:我跟她碰面是在十六七岁,当时在静安区照相馆相见,一起吃饭,那次她来上海有两三天工夫。她爸爸带她来提亲,但我已经订亲了,没缘分。
老人在养老院活动合影。(翻拍)
澎湃新闻:提亲不成,后来还见过面吗?
曹振威:她弟弟后来从常州到上海,在照相馆做学徒,算是我师弟。她结婚以后到上海来,有3个孩子,一开始碰过面,毕竟她弟弟是我师弟。再后来就没见过,她搬了几个地方都没碰头过。
澎湃新闻:奶奶还记得提亲后的事情吗?
徐桂珍:我娘娘(姑姑)在徐家汇开纺织厂,我就去厂里了。那时还小,也没婚姻。做了几年,日本人打进来,我就回常州了。后来我的先生是个教师,我们1944年订婚,1948年结婚,一起到南京工作。又过了几年,回到上海。
澎湃新闻:可以讲讲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吗?
徐桂珍翻阅老照片。
曹振威:我做了一辈子摄影师,在很多照相馆工作过,自己也开过照相馆,80岁才退休。我有4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已经走了,还有2个儿子常来探望。
徐桂珍:我1952年到上海找工作,在纺织厂工作了30年。我有4个女儿2个儿子,年纪最大的重孙女现在上大学了。
名正言顺一同住进养老院
澎湃新闻:你们怎么在六七十年后重逢的?
澎湃新闻:久别重逢,你们聊了什么?
澎湃新闻:大概多久,两个人决定在一起?
澎湃新闻:你们为什么决定领证呢?
徐桂珍:到敬老院来,不结好婚呢,同住不正派。我们民政局、居委、街道帮忙打好证明,去开结婚证,两个人一个房间,住着就比较正派。如果不打好证明,等于不太名正言顺。
澎湃新闻:子女们有反对意见吗?
曹振威: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子女都同意,都觉得蛮好的。
两人经常手牵着手活动。
阿姊和阿弟
澎湃新闻:两个人为什么会想到来养老院?
澎湃新闻:你们怎么称呼彼此?
徐桂珍:他从年纪轻的时候就喊我阿姊,叫到现在,仍旧叫我阿姊,我喊他阿弟。
澎湃新闻:住在养老院还习惯吗,平时做些什么活动?
曹振威坐在房间看电视。
曹振威:我们蛮合得来,在这里住了2年多很习惯,很适应环境。天气好的时候,下楼打打太极、散散步,在屋里就看看电视。在养老院就像家里,我们俩等于姐弟一样。
澎湃新闻:两位老人平时怎么相处?
老人在电视机旁吃午饭。
福寿康上海康泰养老院工作人员詹昱:爷爷叫奶奶阿姊,奶奶叫爷爷阿弟,有时候直接拍拍他。其实奶奶照顾爷爷会多一点,平常做活动,很多时候爷爷可能手比较笨,奶奶就会在旁边协助他;下楼开药,爷爷会帮奶奶代劳这些。奶奶负责比较细的东西,爷爷对外活动多一点。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