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氏渊源百家姓安世代

蓝姓出自神农氏嬴姓。梁惠王三年,秦国人子向封于蓝田(今陕西蓝田),为“蓝君”,以封地为姓。蓝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三十一位。当今中国大陆蓝姓人口约一百四十多万,排在第一百三十九位。台湾排名第六十三位。蓝氏在壮族和畲族中均为大姓,蓝姓是壮族十大姓氏之一,是畲族第一大姓氏。

【释义】蓝的本义是草名。是一种被称为蓝靛、蓼蓝的植物。

【得姓始祖】

子向。战国时秦国人。梁惠王(即魏惠王)三年(即公元前三六七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即今陕西蓝田县,蓝田位于秦岭之北,蓝水之东,以产美玉而名闻天下,子向之后以地为氏,称蓝姓,并尊子向为种玉堂始祖。

昌奇。据《蓝氏族谱》载,蓝姓为炎黄子孙,第一代昌奇公生于帝喾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年,时以秀蓝赐名,分封为汝南郡(河南省新郑县)火旺公。历年蓝氏兴旺,代代有名人,子孙遍及全国海外。至十代善公助夏禹治水。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山西省安姨县),嗣后,蓝姓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县,湖广荆州、江苏上元县,今南京市朱紫坊。蓝姓后人尊昌奇公为蓝姓的始祖。

大夫亹:戒君堂始祖,本宗源自芈姓。楚国公族大夫亹,因任蓝县尹,世称蓝尹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为本宗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嬴姓,出自远古贤者伯益之后裔秦子向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战国中期,周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秦献公为了向东发展,在蓝(今陕西蓝田)地设县。在秦子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自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蓝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姜姓,据福建省武平县大禾乡的《蓝氏族谱》记载,当地蓝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是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任为火旺公,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汝南堂名即源于此。

源流三

源于芈姓。出自楚国大夫亹,属于以居邑地名称为氏。江西省高安市蓝坊村等的《蓝氏族谱》记载:蓝姓源于楚国大夫亹。本宗源自芈姓。楚国公族大夫亹,因任蓝县尹,世称蓝尹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为本宗得姓始祖。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出任蓝县(今湖北荆门)令尹,因此后世称其为“蓝尹亹”。在蓝尹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为姓氏者,即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湖北、湖南、福建和江西等地的部分蓝氏族人尊奉蓝尹亹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时期狄族中山国大夫厘诸君,属于以封邑地名称为氏。厘诸君,为战国时期著名的中山国宰相,因其封地在蓝邑(今河北迁安),世称其为“蓝诸君”。在蓝诸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这个源头,也有说是源于嬴姓的。

源流五

浙江省兰溪的《蓝氏族谱》记载盘瓠王为盘、蓝、雷三姓之祖,谥号“忠勇王”,葬于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蓝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蓝人,亦称褴人、滥人,是商末周初的周王室内宫设置的一种官位。因其穿着五颜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称褴人、或滥人。在史籍《大戴礼》中记载:“蓝人,文王官人,蓝之以乐,以观其不宁。”在蓝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蓝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蓝氏。

源流七

源于满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布雅穆齐氏,亦称布雅齐氏。后多冠汉姓为阎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布雅穆齐·富尔赛,满洲镶黄旗人,乾隆三十三年担任蓝翎长,正九品官秩。布雅穆齐·富尔赛后来累官至甘肃提督、西宁镇总兵。在布雅穆齐·富尔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首任官职“蓝翎长”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丛尼勒氏,据史籍《长白山先民传》记载,满族姓氏,所冠汉姓有蓝氏。其蓝氏鼻祖为丛尼勒·德恒,满洲镶黄旗人,原为吉林驻防,后因为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特赏蓝翎。在丛尼勒·德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蓝翎”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⑶满族德敦氏,世居黑龙江两岸,后多冠汉姓为杜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德敦·明庆,满洲正白旗人,原在黑龙江驻防,道光八年晋升为蓝翎侍卫,后累官至正白旗都统。在德敦·明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荣耀的“蓝翎侍卫”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湖北省荆州市和江苏省沛县都有满族蓝姓,都是八旗的后人,沛县修有蓝氏族谱。

源流八

源于回族,回族蓝姓根据阿拉伯语的发音,选择了发音相近的蓝字作为姓氏。

源流九

源于蒙古族。蒙古民族中常用的名字“乌云”,汉义就是“智慧”、“蓝色的宝石”,多用于女子;而“浩特”,汉义就是“蓝色、青色”,多用于男子。在古代蒙古族社会中,贵族以外的蒙古族平民,绝大多数根本就没有姓氏,只有名字,他们后来在元、明时期多仿照汉制按自己名字的汉义定取姓氏,就称为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

蓝姓发源于今陕西蓝田,历秦、汉,繁衍于中山郡、东莞郡与汝南郡。中山在今河北定州一带,东莞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汝南在今河南平舆一带。此三地为蓝姓郡望,意即蓝姓之最早发祥地,表明蓝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巨大发展,后世繁衍各地之蓝姓,多为此三处之分支。

汉、魏之后,蓝姓以上述三地为中心,逐渐播迁至黄河中、下游诸省,并南徙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地。

隋、唐之继大举南迁于,其中汝南郡一支迁居今福建上杭蓝尾驿,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其裔蓝有善迁居会同里蓝家庄,有善后裔分迁清流、顺昌、石城。蓝姓入居广东亦在唐末五代间。

宋初之广东南海人蓝继宗便为此支裔孙。据广东五华《蓝氏族谱》所载:“十七世万一郎,由建宁崇善坊迁居宁化石壁乡。十九世和二郎,于宋时宁化迁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广东梅县,是为梅县蓝氏始祖,其后分衍兴甯、长乐、宝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今福建南部,宋时是蓝姓的繁盛地之一。《广州初集蓝鼎元行状记》载有“蓝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的事实。

宋、元两代,蓝姓除繁盛于福建外,在广东,蓝姓也繁衍得非常兴旺,并且在宋末元初乱世时大批迁居广西,当然亦有北迁入湖南、四川之地者。

明初,山西蓝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天津、北京、江苏等地。明中叶以后,闽粤沿海之蓝姓有渡海赴台者,此间亦有广西之蓝姓播迁云南、贵州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历有清一代,蓝姓分布愈广,今东北三省亦有蓝姓入居。

蓝姓为广西省最多,而广西蓝姓多为瑶族,分布在广西都安、巴马、大化等县市,共计近百万人均为瑶族蓝姓,蓝姓是瑶族的大姓,福建亦有很多蓝姓为瑶族,根据广西瑶族蓝姓族谱记载其从湖南迁徙到福建从福建迁徙到广西。此外,蓝姓也是畲族的大姓,约30万人,居住在浙江福建一带。广西瑶族蓝姓盘姓和浙江畲族蓝姓和苗族有相同始祖传说,都禁吃狗肉,都善于编织竹藤与酿酒,都承认武陵王为其祖先,因此有一说法说瑶畲苗同源。

分布

先秦时期,蓝姓首先活动于山东地区,那里是蓝姓先民蓝夷的发源地,后向西迁移,经河北到山西,渡黄河分别进入陕西和河南。到春秋末,蓝姓分布于湖北。秦、汉时期,蓝姓的血液流动多样化,与南岭地区的苗瑶先民关系密切。到隋、唐时,蓝姓已经分布于南方各地,清初蓝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蓝姓大约有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后。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河南、湖南,此三省蓝姓大约占了蓝姓总人口的72%。其分布于安徽、四川、浙江等省。广东为蓝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蓝姓总人口的26%。全国形成了广东、湖南、河南纵向连接的蓝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蓝姓大约有4万2干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第二百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广西、江西,此三省蓝姓大约占蓝姓总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山东、广东、湖北、河南、湖南、四川、安徽等省。福建为蓝姓第一大省,约占蓝姓总人口的25%。宋、元、明期间,其人口的流动主要由中原向东南和向南移动,全国形成了南岭、武夷山以南地区为蓝姓人口聚集地。

当代蓝姓人口已达14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排在全国第一百三十九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蓝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这也反映了南方苗瑶蓝姓人群汉化的速度。在全国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西、福建、广东,三省区蓝姓大约占蓝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浙江、湖南、台湾、贵州、江西,这五省的蓝姓又集18%。广西居住了蓝姓总人口的43%,为蓝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国形成以广西为中心,向外散布的蓝姓人口分布特征。

蓝姓在人群中分布在桂琼、广东西部、湘黔南部、云南东部、闽浙大部、江西东部,蓝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5%以上,最高2.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该地区居住了大约54%的蓝姓人群。在广东东部、福建南端、台湾北部、浙江北部、江西西部、上海、皖苏鄂渝南部、湖南大部、四川大部、云南中部,蓝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O.15%一O.45%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5.2%,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5%的蓝姓人群。

【汝南蓝氏迁徙概况】

神农氏初都陈(河南陈州府),迁曲阜(山东兖州府曲阜县)。十一传至帝榆罔,迁空桑(曲阜境一小地名),徙涿鹿(北京顺天府涿州),封子昌奇为蓝姓一世祖。居长封爵汝南曰"火旺公"。

又据民国《武平县志》载:至民国30年时,大一郎子孙散居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浙江、四川、台湾等省数十县市。其繁衍于武平者曰:章丰、石坑、交泰、野地、林坊、朝岭、朝山、上阳、紫岗、光紫寨、太平、箬竹、梁山隔、坪地、罗岗头、吉湖、大禾、贡下、源头、江坑、中湍、定坊、洞头、坪坑、塔里、黄沙、五里段、东流坑、白土、碧岽背、赤竹、上坑、陈禾坑等处。

始祖大一郎系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自长汀迁来,至今岁丙子已历633年,传代28,人口2000以上。

又:《广州初集蓝鼎元行状记》有"蓝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之谓。清代蓝廷珍父子,先后拜公封将,漳浦蓝氏门弟,一时高不可攀。又据《台湾姓氏研究·蓝氏姓考》记载:"清代,蓝氏祖人渡海来台者以福建漳浦为最众。"然漳浦之蓝氏,本系大一郎之子念七郎之后裔。而大一郎之骸,葬武平大禾,故漳浦蓝氏、广州蓝氏及台湾蓝氏的根在武平和长汀。

另据2010年版《蓝氏总谱》记载,念七郎字戊生,从祖地迁上杭庐丰山永里蓝芳村永里庄,后又迁徙至扶阳畲里居住。子孙散居,迁移广东龙州,迁开平、恩平、贺县及罗城、龙岸、高安居住,迁广东兴宁、罗定,贵州,广西岑溪、宜山、都安、江浙、北京、上海、南宁、上林。碧田公由南雄迁柳州。

子荣公132世祖,居福建庐丰刁山下上杭诸地。

德荣公居源里,子孙散居闽南、西、北隅诸地。

贵荣公居庐丰三合里,其嗣孙散居古田元始甲,浙江遂昌诸地。

满荣公其子孙居广东太埔、湖潦,有迁广西诸地。

太建公133世祖,满荣公的满仔,又名福旺。任参谋职,于明洪武永乐年间,从福建率兵人桂,到宜山庆远弹压有功,升柳州都督,后定居东江拉惠(现新惠)村居住。公衣冠冢在柳州辖区忻城古蓬北丁村,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夏历十一月二日,宗族集资立碑。据蓝尉明说,其墓在东江德胜境内,因线路横跨后,不知迁何处。

载刚公144世祖,系法盛后裔,子孙散居都安东弄的加洪,上下弄塘,上下弄茶、弄难、力禾、丹贝、地密、弄廷、加凭、弄市、弄荣、石烈等地。

明理公144世祖,子孙多居宜山、龙头、都安百旺、廷律、拉仁南丹诺地。

明贵公144世祖,居祖籍、宜山德胜、东江、新惠、拉浪、龙头。

明山公多居宜山、德胜、新惠、都围、板往、板江、坡灯、弄相、上坪;竹仓、大小家好、拉凡、都安拉仁等地。

汉光公144世祖,从宜山庆远迁居隆山县(现马山县)金钗乡巴独村那撤屯立业,生二子,古雷、古宁,古宁公迁徙忻城县和古万圩红河上下游的古万圩、新圩乡古遂乡、思练乡大塘乡、马泗乡居住落业。古雷公生十二子,后裔分布在原上林县安良乡古黑村、板桐村、塘贤屯、弄容村、弄江村、达好村、弄弓村、古卜村、内仁村。蓝甲乡蓝甲村、内降村、加昌村。古蓬乡凌榜村、龙盆村、北丁村、板吴、枝林村、周安村、板禄村、三浪村。北更乡龙村、加猛村、百福村、弄栏、加四村、朝公、达好村。红渡乡的红渡村、塘苗、六芬。塘红乡的石门村、塘红村、塘科村、上镇村、龙楼村、龙祥村、古印村。镇圩乡的澄万村、佛子村、正浪村、镇圩村。桥贤乡的龙头村、敢苏村、横岭村、厂圩村、蓝间村。三里乡的万福村、坛兆村、高仁村、龙联村、苏乐村、洋渡村、双罗村。

隆山县的里当乡、古寨乡、古王村、古记村、古今村、民兴村、林圩村。古灵乡桥老村。茄芳乡茄芳村、局仲村、新联村以及来宾县的迁江镇都有汝南蓝氏居住,真可谓蓝天之下,皆有蓝氏,枝繁叶茂,兴旺发达。

【温州蓝姓畲族迁徙分布概况】

根据温州市畲族志(初稿)的记述,畲族是温州少数民族中迁入最早、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畲族大量迁入温州地区,是在万历至乾隆200余年间。主要从罗源、霞浦、福鼎、福安和丽水等地迁入,随后又从温州各地迁往本省景宁、桐庐等20来个县及福建福鼎、霞浦及安徽宁国、江苏宜兴等地。

从温州迁出的有100来支。明朝崇祯间1支;清朝96支,其中顺治间3支,康熙间9支,雍正间1支,乾隆间7支,道光、同治间各1支,光绪间3支,年代不明者6支;民国间3支。分别迁往:福建40支,其中福鼎26支,霞浦12支,寿宁2支;本省其他各地60支,其中徙景宁12支,桐庐10支,丽水、云和各8支,青田6支,杭州4支,遂昌2支,龙泉、龙游、兰溪、富阳、余杭、临安、德清各1支。

各支族迁徙情况分述于下。

[1]蓝昆冈支族据苍南莒溪垟尾、文成周山周坑、泰顺仕阳兰花湾《蓝氏宗谱》载,蓝昆冈原居广东潮州凤凰山,明朝间,与子宝珊徙罗源大坝头。相传,昆冈四世孙良得、良足、良富三兄弟曾来平阳青街王神洞垦植,白天上山打猎、采拾、种植,夜晚睡在溪边岩下的一个避雨处。从良得子田圃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推算,良得等人在王神洞垦植约当嘉靖(1522━1566)前期。

这个支族大批迁至平阳等地是在明万历年间(1575━1620)或稍后昆冈之六世孙“种”字辈,即良得和良足之孙。其时,种寿(1591━1651)偕侄玉桂(1605━1666)携眷至今苍南莒溪垟尾;种松(1596━1658)负先父遗骨来平阳青街王神洞;种柏(1586━)负先母遗骨来闹村东湾。

经一个世纪的繁衍,到昆冈的第九世孙“元”字辈,有裔孙70余人,他们不仅广布平阳、苍南、泰顺、文成等地,还有多支迁往省内临安花园、德清三桥埠和福建福鼎等地。宗树于雍正间从文成周山九龙井迁杭州。宗琐于光绪四年(1878)从泰顺彭家山迁临安花园村。享荣于光绪间从闹村东湾迁杭州。天福于民国间从闹村东湾迁德清三桥埠曹村。德发于民国间从莒溪郑家山迁杭州太平。元秀迁福鼎周家山,元发从垟尾迁福鼎车头山,元兴、元顺迁白琳山,元西、元金迁马脚迹,元富迁南溪五斗。元凤迁熊岭隔,元醯迁小池,元明迁高境,元寿迁半山。享杨(1853━)从泰顺彭家山迁隔头。

宗祠在苍南县莒溪垟尾,坐南朝北,五开间,中塑始祖龙麒、三公主、蓝光辉夫妇及蓝昆冈像。一年二祭:正月十五、八月十五。

行第:崑宝立良田种玉士元有永朝同(孔)昌

祖上继承允炳敦仁贻翼孙谋忠孝齐荣

[2]蓝意必支族据苍南岱岭坑门、文成富岙石竹寮《蓝氏宗谱》载,蓝意必原居罗源卯山仔,生六子。子千四(千益)和千六(千友)于明万历间(1573━1620)徙平阳凤池李家山(一说蒲门)。

千四生二子:万三、万五。万三生四子:华香、华山、华吾、华春。华香移居岱岭坑门,分衍云遮、牛皮岭、三项内、南宋大园;华山(1622━1647)、华吾迁福鼎国境下洋;华春移居平阳岭门,后下落不明。万五移居闹村马湾,生三男:华清、华春、华熏。华熏原居凤池吴家溪,康熙间与钟、雷先祖一起移居晓坑黄山头。万五后裔分衍平阳石牛坑、王神洞、顺溪后宅、朝阳三脚田、晓坑黄山头;苍南莒溪南山、柯岭、南宋垟头、半垟宫、昌禅牛背脊腾垟北山、王湾、观美马家垟、中墩王家山、桥墩状元内;泰顺司前、林山、和庄、筱村北岭、秀涧。外迁云和、余杭坭山湾和福鼎等地。

千六迁今文成县二源桃树,生三子:万增、万贵、万满,分立日、月、星三房。日房世远由桃树移居南田高村,方松移居马山山茶花,鸣勤移居金星花地,世佐迁青田黄公坑,廷非于康熙间迁景宁徐坪下蛇,光监于光绪时迁景宁上坪,鸣富迁桐庐县。月房世兴移居富岙叶处冈。星房应钦由桃树移至富岙石竹寮,衍西坑山后源、黄坑。

蓝意必后裔在苍南衍成岱岭坑门支系与莒溪下塘乌岩内支系。祠堂分别在苍南岱岭坑门、莒溪下塘乌岩内。

行第:意千万华,应世廷子,有光鸣正,昌盛朝瑞,景星庆云,传家孝友,敦厚维伦。

[3]蓝玉新支族据苍南昌禅岙口、文成周山水坑“蓝氏宗谱”载,蓝玉新号百万,原居广东潮州,皆族迁连江马鼻道起岸,于罗源安宅。生二子:朝振(1543━)、朝聘(1546━)。兄弟二人久居其地,构屋创业。后朝振兄弟妻离子散,逃居异乡。

朝振徙台州黄岩,生宗禄(1568━),后又迁今文成创基立业。其子久裕(1590━1642)于明万历间从文成迁平阳青街坭山,生东立、东升。东立子有基居坭山,后裔分衍后洋水尾、犁头丘,移居苍南凤阳崩山、南宋垟头,迁福鼎安仁山、小华阳、罗吨;有贤、有起于顺治六年(1649)移居苍南观美马家洋,七年后又移昌禅岙口,分居鼓楼山、赤溪下堡、藻溪小心垟、南宋垟头。世生于康熙间从赤溪下堡迁福鼎葛宅庵;应明及子迁八斗、国公坪、大母洋岭头;应亮迁牛奢岚水碓坑:应奇子迁上游洋、万八岭、白琳周窗岭等。应贤及子孙迁霞浦沙江南后,二坑、文洋鹧鹄岗,应灵迁虎陷,应亮子迁牙城、王家山、乌石界。

朝聘避居霞浦牙城蓝坪,生宗谟、宗诏、宗诰。于崇祯间迁苍南蒲门徙福鼎小华阳。后裔衍居苍南蒲门岚下、矾山岭脚山、马站蒲湖垄、岱岭小岭、龙凤。平阳鱼塘水港。文成周山水坑、周坑、际下、岩洞,双桂岙底,西坑卓山、南坑、孙岙,新东钟洋,上林周山垟,玉壶乌岩,金星花地,黄坦下窑,岭后天上洋。瑞安东岩上徐山。外迁桐庐娘岭盆塘、周田、尧山坞、洪洞山、尧山堵、龙湾堂、沈家大坑、马肚里;景宁徐洋、大吴山:青田箬坑;德清戴河口后村;杭州。

蓝玉新后裔在苍南衍成昌禅岙口、文成水坑、福鼎双华阳三个支系。宗祠分别在苍南县昌禅岙口,文成县周山水坑,福鼎县双华。

行第有:……文荣世大,土成德宗,安天朝永,国光子周。

[4]蓝敬凤支族据丽水胡椒坑《蓝氏宗谱》(转引自浙江省畲族民间文艺总会编〈浙江畲族迁徙考〉)载,蓝敬凤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由福建罗源塔底迁平阳县闹村萧山。其子子张于康熙十三年(1674)从平阳迁丽水后桑,后裔又迁武义内潘、周处。时文与时奉子孙于康熙间从萧山分迁丽水中堂、道弄、大济、陈济、殿前和松阳等地。其后裔在温州不详。

[5]蓝百廿七郎据文成西坑江下寮、平和下湾《蓝氏宗谱》载,百廿七郎偕子千廿二郎、千廿三郎于明天启间(1621━1627)由福建侯官平址坑迁今文成县西坑石林坑双田斜林。因草莱未开,虎狼成群,后裔四处迁徙。

千廿二郎及子万十三郎仍居石林坑,孙法全、法清、念卅一郎于康熙间分别移居西坑江下寮,启山林,创基业。法清子大六移富岙叶处冈,大十迁九都虹桥冈,后裔移居西坑旁边垟、龙丘冈半岭,周山下,里阳余山,新东上岭头等。文明于乾隆间迁云和岩下上村,升瑞迁桐庐黄村埠尧山,俊福迁丽水白岩砂埠。

千廿三郎于崇祯间移居双桂新处,子万廿一郎(意清),生法祖、法春,由新处移居陈岙倒崩,后居明坑。法祖生必先、必大、必坤、必达、必兴五子,分衍双桂陈岙倒崩、宝封三条碓、包洋、上林封田,堂口小金山,樟台山坑岭头等。必先于康熙间迁龙游;必大移三条碓,子国进于康熙间迁苍南凤阳陈家湾。必坤于康熙间迁泰顺八都,衍西晹。必达后裔迁青田、景宁;必兴于康熙间迁顺溪,分衍朱山、苔湖、山门大湖。及福鼎浮柳、乌溪。意清次子法春,法春子云昌迁平阳,康熙甲子年(1684)转苍南凤阳陈家湾,后裔分迁景宁北瑕、青田、福建霞浦。

意清后裔在苍南衍成福鼎浮柳支系,宗祠在福鼎市浮柳村。

行第:意法必国,可文有振,景承元朝,升俊彦秀,家挺英才。

[6]蓝定富支族据遂昌夹路畈《蓝氏宗谱》载,蓝定富于明崇祯五年(1632)由福建漳州迁平阳六都洋头。子光卫于顺治间从平阳外迁遂昌马埠周光岭。四世孙汉德生四子:有翔、有凤、有呈、有龙,有翔于康熙间充军阵亡;有凤(1662━)于康熙间由平阳迁云和小窟。

[7]蓝一风支族据泰顺司前鳌岭《蓝氏宗谱》载,蓝一风于明崇祯丁丑年(1637)从景宁四格驮马庵徙泰顺石盂坑(今司前白鹤渡电站边),后移居鳌岭,分衍仕阳翁地、桥底、石竹后,三魁半岭仔、司前、左溪、北岭、银洞坑、筱村大里垟、百丈台石周山、罗阳江家山、仙稔下稔、南院上察溪、松垟秀涧、泗溪沈山、雅阳墩头等。

[8]蓝应非支族据景宁大吴山《蓝氏宗谱》载,应非于明朝从福建迁云和洋源蔼立,五世孙阿李,于顺治八年(1651)从维山迁文成西坑前垟,分衍黄坦后垟、敖里上堂。后分迁青田箬坑、景宁东坑蛤蟆洋、大吴山。

行第:配应日月光明,文天德成国根,孔满有再长久,榜春就新安雨。

[9]蓝敬泉支族蓝敬泉(1451━)于明正德间(1506━1521)由福安迁云和岩下。十世孙日良(1657━)于康熙间由景宁驮马庵迁泰顺司前石盂坑。其子一品(1691━)移居五都长坪,一学(1682━)由石盂坑外迁龙泉檀乌,一文(1688━)迁寿宁县三田丹,一彩(1694━)、一鸣(1697━)分迁景宁乌坪、大坪;奇来(1818━)由泰顺峰门岗迁景宁寨下。

[10]蓝陈帮支族据泰顺仕阳桥底《蓝氏宗谱》载,蓝陈帮于康熙壬戍年(1682)由福安赤岩迁泰顺县章成董庄山头仔,后移仕阳桥底井头洋,繁衍12代500余人。分衍石竹后、早阳坪、泗溪半溪。一支外迁福鼎西阳徐坑村。宗祠在福安赤岩。

[11]蓝开祥支族据泰顺百丈陈宅《蓝氏宗谱》载,蓝开祥于康熙丁亥年(1707)从景宁东坑桃源迁泰顺司前溪口黄泥垄,后移百丈上林。行第:开士世有明,子朝家道成,忠良传万节,积善庆思荣,国宗德大贤,咸元永克昌。至今已传14世。

[12]蓝可津支族据泰顺柳峰高场《蓝氏宗谱》载,蓝可津于康熙戊子年(1708)从福鼎浮柳洋迁泰顺柳峰高场,分衍墩头、外洋等地。已传14世。

[13]蓝丽进支族据1987年《云和文史资料·畲族史料专辑》载,蓝丽进、丽乾、丽云、丽明四兄弟在母钟大一带领下于康熙壬寅年(1722)从泰顺矴步头迁云和县庄前村,分衍坑口。

[14]蓝永开支族据云和务溪《蓝氏宗谱》载,蓝永开于乾隆甲子年(1744)从云和县务溪迁泰顺三魁半岭仔,已传8代。

[15]蓝荣魁支族据泰顺垟溪大山《蓝氏宗谱》载,蓝荣魁于乾隆乙未年(1775)从福安聚仙峰迁泰顺县垟溪大山。分衍洲岭梨坪等地。行第:伟英国均订,四应家长昌,瑞秀光奕载,英奇启万邦。已传11世。

[16]蓝元清支族蓝元清兄弟于乾隆癸丑年(1793)从景宁张春暮洋湖明岗(峰)坪迁泰顺仙稔下稔洋头。分衍仙稔上稔、下稔、竹家山、书院,罗阳马头岗、白溪、溪底寮、碑排粗山等地。行第:明光元士诚,朝庭启正道,家国庆大有,维世永开昌,群英咸蔚发,济美颂升平。已传10世。

[18]蓝元有支族蓝元有率子士兴、士盛于康熙戊辰(1688)从景宁四格迁泰顺竹里何宅洋里伯垟,已传13世。分衍司前上升、林山、竹里上岱黄泥岱、竹里、洪口秀洪等地。

[19]蓝明清支族蓝明清约于乾隆间从景宁东坑酒壶岭迁泰顺仙稔竹家山。已传12代。后裔迁富阳县铜铁村。

[20]蓝胜德支族蓝胜德约于乾隆间从景宁东坑何村林山迁泰顺仙稔竹家山,派下分居木亭后等地。裔孙迁寿宁县水脑洋村。

[21]蓝世彬支族蓝世彬于道光间从景宁东坑何村林山迁文成富岙培头。四世孙仲英、振福两兄弟从培头迁黄坦驮岙隆葱岭头。

其实,上述21个支族只是温州蓝姓畲族的主要支族。其某些分支或者其他支族,仍有不在其中者。如苍南蓝姓畲族有8个支族,除以上涉及的7个外,还有埔坪温州堀支族。该蓝姓初居南京,鼻祖蓝明德。传至八世宗训移居安徽凤阳府定远县,九世□明移居万嵩山石室乡,十一世□俊复徙临淮(地邻凤阳后并入凤阳),十四世万福迁江苏句容,十五世永嘉移居福建福清县五乡。十九世和二生子君道,君道有七子,七居上杭县芦丰乡,名念七郎,为第廿一世,是本派之祖。廿七世茂上为苍南埔坪温州崛之始祖。

茂上名荣才,字福林,生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墓葬温州崛厝后。茂上因闻浙闽复界后地广人稀,于清雍正三年(1725)随表叔来平阳屿星(今属苍南县观美华阳)种蓝度活,乾隆二年(1737)移居温州崛即小龟岭(今属矾山埔坪)创基立业。蓝姓埔坪温州崛支系鲜为人知,是苍南畲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支系。

【入闽迁徙】

据闽、粤、赣各地《蓝氏族谱》载:“炎帝号曰神农,乃始祖也,十一世传至榆罔(据《三皇本纪·补史记》考:神农纳奔水氏之女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应为神农之第四传,原《蓝谱》所记帝榆罔为十一传,这在辈序上有出入),迁空桑(今山东省曲阜县),徙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时,有熊国君贡秀兰一株,值帝后宫降生一子,帝甚欢悦,以贡兰赐姓蓝取名昌奇,及长分封汝南,遂以此地为郡。”

蓝姓起源于今陕西蓝田,历秦汉而降,蓝姓主要繁衍于中山郡、东莞郡与汝南郡,中山在今河北定州一带,东莞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汝南在今河南平舆一带,三地为蓝姓郡望,即为蓝姓之最早发祥地。随朝代更迭,后裔因受历代战火影响,或受封随居,或寻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迁蕃衍。唐中宗天授元年传至108世明德,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自北豫迁建康(今江苏省江宁市),居上元县朱紫坊,为江南开基一世祖。

蓝姓大举南迁于隋唐间,唐宋时,蓝氏进入汀州府,据传五代后梁年间蓝奎(蓝夫子)的后裔自泉州徙居上杭蓝屋驿,生九子,播迁宁化会同里蓝家庄等地。武平、上杭等地的《蓝氏族谱》记载,唐中宗天授元年(690年),蓝氏108世孙蓝明德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今南京),由北豫(河南)迁居建康(今江苏省江宁市),居上元县朱紫坊,为江南开基始祖。

汝南郡一支蓝姓迁居今福建上杭蓝尾驿,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其裔蓝有善迁居会同里蓝家庄,有善后裔分迁清流、顺昌、石城。

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江南第十五世(受姓第一百二十二世)的蓝吉甫,遭金国之乱,弃建康故居(今江苏句容),迁奔闽居福清五福乡,成为蓝氏入闽始祖。吉甫妣林氏七娘生三子:常新、常美、常秀。宋理宗淳佑六年(1246——1265年)常新迁居建宁县崇善坊,妣李氏一娘生五子,依次取名万一至万五郎。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万一郎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万一郎妣赖氏秀娘生三子:熙一、熙二、熙三。熙三郎,字子安,妣张氏月娥生三子:和一、和二、和三。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和二郎率妻、子由石壁迁到长汀县城下里坪岭水口。和二郎之子大一郎,讳君厚,生七子,依次取名为念一至念七郎,裔孙播迁闽西各县、闽南及粤、赣、湘、浙、桂、台、港、澳和海外。客家蓝氏流传一首《祖先入闽迁徙歌》:“吉甫上祖入闽疆,初到福建五福乡。公生三子又分散,长徙建宁崇善坊。万一郎公成长大,家搬宁化石壁寨。金兵压境乱为麻,南宋衰亡生感慨。十九世祖和二郎,身居宁化心惊惶。父母启金随身携,牛栏祖地葬妥当。长汀水口是老家,一株挺秀七枝花。念七来杭扶阳住,念四官庄朴树下。”[注:元泰定三年(1326年)和二郎父子返回石壁将父母金骸取回坪岭,安葬在坪岭“牛栏祖地”。]

宁化治平《蓝氏族谱》:五代后梁太祖年间,奎公(称蓝夫子),生四子:长子锦,徙临川;次子光,居祝家山;四子耀,迁安南;三子焕,仕吉州。焕生二子:正、礼。长子正,移虔州;次子礼,任泉州教授。礼生子五:长智祐,居泉州晋江;次元祐,迁居邵武;三昌隆,由泉州徙居上杭蓝尾驿,于牛栏峰建祠开基。昌隆,生九子,其第三子继德,迁宁化南铺;第八子有善,字宣,号云谷,于后周广顺二年,自上杭蓝尾驿迁入宁化,后裔分衍清流、石城、顺昌等地。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有谱作政和七年1117年),蓝万福从安徽凤阳迁居江宁府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蓝万福有4个儿子:蓝吉甫、蓝吉享、蓝吉利、蓝吉庆。

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金捕鱼大举南侵,蓝吉甫逃难时,与父母兄弟中途失散,只身入闽,卜居于福清县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开基始祖。蓝吉甫(1208-1276年),字永嘉,自建康入闽。兄弟妻室,道途相失。只身逃至福清五福乡开基立业。蓝吉甫有3个儿子:蓝常美、蓝常新、蓝常秀。淳佑六年(1246年),次子蓝常新从福清县迁往建宁府(今建瓯县)崇德坊。蓝常新有5个儿子,其中长子蓝万一(字巨泰)于咸淳元年(1265年)迁居宁化石壁。蓝万一娶宁化赖氏为妻,生有三子:蓝熙一、蓝熙二、蓝熙三。其中蓝熙三也有3个儿:蓝和一、蓝和二、蓝和三。元泰定三年(1326年),蓝和二举家迁居长汀城下里坪岭水口白露树下,为蓝氏入长汀的始迁迁祖。按《蓝氏族谱》世系排列,蓝吉甫为蓝氏第一百二十二世祖。蓝吉甫之子蓝常新从福清迁徙至建宁府崇善坊(今建瓯县)。咸淳元年(1265年),蓝吉甫之孙蓝万一(字巨泰)从建宁崇善坊移居宁化石壁。

蓝氏开始进入福建后,并且迅速发展成为客家一族。北宋时,蓝俊徙居于安徽省的凤阳临淮关。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有谱作政和七年1117年),蓝万福从安徽凤阳迁居江宁府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蓝万福有4个儿子:蓝吉甫、蓝吉享、蓝吉利、蓝吉庆。宝庆元年(1225年),金捕鱼大举南侵,蓝吉甫逃难时,与父母兄弟中途失散,只身入闽,卜居于福清县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开基始祖。蓝吉甫有3个儿子:蓝常美、蓝常新、蓝常秀。淳佑六年(1246年),次子蓝常新从福清县迁往建宁府(今建瓯县)崇德坊。蓝常新有5个儿子,其中长子蓝万一(字巨泰)于咸淳元年(1265年)迁居宁化石壁。蓝万一娶宁化赖氏为妻,生有三子:蓝熙一、蓝熙二、蓝熙三。其中蓝熙三也有3个儿:蓝和一、蓝和二、蓝和三。元泰定三年(1326年),蓝和二举家迁居长汀城下里坪岭水口白露树下,为蓝氏入长汀的始迁迁祖。

蓝姓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广布于闽、粤、赣山区。宋元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的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改变了自己的族称。这种状况持续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龙海、上杭,广东的大埔、饶平等地的蓝姓才恢复为畲族,总人数达几万人。而族源相同,散布于海内外各地的更多蓝姓族人,至今仍以汉族面目出现。

明初,又有蓝元晦由江西迁居福建的漳浦亭岭下尾,开基立业。这一支蓝氏以“种玉”为堂,追认蓝玉晦的祖父蓝炯为一世祖,父亲蓝琛为二世祖。蓝元晦生三子:长子蓝庆福居苌坑(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子蓝庆禄迁居蓝教(今隆教),为龙海蓝姓始祖;第三子蓝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迁徙至广东的饶平蓝屋村。明末清初时,漳浦蓝氏迁居广东的潮汕。

闽南地区的蓝姓畲族,主要聚居于漳浦县赤岭、湖西、以及龙海市的隆教乡一带,据目前已知的资料表明,他们于明代初期从江西一带迁到漳浦,先后定居于龙海的镇海、隆教、漳浦的前亭、和赤岭湖西地区。清代,福建漳浦蓝氏发展成为一个让世人注目的家族。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政府决定武力收复台湾。福建漳浦的蓝理立下了赫赫战功。蓝理的胞弟蓝瑶困参加平台功高加封为左都督,四弟蓝瑷累官福建总兵,五弟蓝珠为参将。康熙以后,蓝理家族任五品以上的武官就有20人,其中从一品的就有:蓝理、蓝廷珍、蓝元枚3人,故有“漳浦蓝氏多将才”之誉。

上杭的蓝氏老一辈中还流传着一首《祖先入闽迁徙歌》:

吉甫上祖入闽疆,初到福建五福乡。

公生三子又分散,长徙建宁崇善坊。

万一郎公成长大,家搬宁化石壁寨。

金兵压境乱如麻,南宋衰亡生感慨。

十九世祖和二郎,身居宁化心惊惶。

父母启金随身携,牛栏祖地葬妥当。

长汀水口是老家,一株挺秀七枝花。

念七来杭扶阳住,念四官庄朴树下。

【播迁海内外】

宁化石壁桂头《汝南郡蓝氏族谱》:始祖明德公原居北地,中宗嗣圣间迁居江南,立业建康。至廿世大一郎,生七子,元顺帝元统间,其第七子念七郎,开基上杭湖洋,至伯十郎之长子子荣公,开基卢丰,下传九世流禄公,于明代迁入宁化县龙上下里八都桂头乡肇基。裔孙播迁至福建上杭、武平、永定、新罗及江西、湖南、浙江、贵州、广东、安徽、上海、四川等地。

宋末元初,因避乱有大批蓝姓族人迁居广西、湖南、四川等地。明初,蓝铁安从漳浦迁居广东的澄海大衙,再蕃衍至樟林、河浦、达濠等地。明时,少数民族蓝氏,由闽罗源分别迁居平阳旺庄、书阁、桥墩、莒溪,后裔散居平阳、苍南、泰顺、文成等地(《温州市志·少数民族》)。明末清初时,漳浦蓝氏迁居广东的潮汕。明初,蓝铁安从漳浦迁居广东的澄海大衙,再蕃衍至樟林、河浦、达濠等地。明中叶始,闽粤沿海之蓝姓有渡海赴台湾。据台湾《蓝氏族谱》记载,蓝姓最早来台的是郑成功时代漳州人蓝凤,到达今台南县的大农村开垦台南大康村。

他们繁衍后代,聚族而居,成为台湾蓝姓主要聚居区,他们每年都有祭祖活动,如屏东里港祭祀蓝鼎元,台北县树林镇祭祀蓝林泉,双溪乡祭祀蓝愿,宜兰罗东有蓝引垦亲会,据了解,这几个较聚居的蓝姓,祖籍都是来自赤岭,蓝引系四房12世祖,祖居赤岭杨美,于乾隆年间由淡水上陆转台北松山定居,来台已传十世,约230年。蓝引移台时,带来三个儿子,来台后又生了二个儿子,蓝引将长子及第五个儿子留居台北内湖务农,把另三个儿子带到宜兰罗东,第四个儿子不久死去,蓝引夫妇死后分别安葬在罗东和内湖。蓝林泉(又名蓝敬),祖居漳浦张坑(今赤岭),后迁徙至泉州南安廿四都金田乡,未几,再迁廿九都蒋田乡赤晚内,约在乾隆初渡台,居海山郡三角埔,即今台北树林镇,已传十代。蓝欢官,赤岭蓝氏第14世,乾隆十年(1745年)由哧岭携子官生渡台,居台北红毛港大仑庄创业,开垦数百甲,乾隆三十八年死,其子孙分衍于屏东,嘉义等地。

台湾《蓝氏族谱》又称“康熙未年蓝鼎元后裔入垦屏东里港”,蓝鼎元膝下有云锦、云龙、云翔、云翼、云鹗、云灿六个儿子和二个女儿,康熙六十年,台湾朱一贵起义,蓝廷珍受命专征,蓝鼎元随军入台,充当高参,时年仅19岁的云锦亦随父入台。台郡既平,蓝鼎元“鼓棹西归”,云锦亦随父回到漳浦,雍正五年,蓝鼎元受命普宁,潮阳知县,十一年赴广州任内,云锦都没有离开他父亲,可见,蓝云锦迁台应是在蓝鼎元去世之后的乾隆初年。

根据《蓝姓族谱》所记载的种玉堂子孙分衍情况,开基祖庆福公以下三房,几乎都有播迁于台湾者。其中二十世保仔、水土,大房二十一世柳兴,三房蕃公后裔的二十一世的文仔,四房五才公后裔的二十二世文德,二十三世介民、庆民、志民等,都是有明确记载且有联系的。多数定居于台湾宜兰、罗东,与蓝鼎元派下混居在一起。屏东里港玉田路是台湾蓝姓的主要聚居地,他们都是蓝鼎元长子蓝云锦的后裔。蓝廷珍的后裔,也有不少迁居台湾者,传说府第前所铺设的石埕,其中的条石数以百计,排列纵横有致,迁台者回乡认祖,却多能说出条石排列的规律。其中,二十世一名叫义佬的,是蓝廷珍之孙蓝元枚派下,迁居台湾后,曾任台湾某县县长,娶台湾籍妻子。

据武平《蓝氏族谱》载,自清康熙末年,大禾乡蓝鼎元迁台后,从雍正四年至嘉庆年间,有蓝仲、蓝爱、蓝寒、承开、承略、蓝欢、蓝宗、蓝员、蓝正、蓝引、蓝悦、蓝星、仕元、蓝杰、蓝数等迁台湾的屏东、南投、新竹、桃园、台北、宜兰、台南等地开基。上杭蓝氏迁台:荣锦、健平、汉初、业方、承焕、月耀、月焕、正德、蓝忠、奎煌、辅新、寿永、兆光、彩荣、业才、汉钧、高汉等。

据台湾省文献会1977年调查资料台湾总人口1695万,蓝姓有31302人,其分布较为集中的是台北县、台北市、校园县、宜兰县、屏东县,分布较集中的乡镇是台北的双溪,桃园的大溪,高雄的冈山和屏东的里港。这些蓝姓中有一部分是漳浦赤岭迁来的。据台湾有关人士统计,目前全岛各地的蓝姓人中,约有三万人为漳浦种玉堂的后裔,其数量超过现漳浦县内的蓝姓家族。台湾高山族同胞也有蓝姓家族。

广东省潮汕蓝氏大多是明清时从漳浦迁入的,漳浦的蓝姓种玉堂则是由蓝元晦于明初由江西迁居漳浦亭岭下尾后开创的。蓝元晦被追认为种玉堂三世祖,其祖蓝炯为一世祖,父蓝琛为二世祖。蓝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四世)居苌坑(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子庆禄,迁蓝教(今隆教),为龙海蓝姓始祖;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迁饶平蓝屋村。

明中叶以后,闽粤沿海之蓝姓有渡海赴台者,有播迁东南亚国家,其中移居印尼等地的蓝姓宗亲较多。

如,从漳浦蓝氏“种玉堂”外迁繁衍的蓝氏后裔,分布11个省(包括台港澳)25个地市近50个县及东南亚国家,人口达40多万人。

以漳浦蓝姓种玉堂为例,历代迁住外县,外省和国外的的就有:

迁海澄:九世巨庆,十世蓝囝;

迁连江:十世盛夏、思霄、蓝珍;

迁华安:十世一绍、十一世万春;

迁南安:十世叶龙;

迁漳平:九世正义;

迁福宁:九世嘉荣;

迁陆丰:十一世万祥;

迁揭阳:十一世盛夏;

迁惠丰:十一世廷诲;

迁广东:六世进奇;

迁印尼:十七世有仔、扁仔,十八世金凤、甘堂、清龙、盐仔,十九世雨超、钦池、良善、来成、火土、福春,二十世通源、婴有、晋水、水乞、国麟、仙桃、水全、致富、五经、乙鹤、玉树、俊美,二十一世民权、德光、天龙、丰玉、明其,二十三世玉文,和在;

迁泰国:十八世长锦、振美,二十二世朝阳;

迁漳州:二十世香国,二十一世金水;

迁金门:二十二世振枝

迁新加坡:十九世达水,二十二世利贞,彰奇;

此外,尚有迁住香港,河南新安,广西,福州,晋江,南靖,闽候,龙海,光化,缅甸,美国等地的。其中福鼎县3000万多蓝姓人,也自称源自漳浦种玉堂,浙江省苍南县10000万多蓝姓,亦与福鼎蓝姓同宗,属种玉堂派下。

【郡望堂号】

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初年,设置中山郡,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十六国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南宋设置的香山县,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中山市。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建安初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始于唐朝。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东汉时期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堂号

戒君堂:春秋楚昭王时,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之仇,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到成臼河边。这时有一条船离开岸边,昭王认得船上是蓝尹亹及其妻儿,就大声喊:“快让我上船!”没想到蓝尹亹毫不理睬。昭王又大叫了好几次,蓝尹亹才回答说:“自楚立国以来,从没一个国君丢弃过国都,现在楚国灭亡都是你的错,你还过河干什么呢”昭王没有办法,只好从陆路逃到隋国。后来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这时蓝尹亹又来求见。昭王一听说他来了,顿时大怒,要把他抓起来。令尹子西在旁劝阻说:“他敢来总有道理,先听听他怎么说吧。”昭王于是派人去问,蓝尹亹回答说:“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为积怨太多,引起国人不和,所以败给吴军。现在大王还想走他的老路吗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是为了惩诫大王,希望大王有所改变。我现在来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没有,大王若仍不愿改,楚国就完了,既然如此,我这条命又有什么值得顾惜的呢”昭王为了警诫自己,于是重新任用了蓝尹亹。

种玉堂:种玉堂得名于郡望汝南。相传蓝氏得姓始祖昌奇受封汝南郡,又称蓝田,以产美玉出名,故有“蓝田种玉”之称。

汝南堂:顾名思义是蓝姓后人为了纪念发源于汝南郡的先祖而设立的,一般认为汝南堂的蓝姓都是昌奇公的后裔。其他姓氏也有汝南堂的堂号。

崇兴堂:以望立堂。如今江西省上犹县营前镇畲族村有保存良好的牌坊(正在申请历史文物)

此外,蓝姓的堂号还有东莞、蓝田、蓝玉、中山、德胜、等。

字辈

江西蓝氏汝南堂字辈:“克传先永程修尊显敬体子来柔怀家声在振启祥光师善希贤道洪芳俊器铭儒咸毓秀登朝佐治植纲常”。

江西筷子街蓝氏字辈:“廷凤锡祥春芝毓秀宾洪焕彩”。

新疆乌鲁木齐蓝氏字辈:“紫曰锦观应庭章学宏志立世荣昌国士才高贞吉庆文明毓秀绍恩光”

湖北武汉、黄陂蓝氏字辈:“廷凤锡祥春芝毓秀宾洪唤彩”。

湖北大悟蓝氏字辈:“廷凤锡祥春芝毓秀宾洪唤彩”。

河南光山蓝氏字辈:“廷凤锡祥春芝瑞秀宾鸿焕彩”

广东入川蓝氏字辈:“维秀凤树曰春茂有福田永宗朝家全正大廷清远宏安万世源”。

广东始光、南雄、翁源畲族蓝氏:“家声在振启祥光师善希贤道洪芳俊器铭儒咸毓秀登朝佐治植纲常”。(注:使用江西汝南堂蓝氏字辈,但有三个版本,有的版本前仍有歌功颂德的字,并将诗中的“在”写为“大”、“希”写为“世”,“纲”写为“广”的,还有一支同时用新、老谱的,其中第三句为“远达光华长俊秀”,新谱与老谱以“光”字为对应,该支系世代相传道教。)

东南沿海畲族蓝氏字辈:畲族原来按“大小百千万念”排辈,循环使用;后来学习汉制,在明朝时期开始排定了“友元奕世德如真全”八个字辈,在一部分畲族任迁入广东潮州地区后,排定了“创子智钦承孝友传家国”十个字辈;清朝乾隆年间以后,潮安地区的畲族又排定了“庭名和朝钦仁义礼智信”十个字辈。

四川江油蓝氏字辈:“若梦兴田子元宗盛有林”。

四川资中蓝氏字辈:“新锡文光际运恒昌永华开泰杰应书香”。

湖南沅江蓝氏字辈:“念时国玉学君仕金大有万世仁义本传家孝可久朝猷宝鼎铭勋业儒珍守根深枝愈成源远泽宗祖”。

陕西汉阴蓝氏字辈:“克家先泽远尊祖本宗长敏慎谦恭树绵延共吉祥”

陕西商洛蓝氏字辈:之后修改“国正天兴顺家新知道”

山东即墨蓝氏字辈:“仕用存恒志(立)仁信孝恭传光裕昭德泽嘉祥衍祖宪”。

蓝氏一支字辈:“其后以德永远发强国仁天顺家庆祖扬吉世节长良民红章祝兴京方宪青万江中华舒广玉仙春光”。

海淀区蓝氏字辈:正万应先文,明继启世代,永远国大廷,学光裕安太,宏治朝仲清,瑞立登荣开,仕...

河南省确山县蓝氏字辈治德清荣克

桂林恭城县蓝氏族谱之班辈排行百字歌151世孙全普于1990年为族人拟定继世立乐业,文武振宗邦。海远同泉源,富贵兴隆昌。才德登科云,廷中献华章。骑仕义勇...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衡文望重;

讨贼功高。

——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指蓝奎,下联指蓝玉。

福州望重;

泉郡名高。

上联指蓝奎,下联指蓝田。

濠梁仙侣;

浙派画家。

上联指蓝采和,下联指蓝瑛。

五言通用联

汝水源流远;

蓝田世泽长。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官庄蓝氏宗祠联。

六言通用联

博士福州望重;

永昌凉国名高。

七言通用联

源自春秋流芳远;

望出汝南世泽长。

——典指蓝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玉出蓝田光国史;

种传四海耀家声。

——据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即蓝田。子孙以地为氏。蓝田今在陕西省长安县的东南,该处以出产美玉出名,故有“蓝田种玉”之称。

荆璞挥军驱海盗;

秀豪为国保金瓯。

——上联典指清代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字荆璞,漳浦人。从施琅入台湾,平朱一贵,加左都督。下联典指关东革命大都督蓝天蔚。字秀豪。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1903年,沙俄入侵我国东北,他发动留日学生组织拒俄义勇队,被推为队长。

明德遗风光世第;

彩和逸士裕孙谋。

——上联典指唐代杨州节度使,蓝采荷之父蓝明德。为蓝氏第108世祖、江南开基始祖。下联典指唐·开元进士,谏议大夫蓝采荷,因谏权臣杨国忠被谤见黜,解职归家,在南山为逸士,修炼成仙,时称大罗仙(八仙之一)。有诗赞曰:“解印辞朝就学仙,炼丹成日上青天。有子流芳无后虑,逍遥快乐海云边。”

长景明晕在空际;

金银宫阙高嵯峨。

——此联为蓝采和《踏歌》诗句联。为《全唐诗》所录。

朴树千枝根共本;

汀江万派水同源。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官庄蓝氏宗祠联。

八言通用联及以上

种子耕孙,文风鹊起;

玉堂金屋,甲第蝉联。

——此联为福建省龙海市隆教乡蓝氏家庙种玉堂联。

中山郡东莞郡千枝共本;

种玉堂戒君堂万水同源。

——全联典出蓝姓的郡望和堂号。

种义耕礼,念祖宗聿修厥德;

玉笋兰芽,愿子孙长发其祥。

——此联为福建漳浦赤岭乡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

闽山沃土、乔木千枝,七枝竞茂;

汀水清泉,激流万派,一派扬波。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城内南门南市巷蓝氏家庙联。

由镇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

卜苌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畲族乡赤岭村蓝氏宗祠联。

陈俎豆以四时序事、序齿,共矢真诚昭祀典;

聚子姓於一堂兴仁、兴邦,让聿厥德振家声。

——此联为广东省澄海市东里镇南盛里蓝氏通祖祠锡庆堂联。

胥训诂、胥保惠、胥教诲,各守尔典率乃祖考;

以德进、以事举、以言扬,相观而善达乎朝廷。

【祠堂古迹】

漳浦蓝氏宗祠

漳浦蓝氏宗祠,又称种玉堂,取“种玉蓝田”之义,座落于漳浦的赤岭畲族乡石椅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历代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定海总兵官左都督的蓝理,捐出俸银拓建两廊。种玉堂东北朝西南,建筑面积540.96平方米。由门厅、天井庑廊,正堂、两边厢房组成。为两进三开间土木建筑,悬山顶。正堂面阔5间,深3间,九架梁加前柱廊,抬梁式结构,为夯土墙构筑。花岗石圆柱,鼓形柱础。正面作“榻寿”式,明间开大门,次间开小门,厢房门开于左右两侧。大门两侧立青石旋纹门鼓,木镂花雌虎窗。祖祠内悬挂“所向无前”、“大巡按”、“少宗伯”、“参赞大臣”等牌匾10多个。正堂一草书“福”字,传说是康熙御书,左右为江西御史蓝紫陶悬“大巡案”匾、礼部侍郎蓝应元悬“少宗伯”匾。祠中石柱刻有六幅对联。祠前有占地200平方米的铺石大埕,竖旗杆石二组。埕下排列七星潭。保留康熙年间“重修祖庙碑记”以及“勒缘石碑”等。

上杭蓝氏宗祠

蓝廷珍府第

蓝廷珍府第,位于漳浦县湖西乡顶坛村,俗称新城。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府第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占地5000多平方米,坐西向东,为三进三开间土木建筑,连同后壁楼及两厢有厅房108间,厢房72间,共180间。后壁楼称“日接楼”,镌有“蓝廷珍印”、“荆璞”的印记。大门联:“复鹿耳于崇朝,韬略奚似管乐;定东都以七日,戎机可比孙吴”。大厅内有蓝廷珍塑像。

武平县城蓝氏家庙

武平县城蓝氏家庙,位于现县城宾馆后边右侧,壬山兼子,于民国六年(1917年),十二月隆重升龛入火。当时主持兴建这座蓝氏家庙的是蓝玉田(三房中堡章丰人)。蓝氏家庙大门至今仍存石刻门联一对:“海国功深,勋名虎将;文澜张阔,集著鹿洲。”此联彰显蓝氏先贤武略文韬。上联指蓝大一郎公之六子念六郎公之孙庆福公的第十六世孙:漳浦人蓝理和第十九世孙蓝廷珍及第二十一世孙蓝元梅平定台湾之武功;下联喻廷珍之兄蓝鼎元治理台湾之文德,因其著有《鹿洲集》。蓝理、蓝廷珍、蓝鼎元、蓝元梅等都是武平蓝姓开基始祖蓝大一郎公蕃衍至福建漳浦的直系后裔。

大禾蓝氏家庙

大禾蓝氏家庙,位于武平县大禾村,号“种玉堂”。相传蓝氏得姓始祖昌奇受封汝南郡,又称蓝田,以产美玉出名,故有“蓝田种玉”之称。祠堂初建于明洪武五年壬子(1372年),至今已630多年的历史,泥木结构,由肇基客家之始祖蓝大一郎(字君厚)亲自奠基。历代后裔先后经多次续修、扩建,升华而成古衙门式官厅。家庙上下两栋,一院两厅,重檐斗拱。一进大门,则为院子。二进前厅,为候祀休息场所。三进正堂乃祀祖正厅,有祖牌位社龛。顶上悬一横匾,镌刻“种玉堂”三个镏金大字,熠熠生辉。神龛中央黑漆牌座上用金字写着蓝大一郎公社主位等字样。正面有中、左、右三门,中门顶“喜鹊巢”,下挂的匾牌“翰林院编修”为念五郎后裔蓝拨琼(江西兴国人)。雕梁画栋,甚为壮观。十年动乱期间,蓝氏家庙惨遭破坏,后因年久失修,于1997年春遭洪水冲刷倒塌。1998年4月,武平、上杭、长汀蓝氏七大房代表,成立“蓝氏家庙维修理事会”。把临为废墟的蓝氏家庙重建,现为砼柱砖石结构,琉璃瓦屋面,巍峨壮观。

【家训格言】

《蓝氏家训》

一、敦孝悌以序混伦(对兄弟要亲爱,对父母应孝敬)

二、敬长辈以明恭顺(尊敬长辈,爱护幼小)

三、谨闺门以端风化(子女言行要注意合乎礼仪规范,婚配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四、亲宗族以厚一本(宗族要团结,不欺同姓,不背祖)

五、和姻邻以息争讼(团结亲属、乡邻,以和为贵,不与人争斗)

六、恤孤弱以广慈惠(对孤弱者要同情、帮扶,不倚强凌弱)

七、读诗书以训子弟(教育子女要读书,才能明事理)

八、择交游以慎习染(交朋友要志诚,以免沾染恶习)

九、禁赌博以保身家(赌博是败家、废业、毁己的恶源)

十、戒言斗以全躯命(不要背后说人是非,与人相争相斗要说情说理,善听人劝解,冤家宜解不宜结)

十一、务本业以足衣食(干任何事业都要勤俭发奋,才能丰衣足食)

十二、早输纳以免催科(及时缴纳税款)

十三、节浮费以备不虞(勤俭节约是根本,有时当思无时,有备无患)

十四、禁盗伐以培风龙(禁止偷盗和滥伐树木,保护林木,使之枝繁叶茂,培育风水)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NXIERA安世代系统云端大数据中心,秉承着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是综合OinO2C(OnlineinOfflinetoConsumer)模式的文化产业化信息流综合平台。立志创建一个全球华人共同参与的百家姓渊流网站,提供一个全球华人探根寻祖,溯源祭祖的圣地。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先祖的美德是我们骄傲,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愿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这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将会大大增强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一姓为家,千姓汇聚国。愿我炎黄子孙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愿我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THE END
1.8首诗词,8个成语故事,知道三个算你厉害诗词君总结10个成语故事,10首诗词,看完了,赶紧教给孩子吧! 01 逢人说项 【出处】唐·杨敬之《赠项斯》: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项斯,晚唐诗人。 初时项斯到长安科考,落第后十分烦闷,听说国子祭酒杨敬之礼贤下士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ODMzMzQ2NA==&mid=2247671062&idx=4&sn=72f61b39e2c4ab4187b9b5d16ab74f96&chksm=fa7c9b0cb1ae2f4f4eac2f648014e4f0f07a9b1c7bd69ce0b6dfc507536ded7adae616cc187e&scene=27
2.230个成语典故,230个历史人物,收藏起来慢慢看曹操项羽刘备韩信几乎所有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人物,一段精彩的故事。 诗词君整理了100个成语及其背后的人物,知道一半,你就是牛人。 封金挂印——关羽 嗟来之食——黔敖 单刀赴会——关羽 东山再起——谢安 鹤立鸡群——嵇绍 凿壁偷光——匡衡 车载斗量——赵咨 兵贵神速——郭嘉 洛阳纸贵——左思 出言不逊——张郃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S6H3QU0521BB8C.html
3.高一语文必修四文学常识7、典故作用大家谈 盗跖颜渊:黑白颠倒,善恶混淆;苌弘化碧:清白如玉,天理昭昭;望帝啼鹃:含冤就死,心存不甘; 六月飞霜:冤情感天,冤狱重现;东海孝妇:孝行天鉴,人神共愤 二、《雷雨》1、戏剧常识 (1)、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http://www.hhtyz.com/jyz/ywz/jxzy/2020-03-21/1557.html
4.有关交友的成语谚语名言或格言诗句的高中知识5、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成语典故五个: 1、八拜之交:“八拜”本指古代世交子弟见长辈时的礼节,后指好友相约结拜的兄弟姐妹的关系。 点头之交:指交情不深,仅见面点点头的朋友,亦称“一面之交”。 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1824963.html
5.关于交友的成语典故5个(关于交友的成语典故)关于交友的成语典故5个(关于交友的成语典故)当过流氓的女神最迷人 精选回答 1、八拜之交:“八拜”本指古代世交子弟见长辈时的礼节,后指好友相约结拜的兄弟姐妹的关系。 2、点头之交:指交情不深,仅见面点点头的朋友,亦称“一面之交”。 3、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 4、《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https://edu.iask.sina.com.cn/jy/eOuHZ37HhP.html
6.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10月,充顺天武乡试正考官。 咸丰二年(1852年)正月,署吏部左侍郎。6月,充江西乡试正考官,途中因母丧归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https://www.maigoo.com/citiao/227065.html
7.一定要讲给孩子听的十六个道德典故,受益终身!10、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一定要讲给孩子听的十六个道德典故,受益终身! 11、程门立雪 一定要讲给孩子听的十六个道德典故,受益终身! 12、范式张劭交友重诚信 一定要讲给孩子听的十六个道德典故,受益终身! 13、缇萦救父 一定要讲给孩子听的十六个道德典故,受益终身!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59681082868565
8.古时候朋友的故事成语(古代文言文交友的成语故事有哪些?)5.关于交友的典故或成语故事(至少2个) 管宁割席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 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http://www.zzfmdn.com/article/26600
9.有关交友古诗或成语交友的成语典故5个.docx需要金币:*** 金币(10金币=人民币1元) 有关交友古诗或成语交友的成语典故5个.docx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有关交友古诗或成语交友的成语典故5个 形容交友的故事和成语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各位,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下面哦! 关于交友的古诗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603/7110052136003126.shtm
10.成语典故及寓意这在毛遂自荐、一言九鼎、三寸之舌、两鼠斗穴、许历谏军、完璧归赵、渑池之功、围魏救赵、因势利导、窃符救赵等成语典故中清晰可见。其中, 毛遂自荐、窃符救赵等更多体现了临危勇出的责任感, 而其它几个成语典故则更多体现了多谋善断的高度智慧。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8ix5v22.html
11.南下海南自驾游(四)——湖北襄阳国家4A级景区古隆中腾龙阁——隆中风景区制高点修建的一座纪念塔,总高十层,从三顾堂后面拾级而上,可以达到此塔。塔内有卧龙出山图与相关三国文化典故。登高远眺,既可以观隆中山、湖北文理学院、卧龙镇全景,又能够俯瞰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及襄阳城的优美精致。 诸葛草庐——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卧读躬耕、生活起居之处,电视连续剧《诸葛亮》https://www.meipian.cn/1wam55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