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是国际友谊日,回顾过去,从「前互联网时期」,到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友谊的表现形式、实现方法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种持续的演变,既是社会文化和心理需求变化的反映,也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背后驱动。
鲁迅先生曾赠送挚友瞿秋白一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在过去,受限于种种原因,想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灵魂好友」,可能只能靠机缘,然而伴随着时移势易,我们发现,在「找到灵魂好友」这件事上,存在一个可能性逐渐递增的过程……
前互联网时期
没有奶茶、没有MBTI,一切「随缘」的友谊
1992年,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邓巴数」的概念——一个人一生能够维持稳定社会关系的最大人数约为150人。想找到「灵魂好友」?你只能寄希望于这区区150人。
在过去,友谊的建立常常受到地理空间和血缘关系的制约。那时的交友逻辑与今天大相径庭:人们首先在现实世界中相遇,如学校、工作场所或家族聚会,然后才有机会发展成为朋友。换言之,物理上的接近和直接的社会联系是友谊形成的先决条件。
在前互联网时代的传统社交模式中,人际关系的构建始于线下的直接互动。饭局和酒局不仅是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景,更是社交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KFC还被视为新奇事物的年代,参与这些聚会本身就是一种社交资本,能够引发话题和讨论。
而如今,饭局酒局虽然依然保留了「社交场景」的功能,但社交货币的形式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新。现代聚会上,人们讨论的是MBTI性格类型、星座、动漫等更符合当代潮流的“社交货币”。
web1.0到web2.0前期
友谊的维系...得看电脑电量
在web1.0-2.0前期,BBS社区等网络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见面互加好友、网上相互发电子名片,逐渐成了流行的社交模式。此时,网络ID、互联网昵称便成了彼此建立关系、拉近双方距离的新载体,可谓那个时代新的社交货币。
当时最典型的互联网产品是天涯社区,该社区以「匿名社交」为核心卖点。聚集了中国网络文化的先驱,精英大V和草根用户在这里交流,家长里短、国家大事和国际风云在这里碰撞,天涯也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聚集的网络社区,被称为「80后的时代回忆」。
BBS社区的兴起,可以让网友主动发起友谊,相比过去依赖线下社交、书信等沟通方式,已经有很大进步。
web2.0后期
移动网络普及,但普通人找到灵魂好友依然不容易
只是,这只适合少数有内容输出能力的自媒体博主。而对于大多数普通网友,由于中心化的流量分发机制,依然会让完全同频的灵魂好友失之交臂,丧失相识相知的可能。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是属于大V,属于「意见领袖」的时代,社交网络的金光暂时还没普照到他们。
很多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虽然用户数据庞大,但是由于兼顾的需求过多,依然存在平台运营规则过于粗放、难以对社交关系实现精细化匹配的局限性,而Soul的创新之处在于,它突破了这些局限,提供了一种更为个性化、精细化的社交体验。
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交需求的变化,如上所述,以往的社交模式,都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开启一段关系
AI和MBTI,是「术」也是「道」
在Z世代之前,社交关系往往建立在地缘、血缘、业缘等传统因素之上,这些关系与个体的地理位置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然而,对于作为数字时代「原住民」的Z世代来说,他们更倾向于建立基于兴趣和共同爱好的社交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趣缘。
Z世代利用网络平台跨越地理和物理空间的限制,寻找和他们兴趣相投的人,形成具有共同文化特征和价值观的社群。
拆卡、潮玩、城市运动、吃谷,都是当下Z世代年轻人开启兴趣话题的「社交货币」,当然,还有最广为人知的MBTI——
2022年,谷爱凌在冬奥夺冠后自曝MBTI类型是INTJ,这让很多网友觉得,与谷爱凌在赛场上激情四射的表现判若两人,彼时,谷爱凌凭一己之力将MBTI推上了热搜榜第一。MBTI近年的热度,堪称新型社交货币,「为I做E」、「JP之分」等话题频上热搜。
图源:微博热搜榜
年轻人见面第一句话,不再是互换名片、互加好友,而是先问MBTI类型——MBTI本身作为话题点,能助力关系开启、破冰,这是MBTI之「术」。
而MBTI理论本身,同时也能作为关系匹配的科学依据,这是MBTI之「道」。
从目前站内情况来看,AI聊天助理的上线能让回复率提升10%。这是AI在“术”上的功能性,而AI之「道」,则埋藏在场景化/游戏化社交的底层逻辑中,这牵扯到关系破冰后的沉淀环节……
沉淀一段关系
与AI一起创造回忆
「年轻人不会只满足于聊天,交到新朋友后,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和朋友一起玩游戏、看电影,创造更多的体验和回忆,简单的聊天不是社交的本质。」
例如在狼人魅影场景中,AI有不同音色,能扮演不同角色,推理能力几乎与真人玩家无异,人们能在在非常fancy的场景中,借助AI的帮助,一起创造美妙的回忆。
换句话说,AI不止是结交灵魂好友的「术」与「道」,它甚至可以就是「灵魂好友」本身。
你的下一个灵魂好友
何必非得是碳基生物?
更普惠的流量分发机制,让普通人看见普通人。
这种流量普惠机制还体现在其内容分发上。用户创建的内容帖子或参与的群组都能获得公平的浏览率和参与度,确保「每一种小想法小情绪都被看见」,这种机制有助于降低用户的社交压力,让他们能够在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环境中自在地表达自我,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
结语
国际友谊日的存在,说明全球人们都有强烈的社交需求,有追求文化趋同,找到志同道合友谊的潜在需求。而纵观目前的各种社交产品,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这一夙愿的产品并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