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12.08
前言
1
史学研究公众号|整理推荐
汉语音韵史
作者:沈钟伟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原作名:APhonologicalHistoryofChinese译者:董建交出版年:2024-11-29页数:391定价:128.00元
沈钟伟,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语言、文学和文化系教授。JournalofChineseLinguistics(《中国语言学报》)副主编。著有:StudiesontheMengguZiyun(《蒙古字韵研究》)等。
2
秦汉政权合法性理论的建构与演变
作者:高海云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定价:99.00元
政权合法性理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核心命题。本书围绕秦汉时代知识分子对天命观与正统论的建构活动,以政治与学术的互动关系为中心,以长时段的纵向梳理与结构性的横向比较为主线,重点讨论政权合法性理论体系中“神圣附会”“历史系统”“现实理性”与“政治伦理”四个层面。秦汉学士们在吸收、援引既有的“天”论、祖灵崇拜、帝王神话、五德终始、符命谶纬、阴阳五行、史传文学等各种思想因素的基础上,逐渐建构起一套愈来愈系统化的受命政治理论。《白虎通》是秦汉政权合法性理论最为完整、成熟的论证体系。秦汉学术与政治权威的结合之路,以皇权为主导,以学术的自然更新和学士的主动求变为主要内容,最终促成儒学的经学化、工具化与儒生的文吏化。
高海云,江苏苏州人,中国史博士,副教授,师从臧知非先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秦汉史。入选“羡林学者培育工程”“光岳英才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江苏省科研与创新计划项目等课题多项,获各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多项,出版专著《东汉政治与学术演变》,参编《秦思想与政治研究》《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等多部。
3
云冈石窟中小窟龛的展开
作者:[日]熊坂聪美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副标题:装饰·空间·工匠原作名:雲岡石窟中小窟龕の展開译者:黄盼出版年:2024-11页数:365定价:98.00
熊坂聪美,日本大学院人间综合科学研究科博士。现为日本成城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研究员、成城大学非常勤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佛教美术史。
4
汉代遣册衣食住行类名物集释与疏证
作者:雷海龍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定价:268元
漢代遣册集中、有序地記録了豐富多樣的名物,是生者對逝者地下生活的細緻安排,不少可與墓葬隨葬品對應,並且這些隨葬品大多數是當時現實生活中的實用物,是古人“事死如事生”理念的具體實踐,更是研究漢代日常生活史的絶佳材料。《漢代遣冊衣食住行類名物集釋與疏證》選取漢代遣册記録的衣食住行類名物進行分類整理,匯集學界已有成果,形成集釋文本,再廣泛收集實物、圖像、文獻等資料加以疏證。
雷海龙,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5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输日佛教石刻研究
作者:刘恒武、袁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定价:98
本书在宋代佛教石刻整体坐标中考察宋代舶载输日佛教石刻的形制谱系及雕造年代,以日本现存宋代输日佛教石刻为研究核心,以浙闽沿海宋代佛教石刻遗存为比照对象,对日藏宋制佛教石刻进行了跨海溯源。在此基础上,由“物”及“场”,由“场”及“人”,由“人”及“史”,采用文物考古调查与文献史料解读相结合的研究路线,对石刻的存置场域、关联文脉、输日背景、利用社群、海运路线等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多维度、多层面揭示了宋代输日佛教石刻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刘恒武,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兼任宁波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历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海上丝绸之路史和区域考古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优秀结项)及省部级课题多项,个人成果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
袁颖,宁波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日古代文献,曾参与国jia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6
沙海浮图
作者:陈粟裕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副标题:中古时期西域南道佛典与图像出版年:2024-11页数:430定价:98.00元
陈粟裕,1983年生,湖北天门人。中央美术学院文学博士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丝绸之路文化与艺术研究、敦煌艺术研究。著有《从于阗到敦煌——以唐宋时期图像的东传为中心》《中国佛教美学典藏·禅意绘画卷》等。在《世界宗教研究》《敦煌研究》《美术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世界宗教文化》等期刊发表期刊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
7
明清山陕乡村水利治理中的制度、权力与文化
作者:王焕炎著
出版社: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
定价:98.00元
本书拟通过探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区域内的基层水利治理实践,梳理围绕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所形成的农民、基层水利组织、村落、政府间的复杂互动关系,透视基于水利公共资源的利用所产生的人类之间共存、合作与协调的关系,可以为我们探讨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提供经验。历史时期中的乡村水利治理,为我们当下的公共事物和基层治理提供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这些对于我们厘清本土实践中的权利与权力、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个体与公共等问题具有一定价值,并进而裨益于政治学研究的本土化及其理论自觉。同时,也对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并进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8
命若朝霜
作者:柯岚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品方:大学问副标题:《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与女性出版年:2025-1页数:424定价:79
本书从法律社会史角度解读《红楼梦》,聚焦十二位(类)女性角色,对应十二个清代法制问题,整理与《红楼梦》中事件类似的清代司法案例,剖析清代女性困境的制度性原因,考察了清代性别、家庭、法律、政治间的互动与演变。作者综合多重视角,立足“法学与文学”研究路径,聚焦人口拐卖、生育、财产分配、官员考核等社会议题,分析了《红楼梦》作者及书内女性角色如何受到当时礼教与法律的限制、如何做出反抗与批判,展示了清代法律与社会的风貌。
柯岚,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央视《法律讲堂》主讲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哲学、法律史、法律文化。著有《红楼梦成书传世之谜》《法哲学中的诸神之争》等。
9
抗战胜利后北平地区学生运动行为研究(1945-1949)
作者:刘一皋著
出版社:出版社北京大学
定价:128
学生运动乃是中国近代史之重要特征,也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历史发展的惯性冲击力相对较强。《抗战胜利后北平地区学生运动行为研究(1945-1949)》首次尝试以学生集体行为的视角研究学生运动,强调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突出对具体的、实在的行动进行分析。《抗战胜利后北平地区学生运动行为研究(1945-1949)》讨论了学生运动存在的多种面向,诸如运动主题、对象、口号、要求的变换,理性与非理性现象,暴力的使用及特点,参与者意愿的复杂性,以及运动中的“搭便车”情况等,展现了学生作为中国近代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即使是学生运动发育的成熟阶段,也仍然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刘一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科研工作,侧重于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发展、城乡关系变迁,以及变革社会中社会动员模式、基层权力结构和公众行为方式的变动的研究。有《村庄内外》(合著)、《新中国成立前夕临清事件之历史真实与认识导向》、《“五四”运动中的学生群体行为分析》等论著发表。
10
组织与技术
作者:叶君剑著
副标题:20世纪50年代浙江海洋渔业集体化研究
定价:98.00
本书以浙江省档案馆以及温州、台州、宁波、舟山市档案馆的渔业档案为基础,从组织与技术两个角度考察浙江海洋渔业集体化的演进,进而丰富集体化研究的类型,深化集体化研究的空间。在政府的介入整合下,随着水产经营体系和集体经济体系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浙江海洋渔业经济实现了重大变革。敲舫与机帆船作为这一时期出现的重要渔业技术,对浙江沿海渔区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较长的历史脉络中来看,集体化改变了近代的海洋渔业生产秩序,使国家权力在海洋渔业领域获得了空前的增长;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独特的财政汲取模式,并以持续的财政投入来构建权力基础。
叶君剑,1992年生,浙江临海人,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史、近代社会经济史,目前尤其致力于海洋经济与粮食问题的研究。参与编纂《浙江通志·城乡建设志》(副主编),在《中国经济史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博士学位论文获2020年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11
信仰与利益之网
作者:李怡文出版社:出版社北京大学副标题:僧侣、海商与中日交流原作名:NetworksofFaithandProfit:Monks,Merchants,andExchangesbetweenChinaandJapan,839–1403CE译者:冯立君/傅亭瑄出版年:2025-1-1
从公元839年最后一次日本遣唐使归国,到1403年日本足利幕府与明朝正式恢复官方朝贡贸易,中日两国的官方外交中断了近六个世纪。但在此期间,随着海商和佛教僧侣建立起日益密切的联系,一个充满活力的中日海上贸易网络蓬勃发展。基于对寺院记录、诗歌、书信、传世图像和实物以及考古发现等多类史料的细致研究,本书描绘了当时东亚海域世界生动多彩的景象。本书展示了海商与僧侣这两个群体如何利用彼此的资源并密切合作,共同促进贸易网络与宗教网络的融合,联合构建了中日之间“宗教-商业易”交流网络,以及这一网络如何在朝贡体系的框架之外运作。同时,本书以新颖的手法诠释佛教记录,为佛教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读。
李怡文,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文与历史学系副教授,兼任美国宋元学会秘书长。研究兴趣为东亚海域史及物质文化史。曾在日本京都大学、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获得来自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多地学术基金支持。另著有《遣唐使之后:联结东亚城市的人与物》(香港:中华书局,2024),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
12
主动出击
作者:[英]彼得·J.鲍勒(PeterJ.Bowler)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品方:中科书院副标题:20世纪早期英国的科学普及译者:王大鹏/周亚楠出版年:2025-1页数:348定价:79.00元
作者广泛调查了190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图书、杂志和报纸,发现科学家在专业和大众类读物上均极为活跃。这源于当时存在一个巨大的科普市场,其受众是一个未能接受高等教育,但求知欲旺盛的阶层。科学家们从事科普工作有利可图,且在科学界也不会受到同行的排斥。但自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科学家与公众的“双向奔赴”日渐消失,专业科学作家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
彼得·J.鲍勒(PeterJ.Bowler),著名科学史专家,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历史与人类学学院教授,不列颠学会及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在2004年到2006年担任英国科学史协会主席。他于20世纪80年代开拓了“非达尔文革命”的研究领域,在国际科学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有《现代科学史》《进化思想史》《如果没有达尔文》等二十多部著作。
13
墓地中的军营
作者:[美]大卫·比格斯出版社:光启书局副标题:越南的军事化景观译者:贾珺出版年:2025-1页数:310定价:89.00
20世纪的越战深刻体现了战争对环境的复杂影响:它制造了废墟,并长期地影响战后的重建。美军投入了除核武器以外的几乎所有现代武器,倾泻了总吨数超过二战的炸弹,修建了大量军事基地,甚至喷洒化学药剂来清除丛林。战争结束后,儿童在废弃的坦克边嬉戏,有毒物质残留在地表下,村庄和城镇顽强地重建,而军事基地变成了工业园区……本书除了讲述20世纪的越战,还追溯了越南历史上的多次战事:“北属时代”、阮郑之争、法国殖民、日本入侵……这些战争及其战后重建反复地发生在以古都顺化为中心的中部地带,仿佛形成了层叠的足迹。这反映出:再先进的军事活动也依旧受限于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如同美军登陆之后,他们尴尬地发现,只能将军营建造在当地村庄的墓地之中。
大卫·比格斯,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2004年获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2010年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11年获富布赖特学者奖(越南)。主要研究方向是东南亚史、环境史、科技史等。其著作曾获美国表彰环境史成就的乔治·帕金斯·马什奖。
14
以命相搏的青春
作者:[日]岛泰三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标题:东京大学安田讲堂,1968-1969原作名:安田講堂1968‐1969译者:董炳月出版年:2024-11页数:294定价:59.00元
20世纪60年代是战后日本社会剧烈震荡的时代,是一段必须正视的历史,安田讲堂事件,又是风起云涌的60年代的一个高潮。本书是一部“青春史诗”,它不仅再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1969年1月东京大学安田讲堂内外,青年学子以血肉之躯对抗高压水龙与催泪弹的悲壮画面——而且深入反思和挖掘了这场运动背后的历史背景、思想脉络以及革命乌托邦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关系。安田讲堂事件不只是一场简单的校园冲突,更是面对战后日本教育体制僵化、国家权力结构的弊端等发起的多重挑战,是当时青年一代自我觉醒与抗争的集中体现。本书作者为安田讲堂事件的亲历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讲述那段历史,展示了当时的青年们对自由、正义与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用行动诠释的“以命相搏”的崇高与悲壮。
岛泰三,1946年出生于山口县下关市。就读于东京大学理学部时参与东大斗争,因安田讲堂事件入狱2年。房总自然博物馆馆长、《日本猴》杂志主编、财团法人日本野生生物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天然纪念物日本猴栖息地保护管理调查团(高宕山、卧牛山)主任调查员、国际合作事业团马达加斯加派遣专家(灵长类学指导),现为NGO日本指猴基金的代表。获京都大学理学博士、马达加斯加第五等勋位。出版过《拇指为什么粗?逼近两足直立行走的根本原因》《指猴之谜》《以鱼为食的人类史——从非洲到日本列岛》等多本自然科普著作。
15
美国殖民统治时期菲律宾边界史研究
作者:王胜
定价:78元
16
StateBuildinginColdWarAsia
作者:MeirShahar出版社:ColumbiaUniversityPress副标题:DraftAnimals,Buddhism,andChineseRuralReligion出版年:2025-3页数:360定价:USD35.00
ForcenturiesinChina,peoplebeseecheddeitiestoprotectthedraftanimalsonwhichtheyrelied.Acrosssocialclasses—frompeasantsplowingthefieldstomerchantstransportinggoodsthroughsoldiersridingintobattle—animalswereessentialtodailylifeandsotookonacentralplaceinthereligiousimagination.Prayersandritualsforanimalwell-beingweremostfrequentlyaddressedtotheHorseKing,divineprotectorofhorses,donkeys,andmules,ortheOxKing,whowatchedoveroxenandbuffaloes.
KingsofOxenandHorsesisahistoryofthesetwogods:theirmyths,theirrituals,andtheirworshipers.ItexaminestheplaceofdraftanimalsinChineseandBuddhistreligioustraditionsand,insodoing,shedsnewlightonhumaninteractionwithnonhumananimalsmorebroadly.MeirShahartracesthehistoryoftheHorseandOxKingsfromlateimperialChinabacktoancientIndia,revealingthelong-termBuddhistinfluenceonChineseruralreligion.Heexploresthemythofthedraftanimalasincarnategod,showinghowBuddhismtransmittedabeliefinthesanctityofcattleandatabooonbeeffromIndiatoChina.Shaharconsidersthetiesbetweenhumansandtheiranimalcompanionsthroughtheprismofreligiouspractice,andhedrawsilluminatingcomparisonstootherworldreligions.Bridgingthegapbetweenanimalstudiesandreligiousstudies,thisbookisamajorcontributiontoboth.
MeirShaharistheShoulN.EisenbergChairforEastAsianAffairsatTelAvivUniversity.HisbooksincludeCrazyJi:ChineseReligionandPopularLiterature(1998);TheShaolinMonastery:History,Religion,andtheChineseMartialArts(2008);andOedipalGod:TheChineseNezhaandHisIndianOrigins(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