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观点看,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学现象,含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语用特点。它和社会发展相互映照,揭示社会发展的轨迹。近年来,随着信息交流的全球化,互联网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也不再局限于经济、技术等领域。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因网络而急剧变化。网络文化逐渐作为单一的社会文化分支而独立存在,网络语言是网络媒体广泛运用下所产生的新事物和新文化现象,其中的网络称谓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由于网络称谓主要用于网络世界,传统意义上的“面称”几乎没有,主要以“自称”、“背称”和“互称”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通过对使用中的具体称谓形式的研究,来分析使用者的社会心理以及文化意识。
一、网络称谓的主要形式
(一)姓名称谓
英文、拼音网络名称也是上网者自称的捷径使用全名的有,使用缩略的也有,如Forever、RosyLAT(LovelyAndTalented,漂亮而又有才华的女性)、Cz(姓名拼音字头缩写)。数字、符号形式也是不可缺少的,诸如:168(一路发)、555(呜呜呜,大哭的人)、59420(我就是爱你)、@(小猪)、8:一)(小女孩)、B一)(蝙蝠侠),还有一些英文、汉字、拼音数字乃至符号的杂合称谓,诸如:e龙、yefeng801299G1、O451女士、不管3721XX我想我是海;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那些不成词句的网络称谓,诸如:冷帅、恬可、无、临风一、觅觅何、行色匆等。姓名称谓类型之多,形式之丰富,难以胜举。
(二)职称、职务称谓
(三)人称代词称谓
人称代词称谓主要指第二人称代词“你”和“您”的指示功能的使用。在西方文化和语言中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你(T)”“您(V)”使用的选择是根据交际对象变化的。即便网络交际人与人之间等级差异界线模糊,网络称谓存在较强的自主性、随意性,但网络称谓语在称呼代词“你”与“您”的选择上,某些情况下、某种程度上仍遵循着与现实社会一脉相承的规则。人称代词由于能直接表示说话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不同场合,它具有非常丰富、多样的表情与感情意味。在网络言语交际环境下,同样体现着细致的礼貌差异,网民在使用第二人称代词时同样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加以选择。这种现象在法语、俄语和德语中比较常见。一般聊天室里交谈者多以“你”相称,而在论坛和BBs里,较多使用“您”来表示礼貌、尊敬的态度。受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无论是在话题比较轻松,交谈信息往复传递的速度很快的聊天室,还是就某一话题开展讨论的论坛或BBS里,汉语网民相互间一般用“你”称呼。但在网络邮件的传递时,交际双方对这点的考虑还是比较明显的,也存在着“你”“您”选择上的区别。
二、网络称谓使用者的社会心理分析
网络称谓,较之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称谓都更显丰富而杂乱。然而,深入其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富多彩的网络称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折射出其使用者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
(一)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当今社会,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比比皆是,而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无拘无束、回归自然的生活的向往从网络称谓中得到了体现。诸如“露珠”、“海天一色”、“梦里水乡”、“半边忧郁王子”、“天外来客”、“浪漫真好”、“渴望情感”等自称便大量涌现出来。自然对人有着双重的意义,它不仅是人的物质生活的源泉,也是人的精神家园,现代文明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使得失去了精神家园的人们只好选择各种各样的符号,在网络世界中重建一个精神家园。这一点可以从网络的姓名称谓中窥见一斑。有的人用纯粹的自然事物来给自己命名,如“大海”、“大森林”、“蔷薇”、“山植树”、“风中百合”、“孤雁”等;有的是将自己的喜好与自然事物结合起来给自己命名,如“蓝风”、“夏雪”、“心灵牧场”、“飞星”等。
(二)对名人的崇拜
(三)对新奇事物的追求
为了能展现自己的无穷智慧和丰富想像力,或体现极大的神秘性和吸引力,有些网络称谓形式主要以“怪”和“土”最具特色。如“散步的鱼、打个喷嚏、后街+超市、东南风转西北风四级、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中间也不是三不是、一袋春天”,这些求新、求异甚至古怪、荒谬的网名,给人强烈的新鲜感,也激发了网民们的好奇心,促成网聊。走出都市的繁华和喧嚣,走近老百姓,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一切日常生活的琐碎一起构成“土”这一类网名。如“牛村长、老支书、狗剩、石头、乡巴佬、长工、反腐败者、参政议政”,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淳朴中却透露出对生活的反思。
(四)对平民思想的向往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不再把人名看得那么重要而神秘。特别是网名,通常仅仅被看作是一个普通代码,命名者不计较名字的雅俗,不苛求形式和意义的和谐完美,不再把命名当作文化人和德高望重者的专利,普通人用普通的方式为自己起普通的名字,这种平民化的思想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印证:一是大量的日常口语用于网名。二是命名不计较词的褒贬,不忌讳个人缺陷,不怕暴露个人隐私,如“小个子”、“胖子小猪”、“老处女”、“恐龙”(喻丑女)、“青蛙”(喻丑男)等。三是借用名人姓名,特别是把一些显要人物的名字当作自己的网名,与其说是小人物对大人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游戏,正如“和尚摸得,我也摸得”的心理。
(五)对传统的挑战
还有一个现象很值得注意,即网络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区分不再明显,人们并不像现实中一样尊重权威。网络称谓与传统称谓相比,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比如对BBS的管理者“版主”的称谓进行谐音化,变成“斑竹”或“版猪”;对于专业BBs上的技术专家,有事请教时称其为“大侠”,后来取谐音演变为“大虾”等等。在网络这样一个社会距离模糊人际交往趋于平等的虚拟空间里,人们更多地是以网名相互称呼,表达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三、网络称谓的文化特征
(一)时代性与非传统性
语言与时代同步。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是中国姓名称谓的一个文化特征,如“守仁”、“光义”“师道”、“敬德”、“建国”、“跃进”、“红卫”等名字,无不留下了当年的时代印记。网名作为网络时代的姓名称谓,更是体现了崭新的时代色彩,如“妹”、“网上邻居”、“靓妹”、“黄昏恋”等。中国传统的姓名称谓,是在人出生后由父母或其他长辈赋予的。人的姓名称谓往往跟随人的一生。即使在步人社会后因职位、地位、年龄等的变化,也基本不会改变。而网络称谓则是个人行为。人们多是随心态、情致所至,即兴而来,往往没有更多传统称谓的讲究。另外,网络称谓无亲疏、远近、长幼、男女、乃至地位等级之差。亲属称谓俨然是虚拟的,而社会称谓的方方面面的制约,在此也不起任何作用。不存在着“面称”要考虑的尊卑、脸色、口吻等问题,即使有“对称”和“背称”,也不必考虑称呼不当而引起的尴尬。
汉语传统的亲属称谓的特点是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关系分明;而社会称谓的特点又是重官职、重年龄、重职业上的区别。不仅如此,在日常面对面的交流当中,称谓者的面部表情、姿势、语调、语气等因素往往可以增加称谓语的附加意义。传统称谓与网络称谓在形式上存在很多雷同的地方,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由于使用环境的特殊性使得网络称谓在交际过程中不受上述传统规则的制约,体现出网络称谓的时代性和非传统性的特征。因为交流中素昧平生,双方又不见面,一方面人们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一真实身份具有隐蔽性,另一方面在虚拟的世界中。日常交际中形成的隐私、道德身份等无形的制约也消失了,完全可以设立起全新的交际关系。而思维、语言又具有广泛的开放性,于是在这样的空间,人们可以用自由、平等的也可以用戏谑、欺骗的交际方式相互称谓、交往。
(二)易变性与随意性
(三)隐匿性与无定位性
由于网络称谓只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使用,不在现实生活中与它所指称的真实对象对号入座,因此,网络称谓具有隐匿性。无定位性是指网络称谓无法实现其传统意义上的定位功能。所谓定位功能是指人们在选用称呼语时,通过规定双方人际关系的角色,来选择切合本次交际目的的双方的人际关系。称呼语的选用是一个符号互动的过程,选择某一称呼语也就规定了与它所联系的人际间的关系。“称谓”一出口,又引导其他听者对被称呼人的身份、地位、性别等有一定认识。定位功能的实现往往借助已有的人际关系角色的确定来完成。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人际关系都可借来作为称呼的方式,如职务、姓名等等。在网络中,称谓一般不具备定位功能。因为人们在网络交际中,往往就是要抛却社会生存中的多角色和生存交往的复杂性,以虚拟的形象出现,以此摆脱现实人际关系的繁复、冗杂,决不作茧自缚。
(四)社群性与地域性
2.眼泪,有时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微笑,有时候是一种没有说出口的伤痛。
3.你就这么随意的离我而去我不介意但我介意的是自己为何会如此频繁的想起你想你想到无法入睡
4.谁若用真心对我,我便拿命去珍惜,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期。我只会对值得我付出的人付出,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
5.那一年,我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6.成熟的标志不是会说大道理,而是你开始去理解,身边的小事情。
7.相信一见钟情的爱情,相信总有一个人会在岁月的拐角处静静的等你。只是你要擦亮眼睛,细心寻找
8.宝贝,脑袋里别装那么多的自以为。其实爱情无需太谨慎。此刻,他若是你的,便足够。缘,让它来,放它走。
9.嫉妒表面上是对别人不满,实际上反映的是对自己不满。在哪些方面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对别人的嫉妒。
10.不是抱一抱,亲一亲,改个情侣网名,换个情侣头像,就是情侣了。真正的情侣是一同经历好多坎坷,还依旧说爱你的人。
11.谁爱谁多一些其实都谈不上亏欠最多也只不过是心甘情愿的犯贱
12.因为喜欢所以情愿没有那么多为什么
13.你的存在、是我唯一想要的等待
14.真爱就是这样的吧即使你俩生气了过一会他还是会按捺不住假装嘴硬其实是想关心你让你开心的那种人
15.动不是爱情你不能抱怨说你对他多好他多感动却不爱你他今天因为感动选择你那么明天她选择了别人也不稀奇
16.撑不住的时候可以对自己说声“我好累”但不要对自己说“我不行”
17.如果爱情还没有走进死胡同,那么,请记住:安慰很重要,多一些谅解,多一些问候,多一些关怀。谁都会有过去,重温当年不是一昧怀念过去,而是在怀念里要学会如何去面对新的人,新的事。幸福的事,有千万种。不幸的事,却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该珍惜的,没有好好珍惜;错过了的,才懂得后悔。
18.每个人的青春,终逃不过一场爱情。在这里,有爱,有情,有喜,有乐,却单单没有永恒。
19.每一个故事:或温馨、或伤感、或浪漫、或感动、也许很真实,亦或很虚伪,甚至很丑恶,无论何种故事,只是让大家更真实的了解爱情,或许我们都相信爱情,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的爱情都如纯净水一般纯洁
20.有一种单身,只是为了等待一个人,等那一个该等的人。不是不想告别单身,不是想一直做光棍,只是为了那份情、那份爱、那个一直在心底的人,而甘心静静的选择一个人生活
23.爱情不能等失去了才去珍惜。如果有一天,我变得更冷漠了,请记得,我曾经要人陪的时候你也只说忙;如果有一天,我变得目中无人了,请记得,你曾经也没把我放在心上;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在乎你了,请记得,你曾经也没听过我的心事;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对你笑了,请记得,你曾经也没问我过的快不快乐。
24.相爱的人不要轻易宣战,因为冷战带来的伤害,超出你的预计。只要你喜欢她,没有什么是你接受不了的;只要你喜欢她,就喜欢她的一切一切。她需要的不是你真的冷漠转身无声安静,她嘴里说着的也不是真心话。她只是想你宠她,想你疼她,哪怕没有道歉。如果真的离去,你的眼睛会起薄雾,她的眼角会泛泪花。
25.什么叫一个男人完全都属于你他把心给了你,把家给了你,同时也把钱包给了你。什么叫一个女人完全都属于你她把心给了你,把身体给了你,把嫉妒、生气、吃醋各种小情绪都给了你。男人把他能扛起的一切给了你,女人把她心里能装载的一切给了你,这就是爱情。
26、爱总是那么奇怪,明明什么都介意,但最后又什么都原谅了。
2、有些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突然间心里愣了一下,或许此次之后,便是一辈子的错过,一个转身,一个松手,轨迹全部改变了。一辈子是段太长太远的时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一辈子,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一辈子。只是,一转身,一经年,一辈子。
27、有个懂你的人,是最大的幸福。这个人,不一定十全十美,但他能读懂你,能走进你的心灵深处,能看懂你心里的一切。最懂你的人,总是会一直的在你身边,默默守护你,不让你受一点点的委屈。真正爱你的人不会说许多爱你的话,却会做许多爱你的事。
29、世上不爱的理由有很多,而爱的表现只有一个:就想和你在一起。
30、不管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永远不要去羡慕别人的生活,即使那个人看起来快乐富足。永远不要去评价别人是否幸福,即使那个人看起来孤独无助。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我心中的乐与苦。
32、比别人多一点努力,你就会多一份成绩;比别人多一点志气,你就会多一份出息;比别人多一点坚持,你就会夺取胜利;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33、有的人来到你身边,是告诉你什么是真情;有的人,是告诉你什么是假意;就像有的人来到你身边是为了给你温暖,有的人是为了使你心寒。这一切都是生命的礼物,无论你喜欢与否也要接受,然后学着明白它们的意义。
34、不要拿你的人生和别人作比较,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们人生的全部。
35、就算忙碌,就算焦虑,也要在空闲之余说一声我想你;就算疲惫,就算郁闷,也要在临睡的时候道一声晚安;就算生气,就算吵架,也要在
解自己的志趣时,不要困惑。活着自己的执着,活着自己的单纯,活着自己的痴醉,活着自己美丽的梦想。倾听自己的心跳,感受思想的脉动,回归真实的自己。这不是淡泊而是沉静,沉静也是一种美丽。
这个人是有不少优点的,特别是在一些科学知识方面的涉猎,以至于在刚入学时他几乎成为了班里的“全知”。许多对于我们是闻所未闻的事都被他一一讲到,这使我刚开始时对他产生了敬意,还挺愿意和他坐在一起,以为这样便可了解到许多知识,但随后我就发现我错了。
李绍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就是他刚进班那时总是放屁。如果只是那种“暗香”型的也就算了。可它搞得总是如同惊雷一般,不由得总使身后的人如临大敌,也是我受害尤甚。这不免给他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但若此时他能采取一些手段搞好和班里同学的关系也行,但最糟糕的事发生了。他常常做出一些举动使这种关系更加恶化。例如他平日里经常装神弄鬼,或者是一会儿一个“九阴白骨爪”之类的,再带上吐沫满天飞似的伴奏,有时还疯疯癫癫的,似乎他是一个玄学大师。这使他成为了班里最不受喜欢的人,也成了我们班同学之间的关系中最大的一个悲哀。最要命的是他竟然染上了“学者们”共有的毛病,十分的自傲,四处卖弄他的“学问”。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学生中的大忌。也因此,他遇到了我们这些人根本不可能遇到的问题,就是总有人找他的茬。每到下课,就会看到她在不停地躲呀砸呀(指用粉笔)。并且他处理这种问题的方式也不对,他不是一笑了之,而是斤斤计较,以牙还牙,造成了他的同学关系的全面崩溃。
其实他也曾问过我他缘何遭到全班同学的敌视,我也想过李绍所面临的社交难题。我想可能是我们还缺一课,就是宽容教育。曾听到有心理学家说人们都有一种排他性,一旦当有异类闯入自己的领地时,人们就会惊恐,就会对其进行进攻,或许这就是症结所在。
李绍曾说他长大要当物理学家,这算是这个体制下最受老师家长欢迎的梦想了。但我希望这是他内心最深处的梦想,而不是谁强迫所致。虽然他的性格易怒易暴,缺少与人合作的精神。但我想只要他努力,是会克服自己的缺点,实现这个梦的。
(二)
这还是一个男生,也是到了初三还扛着不戴眼镜的一小部分学习奇好的人(不知怎么,我们班学习最好的几个人都没戴眼镜)。他的身高在我们中算是很低的了,但生物书上说这才是标准身高,或许有些奇怪吧。不用想,这就是陶遂。
陶遂学习不错,并且人长得也挺可爱的(至少不少女生是这么想的),就像个填充玩具似的。同时他也是十分的“娇小”。在他身上似乎体现了什么才是“法师一类”的人。这种人都是身单力薄,但掌握着深不可测的魔法。陶遂尤其在数学方面有着最天然的优势。他可能是考过我们班最多的数学满分的人。并且他学习十分积极,似乎他早已懂得了学习的真谛。照我爸的话说,就是他学习十分主动,似乎已经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这个道理。然而这对我,却一直是一个无法理解的谜。
陶遂历史也不错,特别是那些零零碎碎的内容,他可以记得丝毫不差,着实令人敬佩,但这却使人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书呆子”这个词,总让人认为他属于那种“死学”型。不过他似乎也确实符合那种“书呆子”的标准。可以说除了书上有的知识,大部分的属于科普范围和生活常识的东西他都不知道。就好像他从来都不曾了解接触过这些东西一样。不过他倒很喜欢问问题,因而被冠以“问题儿童”的称号。只是他问的问题都是那些常识类的问题,使人更加确信他是一个“书呆子”了。
陶遂的性格对于我来说简直就和女生一样捉摸不定。我也和他坐过同桌,其间我发现他并不是在遵循普通的喜怒哀乐的逻辑,而是总会在你最想不到的时候表现出一种敌意,也会更容易地会把这种神情挂在脸上。同时他也像李绍一样容易把它表现的十分极端。但他也是主动和老师谈话次数最多的人,这又说明了他感情上的依恋与不确定性。或许在他看来,我可能也是一个逻辑混乱的人吧。
陶遂在我们的最后的一段时光即将度过之时走了。在他走的那天,他接到了许多礼物,许多人围在他的面前来表示他们之间最纯真的友谊。而面对此情此景陶遂也流下了眼泪。或许他与我们都经历了一场悲剧,一个转学的悲剧吧。
(三)
不管怎么说,他是我到现在为止所结交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朋友了。尽管他也早早地转走了,但我坚信我不会忘记他的。这就是小亚。
其实认识小亚也算是我的机缘吧。在刚入学时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个不拘小节的小子。我们的接触是从游戏开始的,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场魔兽争霸的比赛,从此就喜欢上了这个游戏。也是很巧的一次,我听说小亚也喜欢这个游戏。从此我们就开始了交往。随后我就发现小亚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他没有什么妨碍与人交往的不好的性格,而是十分的亲和。很快我就发现我和他的性格十分接近,而我的网名简直是对他的生活习惯的高度概括(即“糊涂塌客”)。第一次我竟发现了又一个自己,一个理想中的自己。
小亚在生活上确实是不拘小节到了极点。他的头发经常是乱糟糟的,而且他的课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就连抽斗里也全都是各种各样的东西,以至于他上课时总是抱着书包。他的饭缸也和我一样丢过好几回,但我们都是容易忘记的人,从来都不曾为这些事担心过。我去过他的家,他的书桌和我的差不到哪去,都是一样的乱糟糟的。
小亚还“喜欢”画漫画(也可能只是消遣似的发泄),虽然可能和其它地方的人相比水平有些差。但在我们班,他的漫画是最受欢迎的。这些漫画里充满了他特有的幽默和独到的见解,不失为一幅幅精品。他的作文也一样十分的幽默,经常受到全班同学的追捧。不过这些长篇小说似的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认定为“老太婆的脚——又臭又长”,毕竟他总是以“糊涂塌客”式的作风最后一个交作文。
我和小亚都属于那种比较有毅力的人。一旦认准了某事就会坚持不懈,尽管这是相当脆弱的。我们两个曾长期坚持每天晚上都在操场跑圈,无论风吹雨打,从不间断。后来我们两个也曾在家长期地坚持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
(四)
这是一个女生,是一个名字和性格差不多的人。由于在初二时脸上长了许多青春痘,因而也有了一个不雅的称号:“蟾蜍”。说到这里可能你想起来了,她就是张格格。
张格格的性格确实有点“格格”样。例如在初三时张格格还没有刷过碗。如果你不是我们班的人可能会很难想象这种事情。每天她吃完饭后就会将碗严严的包起来,一等到放学她就将这些东西送回家交由家长处理,这足可见她的“格格”样了。后来她虽然在众多人的笑声中第一次刷了自己的碗,但只可惜这只是昙花一现,没过多久她就又恢复常态了。
还有一件事也很能说明问题,就是直到初三了她竟然还不会使用垃圾斗。这里面有一个小故事,本来像这种事是谁也不会发现的,但在我们初一的时候,星期六年级前120名要到学校补课,正好使用我们班的教室。因此每当我们上完课,就要打扫教室。这时我就宣布按照考试成绩从最好的开始值日,这时才暴露了她的这个问题。不过这也不怨我,谁让她考试总那么好呢?
说到这了,我就不得不提到她的学习了,除了一次比我波动还大的巨变之外,她的学习一直挺好的。但她并不是像陶遂那样给人一种“书呆子”的感觉。但她也不是什么正常人,而是时常会有一些挺搞笑的举动,就是有许多的“张格格定理”。因为她在回她老师的提问的证明题时总是会用许多需要证明的结论,而她则直接用了,还总是念念有词:“就是这样的呀!”并且她的证型思路常常是那种“九过家门而不入”型的。换句话说,就是绕了半天弯儿来证明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不过不管怎么说,她总是能证出对于我来说是不太好想的题,反正能达到目的就行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