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课堂实录(精选13篇)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着意描绘了秋天傍晚的美景,通过对几个关于“秋”的典型意象——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的点染,抒发了诗人的热爱之情。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感情最复杂最丰富的一个,可悲可喜。秋天也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季节,因此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对秋天的联想。历代关于秋的诗文也为数不少,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只要加以引导,容易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课堂上,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强调学生的整合创造。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以“秋”为主题,回顾有关诗文,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秋的意境。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是一个爱做梦的季节,因此教师比较容易调动他们关于生活的联想和想象,但教师应多作引导;我校的学生阅读面相对狭窄,阅读量不多,联想和想象能力相对一般,教师在课堂上可多作提示。

四、设计思路

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注重实践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从中协调,适时点拨。可以在课前先请同学观察身边的“秋”,并搜集有关“秋”的诗文。

第二部分课堂实录

师: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人称“小杜”的杜牧的《山行》。(教师将诗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这首诗。(学生自读)

师:好,现在请一些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哪位同学来?

(三位学生一一朗诵了这首诗)

师:哪位同学读得最好呢?

生:(较一致地)黄敏

师:为什么大家一致认为黄敏同学读得最好呢?

生1:因为她读得抑扬顿挫。

生2:因为她读得比较自然。

生3:因为她读得有感情。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为什么一致认为黄敏同学读得最好呢,主要是因为她确实是读出了诗中的韵味和感情,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自读一下这首诗,最好是闭上眼睛,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感情,读的时候尽量要表现出诗的韵味和感情。读到自己认为已经体会了诗的韵味和感情的时候,再动手将它默写下来。

(学生有感情自读,默写)

师:好,现在大家都会默写了。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秋景?也就是说,秋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身边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在我们学过的诗文中,又有哪些是描写秋的?

生1:秋风萧瑟,还有大雁南飞。学过的诗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和“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生2:草木凋零,天变凉了。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生3:晴空万里。刘禹锡的《秋辞》中写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生4: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到处果实飘香,也是农民最忙的时节和最开心的时候。

生5:八月桂花香,还有中秋的明月。

生6: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师:好。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体现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能引用学过的有关诗文,甚至有一些还是课外的,说出了一些秋的意象。现在请同学们再将这些景物重新整合,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有自己特色的秋景图来。想出来后,拿起你手中的笔,将它记下来好吗?

生:好。

(学生思考,写作)

(教师巡视课堂)

师:同学们,我现在想请两位同学把他们心中的“秋景”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表现出期待的神情)

师:好,现在请温文富同学给我们描绘一下心中的秋景。

生:(读)一阵风吹过,不禁使人感到有些凉意,随着就是“哗哗”的黄叶落地声,树上仅留着光秃秃的树枝,没有任何装饰,显得十分寥落。然而山那边的枫林,漫山遍野都是红的一片。在夕阳红光的陪衬下,比二月天的红玫瑰还要红,此情此景,真叫人留连忘返。

(师生鼓掌)

师:文富同学不但写得好,而且读得很有感情。好,下面请苏俐俐同学来朗读她的作品。

生:(读)在夕阳的映照下,枫树的叶子愈加焕发出红霞般的光耀。红了的叶子像融进了鲜红的夕阳,也像染上了鲜血。那样的鲜红,像一团生命之火,在树林中熊熊燃烧。它们红得那样夺目,却又那样自然。让人感受到的不是秋时的愁绪绵绵,而是像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在跳着舞。此时虽不是春景,但比春天百花怒放花更显得壮美。

生:(齐声)好。

师:下课。

第三部分学生习作

秋天即景

高一11温文富

“呼……”一阵风吹过,不禁使人感到有些凉意,随着就是“哗哗”的黄叶落地声,树上仅留着光秃秃的树枝,没有任何装饰,显得十分寥落。

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成了个“人”字队;一会儿成了个“一”字队。仿佛舞台上袅娜的舞姿,富于变化,在天空这个深蓝色的布幕的衬托下,显得风致极了。鸭子在水中嬉戏,不时用翅膀拍打着本来就很平静的水面,发出“啪啪……”的水声。泉水也不甘服输地唱起“叮咚……”的歌。这舞,这声,这歌组成了美丽的歌舞曲,打破了深秋的宁静。

虽有落叶的悲剧,但也有收获的喜事。瞧,山那边的枫林,不,应该说是红霞,漫山遍野都是红的一片。在夕阳红光的陪衬下,比二月天的红玫瑰还要红,此情此景,真叫人留连忘返。

夕阳下的枫林

高一11苏俐俐

夕阳尚未完全消逝,满天挥着的是一片淡彩,酥黄的色调渐染成血红色。这样的好时光,是秋天傍晚时分独有的美景。

此时,恰逢深秋,在这血红夕阳的笼罩之下,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深山,山上有一条盘旋而上的石头小径。满山是血红的夕阳,浸赤了丛林的树梢,也染红了路边的小草,这时隐隐约约地听见在白云深处传来的飘渺的声音,而大自然这位天生的艺术家,妙笔生花,使眼前的画境富于层次感。画的底色是澄蓝——黄昏时分山间空气的颜色;夕阳余晖幻成满天火红的云彩,跌宕起伏的高山在彩霞的映照下尽情延展、屈伸,勾勒出世间最自然最动感的曲线。这幅画是如此的美。忽然一片火红色跃入视野。噢,原来是一片枫树林,在夕阳的映照下,枫树的叶子愈加焕发出红霞般的光耀。红了的叶子像融进了鲜红的夕阳,也像染上了鲜血。那样的鲜红,像一团生命之火,在树林中熊熊燃烧。它们红得那样夺目,却又那样自然。没有声音,却听得见它们热情的火炎在呼呼地燃烧;没有声音,却听得见它们永远的理想像小溪般欢快的流淌……眼前的红色,让人感受到的不是秋时的愁绪绵绵,而是像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在跳着舞。此时虽不是春景,但比春天百花怒放花更显得壮美。枫叶尽染,在夕阳的点缀之下,那遍野的枫林,如火的暮霭,烧红了半天的山岗。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1.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赠刘景文》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这首诗是明显的“借景抒情”诗,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抒发对朋友的美好祝愿。最后一句“正是橙黄橘绿时”很能让人联想到是在祝愿朋友能够事业有成,硕果累累。情景结合的巧妙,正是体现了苏轼的功底,而这种比喻的手法也是他常用的。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对苏轼好用比喻手法也有专门的评述。

这首诗能成佳作,和第一联的出色有很大关系。这一句描写深秋残景的句子,却是抑扬交融,情理兼备。虽是败荷残菊,但是依然透露着来年再现盛景的生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一联的意思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理解。对待败荷残菊苏轼是既有可惜又有对来年的向往。这种情感的处理相当理智,不失含蓄,让人读后留下深刻印象。

从整首诗来看,在情感的处理上就略显虎头蛇尾,后一句破坏了前一句所营造的氛围,前句的抑到后句的扬让人感到突兀。

这首诗贵在全诗感情自然流入,正符合“行”的过程。如果把诗句拆分成一句一句来理解解释,你会觉得索然无味。

《赠刘景文》和《山行》虽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是两首诗比较一下却是可以对宋诗和唐诗的某些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宋诗偏重“理”,诗中往往要说一个道理,苏轼诗中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等;唐诗则偏重“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诗注重对仗工整,因此诗中常有妙对佳联,如《赠刘景文》中的第一联;唐诗虽有对仗要求却更注重全诗情感的描写,如《山行》。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教学中,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目标预设』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设计理念』

『设计思路』

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学的过程中,在以识字为重点的基础上,我利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练习说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

一、观看枫叶,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说一句说话(可以是介绍枫叶的,也可以是赞美枫叶的)。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设计意图:一下子就使得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提起兴趣。】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1、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读了诗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诗人,有“小杜”之称,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流传下来的诗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4、(放音乐)师: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再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首先先了解诗题的意思与作者,为学好古诗打好基础。配上音乐让学生读,意境更唯美。】

四、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

1、配乐齐读古诗。

2、出示幻灯片(老师将图片顺序打乱)学生讨论:

(1)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自己选择想说的图片)

图意:第一幅: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第二幅:山顶上白云缭绕,飘着缕缕炊烟;第三幅:夕阳下诗人停下车来驻足枫树下欣赏赞叹;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枫叶。

练习说话:让学生总结每一幅画上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学习了古诗,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再次讨论:每幅图片的内容和诗中的哪一句有联系?

3、既然我们已经观看了和这首诗有关的图片,那请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及身边的“无字词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小组汇报交流。

(1)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诗中是怎样写的?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哪个字写出了石板路的特点?(斜)

(2)枫树覆盖的山顶上飘着缕缕炊烟。从诗中哪个词看出人家在哪儿?(白云生处)指导朗读:白云生处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枫叶,诗中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说红于二月花呢?(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4)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

(5)从哪句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答: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6)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头脑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5、指导朗读,进行朗读比赛。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练读。指名读。

(3)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5)对呀,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不但让学生融入了美丽的秋景中,而且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从读中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五、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画,然后指导背诵。

六、作业。

请你今天回去画一幅秋景图,然后配上这首古诗,并把古诗美美地背诵给父母听。

一、“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为历代读者所喜爱

1.对比、比喻新颖;2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3富有哲理,经霜色愈浓,磨难之后更显旺盛生命力。

二、“白云生处有人家”胜于“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原因。

1.有动态感;2给人更为高远、缥缈的感觉。

以上一二两点详见练习二解答。三、与范仲淹的两首咏秋词(见练习二)对比,情调有何不同,从哪些词句中可看出

《山行》热情赞美勃勃生机,“生处”“坐爱”“红于”句均显此情调,尤其“红于”句。《渔家傲》“悲壮”,主要从“燕然未勒归无计”等可读出。《苏幕遮》“悲凉”,可从“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明月高楼”等景象中体味到。

参见练习二及练习一解答。

教材分析:《赠刘景文》和《山行》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我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如:初步朗读,感知大意;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给谁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习生字:赠、刘)

4、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正音)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重点:①同音字“菊、橘”的区分,“菊”草字头,因为菊花是草本,“橘”木字旁,橘树是一种树。

②读准“残、君、橙”的读音。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现在就让我们展开想象,读读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3、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大家看这两幅图。

你知道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秋天,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呢?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这是怎样的枝条?(交流,如:不怕寒冷,不怕困难,勇敢坚强,有毅力等等)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4、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__________的季节!

5、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对朋友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6、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再读课题,深化主题

1.读题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真美好。

六、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山行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现在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课件)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板书:山行(杜牧)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注意节奏。(生自由朗读)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重点正音:径、斜)

3、再读,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懂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打个小问号。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老师把这首诗贴在黑板上,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上来划一划。

(生上台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推测提出的问题:山行的行石径斜生处晚红于坐爱)

5、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再和大家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呢?(愿意)现在,大家就利用字典、词典和手中的资料,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

6、交流: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想)

三、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现在让我们边读边想,看看诗中向我们描绘出了哪些景物?(自由读诗,动笔圈一圈)

2、交流:

(1)你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枫叶红的季节应是深;从“霜”字也可看出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还有“寒”字也点明是深秋季节。)

(2)那么,在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除了霜叶外(板书:霜叶),还有哪些景物?(指名说,板书: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3、请看这副画,(课件出示图画,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它把诗人诗中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

4、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抓住“远、斜、白云生处”的理解,说出理由,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一种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仔细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的想法。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师:“生”是一个动词,“生”字把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给表现得栩栩如生,我们仿佛能看到白云升腾、飘浮的样子,白云好象就在我们眼前动起来了。③下面同学们也运用联想,从“有人家”三字会想到什么?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那么晚了,诗人停车驻足,诗中说,这全是因为——sx[sqpmb@ouor;w小学教案课件网(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c、师:经霜的枫树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经霜的枫叶图。(多媒体展示一组枫叶图)你会用学过哪些词语来形容这如火的枫林?(曾林尽染,叠翠流金)

d、看着眼前这满山如火的枫叶,诗人忍不住赞叹道——(生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此时此刻,如果你也与诗人行走在山林中,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指名读)

e、枫叶似火,层林尽染。傍晚了,诗人还停车驻足,只是因为这胜于春花的枫叶,透过诗句,我们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从这一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怎样的感情?(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②引导学生角色体验:这美好的秋景,这火红的枫叶,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也怀着对秋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首诗吧!(师生齐读)。

③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④配乐朗读

⑥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能把诗人描绘的美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描述画面: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3、配乐背诵

(1)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象深深的印在脑海里,配乐齐诵(配乐:《秋日的私语》)。

(2)谁能看着画面,背出这首诗?(指名背诵)

四、指导书写

五、阅读在线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通过“山”“小路”“枫林”“霜叶”等词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

4、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星期六,几个小朋友一起到田野里玩,小明看见树上的橘子绿绿的,橙子黄黄的,挂在枝头,就高兴地说:“秋天真美呀!我要吟诵古诗。”可小明“嗯”了半天也没背出来,谁来帮帮他?(出示图片)

生回答。

师:对呀,“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课件出示山行图)。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古代诗人杜牧也非常喜欢秋天的美景,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古诗——《山行》。(板书:《山行》)

2、齐读课题,读准“行”字。

①师板书,生书空。

②齐读课题。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感悟秋天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我们小朋友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那我们就再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秋天的美。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一)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出示图片)师:是呀,秋天的景色多美呀!看在这幅图片中,你知道诗人在那儿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山、小路、白云、人家。师:是呀。相机板书:(山石径白云人家)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师:这么美的景色,那我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学生反复读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理解“寒山”。

①师:小朋友们,在第一句里有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呢?

生:寒山。

师:为什么是寒山呢?请看张图片,春天的山和秋天的山。(出示图片)

②了解“寒山”就是指深秋时候的山。

3、(出示图片)认识生字“径”、“斜”。

师:小朋友,在这句诗里面,有两个生字朋友,他们很想和我们交朋友呢!(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出示图片)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了字宝宝的好朋友了,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谁能用诗句来说一说呢?

多几个学生回答

(二)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1、回忆《秋叶飘飘》。

(出示图片)师:说得太好了,你们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给小朋友们背一首诗:“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诶,这描写的是什么景物呢?

生:枫叶。(板书:枫林)

师:这里的枫林美吗?(出示枫林图)

2、学生反复读诗句。

师:确实很美,诗人杜牧也留恋这傍晚时分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出示图片)谁来读一读?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小组赛读。

④齐读。

3、(出示图片)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带来满山的枫叶来奖励大家!你们觉得这个枫叶的颜色怎么样呢?

生:很红。(板书:红)

师:对呀,因为了有这些红红的枫叶,让我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更美了。(出示多张枫林图)

4、理解“坐”、“于”。(出示图片)

①齐读。

②填空。

诗人停下车是喜爱傍晚枫林的景色,

经过霜打的枫树叶,早春二月花还红。

③了解“坐”是“因为”;“于”是“比”。

5、认读“枫”、“于”,并书写。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两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

①讨论交流识记方法。

②师范写,生书空。

③生书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写字时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一次比一次写的漂亮。

④评议。

师小结:“枫”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设计理念: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改变“满堂说”的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1、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找一找读古诗的方法吧!(出示图片)

①师范读。

师:古诗有很多种读法,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自由读一读。

②学生自由体会读。

③指名读。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①学生欣赏歌曲《山行》。

②生小声跟唱。

③复习歌曲《赠刘景文》。

【设计理念:落实个性朗读,老师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3、背诵古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杜牧一起欣赏了这深秋时节美丽的景色,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

①填空式背诵。(出示图片)

②指名背诵。

③小组比赛背诵。

④齐背。

五、拓展运用

1、师:描写秋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如:在王勃的《腾王阁序》中有一句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课件)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也来说一说写一写吧。

2、说说写写。(出示课件)

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到处一片绿色。

我喜欢夏天,因为。

我喜欢秋天,因为。

我喜欢冬天,因为。

①自己写一写,师巡视。

②指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六、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诗送给你的同学和在座的老师们。(齐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收集更多有关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八、板书

4、古诗两首

山行

杜牧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板书:

21.古诗三首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1、区别“停”“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倾听了《春晓》鸟儿清新的叫声,感受了《夏日》里唯有蜻蜓飞的静谧美景,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另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秋天。请你看一组图片:出示枫叶、枫树、枫林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如烁彩霞,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了一首好听的诗,你想读读吗?请你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指读。

3、出示画面,师说意境:诗人在深秋的一个午后出游,他来到了林木萧条的山前,看见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山头,那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看见几户人家,诗人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他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你听:师配乐范读课文。

4、请你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感悟诗意,读中体会诗情。

请你读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远上寒山石径斜板:寒山石径学习“径”字。请同学说说哪个字是小路的意思?从“寒”中你知道了什么?(深秋季节)

(2)白云生处有人家板:白云人家白云漂浮的地方有人家说明山很高

师引读:到底是深秋时节啊,的确有些寒意了,诗人远远望去,不仅感叹到:“远上.....白云.....”请你结合图画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

(3)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构成了一幅静谧浓郁的山村秋景图,作者行至山上,忽然止住了前行的脚步,你从哪句话中知道他停下来了?“停车坐爱枫林晚。”

·区别“停”“亭”出示凉亭的图片,字理,怎样记住这个字?字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做“停”的动作。出示句子:诗人(停)下脚步,来到一座(亭)子旁来观赏这美丽的枫林。

由于特别喜爱枫林的美景,他才停下车来观赏。这句话哪个字说出了诗人的喜爱之情呢?(爱)正是因为枫林的美丽,所以作者对它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仅感叹到:停车坐爱枫林晚。你愿意读读这句话吗?

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枫林。

(4)面对如此美丽的枫林,你想赞美一下它吗?用你自己的话说出你此刻的感受。诗人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

为了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诗人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也与这自然融为一体,成了这景色的一部分。分层次指导朗读:A。在落日的映照下,每一片枫叶都像燃烧的火焰,比二月春花更红艳,他不由得发出感叹:霜叶.....B。静对这自然生命的壮观,诗人心里充满了感动,他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C。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这是一种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色,他不由得发出惊叹:霜叶.....

(5)古往今来,枫叶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精灵,被人赞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读了杜牧的这首红叶诗,也写了一首红叶诗,名叫《和杜录事题红叶》。“和”在这里读hè,意思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杜录事就是指杜牧。请你试着读一读: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自由读,齐读。师:在农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树叶经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变了样。你看,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这首诗被称为《山行》的姐妹篇。请你试着背一背。

四、拓展。

杜牧的一首《山行》把我们带到秋的美景中,大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也不乏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出示《枫桥夜泊》《秋夕》〈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一)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雨字头”。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和要求会认的字。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情感,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一)注意指导“车”、“霜”的发音。

(二)指导“亭”、“停”、“车”、“霜”这四个字的书写,注意前一组字在字形及读音上的联系和变化。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诗人。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三)学生汇报读诗成果,指名朗读。

三、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

(一)欣赏图片,学习“远上寒山石径斜”。

这是石头铺成的小路,图上画的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有红色的,是五彩斑斓的,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着。

学习“远”。在哪见过(〈画〉)在这里也是远近的意思,“远”在书写时要先“元”,再写走之旁。扩散走之旁的字。

学习径。在诗中是小路的意思。

学习斜。在诗中指小路弯弯曲曲。

再读诗句。

(二)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着几户人家。(白云生处有人家)

借助想像读诗句。

(三)看书中插图,学习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习亭。古人看到人站在亭子里的样子,就把它画了下来,这是亭子尖尖的角,下半部分表示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就成了现在的这个亭字。指导书写。

学习停。通过亭来学习这个字。

学习车。注意这个生字的笔顺。组词,指导书写。

学习霜。温度在0摄氏度一下时地面形成的一层白色晶体,霜叶就是经过霜打的红叶。“雨字头”与单独书写时发生什么变化雨字头的字:雪、雷。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习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五)整体感受,背诵古诗。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绝句,原诗是: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诗人没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时哀伤叹息,而是通过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体现了热烈昂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山行》不愧为一首秋色的赞歌。

《山行》深深的吸引着读者,从而也衍生了许多掌故。

一、一部小说。

指的是茅盾在194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小说围绕着轮船公司的航船使河水溢出而淹没农田的事件,真实描绘了“五四”前夕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复杂纠葛,反映了恶势力的妥协,改良主张的碰壁和农民的无辜受害。作者化用“霜叶红于二月花”,改“于”为“似”,是以霜叶比假左派,虽红似二月之花,但仅似”而已,不是真红,同时霜叶又和暂占上风的势力作比,以喻其得势的日子也不会太长。

二、一首歌曲。

指的是作曲家陈小齐改编原诗作曲的通俗歌曲《白云深处》。改编后的歌词是:“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半路下车只是一丝牵挂,走走停停总是过去的她,长长的石径回响你的相思,回头的时候已经是梦失天涯。等车的你走不出你收藏的那幅画,卷起那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车的你为什么还猜不破这一刹那?别为一首老歌把你的心唱哑!”改编者赋予了原诗新的含义和感情,韵味无穷。

三、一个斋名。

指的是清代诗人傅山为自己的书斋所取的名字——霜红庵。傅山,字青主,清兵入关后,坚持民族气节。坚决拒绝他人的举荐,不到京城做官,地方官强行用床抬着他送往京城,望见大清门,扑到在地,放声大哭,誓死不入。书斋取名“霜红庵”,以喻自己虽多次受打击而志节不改,愈老愈坚,就想经霜的红叶,愈老愈红。傅山精医术,常四处行医救济民生;又工书画,主张“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山西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的匾额就是他的手书。

四、一座名亭。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优等生能通过学法自学古诗,能创意地表达古诗内

容,富有想象能力。

中等生能抓住重点词,了解古诗学习的方法。

差等生在优等生的帮助下能基本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投影幻灯片、音乐磁带。

生:准备两首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观看录像《山行》,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

让学生背出一两首杜牧写的诗。谈谈对杜牧的了解,通过查字典,翻找资料,请a级生总结杜牧是唐朝诗人,擅长写景,人称“小李杜”。

二、新授

1、初读古诗,回顾学法。

1、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通过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齐读等手段,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请b级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方法,a级生补充点评。

总结出拆散、释词、理顺、连贯。

2、通过学法自学古诗。

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字典、查找资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评价。

3、汇报学习过程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学习古诗的过程,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

(3)请b级生说出文中的重点词“坐”、“于”、“霜”、“寒”、“生”的意思,请a级生说出“斜”、“生”、“寒”、“霜”这些词的用法好在哪里。

(4)请a、b、c级生用自己的话将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要求a级生有创意地表达古诗内容,b级生能准确理解并表达无误,c级生能在a级生帮助下基本理解古诗内容。

三、赏意境

请学生看黑板上的简笔画,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

1、启发学生说出感觉最美的景色。

1、先请c级生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表达,例:我觉得高山美;我觉得石径美;我觉得傍晚的枫树林美。再让b级生说出怎样的高山、石径、白云、枫树美?把这些景物写具体,最后请a级生创意地表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

2、加以配乐,古诗意境,抒发心中的情感。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照一张相。

(4)画一幅画。

(5)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四、诵读

1、指导朗读

要读出节奏美

1、看图中景物感悟读,配以古筝乐,分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先请b级生读,a级生评,再请a级生范读,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2、吟唱

2、请a级生用熟悉的曲调吟唱,再请全班同学跟唱。

五、总结

不管是描写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其中都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班齐读《山行》,情感升华至高潮。

板书: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

2,释"行",质疑.

(作者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看到了那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默读古诗

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

1,读第一,二行:

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在理解"远上,石径,斜"等词的基础上说出: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读第三,四行:

(1)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2)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四,指导朗读

1,导语激情

课件展示"满山枫叶","作者下车","观看枫叶"的画面.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2,表情朗读:(个体读,群体读,配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背诵默写

1,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儿看出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的感受.

六,读写结合

1,反复吟诵诗歌.

2,自己命题.

七,布置作业

1,根据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几首诗:《过清华宫》,《江南春》,《赤壁》等.

THE END
1.古今关于交友的十大经典名言,触及心灵,果断收藏!古今关于交友的十大经典名言,触及心灵,果断收藏。 1.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和正直的人交朋友,和诚信的朋友交朋友,和见识广博的人交朋友,对人都是有益处的。 2. 交友莫交财,交财两不来。 朋友之间,如若有钱财上的交往,就易产生矛盾,以至于两不往来。 3. 侠心交友,素心做人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860359451761055&wfr=spider&for=pc
2.关于“朋友”,你有哪些值得摘抄的语录?二、名言名句 1.虽有兄弟,不如友生。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4.交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9871534/answer/54340701472
3.名言警句古诗—关于古诗的名言?千古名句最多的古诗词? 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宋林逋 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渔歌子》唐张志和 3、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赠卫八处士》唐杜甫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桃夭》 5、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https://www.lz66.cn/mrmy/mrmy188820.html
4.推荐交友的名言警句,推荐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和论述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交友的名言警句,以及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和论述对应的句子,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一、交朋友的名言警句二、交友名言名句大全三、交朋的名言警句四、交友的名言名句五、有关交友的。 推荐交友的名言警句,推荐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和论述 https://www.syscus.com/tgfx/172976.html
5.关于理想的千古名句名言警句读后感700字(合集五篇)2023-01-12 尊严的名言警句简短2023-01-10 考试励志名言警句52句2023-01-10 2022年交友的名言警句(通用3篇)2023-01-10 梦想的名言警句66条2023-01-10 关于理想的千古名句栏目 文秘公文 考试试题 幼儿教育 优秀作文 教学资料 教学课件 心得体会 演讲稿 思想汇报 热门资讯 推荐http://www.sudunlaoyingcha.com/k/guanyulixiangdeqiangumingju/
6.交友的成语名言诗词;交友名言名句?交友名言名句? 1、势利的朋友,迟早会离你而去。 2、近来者赤,近墨者黑。 3、趋炎附势的人,不可与其共患难。 4、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5、圆滑的人,不可深交。 6、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香如兰。 7、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https://www.lwuxueyong.cn/mrmy/mrmy179544.html
7.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名人名言).doc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名人名言)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2、我既找不到一个完全献身于我的朋友,我就务必有些能以其推动力克服我的惰性的朋友。卢梭 3、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弘一法师 4、在不幸中,有用的朋友更为必要;在幸运中,高尚的朋友更为必要。https://m.book118.com/html/2019/0517/7032156200002025.shtm
8.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名言名句优秀短句网络文章交友名言名句大全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付玄 2、一人知已足平生。赵翼 3、势利的朋友,迟早会离https://bbs.openke.cn/thread-202602-1-1.html
9.欧阳修最深情的送别词,三四句是千古写情佳句,美得令人心醉欧阳修北宋的词坛大家,他的词,在五代词人的基础上,有了更多对于人生的关注,他沿着南唐后主李煜开辟的道理,更多地将人生的感受写入词中,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 《玉楼春》是一首送别词,这首词的三四句,是写情的千古名句。 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https://www.jianshu.com/p/d24ac45f83af
10.元诗第一家的()写下千古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元诗第一家的()写下千古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摸鱼儿(雁丘词)》)A.萨都剌B.杨维桢C.元好问D.关汉卿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https://www.shuashuati.com/ti/50324ef2438c48f7b43aee936d8abf87.html?fm=bdbdsbff868ba48720fd8497c00a4d04037ff
11.诗词名句网诗词名句网致力于古代至近代史的诗词名句整理,将古诗词文献清晰的呈现给大家,让喜爱诗句的朋友能够更加直观的欣赏唯美的千古绝句。https://www.shicimingju.com/
12.论语的意义范文(全文)甫一翻开,“父母在,不远游”这句千古名句便映于眼帘,刚打算轻巧的翻过,后面的四个字让我不禁愣住了——游必有方。明明是千年前一起付梓在古籍中的,其中两句于人们口中代代相传,另一句却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被人们省略至今。所以,今天我想探讨两句被人们引用时有意无意忽略的论语。 一、 父母在,不远游,游https://www.99xueshu.com/w/nx14xqss3sfr.html
13.刘禹锡写诗答谢白居易,写出了无限辛酸和愤懑,颈联乃是千古名句唐代诗人刘禹锡外号“诗豪”,他有一首诗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名字很长。诗歌的颈联是千古名句,那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这两句诗中,刘禹锡既表达了对岁月蹉跎,仕途不幸的伤感,……https://new.qq.com/omn/20210111/20210111A05GQ300.html
14.閒思千古事,虚费一生心诗词名句索索风叶响,寒生秋夜深。閒思千古事,虚费一生心。命薄谋多拙,年衰病易侵。黄粱今梦觉,高枕卧山林。 查看所有王炎诗词作品注释参考 千古千古(qiāngǔ) 指久远的年代 through the ages 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纵有千古。—https://m.dancihu.com/mingju/2/a0211352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