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贤:孔子的仁道理想与中庸的协调机制儒家论语德性仁学

众所周知,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论语》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这是孔子对“仁”的问题的一次最直接的回答,表明了仁的核心意义。后世用“仁者爱人”来概括这段话,也概括孔子的仁学。《中庸》中有“仁者人也”,更明确地把价值目标和价值主体等同起来,揭示了仁学的基本特色,是以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价值尊重为基点提升的一种人道理想。

孔子注重人的生命存在。《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经由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过渡的变革时代。当时社会,由于自殷商以来中国社会的最初分裂(进入奴隶制)所带来的阶级压迫,使一部分人沦为奴隶,降入社会最底层。他们虽然也有站立的人身,会说话,却被当作“物”类,任人役使,任人宰杀。上述所记,孔子问的人显然是住在马棚里喂马的人。养马人在当时被称作“圉”,列在“人有十等”(《左传·昭公七年》)的等级之外,孔子对这种地位卑微的人的关心,表现了他头脑中关于“人”的新的观念。这种观念既是对奴隶社会人际关系异化现象的批判,也是对远古时期古朴人际关系的留恋和追忆。孔子的“仁者爱人”,主张以“孝悌”为基础推广到“泛爱众”,实际上是欲从人类最初的血缘亲情出发,来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人际关系。

孔子将人作为价值主体建立仁学体系,以对人生命的尊重作为底线,更注重的是对人的意志及人格价值的尊重。这里最典型的例子是孔子的一句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是对匹夫之志的赞扬,而这样的思想在《论语》中处处可见。例如,孔子对弟子关于求仁的答问,都是从各个不同方面启发他们,只要有个人的精神追求,注重人格品质的锤炼与修养,就能成就理想的人格。所以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孔子自己虽不是出身平民,但他自述“吾少也贱”,“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他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史记·孔子世家》),少孤的身世和对卑微社会地位的感受反而激励他,使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以顽强的毅力追求独立人格和仁道理想。他创办私学,收授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打破了春秋以前学在官府的局面,造就培养了士的阶层。他以自己的身心践履,真诚地实践仁学,树立了一代仁人君子的榜样。

孔子的仁,是一种“道”。他的道,不同于道家的超离世事,追求永生之道,而是超越生死的人生价值。“道”具体化为士人君子的人格修养和道德价值。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明确指出,仁作为“道”,是一种责任。它表现在个人按照仁道的原则去实现理想目标的永恒追求之中。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表明为实现仁,追求道,是可以不计生死的。而“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更把求道当作生活的全部意义,有我们所说的终极关怀的意思。所以孔子提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说明,道既是目标,也是“据于德,依于仁”的践履过程。而仁,作为仁道的目标是高远的,作为道德践履的过程是切近的。因为仁的基本内容,孔子以“一以贯之”概之的基本原则是“忠恕”,而实行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每个人都可以就近取譬来实行的。

但仁作为“仁道”的目标则不同了。它不是可以轻易达到的,所以孔子从不轻易许人以“仁”。另有《雍也》篇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认为尧舜都难以成圣,一般人就更难企及了。他的回答,以高山仰止的颂扬法排除了成圣的可能,从而使“仁”成为人生最高远的理想。仁学中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仁礼统一”的道德原则,归根到底就是培养能够承担起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具有仁德的仁人君子。

为了达到理想的社会目标,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德治可以起到刑政所不能起到的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依靠德治可以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从善,走上正道。他希望用道德教化来代替刑杀。他的理想社会目标是一个消除了残暴行为,既不需要刑杀,又没有诉讼的社会。所以他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论语·子路》)又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

作为个体的最高人格理想的“仁”,同时也是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人生理想和社会蓝图通过“仁”达到了统一,实现了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个体为自己人格目标奋斗的过程,也是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仁的价值是丰富的,具有仁德的君子不断扩充自己,推己及人乃至于整个社会,不断努力,就可实现“仁”的社会理想。《宪问》篇讲了推己及人的三个递进的发展阶段,首先是“修己以敬”,其次是“修己以安人”,最后是“修己以安百姓”。这样就可达到身修、百姓安、国治、天下平的和谐大同的理想社会。

二、礼:建构现实社会的根本规范

孔子的仁设定了仁人君子的人格理想和大同社会的社会理想,他的礼,则是整饬重构现实社会的根本规范。

孔子所处的是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而他所承继的则是殷周礼制文化。周代丰厚的礼制文化积淀奠定了孔子努力的方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因此他猛烈抨击由礼制败坏而带来的社会混乱现象:“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孔子以礼作为建构现实社会秩序的根本规范:“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孔子期待着重建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特征的社会秩序,他着重于“礼”的现实可行性,强调“礼”作为社会规范在个人道德活动中所起的导向作用和约束作用。

与仁相应,孔子言礼也是从不同层面上进行的,即制度层面上作为社会结构、制度的礼和德性层面上作为个人道德伦理关系的礼。

从制度层面上说,礼主要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政治制度。孔子以恢复传统的礼乐制度、确立各阶层权利责任体系为己任,主张“事君尽礼”(《论语·八佾》),坚持“正名”的原则。正名就是整顿人们与自己身份、地位不相符合的言论和举动:“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没有礼的维护,整个社会就难以正常运行,会呈现出一片无序状态。只有通过正名,社会才可以确立正常秩序,稳定社会层次结构。在这个层面上,礼的内容具体地表现为自周王朝延续而来的分封、世袭、宗法等政治、社会、经济制度。孔子强调维护社会正常的统治秩序,重贵贱之分,他抨击晋国铸刑鼎:“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他视尊贵重礼为安邦立国的基础。对于以下犯上的行为,孔子就表现出坚决的卫道姿态,如鲁国大夫季氏动用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使用的“八佾”仪式,孔子勃然大怒说:“八偷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孔子不仅以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的态度来区分社会各阶层的秩序、地位,而且将礼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标准。他要求个人行为要遵从正名序礼的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首先要从统治者做起:“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他宣扬君子行为的模范性,认为合礼的行为能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所以孔子终其一生都是谦谦君子的形象,时刻注意言谈行为以身作则。纵观《论语·乡党》对孔子起居饮食所记,可看出礼成为他严格遵守的个人行为准则。孔子始终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欲将周礼化为整个社会及个人的规范秩序。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完整地理解孔子“克己复礼”的要求,以及礼对于他所具有的整饬社会秩序的功能。从德性层面来看,礼是表示社会伦理道德关系的准则。

首先,礼是个人在社会立身的前提。孔子以礼作为个人成德的必要条件:“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非礼勿视、听、言、动的行为要求,表明了礼作为外在的道德约束机制对个人德性所具有的必要性,人的各种行为都归纳到礼的规范当中。对于礼是宗法祭祀制度的要求,孔子肯定孝的情感是与礼的形式不可分离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儒学对祭礼所体现的慎终追远的态度,反映了礼对于维系人们道德情感的重要性。“子责欲去告朔之筑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只有维持作为道德关系体系的礼的存在,才能确保人的道德情感的维系。礼作为具体的外在形式的传承,确保了儒学仁道精神的超越。

其次,礼所体现的是仁的追求。仁是人的内在本质属性,德性的要求只能通过主体的德性行为才能表现出来。仁和礼是不可分的:“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作为政治层面来区分亲疏贵贱等级的礼所体现的是仁的追求,通过对仁的提倡,将外在的对制度典礼、礼节仪规的遵守提升为对内心德性之间的紧张。这样,制度形式的礼也是道德情感的要求,礼也就成为道德关系的再显现。

再次,礼的作用有个最佳度,是德性完善的显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作为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其恰到好处的作用就表现为“和”。所谓和,是指矛盾双方对立状况的消解,是美德的呈现。如孔子所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礼的这种合理呈现就是中庸的要求。孔子讲中庸,指德性在行为中的呈现恰到好处,他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是:“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他认为个人的美德应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和文不能以此斥彼,只有二者并重,恰到好处相互协调地维持,德性和行为才能尽善尽美地呈现。礼的这种恰到好处的作用,正是内在美德的要求,从而显示了礼的德性色彩的一面。

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德性层面,孔子所讲的礼都是从社会角度来凸显人的价值。在社会人际关系的交往中,礼确立了作为人的外在行为规范的特性,在肯定人的个体价值的同时,礼也彰显了人的社会价值。礼作为政治制度和德性关系在孔子仁学中所得到的肯定,体现了儒学对群体原则和社会整体认同的思维路向。

与仁注重人的价值实现的理想色彩相对应,孔子注重礼的现实可行性,强调礼的约束机制在仁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可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礼的最基本规定是尊尊与亲亲,它确定了社会秩序最基本的规则。尊尊,也就是要尊重君主、贵族,明确社会的贵贱之别。所谓亲亲,是以家庭为社会的核心,在社会中行事要维护同一血统、同一家族的亲戚。这是宗法社会的基本要求。

其次,“正名”的原则。这是维护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约束机制。名,就是指按照周礼规定确立的人的身份地位。“正名”就是整顿人们与自己身份不相符合的言论和举动。它的具体措施就是整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伦常关系。人们的价值创造活动不是随心所欲、无所节制的;人们必须按照自己名分、等级来从事在社会中的活动,是要受“礼”约束的。

礼作为一种外在的社会约束机制,对社会秩序起到整饬和维护作用。礼的作用是外在的,它将个人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局限在宗法社会所允许的范围内,但它又和仁学的核心“仁”是一致的。仁是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礼则通过控制、约束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进而影响个体的道德心理,把外在的强制化为内在的自觉,反过来支配人们的行为。

孔子的仁和礼,仁是个人的理想追求,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如上所述,就礼的外在规范被化作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的层面上讲,仁与礼所发挥的作用是一致的。但是仁与礼,作为仁学体系中对峙设定的范畴,又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性。

孔子对仁的规定,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由此设定了儒学注重个体修养的发展路向。而他对礼的设定,则从人应在社会中履行的行为规则出发,突出了人的社会责任感,以社会整体为目标。这样孔子所进行的仁——礼双重建构,使仁与礼既在仁学体系中构成一对矛盾,又在现实中有机地贯通在一起。

三、仁与礼:人道理想与现实关怀

日本著名学者金谷治对孔子思想有一个精辟的概括,说他总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日常情形去思考事物”,确实如此,仁学体系的仁、礼关联正具有这样的特点。

孔子的“仁”,是作为个人道德品质提出的,同时又具有社会理想目标的意义。它既是建于个人内心品质乃至精神境界基础上的人格思想,也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孔子把这样的理想与对社会结构的安排结合在一起,“礼”就承担了具体的社会秩序建构的任务。孔子的“礼”所依据的是三代之“礼”,特别是“周礼”,他曾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他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欲从历史的普遍性中寻找未来社会的理性基础。他所谓“礼”分为不同的层次,小则至个人生活细节、寝食衣服、坐立行走的仪节,大则总指一代典章制度,推而广之,则指超出一代典章制度的“百世可知”的伦常。孔子用这样的“礼”一方面企图整顿现实的社会秩序,同时也用来推知未来社会的社会关系和秩序结构。仁与礼就是这样把人道理想与现实关怀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其次,就仁对礼的关系说,仁所表达的人道理想包含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而人的价值意味着从抽象的意义上讲,必须承认一切人都是人,都有共同的平等的身份和地位。而孔子的礼,是对西周以血缘为基础的等级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的抽象,其所表达的是“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礼记·哀公问》)的具体社会的等分差别的内容;尊礼行礼就是把每个人放在现实社会等级关系的网络中,要他们按特定位置恪守“礼”所规定的道德职责。但是孔子的“礼”,一方面肯定社会等级差别的合理性,以为没有君臣上下的等级差别,没有人们各安其分的角色定位,就不可能组成社会的整体;另一方面,则把社会的差异性和有序性看作是实现社会统一性的基础,认为社会的统一性、和谐性才是社会的目标。这样,仁与礼的关系又是以仁为主导、以仁为目的。

孔子的“仁”要求在承认社会等级差别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这便在社会内部形成了一种自我平衡机制。这种平衡机制是靠中庸的思想方法来进行协调和维系的。

四、中庸的思想方法和内在协调原则

仁学高度重视人的能动性,认为人有广泛的价值选择自由。由此也就产生了各种不同价值之间的价值冲突。而要解决这些价值冲突,必须有确定的价值标准。中庸,就是仁学用来处理各种价值冲突的思想方法和内在协调原则。

作为价值标准,“中庸”思想体现、贯穿于仁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它对价值冲突所起的制约、权衡作用,可从如下几点加以理解:

首先,允执其中。孔子称颂尧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论语·尧曰》)他赞扬尧,肯定尧的“允执其中”。“允执其中”,是指人生处世、操练万物,要做到适中,恰如其分。“不及”和“过”则是偏离这个标准的两个极端。《论语·先进》篇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孔子对“过”与“不及”都加以否定,进而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孔子曾自称“吾……无知也”,以为自己有的只是“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的求知方法;《中庸》中也曾引孔子的话“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其两端”,“叩其两端”,都是为了提供一种处理差别矛盾的协调原则。“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即承认和掌握矛盾的两端,采取无过无不及的处理方式,以适度的分寸感处理各种问题,以使事物朝最好的方向发展,达到最佳状态。

其次,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句话出自孔子的弟子有若,原文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所讲的观点也代表了孔子的思想。“和”,即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点。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矛盾两方面互相作用的结果。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即使在斗争之后也可共融于一个新的统一体中而获得和谐的发展。“和”的思想是孔子对事物运动发展规律的认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就是指对立面的和谐,“同”则意味着无原则地取消对立面的差异。孔子对“和”与“同”有着严格的区分,二者是根本不同的两种状态。“和”是社会关系良好的一个重要标准,着重于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由此而得以建立一个充满和谐的社会。

再次,时中。即在不同的时机和条件下,用“中”来处理各种事情,处理恰当,努力使之达到“和”的状态。“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礼记·中庸》)君子正确地应用中庸之道,就能时时得中。孔子认为,要能够时时坚持中庸之道、时时得中,就应审时度势,灵活运用“时中”的原则,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是扮演着不同社会角色的,有着不同的责任,需要达到不同的社会目标,这就应根据“时中”原则来采取不同的措施、行动。“时中”体现的是中庸运用的灵活性,能因时、因地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内在协调原则,中庸力求达到对立面的和谐,但也并非是在对立面之间进行无原则的调和折衷。“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讲究和,也强调用礼来进行约束,以求达到人际关系中的协和,符合最佳度。而实行中庸的仁者也有着坚定的原则立场,强烈的爱憎之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可见,“仁者爱人”不是无原则的爱,是依礼而行有差等的。中庸不是对“过”和“不及”的折衷,而是对两极化的两个错误极端的否定,它本身就是一种坚定的原则,一种处理矛盾的协调准则。

综上所述,孔子的仁学以“仁者爱人”为基本特征,对人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了规定,并以“礼”的形式体现出来。“礼”作为人们社会实践的行为准则,成为仁学的价值约束导向。“仁”的要求使得“礼”在具体实行过程中表现出协调的功能,礼作为一种形式,具体地阐发、表现作为内在协调原则的中庸的本质、内涵。

THE END
1.《论语》中的交友智慧《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不仅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诲,还蕴含了深刻的交友智慧。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关于交友的八大原则,这些原则至今仍对人们的社交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认为,交友首先要考虑双方是否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在古文中,“朋”指的是同学,“友”则是指志同https://www.jianshu.com/p/f73a66442658
2.孔子交友的名言名句孔子关于交友的名言摘抄: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1·1)——学习并且不断地温习,不是很快乐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很高兴的吗? 孔子语录。《论语》开篇如是说,可谓人人皆知的名言,尤其后一句,时常被人挂在嘴边,动不动就乎来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72685892888731187.html
3.孔子交友的名言孔子交友之道孔子交友的名言孔子交友之道交友是人们为了摆脱自己单身的生活,而去结交认识他人的过程。《论语》中19次提到友字,含括了孔子及其弟子在交友方面一些问题。下面小编给你带来的是孔子交友的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孔子交友的名言(经典版)1)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2)不学礼,无以立。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https://m.docin.com/p-2714333035.html
4.有关交友的成语谚语名言或格言诗句的高中知识7.关于交友的名言名句 关于交友的名言名句 好心人!我给5分!我们老师要检检!谢谢好心人!展开 我来答共1条回答 匿名用户2018-02-25 读书可以广智,宽恕可以交友。当你有机会读书的时候,请不要放弃读书的机会。当你能以豁达光明的心地去宽容别人的错误时,你的朋友自然多了。 看详细 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1824963.html
5.关于交友的名言有关交友格言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翻译: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2、海内存知己, 散文 2022-05-26 98 0 成语诗句 请写出两句关于交友的名言或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1、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https://www.oilube.cn/tags35976.html
6.从现代视角解读论语9.1直译:孔子很少(主动)谈论功利,却相信天命、赞许仁德。 解读:名利这东西,要看机遇,看能力,没有后者作为基础,前者不过是镜花水月。 孔子很少谈利,但并非绝对不谈,完全不看重名利,那就是出家人了。孔子所反对的是见利忘义, 9.2 原文: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https://zhuanlan.zhihu.com/p/12337495211
7.孔子说的名言名句67句孔子名言名句网络文章11、孔子名言名句(“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https://bbs.openke.cn/thread-580922-1-1.html
8.为人处事名言摘录(通用12篇)篇8:为人处事经典名言 经典为人处事名言名句 为人处事经典名言:世上没有不能快乐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 为人处事名言:谁给我一滴水,我便回报他整个大海 篇9:孔子名言:为人处事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学礼,无以立。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94q4dcpp.html
9.要求同学们分组收集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成语和故事。请你(1)下面是一组同学收集的有关交友的名言,不符合要求的两项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B.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C.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https://zujuan.xkw.com/1q20699241.html
10.孔子或老子说过哪些关于文化的名言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遇到小 老子名言最经典的十句话||孔子人生格言100条||孔子说过最励志的话||孔子孟子老子名言名句||孔子因材施教的三句话||老子名言最出名的句子||https://www.da-quan.net/wa/yycyhynyc7dddyych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