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至圣先师、儒家始祖,孔子务实入世、乐观通透,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不乏丰富的处世学问。
行忠恕之道。“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参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忠恕之道可一分为二,一为“忠”,孔子说:“与人忠”,“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朱熹解释说:“尽己之谓忠。”司马光说:“尽心于人曰忠。”“忠”是要求人发自内心、竭尽全力地待人处事,担当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履行好道德责任。一为“恕”。孔子曾对恕作过解释,他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家语》记载,孔子雨天出行,没有车盖,有人告诉他子夏有。孔子说:“我听说与人交往要发扬他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子夏这个人吝惜财物,我向他借车盖,如果他不借给我,会有人说他小气,不尊敬师长,如果借给我,他自己又会心疼。”孔子从子夏的角度考虑,包容他的缺点,没有向他借车盖,此为“恕”。忠恕之道体现了孔子悲悯、包容、豁达的胸怀。
明义利之辨。孔子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但是在孔子那里,义和利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孔子重义,他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同时,孔子并不排斥利,他明确表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义利当前如何取舍?答案就在于“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求得富贵、摆脱贫贱都要遵循道义原则。《吕氏春秋》记载了“子贡赎人”和“子路拯溺”的故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子贡赎人而不取赏金,看似高风亮节,实则不利于社会风尚的塑造;相反,子路拯溺而受牛,既体现了自己的仁爱之心,同时也能鼓励他人见义勇为。所以,在孔子看来,对于利,取或不取要以义为标准,若取之有利于公序良俗、民生福祉,则当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