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营友谊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认识自己,认识友谊。
——————————
“抱歉,我周末要出差,不能和你一起放风筝了。”即将出游,却被告知无法赴约,对此,在北京工作的赵欣已经习以为常。她和朋友一个住朝阳,一个住海淀,40多公里的距离,加之繁忙的工作,让相见变成难事,几乎3个月才能相约成功出去一次。而这看似不多的见面次数,已是在赵欣的朋友中联系最频繁的了。“工作5年,我的朋友越来越少了。”赵欣说,学生时代,不论做什么,都能轻松找到一起的朋友;而现在即便是闲聊,都不知道找谁。
“交不到新朋友,和老朋友的联系越来越少。”妇科医生杨昊刚毕业一年,她形容自己的友谊正处于“欠贷”状态。“我的工作圈子小,同事几乎都是有年龄差的前辈,由于可能存在利益关系,很难成为朋友。”她曾想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认识志同道合的人,但收效甚微。职场新人该如何打破社交困局?杨昊很想知道答案。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讲师李慧中看来,具有相似的身份标签,如老乡、同学、校友等;可得性较高,比如经常能见面和互动等,有助于让人和人成为朋友。在学生时期,大家的生活空间相对封闭,“社区感”较强,这也为交友提供了便利。
毕业后,人和人的空间变得开阔,相似的生活节奏被打破,距离被拉远。如果说,上学时的朋友是在相同的环境下自然形成的结果,那么当我们脱离了有助于交友的环境,交新朋友、维持旧友谊,则成为了很多人的自主选择。在经营友谊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认识自己,认识友谊。
“交友难”的背后是孤独
作为一名医生,杨昊的“交友难”正是由于她的职业。“工作后,很多人交朋友没有学生时代那么纯粹,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拓展人脉。”平时,不少人会私下请杨昊帮忙挂专家号、分析体检报告等。“我只是一个刚入职的‘菜鸟’,找专家加号,我实在做不到。我不是全科医生,体检中不涉及妇科的部分,我也需要去查资料。”
“工作后的‘交友难’可能不是交朋友变难,而是人更容易感到孤独。”李慧中认为,在校园里,哪怕你一个朋友都没有,你也是跟一堆人在一起。即便没有交流,至少有陪伴。“工作之后,陪伴感更弱,人容易觉得孤独。”
工作后认识的人比毕业前更多,这些人为什么没有成为朋友?“社会的一大特点是原子化、分圈层。”在李慧中看来,个人和社会的力量差距太悬殊,从学校到社会,犹如一个人从河里漂到大海。“以前游不动了可以上岸;进入大海则完全失去了抓手和方向。”加之很多人工作还没得心应手,同事关系没学会处理,很多职业的期待未满足,常常会感到一种“淹没感”。“他们似乎已经开始呛水,不知道下一个浪打来还能不能受得了。”在这个时候,很多人没有心力再和朋友交流和互动。
此外,当前手机替代了部分陪伴的功能,以及有些职场的潜在竞争环境,使得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水平比较低,交友意愿也会较低。
拿捏维护友谊的“边界感”
交新朋友越来越难,老朋友的渐渐远去更为社交提出挑战。
浙江杭州的马恭守毕业已有两年,他不会和疏远的朋友特意维持关系。在他看来,和朋友出现疏远是正常的。如果之后有合适的契机,大家自然会重新联系,但没事硬聊,可能非但无法拉近关系,没话找话带来的不适感,还可能逐渐将对方推远。
在交友中,看到友谊的本质
当我们开始思考主动交友,当友谊需要我们自主选择,友谊是什么?答案在每个人心中逐渐成形。
对于董佳梦来说,在友情中,真诚最重要。大学毕业两年之际,她和室友6个人,曾相约到母校所在地兰州见面。然而,随着日期的临近,4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前往,另一位就住在兰州。即便需要坐车的只有她自己,董佳梦还是出发了。“虽然我没有见到她们,但是我为这份感情努力过,该做的我去做了。”
前不久,杨昊骑自行车时不慎被一辆电瓶车撞倒,并被拖拽近2米。虽然经查证为电瓶车车主全责,但对方不依不饶。这次她的朋友正好在附近不远,听说事情经过后,立刻赶到现场帮杨昊处理。“在我无助的时候,朋友的出现对我支持很大。”她觉得,朋友可以让双方从更多的角度看世界,在遇到难题时,通过和朋友聊天,或许能够得到一个不同的处理方式。
李慧中建议大家,尽量放下手机,去找朋友们建立联结,最重要的是找大家都放松且喜欢的方式一起互动。对于毕业后交友,李慧中认为,一方面可以降低对新朋友战友情的期待;另一方面是寻找圈子,既可以用身份和认同的维度寻找新朋友,比如参加校友会等,也可以找“搭子”,和有相同爱好的人一起参加活动。不过,需注意的是,“‘搭子’之间不需要共同点和互动深度,只是共同参加活动,因此有很多‘搭子’不等于有很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