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游戏组队、PvP和国战的系统并不是《球球大作战》意义里的社交。”
近日,《球球大作战》制作人吴萌向葡萄君复盘了这些系统的设计思路。吴萌从2008年进入游戏行业,曾制作过月流水过千万,总收入6亿的页游《商业大亨》,并于2014年下半年转型手游,《球球大作战》是他的第一款作品。他认为,传统游戏组队、PvP和国战的系统并不是《球球大作战》意义里的社交;奖励并不是病毒传播最重要的因素;甚至游戏本身就是让用户产生社交行为的介质。
以下为访谈实录:
葡萄君:《球球大作战》的开发缘起?
吴萌:游戏立项是在2015年5月。这个事情不太需要忌讳,海外有一个页游产品叫《Agar.io》,我们觉得很好玩,就想在手游里实现它。它简单,门槛低,可以很快上手,但也有一系列的弊病。
葡萄君:社交元素的设计思路是怎么样的?
吴萌:大家都在强调游戏要做社交,因为社交做得好,游戏的生命周期才会更长。而做社交首先要有一些基础:
第一,要做全球同服,这样游戏才能具备跟任何朋友相互连接的基础;
第二,我十几年前一直在做网站,我对社交的理解是“捅破一层窗户纸”。这个窗户纸是什么?是玩家虚拟身份与真实身份之间的界线。我们要增加玩家身份的真实性,我得知道你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是男人还是女人,是漂亮的女人还是可爱的女人。想交朋友就不能每天戴着面具。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加入了直播系统。观看直播的时候人一般有两个诉求,要么是看游戏中玩得很好的一群人,要么就是看你的朋友。第一种,我们已经塑造了一批大神,自然会有很多人去看,对构建游戏的生态有帮助;第二种,你去看朋友玩,然后发两个弹幕“这把坑了”,甚至立刻进去帮助他,这也是在加强你们之间的关系。
吴萌:其实你想一想,玩游戏玩得好的人的虚荣心是很强的,他需要荣耀感。玩一个打打杀杀的游戏,把别人杀死了我很爽,但球球这样的游戏模式很简单,所有荣耀感都局限在一局以内。玩了一年,你在游戏中沉淀积累了什么?
葡萄君:但这样的大V毕竟是少数。
葡萄君:在做社交的过程中,哪个难点最难突破?
葡萄君:您认为球球的社交系统对其他游戏来说是否有借鉴意义?
吴萌:真不太好说。国内的休闲游戏大部分我都玩过,许多都是单机游戏,或许电竞手游可以参考。但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模式,不是把核心玩法剥离后,把这套社交系统给谁都管用。球球的群体就是95后,00后,我们设计的东西他们会喜欢,但可能重度产品的用户就会觉得很幼稚。你不能学形,要学精髓,要抓住用户真正的社交诉求。
讲得露骨一点儿,你要泡妞,不能说我要泡你。但你说我们吃个饭吧,看个电影吧,打个游戏吧,潜台词也是要泡你。你需要一个点,大家一起做点儿什么,产生关系,然后沉淀下来。刚好我们游戏又比较轻度,用户在里面又有很多可以交互的空间,所以就是一个很好的介质。
葡萄君:很多游戏会想解锁哪个玩法,再解锁怎样的诉求。
吴萌:球球的用户范围太大,很难用某一种模型有效地概括。其实现在的青少年有哪种诉求,都会在游戏中体现出来。我们不是靠玩法堆出来的,用户持续玩下去不靠玩法。很多人说我们有组队、多人PVP、国战、好友系统就是社交,但其实不是。你堆了一堆功能、系统,有什么意义?多少级开放什么系统,我们没有这个概念。
如果你把游戏理解成一个生态,那任何一个人进来都会慢慢适应,就像人融入社会是没有固定框架的,但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葡萄君:《球球大作战》的推广似乎很简单。
吴萌:我们没有所谓的推广团队,也几乎没有做过任何形式的推广。
吴萌:你不可能设计一套用户帮你口碑传播的系统。
用户帮你口碑传播要满足几点,第一,游戏真的好玩,品质足够,因为你不会向朋友推荐一个垃圾;
第三,游戏是不是有生态支持我去传播?举个例子,我开发游戏能赚很多钱,我是制作人,缺主策主美,那我一定会拉别人进来;但如果我在国企里,一切按指标,那拉别人进来就没有意义。这就是生态。如果拉朋友进来有助于让用户能干成一件事情,或者简单说能赢,那他就有可能做这个事情。所以球球有组队有团战,观战时也可以随时加入比赛,这就是支持玩家主动传播的生态;
第四才是奖励。继续用私企和国企的比喻。我是制作人,我的目标是获得更大的成就和利益,我会主动拉。但普通员工凭什么帮公司拉人才?好,只要成功推荐一个人,就奖励你一部iPhone6S,99%的人还是会被利益所驱动的!这就是球球里的棒棒糖,它只是在利益上最后捅你一下。但如果之前的所有要素都没有,只有这一步是没用的。就像如果你的公司除了会计就是老板,你这么搞那估计是没有人来的。当然,这个设计也花了很多心思,为什么是短网址,短网址适合传播,传播一旦大了,长尾效应也很可观,还有为什么点连接也可以获得,为什么没有邀请码,为什么每周有限制,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逻辑。
葡萄君:所以电竞赛事也是为了辅助游戏的生态。
葡萄君:游戏早期PR的标签似乎是“独立游戏”和“00后”。
吴萌:这个不是我们主导的,但确实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在巨人内部我们是一个小工作室,研发人数很少,产品又免费,玩家又有很多小孩子。在自己比较小的时候,我们还是希望得到更多的保护,这也是出于对口碑的考虑。
葡萄君:很多人都在讲《球球大作战》和《Agar.io》的相似,巨人有没有做舆情引导?
葡萄君:您认为用户的后续增长趋势会怎么样?
吴萌:我们这个游戏理论上没有爆发过,又感觉一直在爆发,一直是一个比较平缓的增长曲线。
我们发现,每一个用户都很少流失,甚至1个月后几乎不流失了。因为口碑传播的关系,每个用户都是一个“小病毒”,我们获得的用户是系数,而不是加法。
葡萄君:那用户数量的天花板在哪?
吴萌:我认为球球做的不是游戏用户,而是手机用户。因为这种游戏就是一个老少皆宜,大家都能接受的游戏。
很多传统游戏女生是不感兴趣的,那你就损失了一半用户;如果玩法、系统比较复杂,那你又损失了年龄偏大和年龄偏小的用户。球球的画风可爱,玩法简单,玩得深的玩家也有高级技巧可以施展,所以理论上用户盘子是很大的。
我们的生命周期也是按年计算的。斗地主、打麻将大家都玩过。玩家在乎的不是玩什么,而是跟谁一起玩。你跟一个朋友玩斗地主,玩到半夜一两点钟就困了;但如果对手是两个美女,你可能通宵都不困。游戏的核心玩法重要么?在前期确实非常重要,但到了后期,和谁在一起玩才是最重要的。
葡萄君:球球大半年都是免费游戏,5月才加入付费系统。这条路一开始你们就想好了么?
吴萌:一开始想得比较简单,就想得是在手机上做这样一个游戏,几乎没想过变现的事情。我做游戏也快十年了,没有人会觉得这种游戏会赚钱,甚至都觉得它是昙花一现,所以一开始我们没想赚钱的事情。
但走到今天,付费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因为这么大的用户群体,每年的服务器成本都是天文数字,不做商业化很难提供更可靠的服务。比如游戏卡顿就解决不了。
葡萄君:这么久不做商业化,内部会不会背KPI?毕竟提到巨人大家想到的总是《征途》。
吴萌:我们团队和公司达成了共识,首先努力做人数,做好体验。如果用户都很喜欢你,那顺便收点钱,没人会反感你。
其实我们公司还是比较有包容度的,特别是史总回归后,给研发的空间非常大,更多地去强调人数、留存,很少考核收入。
吴萌:我们游戏没什么数值可卖,而且破坏平衡性的事情我们坚决不干,那就只能卖形象和皮肤。
葡萄君:您认为这种只卖皮肤的游戏会保持长线的付费表现么?
葡萄君:你们最开始料到了球球大作战会有这个量级么?
吴萌:根据我自己了解的数据,除了腾讯系产品之外,我们应该是第一款达到这个量级的手游。坦白讲,我自己觉得会还不错,没想到会有这么多。
但整个事情又是一步步做上来的。DAU20万的时候我们知道会有50万,50万的时候知道会有100万,100万的时候知道会有200万……100万前我们的目标就是100万,过了100万,那目标就是1000万。没有一开始就想着做1,2000万。
葡萄君:回头看来百感交集?
吴萌:满满的都是泪……如果一些步骤走错,还是会很惨。
葡萄君:比如说?
中间我们也会想,要不要把这个游戏做成平台,来推广公司另外的产品?但当时也是觉得影响体验,不合适;
再有就是忍着不添加更多的玩法和功能,我们一直在控制自己的欲望,因为增加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是减分的;
甚至现在,游戏界面改个颜色,加个按钮,我们都不会轻易做决定。最难的是改变用户习惯。这么大的体量,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对错,任何事情都可能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所以我们始终很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