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号称“史上最严网游防沉迷规定”出台。这项规定不仅能降低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可能,也会大幅减少因为沉迷网游而导致的未成年人犯罪。但是,记者采访发现,其实除了网络游戏,还有一些网络问题,也在严重危及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案例一
交友软件上结识变态
11岁的小美(化名)无意中得知一款“交友软件”,出于好奇她专门找到这一款“交友软件”。
在该软件上,小美认识了王某某。王某某不断满足着小美的“好奇心”,很快,不谙世事的小美对王某某就充满了“崇拜”之情。虽然明知对方还是个小女孩,但王某某依然约小美线下见面。在一间订好的公寓内,王某某对小美实施了猥亵。
小美给网友讲出自己的经历后,网友感觉不对立刻报警,王某某随即落网。在办理该案中,海淀检察院检察官发现,除了小美的无知、王某某的无耻外,涉案“交友软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该款软件要求未成年人明确标注年龄,目的并不是进入“未成年人保护模式”,而是通过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吸引其他用户。
案例二
“附近的人”引来不良人
如今,不少社交软件都带有交友功能,目的是让不认识的人相识,从而扩大朋友圈。这也给了不法分子寻找未成年人目标以可乘之机。
检察官介绍,网络隔空猥亵儿童是近年来比较高发的案件,不法分子以“恋爱交友”“游戏互动”等为由,通过社交软件接近未成年人,然后以怂恿、诱骗等方式实施猥亵行为,如要求裸聊、拍摄裸露照片、视频等。
案例三
看弹窗买迷药犯了罪
看到迷药效果,小枫再次联系卖家又购买了一瓶迷药。案发时,警方在小枫房间床垫下起获了这瓶迷药。
检察官建议
两个“按钮”必不可少
记者从海淀检察院获悉,在该院今年受理的57件涉及未成年人的审查起诉案件中,有31件涉及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此外有数据表明,30.3%的未成年人曾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暴力、赌博、吸毒、色情等不良信息,而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近70%的案件存在未成年人受网络不良信息“侵蚀”的情况。
“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增加了网络保护专章,有关部门、机构、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该尽快把法条落到实处。”李思瑶呼吁,网站、平台方应主动作为,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利用科技手段、大数据等建立起更周密的“防火墙”,尽到社会责任,为保护未成年人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