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网络中关于“1元即可购买一条简历”的话题(以下简称“1元简历”)迅速升温,话题源于《中国青年报》发布的《谁在售卖网络求职者“简历”》,文中引用大学毕业生求职信息被泄露的案例,暴露出一条完整的“简历收集”产业链。同时,对现有的平台监管、简历被泄露后的维权以及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报道。
图:热搜榜截图
网络热词图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于20日9时前后发起话题#1元即可购买一条简历#,转评量超过4000条。此外,经济日报、中国日报、新浪、澎湃新闻、财经网等多家媒体官微发布话题消息,并引发舆论热议。
同时,针对“个人信息如何泄露”发起的投票也吸引4万余网民参与投票。从占比中可看出,大部分舆论认为个人信息的泄露渠道主要为各类社交平台,此外招聘、咨询类网站亦为信息泄露的高发地。
人民日报微博投票截图(截至20日15时)
话题传播情况:
图:截至20日15时话题舆情走势
图:博主地域分析
舆论分析:
本次“1元简历”事件,引发出了个人隐私这一敏感话题,舆论重点围绕“信息泄露”展开探讨。
有关“1元简历”事件在网络中衍生出多个敏感话题,包括谁在售卖网络求职者“简历”、如何防止信息泄露、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怎么泄露的、个人隐私遭泄露后如何取证维权等,每一个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不少网友发表观点:
呼吁加强监管:
点名问题机构(平台):
对此,一些权威媒体、公安机构、教育机构以及微博达人等都积极发布微博消息表达看法,提醒公众保护隐私安全。
转评热度较高的前十位如下:
总结:
“1元简历”事件的本质是由求职简历暴露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这是容易引起舆论高度敏感的大数据时代的一大安全命题。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今天,隐私安全绝非小事。
对此,个人首先需要提高隐私保护的意识,其次需要了解不法分子获取公民信息的方式,并从源头加以扼制,最大程度避免信息泄露,减少相继带来的各类违法事件。
同时,还需要监管部门强势介入,不断强化监管,结合社会舆论的监督,让更多不法渠道能够浮出水面,明确责任归属,依法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