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无需核验刷钱才能“牵手”女嘉宾
相亲直播间里暗藏的法律问题
最近,相亲直播火了。短视频平台上,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场相亲直播,主播化身红娘,在直播间内撮合想“脱单”的用户,吸引了很多嘉宾和观众。近日,读者拨打四川法治报法治热线称,直播相亲里的套路太多了,从打招呼、表白牵手、交换联系方式,每一环节都需要刷礼物才能继续,有诱导消费的嫌疑;还有一些女嘉宾其实是“托儿”,收到礼物就把男嘉宾拉黑。
记者调查发现,直播相亲存在很多问题,有的主播红娘会诱导嘉宾刷钱买礼物,有礼物才能继续;除此之外,嘉宾还要报上自己的个人信息,但信息真假无从辨别。
记者体验
“嘉宾”上线无需核验身份
“你们年纪差不多,也在同一个城市,很合拍的,给她整个520(元),马上就可以见面了。”一旦发现有合拍的人,主播就会催促着要牵线。一场直播下来,经不住主播和观众的鼓动,有阔气的男嘉宾送出了2000元的礼物,包括两个520元和几个“跑车”“玫瑰”等礼物。其他嘉宾则刷了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其实都是套路,打招呼要刷礼物,表白牵手要刷礼物,交换联系方式要刷礼物,什么都要花钱,这哪是相亲啊。”有网友向记者吐槽道。
通过直播相亲,或有成功牵手的案例,但也有“名为相亲实则诈骗”现象的发生。
前不久,上海普陀警方经缜密侦查,成功侦破了一起网络交友诈骗案件。在某交友App上充值“钻石”就能私密聊天,送上礼物就能获得联系方式,继而线下见面,这令渴望邂逅一场华丽爱情的单身青年徐先生心动不已。然而,当他为“主播女友”连续充值3.8万元,疯狂刷礼物之后,却被对方拉黑了……目前,犯罪嫌疑人朱某因涉嫌诈骗罪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律师解读
最大的法律风险是诈骗行为
四川省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律师曾云雁表示,在直播间相亲交友,最大的法律风险是诈骗行为,包括被骗财骗色及泄露个人信息等。对于在相亲直播间刷礼物的行为,曾云雁认为,用户的主动打赏属于正常的直播盈利模式。是否涉及诱导消费,需要看打赏行为有没有违法性、有无涉及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用户打赏,比如主播或嘉宾提供虚假信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使他人的公私财产受到数额较大损失,这就涉嫌构成诈骗。
四川雷声律师事务所律师宋建军表示,诈骗罪属于经济类案件,立案标准在3000元,如果被害人一人的金额不足3000元,只要多名被害人的金额共同达到3000元,也可以到公安机关要求立案。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50万元以上的,属于“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监管责任
平台应细化审核责任
上述浙江嘉善直播间相亲诈骗案的办案检察官发现,案件暴露出某交友平台对直播间的监管存在漏洞。为此,嘉善县检察院向某交友平台制发检察建议,要求其严格落实用户注册、主播管理、举报受理等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网络直播行业正面引导和规范管理,保护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防止类似的诈骗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