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大华
本报记者李珍玉
不过,在不同年龄段寻觅伴侣,确实有各自的特殊性。王大华教授说,与年轻人择偶不一样,老年人相亲或进入婚姻可能会遇到更复杂的问题,有些源于老人自身,有些则关乎家人子女。
首先,老年人的婚姻会把生活保障当第一需求。这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年轻人相亲,更在乎一起创造未来,有继续成长和发展的展望;而老年人相亲,则更多需要互相借力,保障基本生活品质,守住当下的幸福。所以老年人相亲,更重视物质,比较“现实”一些,资源互补和交换的特点更明显一些。
其次,老年人对“陪伴”的需求更大。尽管所有婚姻都希望相濡以沫,但老年人对另一半的依赖性更强。因为身体各项机能在下降,各种社会、经济的资源在减少,人际圈也逐渐变小,儿女又自立门户,相比年轻人,老年人更害怕孤独,需要有人时时陪伴和扶持。
最后,老年婚恋障碍颇多。“老年人生活了大半辈子,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相亲时目标很明确,但他们能真正牵手在一起,是很困难的。”王大华说,在相亲舞台上,老人们也许当时感觉彼此还不错,但真正要走入婚姻殿堂,会有很多障碍:
第一个障碍来自子女。一方面是财务问题,子女可能担心利益受到损害;另一方面是情感问题,如果子女对亲生父母的感情特别深,可能很难接受其中一方再婚。第二个障碍是身体健康问题。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弱,如果一方不幸患病倒下,另一方及其子女可能就要面临额外的赡养负担和责任。第三个障碍是彼此的磨合和包容。这包括性格、观念、生活细节等方方面面。年纪大的人可塑性会弱一些,一辈子的习惯和基本观念很难改变,如果彼此不能接受,很容易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矛盾,这样结婚又离婚的风险很高。
有些老人为了避免纠纷或不测的风险,采取同居不领结婚证的办法。王大华说:“这种做法不鼓励,因为双方权益无法得到法律保护,特别是相对弱势的一方。老人要恋爱、同居,还是堂堂正正把新爱人领回家更好。”那么,基于老人婚恋的种种特点,如何更顺利地找到满意的伴侣?王大华给有需求的老年人提出三点建议:
1.要有感情基础。对陪伴的需求大可以理解,但不要带着找“保姆”的心态去寻觅老伴。常在一些相亲节目看到,老先生往往提供一些物质保障,要求对象照顾自己;一些女士则希望老伴不仅能给嫁妆,还能出钱陪伴旅行。这样的关系看似互相作伴,但很难说不是为了“利益”而捆绑。“感情”成分太少,婚姻很难长久。婚姻一定要有感情基础,中老年时期找另一半,尽量还是要在情感上、精神上和家庭地位上做到相互平等。自己要保持和社会的联结,多做一些事情充实自己,有能力独立照顾好饮食起居。这样,找另一半的初衷就会纯粹一些。
2.理性对待婚姻。两人最好一开始就开诚布公地交流,在财产、子女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有了协议或承诺后,再考虑结婚。把结婚目标谈得更清楚些,婚后二人反而更容易相处。若两人差异比较悬殊,可咨询法律专家来保障自己的权益。
3.与儿女多沟通。结婚之前,一定要跟儿女沟通,对于一些敏感问题比如财产分割、财务管理、新老伴儿与子女的关系问题等,不要羞于表达。与子女多一些坦诚交流,让孩子把把关,可以避免情感欺诈,也可以让子女有一个了解和接纳新伴侣的过程。同时也建议儿女平时能多关心陪伴老人,避免老人因为情感生活过于匮乏而冲动结婚,这往往会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