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日这晚,男朋友说他有事要加班,可他的小青梅刚在朋友圈里发布挽着他手臂的自拍……”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一条“最低0.3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的提示在江薇眼前弹出来。
狗血情节设置得恰到好处,“首月6元”的价格又实在足够诱惑,她咬咬牙点击付费,剩下的情节乖乖展开,告诉她“大女主该如何暴打前男友与小三”,实在是大快人心。
看完这篇平台爆款爽文,知乎贴心地送上相似回答,“我和深情男二契约结婚后在综艺里爆火了”“在考驾照时,和一个帅哥对视了”“他结婚时,三年的情人走了,他发疯的满世界找”……各类颇有“古早玛丽苏”风格的短篇层出不穷,看得江薇眼花缭乱。
不同于常规知乎问答,江薇发现知乎文往往有自己的“识别标签”,比如开头往往没头没脑地来一段场景描述,后面大篇幅写主角逆袭,在高潮处又恰到好处地引导付费。
小红书上还有作者总结出了知乎“短篇虐文模版”——导语为“故事起因+be虐情节+反转”,后面则是“拉情绪、疯狂拉情绪、设钩子”。
江薇看多了,逐渐打进知乎圈,才知道一篇爆款文能有多赚钱。不少作者曾经晒出过她们的收益后台,1万5、2万……打出热度的知乎文就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流量池,只要一日不删,就一日有人提供分成。
有业内朋友解释说,这些机构大多向知乎交了一笔合作费用,比新人投稿容易得多。朋友已经在知乎投稿了七八次,第一次过稿后就有编辑一对一负责审核投稿,效率又高又快。
江薇感叹,自己果然不是吃这碗饭的。现在的知乎文,还衍生出了“爆文拆解”“写作培训班”等产业,要求新手先写好四千字开头等待流量推送,没有流量就果断“弃坑”转战其他类型,细化到每一百字写什么都有严格规定,让人梦回考公申论。
这样的结果是观众早就审美疲劳,一般的出轨套路猜也能猜个大概,除非文笔够好。不甘心的知乎作者们又开发出另一种思路,是从时事热点中找灵感。从某著名男星入狱踩缝纫机,到某体操运动员因“擦边”惹争议,知乎马上就出现同款逆袭文、热点文,让她感叹“真正的中国速度原来都在知乎了”。
这些人标榜着知识分子独有的“精神洁癖”,表示无法忍受当时互联网上糟糕的、不负责任的精神食粮,想在知乎开辟出一方“桃花源净土”。2011年第一季度,这200名用户在知乎上创作了8000个高质量的问题和2万个专业回答。
当年的知乎有多精英?张小龙本人会在平台上回答“乔布斯教给人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也可以看到李开复、马化腾、王小川在各个问题下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之后的两年里,知乎一直都保持着“小而美”的隆重氛围,邀请制度也能很好地把控着早期用户的质量。
按这个趋势发展,知乎或许能打造出一个“永生版的ONE”或“通俗版的知网”,
不过,知乎创始人周源却主动打破了这样的壁垒,他的野心在大众化知识科普社区,而非古代文人雅集式的坐道论学。
2013年,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注册用户在不到一年里由40万迅速攀升至400万,之后的几年里更是飞速增长,到2018年末已经涨到了2.2亿。
2013-2016年,知乎一方面扩大回答者的多样性,让内容更多元化,另一方面不断降低普通用户的使用门槛,让用户更“大众”。于是,那些自带理解门槛的精英问题逐渐退出视野,生活化、“傻瓜化”的问题越来越多,小到怎么挑水果、怎么给孩子喂奶,都逐渐占据了知乎热度榜前列,大V正在开始逃离知乎。
规模的极具膨胀,也必然伴随着社区生态的强烈变动。高密度、高质量的知识生产,在鱼贯而入的用户奔入之后,难免被稀释。毕竟普通人并不关心高大上的理论知识,而对八卦、情感故事更感兴趣。
在“你喜欢的人和别人发生了关系。你有什么感受”问题下,有3000多人发表了“长篇大论”,其中超过一半的人在编故事,口径、文风出奇一致,假装不留痕迹,却处处是不合生活常识的漏洞。
越来越多的用户发现,在知乎编故事、编身份,一样能收获他人高攀不起的赞同量,那么与其掏心窝子说说心里话,冒着“掉现实马甲”的风险,还不如编个总裁身份收割那些渴望“变成富一代”用户们的幻想。
比如一人分饰244角色的“海贼-王路飞”,在他的244个回答里,他一会儿刚成年,一下子又八十岁了,当过村长、菜贩子、赌徒、教官,还是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运动员,伊拉克的战地记者,最终在2017年3月被永久封号。
一面是谣言四起平台氛围乌烟瘴气,一面是编出来的文学故事火成爆款,曾经向“流量逻辑”公开宣战的周源,最终还是向流量屈服了。
在互联网公司的生长框架下,流量为王、规模为王,行业规则是颠扑不破的。2019年底,知乎从各个渠道招揽网文作者回到知乎,开设了官方账号“故事档案局”,专门收集和转载各种惊悚刺激的故事和段子,成为付费阅读的“排头兵”。
3月18日,知乎又宣布推出“盐选会员”,外界更多地视其为知乎商业化的升级,表明知乎终于跳脱出知识付费的逻辑,开始正式着手构建自身的大会员体系。
此前,知乎在知识付费中挣扎已久。从知乎Live无限计划、知乎·读书会、到知乎超级会员,无论是上新、打包、还是名人背书,总是把一手好牌打到稀烂。知乎Live质量参差不齐,读书会在樊登读书会、新世相读书会等已做出口碑和规模下入局,又没有建立起非常强的质量优势,反响平平,私家课部分也少有知乎独立策划制作的精品课,大部分课程都是多平台分发,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较差。
不过好处便是关关难过关关过,虽然屡试屡败,但在“编乎”的平台氛围下,知乎总能悄悄野蛮生长出一片付费阅读的土壤。因此盐选会员就将卖内容转变为卖服务,还增添了《VOGUE》、《焦点》、《北京青年周刊》等国内一线杂志刊物作为内容砝码。
300+盐选杂志,和10000+盐选电子书的资源量在今天看来相当难得,不过大浪淘沙过后,胜出的居然是一批又一批的“狗血神文”。几乎所有知乎用户,都领教过“一个回答看了半天,最后让你充会员解锁剩余内容”的威力。
知乎副总裁、会员事业部负责人张荣乐之前曾表示,“我希望知乎的会员模式和生态能够做到爱奇艺那样。”而当时用户的回应是,“拿现在知乎会员所提供的多数服务来讲,可替代性太强了,没有哪一项是唯一且刚需的,更何况知乎用户是全网最精明的用户。”
如今的结局颇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知乎体、知乎风,早已被深刻烙上平台的特征,就像B站深深的二次元氛围一样,成了最鲜明的精神图腾,成了一个赛道上的王者。
然而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匿名,说是知乎“安身立命”的一大特色也不为过。但去年7月,知乎通过官方账号“知一声”发布匿名功能下线公告。
知乎主要问答功能遭受打击,很多人表示,“取消匿名后有意思的内容会更少”。但半壁江山的知乎短篇文学却不惧“山雨欲来风满楼”,本来也是编的故事,只不过换个大号卷土重来而已。
对盐选用户来说,不再匿名,可以提升创作的真实性,但阵痛“不是暴风雨,而是伴随余生的潮湿”,知乎也就此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在一块块被抽掉最本真的自我。
“谢邀,匿了”成为绝唱之后,知乎以向下兼容的“牺牲”保住了更大的流量,商业链路逐渐形成闭环。毕竟,变现才是终极考量。
根据其前不久发布的财报,2024年第三季度,知乎的总营收为8.45亿元,其中,付费会员业务贡献最大,营业收入为4.59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54%,是营销服务业务的约两倍。
尽管付费阅读业务在2023年第三季度才占总营收过半,但2023年第一季度时,该业务已显现出支柱地位,收入达4.55亿元,占总营收的45.8%。支撑起知乎网文江湖的,是不断攀升的月订阅会员数。2022年第一季度,知乎平均月订阅会员仅690万,到今年第三季度,已增长至1650万,实现同比与环比双增长。
而在今年,知乎最让人诟病的短篇质量也有所弥补。
有文娱产业分析师分析:“网文发展到现在付费模式很成熟,用户的付费意识也培养起来了,知乎找到短故事这个差异点,释放其用户的付费能力就很自然了,知乎付费业务增长是可以预见的。”
不过,知乎付费阅读也有短板,比如2024年第三季度,知乎付费阅读业务收入达4.59亿元,平均月订阅会员为1650万人,据此粗略计算,平均每位会员的月消费金额尚不足10元。看来,0.3元一天的知乎盐选会员虽然吸纳了大量客户群,但很难促进客户的深度消费。
然而,就在知乎引以为傲的付费用户数量上,也略显颓势。今年第三季度知乎的月平均活跃用户(MAUs)为8110万,较上年同期的1.105亿人缩水不少,这意味着知乎的用户基础正在缩水,潜在的付费用户池也随之缩减。
现在的知乎又在追求新一轮蝶变。今年1月,知乎特地举办首届教育大会,周源在演讲中首次披露知乎布局职业教育的初衷和愿景,“职业教育补完了知乎创业愿景的另一半,形成了知乎的‘完全体’。”知乎还宣布,将旗下职业教育品牌APP「知乎知学堂」正式分拆,进行独立运营。
然而,根据财报,知乎的职业培训业务刚刚起步,2024年第三季度,知乎的职业培训业务营收为1.05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约为12.4%。
变来变去,知乎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都在变。现在的知乎,更像是一个小红书、微博、豆瓣的缝合体。是否未来的某一天,成了一艘“忒休斯之船”,当船上的任何一个部件都不再是原来的样子,那么这艘船还是原来的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