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是人类一直孜孜以求的话题,古往今来,围绕着生死,各种流派学说理论,汗牛充栋,那么到底怎么理解生与死,才会让我们内心得到更多的一些指引和从容?今天就从道家的角度,给大家讲讲对于生死的一些领悟和思考。
人们常常将生看成是一个起点,死看成是一个终点,对于起点总是充满欣喜,因为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人总是下意识往好的一面去构想,去期待,因为起点代表的是希望。而临近终点的时候,却总觉得有很多遗憾和不舍,尤其是功成名就,荣华富贵,亲人爱人,无法割舍,因为终点往往代表着结束,尘归尘,土归土,一切烟消云散,而且结束之后是什么?人又到哪儿去了?真的有业力轮回吗?这也是很多人,包括一些教义里讲的“生死之间有大恐怖”,恐怖的根源是什么?是对于死的未知和对于生的执着。
《道德经》里也有老子对于生死的描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里描述的是对于生死之间的过程,不同人,不同命,不同的活法和结果。诠释了生死阴阳二气变化所带来的多样性和可塑性,生而为人先天定,祸福吉凶后天修。
一代诗仙李白在他的《拟古十二首》中写道: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出生入死”的旅程,就是一场回家的旅程。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叶落归根,归根就是回归到生命起点的地方,这个过程叫“复命”,所以终点又是起点,循环往复而已。自然界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鲑鱼,又称三文鱼,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及欧洲、亚洲、美洲的北部地区的冷水性高度洄游鱼类。它们通常在海水中生活数年,然后返回淡水环境产卵。鲑鱼在海洋中生活数年,积累足够的脂肪和能量,为洄游做准备。它们会利用地球磁场和嗅觉等感官,识别并记住自己孵化地的位置。成年鲑鱼开始从海洋深处向岸边迁徙,横渡广阔的海洋。在迁徙过程中,它们需要面对各种海洋生物的捕食和恶劣的天气条件,需要克服急流、瀑布和天敌等重重困难,往往整个洄游距离可长达数千公里,当鲑鱼蕞终到达自己孵化的河流或湖泊,开始成双成对在水底挖坑,产卵受精。在产卵受精完毕后,雌雄鲑鱼都会因筋疲力竭而双双死去,只为繁殖下一代而进行生命的蕞后一搏,新生的小鱼苗又开始新一轮的洄游之旅。
如果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只是新生的开始,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看待和过好这一期生命呢?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剧本,你是一个演员。无论剧本是喜剧,悲剧,还是平平常常的肥皂剧,都有开拍和杀青的时候,作为演员,也总有入戏和出戏的时候,剧本演完,你还是那个演员,只不过剧中人的一切已与你无关,如梦幻泡影。稍作休息,等待着你的是下一个剧本。一个好演员,在拍戏闲暇之时,能够从戏里角色切换出来,静下心来,去审视自己,可以超然的去看待戏里戏外,看到那个眞正的自己!
如果你是一个好演员,随着不断的表演,你的演技得到了提升,你也知道再接下一部戏的时候要做哪方面突破了,慢慢的,你开始有意识的挑剧本了,甚至时机成熟,可以完全跳脱出演员这个身份,升级做导演。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演员或者只是一个跑龙套的,那你只有被动接受剧本的资格,甚至连演戏的资格都没有,一部戏接着一部戏,重复的角色,乏味的重复,你就浑浑噩噩,按部就班的去完成演出,成为别人戏里的陪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