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人生大事,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交友平台成为了新“红娘”。然而,部分“婚恋交友”的背后,也充斥着虚假与骗局,婚恋诈骗案件也是屡屡频发。
婚恋诈骗案件呈何种趋势?
有哪些新特点?
又有哪些防骗“秘籍”?
杨浦区检察院给出了解答。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日前,杨浦区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近年来杨浦检察机关办理的婚恋诈骗案件,分析梳理犯罪发展趋势,并提出对策建议。
杨浦区检察院检察官介绍,2018年6月至今,杨浦区检察院共办理婚恋诈骗案件18起,提起公诉26人,涉案总金额达1300余万元,每年案件数量均呈现上涨趋势,涉案人数连续两年同比上涨超过150%。且呈如下特点:
一是利用婚恋网站、社交应用软件为主要手段搭识被害人。
办理案件均为通过网络交友,其中,涉婚恋网站案件7起,通过各类社交软件摇一摇、附近的人等方式亦占较大比例。另外,由于网络交友不受时空限制,犯罪分子可以采取一对多的方式同时进行诈骗。
二是由单人作案向团伙作案发展趋势。
涉案被告人近90%为男性,均无业且无前科;但因涉案被告男性中有冒充女性(诈骗男性),涉案被害人男女人数相差不大;其中,出现了以“杀猪盘”为手段的诈骗团伙。
三是犯罪数额日益增长,被害人受损严重,部分涉及网贷、借款等。
新闻发布会还公布了三起婚恋诈骗典型案例,分析了诈骗手段“四步走”的套路:
虚构身份获取好感;
嘘寒问暖获取信任;
编造谎言持续借款;
携款潜逃最终失联。
典型案例
你的“完美男友”真的完美吗
2019年4月,林某通过交友软件结识了汪某某。从交友网站资料里,林某了解到汪某某是一家企业的老板,因常常奔波于香港等地发展业务而一直单身。
坠入爱河的林某对汪某某这个“完美男友”十分满意——长得好看、情商很高、又会赚钱、又体贴关怀。汪某某称自己主修互联网金融,懂得计算公式,总结金融规律。直到汪某某提出一起去赌博网站下注,这看起来都像是一场梦幻般的恋爱。
通过汪某某的介绍,林某先是将自己50余万元的积蓄投入其中,不日便将其输光。“只是运气不好,你再投点肯定赚回来。”在汪某某的“安慰”下,林某又通过亲友借款和银行贷款陆续追加投资70余万元。随着赌注的不断加大,这些赌资最终石沉大海,而此时的“完美男友”汪某某再也联系不上了……
实际上,汪某某根本不是所谓的“完美男友”,而是犯罪团伙中的一名女性王某某。团伙中每一个业务员都擅长扮演一个近乎完美的恋人。他们可以变换不同的职业、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甚至是年龄、形象、姓名,以迎合屏幕那头对伴侣的不同要求。
日前,杨浦区检察院以涉嫌开设赌场罪对这一犯罪团伙7人依法提起公诉,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到三年六个月不等,并处罚金两千到四万不等。
冒充单身网恋行骗骗得女子贷款抵房
2015年12月,申某在交友网站上认识了魏某。在聊天过程中申某了解到,魏某的条件十分优越:相貌俊朗,家里有着做外贸的大产业,本人是留学海归,从事金融投资工作。一来二去,2016年10月,申某最终接受了这个“优质单身男”的强烈攻势。
16年12月的一天,魏某突然向申某提出借钱,称自己投资的基金其他合伙人要拆伙。申某抵不住魏某的苦苦哀求,最终在魏某的介绍下,通过多家银行机构办理了小额贷款和信用卡,由自己贷款,再将贷款借给魏某。
经查,魏某隐瞒已婚事实,虚构经济状况、家庭背景,与申某谈恋爱,共诈骗其约360余万元人民币。最终,魏某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
检察官提示,在交友过程中,切勿因“爱情”蒙蔽双眼,核实身份很重要,提到钱款更要警觉,防止假恋爱、真骗钱的悲剧发生。
我为“沈佳宜”一掷千金她却赠我一堆假货
X先生每天嘘寒问暖、大献殷勤,慢慢地两人就热络得以“男女朋友”相称了。进入热恋期,X先生对沈某某更是有求必应,逢节必过,出手阔绰,先是邮寄价值7万的名牌项链,之后女友生日又分两次转给她25万元。
一次饭局,朋友话里有话,暗指X先生的包包不是正品。这让X先生起了疑心,他把沈某某陆续送她的所有名品拿去一一鉴定,结果居然全是假的。再把线上交往过程中的各种蛛丝马迹联系在一起,X先生不得不怀疑这个“女友”也是假的。
经查,沈某某还以优惠购房等理由诈骗其线下正牌男友S先生,金额达70余万元。而S先生直至沈某某走进派出所的那一刻还被蒙在鼓里。
最终,沈某某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剥夺政治权利一年,罚金人民币十万元。
原标题:《新闻发布|聚焦婚恋诈骗,杨浦检察送上防骗“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