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儿童音乐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措施
《创造心理学》中关于“创造”的定义是,“创造或创造活动,是人在主观观念指导下,以全新独特的方式并付之以艰辛灵性的劳动,改造更新活动的事物,使之成为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有新颖结果的、且特殊性很强的活动。”音乐作为一门对创造性要求极强的艺术活动,在儿童时期就有着高标准的创造需求。
(一)采用新教学媒介,扩展认知
(二)创造教学艺术情境,激发灵感
(三)尊重儿童个性思维,挖掘潜能
(四)运用童话音乐故事,展开联想
儿童音乐教育中离不开童话故事。多数音乐本体都是通过童话故事表现出来的。因此可以说,童话故事是儿童音乐教育的载体。童话故事有着符合儿童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的特点,它一般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幻想,运用夸张的手法编写故事。一般故事情节离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采用拟人化的描写,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有时也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在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思想教育的同时让其展开想象与联想。例如,在《白雪公主》音乐教学中,儿童除了能分清音乐剧中的人物是非之外,还会启动联想和想象,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续编一个不一样的故事结局。童话音乐故事除了能激发儿童想象思维、展开联想空间以外,还有助于儿童语言能力与肢体语言的发展。例如,在音乐剧的模仿表演中,儿童能在无意间得到语言的训练,感知语言和音乐韵律之间的律动关系,从而培养更好的音乐表达力。再如,在音乐剧《灰姑娘》的学习中,儿童通过童话剧中灰姑娘跳舞的舞步动作和音乐的配合,锻炼其自身的节奏感知与内心情感自然无碍的交流。这就是通过身体律动对音乐肢体语言的发展。
(五)即兴改编歌曲,展现创造力
三、结语
[内容]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之所以有别于其它学科,取决于它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即该学科的本质属性,它不仅在理论上制约着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而且在实践中也制约着该学科的教学原则、方法,以及最终的评估标准和评估结果。因此,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的首要问题。中小学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自1949年由“国文”、“国语”改称“语文”而独立设科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就随之展开,但一直存有争议。由此语文教学也走了一条并非坦直的路。在此,本人拟就语文学科性质作进一步探究。
学科的内涵决定了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而如何完成任务,完成质量如何,则首先取决于对学科性质的认识。
我们以上探讨的语文的内涵,主要是指中小学的语文,它是区别于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同时也区别于高等学校教育中各类有关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系列专业课程;另外,它还是区别于社会大范围内应用的“大语文”的“小语文”。而且,后三者都以前者为基础,而中小学教育本身总体上为基础教育,那么,中小学语文就是基础的基础,这一地位决定了中小学语文必定是为人的各方面的发展打基础。按照教育总目标的要求,结合语文学科的内涵,概括前人的语文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教育性、审美性。
(一)工具性
关于工具性,绝大多数人一直持肯定意见。建国以来多次制定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从未否定过工具性。直到1992年审定的《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仍然坚持语文的工具性,肯定“语文是一种工具,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工具,而是思想和感情的载体。”
当然,语文教学并不等于语言活动,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和从事社会工作的工具。因为语文学科内容,包含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是我们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始终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我们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理解,可以归结为现行《新大纲》中的概括:工具性,指语文是日常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各门功课、获取新知识和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的最基本工具。
关键词:语文教育、个性发展、对策
Abstrat
Studentscharactereducationhasbecometheworld''''shoteducationalresearch.Sincethe1980softhe20thcentury,withtheworld''''srapi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ofpersonality,theadventoftheinformationsocietywhippedupavigorouseducationreformmovement,nationaleducationexpertssaytheprimarygoalofeducationreformisthepersonalitydevelopmentofstudents.The"people-centered,student''''spersonalitydevelopment"ideologicaleducationisacceptinggraduallybyteachers.
ThispaperfirstlydescribestheChineselanguageeducationstudentspersonalizedattentiontothedevelopmentofatheoreticalfoundation,Chineselanguageeducationforthedevelopmentofthestudent''''spersonalityprovidetheoreticalsupport.FromtheanalysisofthethreeaspectsofChina''''slanguageeducationinthedevelopmentofpersonalitythere,thedevelopmentoflanguageeducationinthestudent''''spersonalityisstillsomedeficiencies.Thefinalarticleinthispaperispartofthefocusofourattentionpersonalizedlanguageeducationforthedevelopmentofcountermeasures,Countermeasuresincludetwomainparts:onedescribedthedevelopmentofthestudent''''spersonalityprocessshouldaddressseveralgroups;anotherpartofmypersonalityimportanceoflanguageeducationforthedevelopmentofcountermeasures.
Keywords:Chineseeducation,developmentofpersonality,suggest
目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一、前言…………………………………………………………4
二、语文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的理论基础………………………4
(一)人本主义:个性发展是人身发展的必然………………4
(二)素质教育: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体现………………5
(三)创新教育:个性发展是个人创新的前提………………5
三、我国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缺失分析………………6
(一)语文教育教育理念:从观念上限制个性的培养………6
(二)语文教育教学模式:从行动上限制个性的培养………7
(三)语文教育评价方法:从成果上限制个性的培养………7
四、我国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对策分析………………8
(一)语文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应处理的几组关系……………8
(二)语文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的对策思考……………………10
五、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3
省略。。。。。。。。。。。。。。
然而,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育评价主要标准是通过升学考试和教学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模拟升学考试来衡量,将预定的目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把所有精神现象都用简单化的方法加以反映,对复杂的心理现象只看过程不看结果。其方式是采取限时的纸、笔测试的方法从而获得量化的结果,并把量化的结果作为区分学生好坏和教师教学优劣的首要依据。这种教育评价虽然由一定的优势,但它完全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语文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它的最大缺陷是把人客体化了、简单化了,它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唯独忽略了人本身,从而在评价的过程当中完全忽视了人的个性培养,教育的评价完全忽视了人的个性评价。
例如,这是一道初中的语文试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B、阿母谢媒人谢:谢绝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迅速D、少无适俗韵韵:个人气质
像这种记忆性的题目涵盖了试卷的所有范围,而彰显学生个性发挥的题目却很少。根本不利于语文的个性发展的评价。
四、我国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语文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应处理的几组关系
[6]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7]章永生:教育心理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8]童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摘要:我们在坚持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语文的另一属性,那就是教育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知识;教育特性;个性培养
语文是工具,因为语言文字是装载思想的工具,但是语文毕竟不同于火车,火车是装载旅客的工具,火车和旅客可分为二物,二者分开其本质不变,且能独立存在,但语文这一工具却不可能与所装载的思想分开,“有谁见过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思想内容的语文呢”?这说明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它的特殊性在于内容与形式的密不可分。而且,不同的语言形式,孕含着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思想内容,给学习者以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坚持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语文的另一属性,那就是教育性。
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二、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三、挖掘蕴藏在课文中的育人因素
如《赤壁之战》,这篇课文中就潜藏着多种教育因素,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周瑜、诸葛亮、黄盖、曹操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特点,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就会收到多方面的教育。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时,还应挖掘得准确,这主要在于细心阅读、认真分析,寻找渗透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有些教材德育内容是多方面的,必须找准重点。
四、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一、教育幸福的现状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自古教育是实现所谓幸福的途径。但是现在,有的教育是不幸福的,甚至是烦恼的,是痛苦的,有各种各样的纠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有着这样的观念:人的幸福和成功源自于他们早期所受的磨难(学习和其他艰苦),今天的痛苦是为了明天的幸福。这使得人们一直把幸福当做是一个长期的远大的目标,而不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的、享受到的东西。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今天幸福,未来可能更幸福;今天痛苦,将来可能有阴影。
另一方面,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有时教育异化了。虽有义务教育、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等一系列的举措力图让教育更好,虽也有不少有爱心的教育工作者不断践行可以减轻学生和教师负担的教育、教学方法,但占据很大一个位置的,仍然是为了并非教育根本目的的升学率、教育经济提升率,这使得有的教师、学生,慢慢陷入痛苦的深渊,希望看到光明的未来。
所以,重建幸福的学校生活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教育工作者应该表达一种合理的愿望,即让幸福走进教育的过程,而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二、幸福、幸福观、幸福感内涵
1.关于幸福
对于幸福的看法,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快乐论、满足论、意义论、状态论、能力论、德性论、综合论等。
幸福是一种快乐。尼尔认为:“生命是一个过程,重在追求幸福,寻找乐趣。”幸福通常是一个人在目的或理想实现过程中的快乐体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状态,有层次、高低之分,是在苦与乐的矛盾对立统一过程中体验到的,是在不选择与创造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实践过程中生成的。
幸福是一种向往,是一种缺失体验。缺失性体验是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和物质)的体验,缺失即是没有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未满足,都是个体的缺失,都可能使个体产生缺失性体验。此时主体为克服缺失,会调动自我的各种力量,当缺失感消除,个体就体验到幸福。
幸福是人生的一种价值追求,是人自觉行为与目的行为的联结,是关乎人生的意义以及生活、理想、需要的情感体验。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基于个体而又依存于社会,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是个人幸福和社会集体幸福、物质生活幸福和精神生活幸福的统一。
幸福是一种能力。人们都希望得到幸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幸福的。因此,感受幸福、获得幸福是需要一种能力的,即“幸福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磨砺和培养的。感知幸福的能力与内心世界的丰富、敏感和活跃有关。获取幸福的能力与个体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强弱等有关。
幸福是一种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德性是幸福的本质,幸福是灵魂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既是一种好的生活状态,又是一种现实的活动,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善。
2.关于幸福感
3.关于幸福观
三、教育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幸福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幸福需要教育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智慧性的文明事业,它是构成人类幸福的重要因素,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教育可以为满足人的发展的各种需要提供一定的条件,为人的可能幸福奠定一定的基础。正是由于人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才拥有了促进身体、认知、情感以及精神世界发展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追求、创造并感受幸福。“幸福需要教育。”为此,有人提出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2.教育需要幸福
四、幸福教育的内涵及层面
幸福教育是将教育的目的回归到人自身情感之上,以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人,使教育造福于人,使人成长为自由的、全面的、大写的、幸福的人。它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目的是创造人的幸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层面。从人的角度而言,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创造教师的幸福,另一方面是创造学生的幸福。
1.教师的幸福
2.学生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吴旻,王会珍.试论积极心理学观照下的高校幸福教育[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6).
[2]曹辉,朱春英.论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涵[J].教育探索,2008(1).
[3]张笑白.幸福:教育的深层关怀[J].教育科学论坛,2009(7).
上海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上海性教育协会;上海生殖健康研究与发展中心